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专业不是音乐,我只是个爱听音乐的人。刚升中学的时候,喜欢音乐的姐姐,买了一部唱机,一套两张的(那时还是七十八转唱片的年代)柴可夫斯基(Pyotr Ilych Tchaikovsky, 1840-1893)《胡桃夹子组曲》(Nutcracker Suite op. 71a),这就为我打开了音乐世界的大门。
今日很多年青人都喜欢音乐,然而他们大多只听流行乐曲,对西洋古典音乐都望而却步,觉得枯藁寡味,乏善足陈。我觉得十分可惜,因为西洋古典音乐的世界,其实多彩多姿,不少是绕梁三日,一听难忘的──譬如莫札特(Wolfgang Amadius Mozart, 1756-1791)的《C大调小夜曲》(Eine kleine Nachtmusik K525)、上面提到的《胡桃夹子组曲》、萧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不少的《圆舞曲》(Valse)、《波兰舞曲》(Polonaise)……等等,有耳可听的只要一听便都会被吸引的。为甚么年青的一代这样抗拒古典音乐呢?其中一个原因,介绍西洋古典音乐的工夫做得不够。二十多年前,我写了两本小书:《音乐子午线》和《五线谱边缘的踯躅》,目的就是向大众推介为我带来无穷欣悦的西洋古典音乐。
《五线谱边缘的踯躅》是我当年在《香港联合报》‧〈摘艺〉栏所写有关音乐随笔的结集,没有甚么结构。《音乐子午线》却是有意向大众推介西洋古典音乐,比较有组织:以介绍西洋乐圣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三首,各属不同乐种(管弦乐、室乐、器乐独奏)的器乐作品为〈前奏〉(Prelude),引出第一部分:器乐的讨论;然后以介绍巴哈(J.S.Bach, 1685-1750)为〈间奏〉(Entr’acte)引入第二部分:声乐和舞台音乐的绍介。再加上〈尾奏〉(coda)和〈后记〉,结束全书。
在贝多芬以前,已经有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海顿(Joseph Haydn, 1732-1809)、莫札特这些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和他们有甚么不同?
提到巴哈,研究西方音乐的人都肃然起敬。有一本谈西方音乐的书,开宗明义第一句:太初有巴哈(At the beginning there was Bach,这是模仿基督教《圣经》的第一句:“起初,神……”)。简直把他视为上帝了,因为巴哈对西方音乐理论贡献良多。至于贝多芬,他便没有如巴哈在理论上所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