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者乐也:有耳可听的便应当听

乐者乐也:有耳可听的便应当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音乐欣赏
  • 音乐随笔
  • 文化评论
  • 生活态度
  • 聆听
  • 感悟
  • 个人成长
  • 艺术
  • 散文
  • 随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十七世纪欧洲歌剧界最受欢迎的是「阉人歌手」(Castrato)?
《浮士德》花了50多年才写成?
罗西尼在壮年便引退?
人品像猪猡,却写出天使的音乐?
贝多芬的月光曲其实和月光是全无关系的?
以独特见解、轻松笔调带你遨游西洋古典音乐的海洋

  热爱西洋古典音乐的陈永明,跟读者轻松讲述其赏乐生涯中值得细味的音乐风景。他从器乐与声乐两大类别中细细爬梳,介绍管弦乐的组成部分;协奏曲、独奏曲、室乐的意韵趣味;歌唱组曲、神曲、歌剧、芭蕾舞剧的生意盎然,更侧看作曲家、指挥家的情感与个性。

  作者重整汇编其作《音乐子午线》及《五线谱边缘的踯躅》新添文章成书,不重引经据典,却巴不得所有人都成为乐迷,沉醉于西洋古典音乐中。

本书特色

  1.内容全面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器乐、声乐以及舞台音乐,作者除了介绍西洋古典乐曲,还介绍在演奏中举足轻重的乐器,如弦乐和管乐等,照顾不同喜好的读者。
 
  2.轻松笔调
  作者以轻松,有趣的笔调带领读者进入西洋古典音乐的故事中,使读者清楚了解乐曲的由来。此外,作者亦会从乐曲的结构分析音乐家当时的心路历程,让读者在欣赏名曲的同时可以代入音乐家的感情世界。

  3.独特的音乐见解
  在介绍古典音乐的同时,作者亦详细阐述自己的独特见解,使读者可以对古典音乐有另一番体会。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永明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哲学系硕士,威斯康辛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曾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香港电台、电视台《思前想后》、《诗韵词情》、《文化.com》、《孔子》、《中文一分钟》等节目主持人。

  着作包括《没有福尔摩斯的故事》、《独立思考》、《哲学子午线》、《哲人哲语》、《原来孔子》、《原来尼采》、《中国文学散论》等。

图书目录

序言

前奏 Prelude
1 贝多芬的激昂与平和
1.1 《命运交响曲》
1.2 《月光奏鸣曲》
1.3 康复者的颂歌

第一部  器乐
2 管弦乐
2.1 弦乐
2.2 管乐
2.3 铜乐
2.4 敲击乐
2.5 介绍管弦乐团的作品
2.6 交响曲的世界
2.7 替交响曲正名
3 绝对音乐和标题音乐
3.1 《田园交响曲》
3.2 《唐‧吉诃德》
3.3 德褒西的《牧神之午后序曲》和《海》
4 变化多姿的协奏曲
4.1 巴哈的《白兰顿堡协奏曲》
4.2 韦华第的《四季》
4.3 大放异彩的独奏协奏曲
4.4 文穷而后工?孟德尔颂的小提琴协奏曲
4.5 来自捷克的大提琴协奏曲
4.6 布拉姆斯的大小提琴协奏曲
4.7 《交响乐团的协奏曲》
5 独奏音乐
5.1 第一颗演奏明星柏加尼尼
5.2 天皇巨星李斯特
5.3 钢琴大师萧邦
5.4 史卡拉蒂艺术的嬉戏
6 室乐
6.1 海顿的《剃刀》和《帝皇》
6.2 男和女《克莱采奏鸣曲》
6.3 演奏者之间的灵犀
6.4 贝多芬的《广陵散》
6.5 《鳟鱼五重奏》
6.6 「不设安全网」的音乐
6.7 《动物嘉年华》

间奏一 Entr’acte I
第二部 声乐

7 歌唱组曲
7.1 宗教的歌唱组曲
7.2 非宗教的歌唱组曲
8 神曲
8.1 《弥赛亚》
8.2 《创世纪》
9 艺术歌曲
9.1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
9.2 《纺织机旁的葛尔珍》
9.3 《冬之旅》
10 《最后四歌》
10.1〈春天〉
10.2〈九月〉与〈安眠〉
10.3〈夕阳红〉
11 《僧侣之歌》
12 《大地之歌》
13 来自北国的声音

间奏二  Entr’acte II
第三部  舞台音乐

14 歌剧第一位功臣
15 阉人歌手
16 莫札特的歌剧
17 壮年引退的歌剧作家罗西尼
18 歌剧大王威尔第
19 丑陋的天才
20 比才的《卡门》
21 《浮士德》
22 《玫瑰骑士》
23 漫谈芭蕾舞
24《胡桃夹子》
25 俄国芭蕾舞团
26 震撼乐坛的《春之祭》
27 拉威尔的《玻里露舞曲》
28《达芙妮与克罗伊》

尾奏 Coda

图书序言

序言
    
  我的专业不是音乐,我只是个爱听音乐的人。刚升中学的时候,喜欢音乐的姐姐,买了一部唱机,一套两张的(那时还是七十八转唱片的年代)柴可夫斯基(Pyotr Ilych Tchaikovsky, 1840-1893)《胡桃夹子组曲》(Nutcracker Suite op. 71a),这就为我打开了音乐世界的大门。
    
  今日很多年青人都喜欢音乐,然而他们大多只听流行乐曲,对西洋古典音乐都望而却步,觉得枯藁寡味,乏善足陈。我觉得十分可惜,因为西洋古典音乐的世界,其实多彩多姿,不少是绕梁三日,一听难忘的──譬如莫札特(Wolfgang Amadius Mozart, 1756-1791)的《C大调小夜曲》(Eine kleine Nachtmusik K525)、上面提到的《胡桃夹子组曲》、萧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不少的《圆舞曲》(Valse)、《波兰舞曲》(Polonaise)……等等,有耳可听的只要一听便都会被吸引的。为甚么年青的一代这样抗拒古典音乐呢?其中一个原因,介绍西洋古典音乐的工夫做得不够。二十多年前,我写了两本小书:《音乐子午线》和《五线谱边缘的踯躅》,目的就是向大众推介为我带来无穷欣悦的西洋古典音乐。
    
  《五线谱边缘的踯躅》是我当年在《香港联合报》‧〈摘艺〉栏所写有关音乐随笔的结集,没有甚么结构。《音乐子午线》却是有意向大众推介西洋古典音乐,比较有组织:以介绍西洋乐圣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三首,各属不同乐种(管弦乐、室乐、器乐独奏)的器乐作品为〈前奏〉(Prelude),引出第一部分:器乐的讨论;然后以介绍巴哈(J.S.Bach, 1685-1750)为〈间奏〉(Entr’acte)引入第二部分:声乐和舞台音乐的绍介。再加上〈尾奏〉(coda)和〈后记〉,结束全书。
    
  这本新书是选取了二十多年前这两本旧书的部分内容,再添上一些新的材料写成的。其中80%来自两本旧书(各佔40%左右),其余的20%是新添的。新书是沿用《音乐子午线》的结构,只是把歌剧从声乐部分分了出来,和芭蕾舞剧合成书的第三部分:〈舞台音乐〉,并在它的前面添加了一段有关西洋歌剧开始的历史作为第二间奏。〈后记〉这个标题,和〈前奏〉、〈间奏〉、〈尾奏〉等不配合,新书里面的分章便不用这个标题了。从《五线谱边缘的踯躅》选出来的,和新增的材料,按它们的内容质性,加进新书里面合适的部分。
    
  新书用的是《音乐子午线》的结构,内容也有不少来自该书,本来准备把新书题为《音乐子午线增订版》。商务印书馆的朋友认为新书内容一半和旧书无涉,称之为旧书的增订版并不适合,可能误导了有心的读者。他们说的有道理,所以把新书定名为:《乐者乐也——有耳可听的便应当听》。
    
  “乐者乐也”(第一个“乐”字指的是音乐,第二个“乐”字指的是喜乐)是《荀子.乐论》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荀子认为喜乐是人情所不能免的,把心内的喜乐以声音表达出来便是音乐了。如果我们把第二个“乐”字的意义扩大一点,不单只是喜乐,而是包括了一切优美的情操,那“乐者乐也”的确是音乐一个绝佳的定义。要欣赏这些可乐的音乐,其实不必高深的学养──千万不要被那些自命品味超凡,识力高雅,施特劳斯的圆舞曲(Strauss Waltz),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又岂为我辈所设哉的人吓怕了──只要有耳朵,肯听,音乐世界的大门是永远敞开的。
    
  香港商务印书馆本来只想要重版《音乐子午线》,结果却接纳了我的建议,花了比预期更多的工夫出版这本新书。我的初稿,从两本旧书剪剪贴贴,涂改增删,不时又插入新写的材料,乱七八糟,自己看上去也头疼,负责编辑的蔡柷音小姐把它梳排整理,十分感激。简汉干博士,我以前在香港教育学院的同事,用了不少宝贵的时间为这书作最后的校对,更是不能不在此致以万分的感谢。衷心希望这本书能为喜欢西洋音乐的读者带来欣喜,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异彩缤纷的西洋古典音乐世界,享受其中无穷的快乐。

图书试读

贝多芬的激昂与平和
   
历史上有些人物,无论你对他的世界,他的业绩有没有认识,你都会听到过他的名字。这些是文化上的巨人。比如,你对英国文学完全不懂,但你总会知道有位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或对物理一窍不通,牛顿(Issac Newton, 1642-1726)的名字都一定会听过。在西方音乐里面,贝多芬就是这样的一位巨人。你喜欢西方音乐也好,不喜欢也好,总不会未听过贝多芬的名字。谈西方音乐,就让我们从他谈起吧。
    
在贝多芬以前,已经有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海顿(Joseph Haydn, 1732-1809)、莫札特这些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和他们有甚么不同?
    
提到巴哈,研究西方音乐的人都肃然起敬。有一本谈西方音乐的书,开宗明义第一句:太初有巴哈(At the beginning there was Bach,这是模仿基督教《圣经》的第一句:“起初,神……”)。简直把他视为上帝了,因为巴哈对西方音乐理论贡献良多。至于贝多芬,他便没有如巴哈在理论上所作的贡献。
    
海顿,有被称为交响曲之父。今日我们所熟悉的交响曲的形式就是以他为滥觞,而弦乐四重奏的形式也是由他奠定基础的。贝多芬亦没有海顿创造新乐曲体裁的本领。
    
莫札特天才横溢,未成年已创作了过百首乐曲,誉满全欧,贝多芬绝对没有这种天分。那么,他在哪一方面超越前面所述的几位大家呢?
    
贝多芬以前的作曲家所写的音乐,大多是为宗教、为贵族僱主而写的,固然里面也注入了他们自己的情感,但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写的音乐却未曾多见。在着名的作曲家中,贝多芬似是第一人。他并不是为别人写音乐,而是为自己写音乐。音乐在贝多芬来说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而他所要表达的又和其他人非常不同。
   
十八世纪的音乐是典雅、雍和、轻快、幽默、活泼,换句话说是有教养的。贝多芬的音乐,除了晚期的作品外,最突出而又与众不同的就是那种不羁的活力,和不甘下流的愤怒。在当时听众的耳中,他的音乐有时迹近咆吼唿号,可是虽然和一般人认为音乐必须具有的雅丽迥异其趣,却又不能不承认里面有种不能抗拒、异样的吸引力。
    
如果我们知道贝多芬的生平,他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能够把这种愤怒用音乐表达出来,那是贝多芬的天才。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