赵紫阳文集(1980-1989)第一卷 1980-1982(简体书)

赵紫阳文集(1980-1989)第一卷 1980-1982(简体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赵紫阳
  • 文集
  • 改革开放
  • 历史
  • 政治
  • 中国共产党
  • 邓小平
  • 经济
  • 文化
  • 传记
  • 简体中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498篇原始文献,九成首次面世
  ‧ 多篇影响中国命运的里程碑式文件
  ‧ 系统、准确、权威的巨型一手史料库
  ‧ 全景还原「中国崛起之初」的幕后曲折
  ‧ 深度折射1980年代高层政治博弈

  《赵紫阳文集(1980–1989)》共四卷,约九成的文稿为首次公开出版,是迄今为止最系统、最全面的赵紫阳文献汇编。《文集》汇集了赵紫阳担任国务院总理和中共中央总书记十年间的文章、报告、讲话、谈话、信函和批语共498篇,约180万字,并首次展示了若干重要历史文献的原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所有文稿由原赵紫阳办公室部分成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根据第一手原始文献资料集结而成,来源可靠,忠实于原件,编排规范。

  《文集》全面地展示了1980年代中国高层所推行的各种政策及其背后的困境、博弈和突破,涉及经济、政治、党务、外交、国防、教育等各个方面,完整而具体地呈现了中国改革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全过程。

  《文集》为研究赵紫阳和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不仅为反思中国1980年代改革提供了重要文献基础,对世界范围社会主义国家转型的比较研究也具有重大价值。这套文集的出版,使我们对中国1980年代改革的认识从模煳、碎片、猜测,走向清晰、完整、真实。对中国和世界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名人推荐

  《文集》亦得到了中、美、法、德等国专家学者的郑重推荐(按英文姓氏排列):

  ◎ 毕仰高(Lucien Bianco,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教授)
  ◎ 陈永发(Yung-fa Chen,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邹至庄(Gregory Chow,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原赵紫阳与中国体改委资深顾问)
  ◎ 韩博天(Sebastian Heilmann,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总裁、德国特里尔大学教授)
  ◎ 金耀基(Ambrose King,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前校长)
  ◎ 巴瑞.诺顿(Barry Naughton,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Growing Out of the Plan: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1978–1993作者)
  ◎ 沈大伟(David Shambaugh,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The Making of a Premier: Zhao Ziyang’s Provincial Career作者)
  ◎ 傅高义(Ezra Vogel,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邓小平时代》作者)
  ◎ 许成钢(Chenggang Xu,香港大学名誉教授、长江商学院教授)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赵紫阳文集(1980-1989)第一卷 1980-1982(简体书)》内容的,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 --- 《大转型: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与实践(1978-1992)》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复杂历程、内在逻辑及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实践细节。全书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框架,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深刻变革,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来理解当代中国的崛起。 第一部分:改革的破冰与起步(1978-1984) 本部分聚焦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经历“文革”后的思想解放与经济重建阶段。 一、思想的松动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详尽梳理了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如何为随后的经济改革扫清了意识形态上的障碍。这不仅是一场哲学层面的辩论,更是对既有政治叙事的根本性挑战,为打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奠定了基础。书中特别探讨了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政治气候的微妙变化。 二、农村的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本书细致描绘了安徽小岗村等地自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何从“地下”走向“地上”,最终成为指导全国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我们分析了这一制度变革对农业生产力的巨大释放作用,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传统的集体经济模式和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同时,我们也考察了这一时期地方政府在推行改革时所面临的阻力与灵活的应对策略。 三、城市经济的初步探索:试验区与价格闯关: 在城市层面,本书记录了特区设立的初衷与早期的摸索。《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的出台是关键节点。我们重点分析了价格双轨制的设计及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地方企业自主权扩大的尝试。书中还原了当时决策层在“计划”与“市场”之间如何小心翼翼地寻找平衡点,以及在试点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 第二部分:深化改革与结构性调整(1985-1989) 这一阶段的改革进入深水区,矛盾开始显现,改革的目标也从“放权让利”转向更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 一、企业的放权与经理人责任制: 本书深入探讨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复杂性。在“放权让利”的背景下,企业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但政企不分的体制并未根本改变。我们详细分析了“厂长(经理)负责制”的推行过程,以及企业在“两权分离”中的实际困境。此外,本书也关注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它们作为“非国有经济”的代表,对传统工业体系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和补充。 二、金融与财政体制的改革尝试: 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和财政体制的失衡,本部分重点审视了1980年代中后期金融体系的改革动向。中央银行职能的初步确立、专业银行的改革,以及地方财政权力的适度下放,这些举措如何影响了资金的流向和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都在本书中得到了详尽的梳理。 三、对外开放的升级与区域经济战略: 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和经济特区的深化发展,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决心。本书详细分析了吸引外资的政策设计,以及由此引发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探讨了东西部地区之间在资源配置和政策倾斜上的争议与互动。 第三部分:制度构建与改革的再认识(1989-1992) 这一时期是中国改革进程中一个充满张力的过渡阶段,外部环境的剧变迫使国内改革必须在保持既有方向的前提下,进行更审慎的制度性建设。 一、改革的“姓社”与“姓资”的争论: 在经历了1989年的政治动荡后,关于市场化改革的性质和速度,意识形态领域的讨论达到了白热化。本书客观记录了这一时期不同派系在理论和政策上的交锋,以及如何通过确立“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核心共识,来维系改革的连续性。 二、治理能力的建设与宏观调控的回归: 面对价格改革带来的负面效应,中央政府在1990年代初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本书分析了新的五年计划制定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在经济目标设定上的博弈,以及在税收、信贷等领域加强中央权威的尝试。 三、南方的“探险”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全书的收尾聚焦于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我们详细还原了这一历史时刻的背景与影响,将其定位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次至关重要的“再动员”。谈话明确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后续更大规模、更彻底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政治保证,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阶段。 结语 《大转型》并非一部单纯的经济史著作,它是一部关于中国如何在复杂的内外压力下,通过反复试验、总结经验、不断修正错误,最终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深刻研究。本书通过大量原始文献和亲历者回忆,力求还原那个充满激情、冒险与深刻反思的年代,为理解中国今天的成就与挑战,提供坚实的历史坐标。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一九八〇年
研究新情况 全面贯彻调整的方针
一九八〇年一月一日 ... 9
研究新问题 把经济改革搞好
一九八〇年三月十六日 ... 18
关于农工商联合企业问题
一九八〇年四月七日 ... 24
农业增产主要靠政策靠科学
一九八〇年四月十一日 ... 27
在全国长期计画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九八〇年四月二十二日 ... 31
经济体制改革步骤要积极稳妥
一九八〇年四月二十六日 ... 38
关于发展家庭专业户养鸡的批语
一九八〇年五月二十四日 ... 41
对外贸体制改革中一些问题的意见
一九八〇年五月二十八日 ... 43
关于当前农村政策问题的一封信
一九八〇年六月十九日 ... 44
关于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承包到人责任制的批语
一九八〇年六月二十日 ... 46
会见世界银行代表团的谈话
一九八〇年七月十六日 ... 48
关于国外贷款问题的一封信
一九八〇年七月二十五日 ... 52
建立东北商品粮基地是搞活全国农业的关键
一九八〇年七月二十八日至八月三日 ... 54
用改革的思路解决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有关问题
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一日 ... 61
建设东北商品粮基地是一项战略措施
一九八〇年八月二十四日 ... 68
关于节约能源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一九八〇年八月三十一日 ... 77
今年经济形势和“六五”计画设想
一九八〇年九月二日 ... 79
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
一九八〇年九月十五日 ... 89
专业联合是外贸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
一九八〇年九月十八日 ... 92
国务院今冬和明年要抓的几项工作
一九八〇年十月十一日 ... 93
关于编制长远规划和五年计划的设想
一九八〇年十月二十日 ... 107
处理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关系
一九八〇年十一月十五日 ... 109
刹住乱涨价滥发奖金的歪风
一九八〇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 123
经济工作要从“左”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
一九八〇年十一月三十日 ... 125
关于调整国民经济的几个问题
一九八〇年十二月十六日 ... 129
 
一九八一年
抓好调整和改革 努力稳定经济
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 145
关于杜润生报告给胡耀邦同志的信
一九八一年一月十八日... 151
对农村建房占地问题的批语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二日... 152
在调整期间如何搞好改革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八日... 154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必须搞对外合作
一九八一年三月... 157
当前经济形势和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九八一年四月十日... 159
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
一九八一年四月十四日... 163
对石油部年产一亿吨原油包干的批语和指示
一九八一年四月至五月... 182
给四川大学陈力同志的信
一九八一年五月六日... 184
关于煤炭开发的两个批语
一九八一年五月九日、六月二十日 ... 185
调整时期经济工作的一些设想
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四日... 187
要在调整中把经济搞活
一九八一年七月二日、五日... 191
对《济南石油化工厂财务混乱惊人》一文的批语
一九八一年七月三日... 196
对经济工作的一些意见
一九八一年六月、七月... 197
对外经济贸易领域的思想要解放
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七日、三十日 ... 200
企业整顿要把落实经济责任制作为突破口
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204
利用税收调整国民经济的合理发展
一九八一年七月三十一日... 207
从提高经济效益中找出路 从挖掘潜力中求速度
一九八一年七月... 210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一九八一年八月二日... 234
财政工作要适应新情况 研究新问题
一九八一年八月三日... 235
关于煤炭出口问题的批语
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242
既要精神振奋 又要实事求是
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八日... 244
关于“六五”计画和一九八二年计画控制数字的意见
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日,九月三日、四日 ... 247
挖掘企业潜力 提高经济效益
一九八一年九月一日... 256
改革挖潜 聚资生财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日... 261
关于今年经济情况和“六五”计画设想的通报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日... 263
计划生育政策要放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
一九八一年九月十日... 273
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八一年九月十日... 276
保证经济责任制的健康发展
一九八一年九月十二日... 290
当前经济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三日... 293
在全军高级干部战役集训班上的讲话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四日... 300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景大有希望
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 305
想方设法把引进的石化项目搞起来
一九八一年十月六日... 307
关于农村工作的几个问题
一九八一年十月十二日... 311
对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
一九八一年十月十六日、十一月十日 ... 314
在合作与发展的国际(坎昆)会议上的发言
一九八一年十月二十二日... 318
怀念陈郁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三日... 321
技术改造是个战略问题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七日... 323
巩固稳定经济的成果 实现讲求效益的增长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327
物价必须保持基本稳定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335
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三十日、十二月一日 ... 339
同人大代表讨论物价等问题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三日... 374
对《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后的民事纠纷》一文的批语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三日... 376
研究经济新情况 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五日、十九日 ... 377
关于科技工作的一封信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385
 
一九八二年
对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
一九八二年一月七日... 389
改进工作作风 提高办事效率
一九八二年一月二十八日... 392
关于国务院一九八二年上半年的工作部署
一九八二年一月二十九日... 393
发挥城市作用 促进工农业和地区经济发展
一九八二年二月五日... 397
重视发展儿童消费品生产
一九八二年二月八日... 409
提高经济效益 搞好企业整顿和技术改造
一九八二年二月十日... 411
打击走私贩私 继续贯彻执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三日... 415
厂长必须具有大学文化水准和实践经验
一九八二年二月十八日... 419
关于组建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的批语和指示
一九八一年七月至一九八二年二月 ... 420
让文明礼貌成为全民行之久远的风俗习惯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421
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报告 —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一九八二年三月二日... 423
围绕提高经济效益 做好工业交通和整个经济工作
一九八二年三月四日... 432
关于抽纱出口问题的批语
一九八二年三月十六日... 447
技术改造是振兴机械工业的重大步骤
一九八二年三月十七日... 448
有重点地建设山西特大型煤矿井
一九八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449
对当前财政和银行工作的几点意见
一九八二年三月二十三日... 450
关于成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意见
一九八二年三月三十日... 453
关于财政赤字和外贸逆差及借用外债的意见
一九八二年四月十三日、二十日 ... 457
我国的对外政策和国内形势
一九八二年四月十九日... 459
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进展情况和三项议案的说明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
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463
组织“一条龙”开发新产品大有希望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四日... 469
充实加强井下第一线是搞好煤炭生产的关键
一九八二年五月二十六日... 471
引进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应适当放宽政策
一九八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472
对制定“六五”计画的几点意见
一九八二年五、六月... 473
听取国家计委赴苏考察小组汇报苏联经济管理体制时的讲话
一九八二年六月十二日、十四日 ... 480
农业和粮食是我国的头号问题
一九八二年六月十九日... 487
把山西建设为以煤炭为主的重化工基地
一九八二年六月十九日至二十六日 ... 49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九八二年六月十九日至二十六日 ... 498
正确认识经济形势 扎实做好经济工作
一九八二年六月三十日... 509
採取综合治理措施 解决野蛮装卸等问题
一九八二年七月八日... 517
商业要对工农业生产发挥促进引导作用
一九八二年七月十三日、十四日 ... 518
企业整顿必须抓住主要矛盾
一九八二年七月十七日... 522
开发西北新的产粮区与调整贫困地区农业结构问题
一九八二年七月十八日至二十九日 ... 530
对大连市组织科研生产联合体情况报告的批语
一九八二年八月八日... 536
“六五”、“七五”要为九十年代经济振兴作好准备
一九八二年八月十七日... 537
控制人口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一九八二年八月十八日... 545
给《四川日报》的复信
一九八二年八月十九日... 551
集中资金搞重点建设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三日... 552
关于征收能源交通建设费问题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四日... 554
开创外交和国内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八日... 556
当前经济工作中应研究解决的新问题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八日... 567
给四川昇钟水库工程指挥部的复信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五日... 572
适时调整化纤和棉织品价格 改变居民衣料结构
一九八二年十月五日... 573
关于上海经济区和山西能源基地规划工作的意见
一九八二年十月七日... 574
坚决制止乱砍森林和滥占耕地
一九八二年十月八日... 580
建材工业要抓紧技术改造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三日... 585
经济振兴的一个战略问题 —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四日... 589
给山西省平鲁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复信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一日... 604
端正指导思想 积极推进改革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日... 605
在全国农业书记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616
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三十日... 626
关于进料加工出口问题的批语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六日... 660
对环保和出现酸雨等问题的批语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八日... 661
体育战线的成绩鼓舞全国人民建设四化的信心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九日... 662
不能让来投资的人吃亏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九日... 663
对开发海南岛问题的批语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日... 665
充分发挥重庆市西南经济中心的作用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666
后 记 ... 667
 
 

图书序言

出版说明

  《赵紫阳文集(1980–1989)》收录了赵紫阳自1980年出任国务院总理,至1989年去职中共中央总书记十年间的文章、报告、讲话、谈话、信函、批语等,共498篇,180余万字,依时间顺序分为四卷。《文集》涵盖经济、政治、党务、外交、国防、教育、科技、卫生等诸多领域,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展示了1980年代中国高层推行的各种政策主张、理论观点及相关政治博弈,呈现了改革开放最初十年“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细节。《文集》由原赵紫阳办公室部分成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原始文献编纂而成,来源可靠、编排规范、忠实于原件,多数篇目属首次公开或首次完整公开。《文集》虽非同期文献的全部,却是迄今为止最系统、也最具规模的赵紫阳文献汇编,为还原和理解早期中国改革开放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对世界范围社会主义国家转型的比较研究也极具文献价值。《文集》出版过程中,本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文本考订、原件比对、史实核查、资讯增补等工作,力求达至文献史料出版的最高准确度、客观度。除文字史料外,本社对视觉史料也极为重视,试图通过对历史图片及原始文献的搜集和选用,将其携带的历史资讯传递给读者。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编辑部2016年5月

编辑说明

  《赵紫阳文集(1980–1989)》主要汇集了赵紫阳同志担任国务院总理和中共中央总书记十年间的文章、报告、讲话、谈话、信件和批语等,近500篇。其中有一部分曾公开发表过,大部分则在当时党政机关的文件、简报上印发或传达过,是首次公开出版。文集所涉及的十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和奠基时期。当时,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四化建设掀起了新的高潮。其间经历了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两次全国党的代表大会,进行了国民经济大调整,制定并胜利实施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六五”、“七五”两个五年计划,彻底扭转了文革十年动乱所造成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群众生活极度困难的被动局面,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第一步目标(头十年翻一番),从而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信心和决心。这十年是改革开放的黄金十年,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市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由工业、商业发展到其他第三产业,从承包经营、股份制试点到城市综合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到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对外开放;从既抓物质文明建设又抓精神文明建设到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保护环境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从立足国内到坚决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主动迎应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勇攀世界科技新高峰。这套文集既见证了这十年间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逐步重新和平崛起的历史进程,也反映出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内外因素相互影响,工作难度异常巨大,为政者甘苦备尝的秘辛。这十年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有些不尽人意的遗憾;既积累了改革成功的经验,也有出现通货膨胀的教训。从文集中可以看出,在邓小平等老革命家的领导支持下,本书作者与胡耀邦、万里等同志一道认真汲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从而大彻大悟,立志为民,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崇尚法治,勇于开拓创新,努力遵循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在日新月异的新产业革命、新科技革命中尽心竭力,弃旧图新,不断探索新的为政之道、治国之策、兴业之本和强国之路,以掌握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主动权。这十年他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奉献给了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书中所反映的每一项巨大成就或一些难以避免的失误,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真实记载和深入研究这段难忘的史实和第一手文献资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让历史告诉未来,促使我们进一步开拓思路,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融入世界,为实现振兴中华,攀登世界强国的新高峰而奋斗!本书编辑组由原赵紫阳办公室部分成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组成。为保持文稿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在编辑中均保持了原貌,编者仅对个别文字作了订正。
 
《赵紫阳文集》编辑组2014年4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赵紫阳文集(1980-1989)第一卷 1980-1982》的阅读,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次对思想解放的探寻。书中对于思想理论的探讨,对于打破僵化观念的呼唤,在我看来,是改革开放得以顺利推进的基石。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要破除“姓资姓社”的争论,要以发展为硬道理,将精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是那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敏感问题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以一种开放和建设性的态度去面对。他鼓励大家大胆思考,勇于实践,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阅读这些篇章,我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思想解放浪潮,它如同春风,吹散了迷雾,为中国带来了勃勃生机。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经济,更是关于一种思想的转变,一种观念的革新,它让我们深刻理解到,思想的解放是改革开放的先导。

评分

我必须说,《赵紫阳文集(1980-1989)第一卷 1980-1982》的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书中展现的,不仅仅是政策的制定,更是深邃的治理智慧。作者在阐述经济改革思路时,始终贯穿着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关怀。那些关于价格改革、工资改革的讨论,虽然在今天看来是基础性的,但在当时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去推进。我注意到,书中多次提及“摸着石头过河”的说法,这恰恰体现了当时决策者面对未知领域的审慎与灵活。他们并没有一开始就制定出完美的蓝图,而是通过不断的尝试、总结和调整,逐渐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路径。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学习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历史信息,更传递了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它让我们看到了改革的复杂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担当与智慧。

评分

翻阅《赵紫阳文集(1980-1989)第一卷 1980-1982》,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于基层实践的关注。书中对于农村改革的论述,充满了对农民切身利益的关怀,以及对生产关系调整的细致考量。那些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讨论,不再是枯燥的政策条文,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仿佛看到,在那个年代,无数的农村家庭,在政策的引导下,重新焕发了劳动的热情,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也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他并不回避改革中遇到的阻力,反而积极地去分析原因,寻找解决之道。这种务实、接地气的写作风格,让我感受到了领导者与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体会到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对于任何一个关心中国农村发展历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它让我们看到了改革的艰辛,也感受到了改革的希望。

评分

阅读《赵紫阳文集(1980-1989)第一卷 1980-1982》的这段经历,仿佛是走进了一段尘封的历史画卷,亲眼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那波澜壮阔的年代。扉页翻开,一股厚重感便扑面而来,简体字的书写清晰而有力,传递着那个时代特有的严谨与真诚。书页泛黄,却掩盖不住字里行间跳跃着的思想火花。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论述所吸引,那些关于放权、让利、激发市场活力的讨论,在今天看来依然振聋发聩。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时面临的诸多困境,以及如何一步步打破僵局,探索前行的道路。每一次的决策,每一次的调整,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次的思考和实践。读着读着,我仿佛能感受到当时决策者们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以及他们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那份殷切期望。那些朴实却充满智慧的语言,让我对那个年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走向现代化付出的努力有了更深的敬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是一堂生动的改革开放课。

评分

《赵紫阳文集(1980-1989)第一卷 1980-1982》带给我的,是一种对时代脉搏的强烈感受。书中所收录的讲话和文章,几乎每一篇都紧扣着当时的时代主题,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如何从计划经济的藩篱中挣脱,迈向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对外开放的论述,作者清晰地阐述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性,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自主性与开放性的关系。这种前瞻性的思考,在当时可谓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书中那些关于经济特区建设的设想,关于吸引外资的政策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领导人敢于打破常规、拥抱世界的勇气。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够听到时代变革的鼓点,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推动着中国向前发展。这本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战略决策和时代洞察的教科书,对于理解中国经济腾飞的起点,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