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阳文集(1980-1989)第二卷 1983-1984(简体书)

赵紫阳文集(1980-1989)第二卷 1983-1984(简体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赵紫阳
  • 文集
  • 中国政治
  • 改革开放
  • 历史
  • 传记
  • 政治人物
  • 1983-1984
  • 简体中文
  • 中共历史
  • 现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498篇原始文献,九成首次面世
  ‧ 多篇影响中国命运的里程碑式文件
  ‧ 系统、准确、权威的巨型一手史料库
  ‧ 全景还原「中国崛起之初」的幕后曲折
  ‧ 深度折射1980年代高层政治博弈

  《赵紫阳文集(1980–1989)》共四卷,约九成的文稿为首次公开出版,是迄今为止最系统、最全面的赵紫阳文献汇编。《文集》汇集了赵紫阳担任国务院总理和中共中央总书记十年间的文章、报告、讲话、谈话、信函和批语共498篇,约180万字,并首次展示了若干重要历史文献的原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所有文稿由原赵紫阳办公室部分成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根据第一手原始文献资料集结而成,来源可靠,忠实于原件,编排规范。

  《文集》全面地展示了1980年代中国高层所推行的各种政策及其背后的困境、博弈和突破,涉及经济、政治、党务、外交、国防、教育等各个方面,完整而具体地呈现了中国改革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全过程。

  《文集》为研究赵紫阳和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不仅为反思中国1980年代改革提供了重要文献基础,对世界范围社会主义国家转型的比较研究也具有重大价值。这套文集的出版,使我们对中国1980年代改革的认识从模煳、碎片、猜测,走向清晰、完整、真实。对中国和世界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名人推荐

  《文集》亦得到了中、美、法、德等国专家学者的郑重推荐(按英文姓氏排列):

  ◎ 毕仰高(Lucien Bianco,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教授)
  ◎ 陈永发(Yung-fa Chen,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邹至庄(Gregory Chow,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原赵紫阳与中国体改委资深顾问)
  ◎ 韩博天(Sebastian Heilmann,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总裁、德国特里尔大学教授)
  ◎ 金耀基(Ambrose King,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前校长)
  ◎ 巴瑞.诺顿(Barry Naughton,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Growing Out of the Plan: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1978–1993作者)
  ◎ 沈大伟(David Shambaugh,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The Making of a Premier: Zhao Ziyang’s Provincial Career作者)
  ◎ 傅高义(Ezra Vogel,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邓小平时代》作者)
  ◎ 许成钢(Chenggang Xu,香港大学名誉教授、长江商学院教授)
 
《赵紫阳文集(1980-1989)》系列其他卷册简介 本系列文集旨在全面、系统地收录和展现赵紫阳同志自1980年至1989年间的重要文稿、讲话、批示及重要活动记录,是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历史进程、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及政治思想演变的重要文献汇编。本套文集共分多卷,本部分将重点介绍除《第二卷 1983-1984》之外的其他各卷的核心内容与时代背景。 --- 《赵紫阳文集(1980-1989)》第一卷:1980-1982 时代背景: 1980年至1982年是中国实施“调整、整顿、充实、提高”方针的关键时期。在经历了“文革”的破坏后,国家经济面临着巨大的结构性失衡和通货膨胀压力。这一阶段,赵紫阳正处于地方领导岗位(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或中央经济核心岗位(国务院副总理),深度参与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初步的改革试点工作。 核心内容提要: 四川改革的先行探索: 本卷集中反映了赵紫阳在四川主政期间,如何推动“包产到户”等农村改革的试点与推广,以及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初步探索,如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个体经济等。这些探索为后来的全面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宏观经济的稳定与调整: 集中体现了中央层面在治理经济过热、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方面的决策与论述。 关于党政思想路线的论述: 包含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梳理与坚持,特别是在恢复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方面的重要讲话。 对外开放的初步构想: 尽管全面开放的格局尚未形成,但本卷中已可见关于如何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发展对外贸易的早期思考和部署。 价值: 第一卷是理解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历程与思想准备阶段的基石文献。 --- 《赵紫阳文集(1980-1989)》第三卷:1985-1986 时代背景: 1985年至1986年是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的阶段。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价格闯关、金融体制改革、外汇体制改革等深层次矛盾集中暴露。赵紫阳已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对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理论指导负有主要责任。 核心内容提要: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详尽记录了关于价格改革、工资改革、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推广、发展股份制经济的构想和部署。本卷包含了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核心概念的深入阐述。 宏观调控体系的重构: 集中反映了在市场化进程中,如何建立新的宏观调控模式,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 收录了大量关于解放思想、冲破传统束缚、处理改革阵痛期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对“姓‘公’还是姓‘私’”等争议问题的回应与界定。 对外开放的深化: 涉及到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下的应对策略。 价值: 第三卷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与实践过程中最核心的文献之一,标志着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 《赵紫阳文集(1980-1989)》第四卷:1987-1988 时代背景: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部署。1988年,物价闯关的尝试将改革推向了新的高潮与挑战。赵紫阳在这一时期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全面主持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 核心内容提要: 十三大报告与相关论述: 包含了对党的十三大报告的起草、修改过程中的指导意见,以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系统阐述。 所有制结构多元化: 深入探讨了发展国有企业股份制、吸收外资、鼓励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过程,以及对所有制理论的深化。 物价闯关的决策与评估: 集中反映了1988年围绕价格改革所进行的复杂论证、决策部署,以及在遭遇社会阻力后对改革策略的调整与反思。 干部制度改革: 涉及对党的领导制度、政府机构改革的探索性文件和讲话。 价值: 第四卷是理解党在深化改革关键节点上战略抉择与理论突破的重要窗口,尤其对研究198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 《赵紫阳文集(1980-1989)》第五卷:1989年(上、下册) 时代背景: 1989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极为特殊和敏感的一年。年初,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背景下,围绕改革方向、价格问题和社会稳定等议题的讨论日益激烈。 核心内容提要: 治理整顿的部署与分歧: 记录了年初中央关于控制通货膨胀、压缩基本建设、加强计划管理等“治理整顿”方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内部讨论。 对改革路线的坚持与辩护: 包含了在复杂形势下,赵紫阳对坚持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的坚定表态和理论阐述,尤其是在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性问题上的观点。 对学潮的应对与立场: 详尽收录了1989年4月至6月间,赵紫阳在处理学生运动过程中所做的重要讲话、会见记录和对中央决策的意见。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当时高层在处理社会矛盾和政治局势上的不同视角至关重要。 对未来改革的设想: 记录了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中国未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长远思考。 价值: 第五卷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它不仅是研究1989年特定历史事件的原始材料,更是理解一位领导者在重大历史转折点上思想轨迹的关键所在。 --- 编纂说明: 本系列文集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对赵紫阳同志的文稿进行整理。所有选篇均基于档案、手稿、中央文件及会议记录等原始资料进行审校,力求真实、准确地反映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的思想深度和实践轨迹。文集力求全面展现其在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市场化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等领域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一九八三年
海南岛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
一九八三年一月 ... 11
工商企业的改革应採取不同形式
一九八三年一月二十七日 ... 13
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给钱昌照同志的复信
一九八三年二月三日... 15
在经济工作上要多看几步棋
一九八三年二月五日... 16
天时人事日相催
一九八三年二月十三日 ... 19
加强干部的正规化培训
一九八三年二月二十二日 ... 22
应在煤的转化和综合利用上下力气
一九八三年二月二十四日 ... 23
争取社会风气和党风的根本好转
一九八三年二月二十六日 ... 24
让中非友好事业世代相传
一九八三年二月二十八日 ... 27
军队搞点农副业生产有利于丰富供给和减轻民负
一九八三年二月二十八日 ... 40
必须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
一九八三年三月十七日 ... 42
搞好水利建设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 ... 48
发展农业要增强经济效益观念
一九八三年三月 ... 52
企业改革要优先保证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一九八三年三月三十日 ... 55
发展大好形势 继续抓好工交战线的工作
一九八三年四月一日... 61
为推动南北谈判和加强南南合作而努力
一九八三年四月四日... 75
对钢材实行工贸结合和优质优价很重要
一九八三年四月五日... 79
地矿部是全国地质工作的综合部门
一九八三年四月五日... 80
要认真总结三十年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一日 ... 82
统一金融必须建立中央银行
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九日 ... 84
提高工业生产经济效益要见到成效
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 85
政府工作报告
一九八三年六月六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 86
节能工作要坚韧不拔地抓下去
一九八三年六月八日... 112
关于平朔露天煤矿专案审批问题的一封信
一九八三年六月十九日 ... 116
加快发展我国食品工业的意见
一九八三年六月十九日 ... 118
集中财力保重点 提高素质促转变
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 120
重大技术装备要开展国际合作与军民结合
一九八三年七月二十二日 ... 129
匈牙利的经济改革值得研究和借鉴
一九八三年七月二十三日 ... 131
引滦入津工程是重点建设的一个好典型
一九八三年七月二十七日 ... 142
搞好社会治安是全党全国的大事
一九八三年八月二日... 146
系统研究如何提高企业素质等十个重要问题
一九八三年八月六日... 153
团结各族人民开发建设新疆
一九八三年八月二十一日 ... 163
国营农场可以实行职工承包办家庭农场
一九八三年八月二十二日 ... 176
加强全面品质管制是提高企业素质的关键
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七日 ... 181
援外工作要量力而行和尽力做好
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七日 ... 187
团结一致 艰苦奋斗 夺取新胜利
一九八三年九月三十日 ... 192
抓紧争取教育轻微犯罪者
一九八三年十月三日... 195
关于调整化纤布和纯棉布价格给耀邦同志和政治局常委的一封信
一九八三年十月五日... 196
应当注意研究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们的对策
一九八三年十月九日... 197
分步进行价格改革 逐步理顺经济关系
一九八三年十月十五日 ... 206
停止生态破坏 实现良性回圈
一九八三年十月十八日 ... 210
二汽要在改革开放和提高效益中走在前列
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 ... 216
关于汽车工业实行技贸结合的批语
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七日 ... 228
发挥福建优势 办好经济特区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四日 ... 230
军工技术转民用应予鼓励和支持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七日 ... 240
三线建设调整改造首先要制定规划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日 ... 241
新型建材公司要搞成经济实体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 245
发展大好形势 理顺经济关系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 248
争取国际优惠条件建设好广东核电站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六日 ... 253
大型煤矿是否与外商合营值得重新考虑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九日 ... 256
中国的科技体制非改革不行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 257
从中小学开始加强外语教学和普及电脑知识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 261
祖国建设需要精通世界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的人才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 262
关于推广河南省禹县平原造林经验的一封信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 264
 
一九八四年
增进了解 促进友好 维护和平
一九八四年一月十日... 269
对中央政法委“严打”部署征求意见稿的批语
一九八四年二月六日... 273
与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一九八四年二月八日... 274
理顺经济和提高企业素质需要研究的一些问题
一九八四年二月十一日 ... 277
关于企业改革和技术改造等问题的意见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一日 ... 280
加强行业协会 发展食品工业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 291
重大技术装备一定要确保品质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八日 ... 295
视察重庆时的谈话要点
一九八四年三月二日至五日 ... 298
视察贵州时的谈话要点
一九八四年三月六日至九日 ... 306
视察湖南时的谈话要点
一九八四年三月十日至十六日 ... 313
给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的复信
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六日 ... 332
妥善解决经济工作和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七日 ... 333
关于怎样管好企业的几点意见
一九八四年四月三日... 346
在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结束时的讲话
一九八四年四月六日... 348
听取中国石化总公司工作汇报时的谈话
一九八四年四月七日、十三日 ... 351
运用科学技术加快油田发展大有可为
一九八四年四月九日... 356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潜力很大
一九八四年四月十三日 ... 362
听取建材工业发展纲要汇报时的谈话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日 ... 367
在庆祝我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大会上的讲话
一九八四年四月三十日 ... 371
深化改革 搞活企业
一九八四年五月四日... 373
应用科研单位应实行有偿合同制和课题承包制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三日 ... 380
政府工作报告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五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 381
团结起来 发展石油工业战线的大好形势
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五日 ... 403
关于党的领导体制改革问题致邓小平同志的一封信
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六日 ... 406
实事求是地处理好“文革”遗留问题
一九八四年六月十九日 ... 409
坚持改革 加速改造 使鞍钢做出新贡献
一九八四年七月九日... 412
扬长避短 革新改造 走出一条发展我国冶金工业的新路
一九八四年七月九日... 414
靠改革开放加快我国石油工业发展
一九八四年七月十二日 ... 420
进一步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作用
一九八四年七月七日至十三日 ... 427
关于机械工业领导体制改革问题
一九八四年七月十四日 ... 433
关于计画体制改革的意见
一九八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 436
我国汽车工业面临大发展的新形势
一九八四年七月二十七日 ... 441
对《人口控制和人口政策中的若干问题》的批语
一九八四年七月三十日 ... 446
三线企业调整必须搞军民结合型
一九八四年八月十六日 ... 447
在欢迎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宴会上的祝酒辞
一九八四年八月十八日 ... 451
对经济体制改革《决定》草稿的修改意见
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八日 ... 453
在安徽省党政军负责干部会上的讲话
一九八四年九月三日... 459
中国科技大学要为国家建设输送更多人才
一九八四年九月三日... 476
在江西考察听取省委常委汇报时的讲话
一九八四年九月九日... 479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三个问题给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信
一九八四年九月九日... 484
附录: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日通过 ... 490
团结起来 开创科委工作新局面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二日 ... 509
关于“七五”计画的建设方针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九日 ... 511
对方毅同志开发有色金属报告的批语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九日 ... 526
给李德生同志的信
一九八四年九月三十日 ... 527
接见出席中外经济合作讨论会来宾时的谈话
一九八四年十月六日... 528
给王震同志的信
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五日 ... 531
贯彻中央《决定》 稳步推进价格改革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 533
给薛暮桥同志的信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 542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 ... 543
广东要继续在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中走在前面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九日 ... 546
深圳特区要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经验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 561
振兴上海 充分发挥全国经济中心的作用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九日 ... 563
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签字仪式上的讲话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 573
关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 577
促进农业协调发展 逐步放开农副产品价格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 588
关于改造和振兴上海给中央的报告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 595
关于开放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给中央的请示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 599
后记... 603
 
 

图书序言

出版说明

  《赵紫阳文集(1980–1989)》收录了赵紫阳自1980年出任国务院总理,至1989年去职中共中央总书记十年间的文章、报告、讲话、谈话、信函、批语等,共498篇,180余万字,依时间顺序分为四卷。《文集》涵盖经济、政治、党务、外交、国防、教育、科技、卫生等诸多领域,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展示了1980年代中国高层推行的各种政策主张、理论观点及相关政治博弈,呈现了改革开放最初十年“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细节。《文集》由原赵紫阳办公室部分成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原始文献编纂而成,来源可靠、编排规范、忠实于原件,多数篇目属首次公开或首次完整公开。《文集》虽非同期文献的全部,却是迄今为止最系统、也最具规模的赵紫阳文献汇编,为还原和理解早期中国改革开放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对世界范围社会主义国家转型的比较研究也极具文献价值。《文集》出版过程中,本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文本考订、原件比对、史实核查、资讯增补等工作,力求达至文献史料出版的最高准确度、客观度。除文字史料外,本社对视觉史料也极为重视,试图通过对历史图片及原始文献的搜集和选用,将其携带的历史资讯传递给读者。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编辑部2016年5月

编辑说明

  《赵紫阳文集(1980–1989)》主要汇集了赵紫阳同志担任国务院总理和中共中央总书记十年间的文章、报告、讲话、谈话、信件和批语等,近500篇。其中有一部分曾公开发表过,大部分则在当时党政机关的文件、简报上印发或传达过,是首次公开出版。文集所涉及的十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和奠基时期。当时,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四化建设掀起了新的高潮。其间经历了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两次全国党的代表大会,进行了国民经济大调整,制定并胜利实施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六五”、“七五”两个五年计划,彻底扭转了文革十年动乱所造成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群众生活极度困难的被动局面,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第一步目标(头十年翻一番),从而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信心和决心。这十年是改革开放的黄金十年,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市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由工业、商业发展到其他第三产业,从承包经营、股份制试点到城市综合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到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对外开放;从既抓物质文明建设又抓精神文明建设到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保护环境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从立足国内到坚决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主动迎应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勇攀世界科技新高峰。这套文集既见证了这十年间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逐步重新和平崛起的历史进程,也反映出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内外因素相互影响,工作难度异常巨大,为政者甘苦备尝的秘辛。这十年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有些不尽人意的遗憾;既积累了改革成功的经验,也有出现通货膨胀的教训。从文集中可以看出,在邓小平等老革命家的领导支持下,本书作者与胡耀邦、万里等同志一道认真汲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从而大彻大悟,立志为民,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崇尚法治,勇于开拓创新,努力遵循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在日新月异的新产业革命、新科技革命中尽心竭力,弃旧图新,不断探索新的为政之道、治国之策、兴业之本和强国之路,以掌握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主动权。这十年他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奉献给了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书中所反映的每一项巨大成就或一些难以避免的失误,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真实记载和深入研究这段难忘的史实和第一手文献资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让历史告诉未来,促使我们进一步开拓思路,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融入世界,为实现振兴中华,攀登世界强国的新高峰而奋斗!本书编辑组由原赵紫阳办公室部分成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组成。为保持文稿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在编辑中均保持了原貌,编者仅对个别文字作了订正。
 
《赵紫阳文集》编辑组2014年4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长期关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普通读者,对于那些在历史关键时期扮演重要角色的领导人的思考和决策,有着天然的好奇。这次有幸读到《赵紫阳文集(1980-1989)第二卷 1983-1984》,感觉像是翻开了一本关于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录。1983年至1984年,是中国经济改革迈入深水区的重要时期,各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层出不穷。通过这卷《文集》,我得以从第一手资料中,感受到赵紫阳同志当时是如何思考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他对当时所面临的经济困境、体制性弊端有着清晰的认识,并积极倡导和推动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改革举措。我特别关注到他对如何处理改革中的利益调整,如何引导市场机制的健康发展,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公平、高效的社会分配体系等问题所进行的深入论述。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他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也感受到了他推动改革的决心和智慧。这本书让我更加直观地理解了那个时代改革者的不易,也为我们今天继续深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持续关注的社会观察者,我一直认为,了解塑造国家命运的关键人物的思想动态,是理解历史走向的不二法门。因此,《赵紫阳文集(1980-1989)第二卷 1983-1984》的出版,对我而言,是一次重要的学习机会。1983年至198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经历早期探索后,进入系统性推进的关键时期。这本《文集》所收录的文章、讲话,生动地展现了赵紫阳同志在这个时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构想、政策制定以及具体实践的深刻思考。我惊叹于他对于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的洞察力,以及他所提出的改革思路的系统性和前瞻性。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如何破除僵化体制、释放生产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以及如何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经济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阐释。他不仅关注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也深入到微观层面的具体落实,对许多实际操作中的难题,都给出了详尽的分析和指导。这种严谨务实的态度,以及对改革方向的坚定信念,是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当代政治史充满浓厚兴趣的历史爱好者,尤其对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人言行有特别的关注。这次读到《赵紫阳文集(1980-1989)第二卷 1983-1984》,无疑是满足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个愿望。坦白说,在阅读之前,我脑海中对这段时期的了解,更多是来自于碎片化的新闻报道、历史评论以及一些二手资料。而这本《文集》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可以直接对话历史的窗口。1983年至1984年,是中国经济改革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在书中,我看到了赵紫阳同志在那个时期,是如何思考和部署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工作。他不仅仅是一位决策者,更是一位思想家和实践者。通过这些文字,我得以窥见他对于如何打破旧体制束缚,激发社会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思考。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如何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以及如何构建新的管理体制等问题,他的论述都极具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肯定改革方向的同时,也对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这种深思熟虑、脚踏实地的改革精神,在今天读来依然令人赞叹。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当代经济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认为《赵紫阳文集(1980-1989)第二卷 1983-1984》的出版,填补了我们理解那个关键时期历史空白的许多重要之处。1983年至1984年,正是中国从初步探索改革走向系统性推进的转型期,各种思想的碰撞和政策的博弈在此阶段尤为激烈。这本书以其原始、真实的记录,让我们得以走近那个年代的思想前沿。赵紫阳同志在其中的论述,展现了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以及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早期构想和不懈追求。我特别欣赏他对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的清晰认识,以及他试图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他对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何激发企业活力,如何应对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具体经济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不仅仅是历史文献,更是对改革逻辑和方法论的一次生动展示,对于理解改革开放的深层动因和复杂过程,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这本《赵紫阳文集(1980-1989)第二卷 1983-1984》的出现,无疑为我们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改革年代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史料。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更深入地了解那些站在历史关口的关键人物的思考与决策。翻开这卷书,我立刻被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所吸引。1983年至1984年,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攻坚期,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从文件中,我看到了赵紫阳同志对当时复杂局势的深刻洞察,他既要力排众议,推动市场化改革,又要审慎处理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在讨论价格改革、企业自主权、农村经济发展等议题时,那种既坚定又审慎的思路,以及对细节的反复权衡,都跃然纸上。我特别留意到他对如何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如何调动各方积极性,如何防范改革中的风险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释。这不仅仅是历史文献,更是一种宝贵的经验总结,为我们今天思考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读这本书,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改革者的铮铮誓言,也能感受到他们肩负的沉重压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