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朝宰相:五代十国里的冯道

五朝宰相:五代十国里的冯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五代十国
  • 冯道
  • 宰相
  • 人物传记
  • 政治
  • 历史人物
  • 古代史
  • 传记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五代十国的风流人物众多,但能称为其中翘楚者,帝王中的柴荣,文艺中的李煜,大臣中则有冯道。冯道不算是着名的历史人物,但其一生充满特色与传奇。
  
  冯道在走马灯式的历代官场中浮沉周旋,进退自如,身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中间还夹着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相二十多年,始终屹立不倒,被称为官场「不倒翁」。在武人当道、帝王更迭频繁的五代十国,一位文人如何做到从政五十二年,效力十二位君主,冯道凭借的「道」是什么?
  
  本书由五代史作家姜狼先生执笔,娓娓道来,述事以鉴古,绘人而明理,足令读者了解真正的冯道。
  
权臣之路:北宋初年的权谋与兴衰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鸿文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字数: 约 45 万字 定价: 98.00 元 --- 卷首语:乱世中的权柄与宿命 本书并非聚焦于五代十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亦不以某位在乱世中起落沉浮的宰相为核心。相反,我们选择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复杂、更具张力的时代——北宋初建之際の权力博弈。 这是一个承接五代余晖,渴望定鼎天下的时代。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不仅是军事政变的胜利,更是对过去数十年军阀混战的终结宣言。然而,新王朝的建立,绝非意味着权力斗争的停止,而是转入了更为精巧、更隐蔽的文官体系和皇室内部的权力重塑之中。 《权臣之路:北宋初年的权谋与兴衰》一书,旨在深入剖析在宋太祖、宋太宗时期,以枢密使、宰相、以及新兴的文官集团为代表的几股关键势力,如何在“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下,围绕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以及边防安全等核心议题展开的长期、深刻的角力。 --- 第一部分:开国之初的权力重构(960年—976年) 北宋的建立,其合法性与稳固性是赵氏父子面临的首要挑战。本书第一部分详尽梳理了开国初期的政治遗产处理与权力结构的重塑。 第一章:杯酒释兵权:制度的绞索与文官的崛起 重点分析“杯酒释兵权”事件的深远影响。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清洗,而是对唐末五代以来武将跋扈政治模式的彻底颠覆。我们详细考察了石守信、高怀德等功臣的实际待遇,以及他们被剥夺的权力如何系统性地转移到了中央枢密院和新设立的文官阶层手中。 第二章:重文抑武的基石:对武力的制度性制约 探讨宋初对军事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的变革。包括对禁军的严格编制管理(“更戍法”的早期实践)、对地方武装的拆解,以及文官(特别是“知州事”)对军事指挥权的实际控制权的逐步渗透。本书特别关注了早期文臣担任地方“监军”角色的案例,揭示了文官集团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将武将的政治地位降格为纯粹的执行者。 第三章:李昉与赵普:首批宰相的权术与局限 细致描绘了宋太祖时期两位核心宰相的政治风格。李昉代表了传统的士大夫精英在朝堂上的稳健过渡,而赵普则以其“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务实主义,成为宋初决策层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政治手腕,并非是五代时期的权谋斗狠,而是建立在对皇权极度顺从基础上的制度设计和行政优化。我们通过分析他们参与制定的《建隆更化》等一系列法规,展现了文官集团在稳定政权中的关键作用。 --- 第二部分:太平兴盛下的权力暗流(976年—1004年)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标志着北宋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但也暴露了权力结构内部潜藏的结构性矛盾。 第四章:太宗的集权之路:内廷与外朝的再平衡 赵光义在位期间,权力运作更为精细化。本书着重分析了“三司”体系的完善、中书、门下、尚书省的权力分配,以及皇宫内廷(如“知制诰”、“知奏状”等)对行政流程的直接干预。这部分着重考察了皇帝如何通过不断提高文官的“品级”来稀释其“权力”,使他们在名誉上尊贵,在实权上受制于皇帝的绝对裁决。 第五章:枢密院的文官化:权力中心的转移 一个关键的转变是枢密使(掌管军政大权)逐渐由文臣担任。本书探讨了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皇帝不信任武将,但又必须有人管理复杂的军事行政事务。这使得枢密院成为一个既掌握机密又缺乏独立兵权的中枢机构,其首脑的晋升路径完全依赖于皇帝的青睐,而非军事功勋。这一章节对比了早期枢密使与宋太宗时期枢密使的权责差异。 第六章:边患的显现与“澶渊之盟”的前奏 本书并非历史叙事,而是从权力制衡的角度审视边患。辽国的崛起对北宋的“重文抑武”国策构成了严峻的现实挑战。我们分析了宋初几位重要的边防官员(多为文臣或半文半武的将领)如何试图在资源有限、武备松弛的情况下应对边境压力。特别是对高粱河之战的分析,聚焦于文官集团在军事决策上的干预与失误,以及这如何反过来加强了皇帝对军事的绝对控制。 --- 第三部分:权臣的诞生与终结的预兆 北宋中后期,随着政治格局的固化,地方豪强与中央官僚体系的矛盾加剧。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那些试图在既定框架内获取更大权力的个体,以及他们最终的命运。 第七章:新旧党争的萌芽:士大夫阶层的分化 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熟,士大夫群体内部开始出现路线分歧。一些主张激进改革的清流派(后来的新党雏形),与主张维护现有体制和家族利益的保守派(旧党前身)开始对国家大政方针产生深刻矛盾。我们审视了这些初期分歧,它们是如何在几十年后演变成影响北宋国运的两大政治集团的。 第八章:内廷的深水区:皇帝身边的“亲信”集团 随着皇帝的更迭,围绕在皇帝周围、不通过正式中书门下体系运作的“内廷小朝廷”逐渐形成影响力。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些依靠个人恩宠而非制度职位的权臣的运作模式。他们往往身兼数职,权力高度集中,但权力基础极其脆弱,其升降完全系于君王一念。对这些非制度性权力的剖析,是理解北宋政治高层不稳定的关键。 第九章:制度的胜利与个体的宿命 在北宋的政治设计中,制度本身是对任何个人野心的最强约束。本书最后总结,无论在开国初期还是盛世之中,试图凌驾于皇帝制定的文官体系之上的权臣,其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他们的权力泡沫,最终会被既有的文官制衡机制或皇帝的雷霆手段所刺破。这并非五代十国那种血腥的更迭,而是在制度框架下的“平稳退场”或“悄然失势”,恰恰体现了宋初权力结构成功的隐蔽性与坚固性。 --- 结语:铁笼中的文治 《权臣之路:北宋初年的权谋与兴衰》试图揭示的不是一位权臣如何颠覆朝纲,而是一个王朝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将“权臣”的诞生限制在极小的空间内。北宋的政治稳定是以牺牲军事效率和部分官僚的自主性为代价换取的。全书旨在提供一个深入的、制度层面的分析框架,理解宋朝“积弱”的深层结构性原因,以及“重文抑武”国策下,权力如何在文官集团的精细运作中得以维持,同时也埋下了最终僵化的种子。 本书参考了《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及近年来出土的宋代档案资料,力求在严肃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展现北宋初年权力更迭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深刻洞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姜狼


  男,生于七十年代,现为自由职业者。酷爱历史文学。对乱世历史的研究和写作有浓厚的兴趣,如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曾出版过多部反映乱世精彩历史的作品。希望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精练的笔触,为读者还原一个个精彩、撼人心魄的时代。
 

图书目录

被时间杀死的冯道        013
无药可救的乱世    016
冯道的家世    020
知识改变命运        023
冯道的选择    027
死谏        032
拯救冯道        036
选择新老板的学问        040
张承业、周玄豹、卢质        042
李存勗重用冯道的窍门        048
宴会的主角    052
河东第一文胆--冯道        060
冯道的官场生存法则    062
拯救大兵郭崇韬    069
要有敢与老板拍桌子的胆量        078
大唐中兴,冯道赐紫    080
李存勗选宰相        083
归乡守丧        087
契丹人的密谋        094
天翻地覆同光朝    098
冯道为什么选择李嗣源        103
李嗣源其人    108
冯书记何在?        110
关于用冯道为相的一场幕后政治交易        114
冯道用人唯才        122
《兔园策》事件    125
指出才子李琪的笔误    131
冯道的文才    134
致君尧舜        140
活在安重诲的阴影里    148
除掉安重诲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收益    157
荒唐的秦王    162
秦王之死        168
我要救我的仇人    172
身处漩涡中    175
关于迎立潞王的一场口水官司    182
退一步海阔天空    187
冯道在同州    191
危险的副使    195
愤怒的宰相,抓阄抓出来的宰相        202
大司空,扫地僧?        207
有关石敬瑭的一点话题        212
石敬瑭的春天        215
选宰相是个问题    222
一笔心照不宣的政治交易    225
推荐盐铁副使的奥妙    230
推荐自己的政敌    233
冯卿,出使契丹,非你莫属        237
朕要出城迎接冯道        245
熊肉,老友记        248
与耶律德光、述律平的第一次见面    251
我要回家        254
冯道的酬劳--事无巨细,咸决于道        262
拒绝领导的学问    265
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268
石敬瑭的人生终点        271
冯道面临的储君选择--选大还是选小?        275
冯道受託孤与赵匡胤受託孤的一点比较    280
荒唐的婚姻    283
不要试图影响新老板对自己的分权    285
对契丹态度模稜两可的冯道        290
晋辽大战        297
沉默的冯道    304
石重贵的末日,杜重威的春天    308
来自耶律德光的问候    315
佛出救不得,唯有皇帝能救得    318
刘继勋,请你不要指着我    325
大汉皇帝刘知远    331
杀胡林    335
正定惊魂记    338
拒绝出任临时主帅的智慧    347
刘知远对冯道的警告    351
一场有关牛皮的口水战        355
少年街霸郭威        366
冯太师的妙计--花公款收买人心    371
幽默的冯家父子    378
长乐老自叙--冯道写给自己的墓志铭    383
郭威的闪光时刻    393
被逼反的郭威        397
冯太师,请帮帮我        405
主动得罪老板的秘诀    410
澶州兵变        414
冯道的山唿舞蹈,刘崇愤怒的泪水    425
隔岸观火--冷对郭威与王峻的暗战        428
太师,枢密使凌朕太甚        436
郭威时代的简短总结    441
千古一帝说柴荣    444
沉默的冯道,狂喜的刘崇    447
陛下,你不是唐太宗    450
冯道为什么要当众羞辱柴荣        456
冯道,夕阳如梦    460
冯道,并不能成为永恆        467
 

图书序言

前言
  

  官场是什么所在?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当官的人聚在一起的地方,就像酒场、赌场、烟花场。
  
  都说官场是个大染缸,把一块白布扔到缸里再捞出来,就成了五颜六色的花布。
  
  也有例外的,比如明朝的海瑞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收纳、不奉迎,堪称官场圣人。海瑞为官如此,固然赢得生前身后名,可如果官场中人都要像海瑞那样清白如水,那还做个什么官?做官的乐趣何在?
  
  为什么要做官?不要讲什么治国平天下的空话,对大多数人来说,做官就是生前谋得富贵、死后荫及子孙。如果能为民谋得几件实事,赚得一把万民伞,也好算作锦上添花,功德一件。
  
  做官是一种生存手段,人活着总是要吃饭的,有人靠砍柴捕鱼为生,有人就以做官谋生。做不做官,做大官与做小官,做内官还是做外官,都是一门大学问。怎么才能做好官?为官之道如何?清道光朝的大学士曹振镛先生留下了六字真经:「多磕头,少说话。」
  
  身在官场,要注意四点:
  
  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保持警惕,要懂得见机而进,识机而退。
  
  二、多念别人的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万事给别人留条后路。
  
  三、少说话,会说话,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四、要有真才实学,这是「10000」最重要的那个「1」,没有这个「1」,一切都是空谈。
  
  历史上名官如云,位极人臣者更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将这四点为官之道做到炉火纯青的并不多,有两个人物特别值得一提。
  
  一是东汉太尉胡广。
  
  胡广历经安、顺、沖、质、桓、灵六帝,做宰相三十年,在官场屹立不倒,成为东汉官场一大奇观。胡广为人中庸,不强出头,所谓「天下中庸有胡公」。胡广门生遍天下,他死后,皇帝悲痛,天下皆哭,备极荣哀,胡广的学生蔡邕对座师的评价是「自汉兴以来,鼎臣元辅,耋衮老成,勋被万方,与国始终,未有若公者焉。」
  
  二是五代宰相冯道。
  
  冯道的人生经历比胡广更为传奇,为官之路更为艰难。胡广生逢太平,天下兴盛,无灾无难到三公,而冯道所处的是天崩地裂的大乱世,皇帝轮流做,人命贱如土。
  
  胡广只入仕东汉一朝,冯道却历任后唐、后晋、辽、后汉、后周五个不同的政权而位居宰相,十代帝王师,皇帝礼敬,士林肃拜。冯道生前有重名于天下,死后同样备极荣哀,周世宗柴荣追封冯道为瀛王。
  
  让人遗憾的是,像冯道这样的文臣翘楚,士林班头,五朝元老,在千年之后却成了不忠不孝的反面典型被大加鞭挞。受欧阳修、司马光、王夫之等人批判冯道的影响,现在提及冯道,一则曰贰臣,二则曰佞臣,三则曰奸臣,或讥为「骑墙孔老二」,冷嘲热讽,以为常事。
  
  我们从发黄的旧史书中所看到的冯道,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冯道,而是被道德武器杀死的冯道尸体,历经千年曝晒,已经严重变形发臭。
  
  冯道最受后人诟病的地方是冯道的「不忠」,一身出仕五朝,骑墙观风,迎来送往,喜新厌旧。《旧五代史》对冯道的评价非常具有代表性,「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在这些靠「忠孝」混饭吃的士大夫看来,为人臣者,要从一而终,冯道已失大节,虽有小善,亦不足取。
  
  忠诚的标准是什么?很简单,标准是爱民与不爱民。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既然赵匡胤有负柴荣託孤,发动兵变建宋是为了天下苍生逆取顺守,为什么对同样爱护天下苍生而忍辱负重的冯道穷追勐打?
  
  一个人的人品即使再恶劣,他的身上也会有闪光点,冯道也不例外。冯道固然有明哲保身的庸猾,但冯道品性仁厚,性情中庸,与人为善。不能只看到冯道在官场上唿风唤雨,吃香喝辣,却忽视了冯道所处的险恶历史环境。
  
  忠与不忠,看的不是对一家一姓的小忠,而是天下黎庶公器的大忠。冯道虽然历仕五朝十帝,但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劝皇帝体谅民生之艰难,不与民争利,这才是真正的忠贞。
  
  冯道为相二十七年,从来没有拿公家的一分钱,对外人送的贵重礼物一律拒之门外。许多士大夫都以养小妾为荣,冯道家里却空空如也,仆人都没几个。冯道身为宰相,俸禄优厚,可以享受人上人的生活,但冯道却居茅舍、与仆人同食,睡觉则以草当床。有些人满嘴仁义道德,私下却妻妾成群、花天酒地,和冯道相比,何其渺小。
  
  对冯道评价最高的是北宋官场的独行者王安石,也只有王安石读懂了冯道,王安石说冯道委屈自己,帮助别人,是当代的大佛菩萨。为了维护冯道的尊严,王安石不惜当着皇帝的面和同朝宰相唐介打嘴仗,把冯道比成商朝名相伊尹。
  
  有些人天生就是做艺术家的,比如李白和李煜;有些人天生就是做皇帝的,比如刘邦和朱元璋;而有些人天生就是做官的,比如胡广和冯道。为官者,多是煳涂而来,煳涂而去,一生赢得是凄凉。只有冯道把做官当成了一种艺术,上升到理论高度,还写了两本官经《仕经》、《荣枯鉴》,讲述他做官的心得体会。
  
  宦海沉浮,冷暖自知。要从小溪行舟奔大海,要绕过多少暗礁,多少滔天巨浪?稍不留神,便会葬身水底。沉舟侧畔千帆过,还在船上的前行者依然斗志昂扬地朝着大海的方向绝水而去,没有人会同情失败者。冯道很幸运,他从小溪上行舟一路东来,躲过暗礁,躲过巨浪,最终看到了大海。
  
  与其说冯道做官成功,不如说冯道做人成功,会不会做官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会不会做人。官场名利多,是非也多,要拿得起放得下,舍即是得。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冯道在这一点做得非常好,冯道喜欢做官,会做官,但他从来没有贪恋这一切,该放手时毫不犹豫。
  
  通过冯道看五代,跟着冯道混官场,下面开始这场奇妙的穿越旅行。
  

图书试读

被时间杀死的冯道
 
周显德元年(九五四)四月十七日,一个还算风和日丽的日子。
 
东京开封府,大周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原最繁华的城市。
 
每天一大早,从东城的望春门到西城的阖闾门,人来人往,摩肩接踵,非常热闹。许多官员坐着轿子来到宫里办公,沿街还有许多小贩在叫卖自己的商品。偶尔还会看到穿着奇异服装的西域商人骑着骆驼穿行于街市,引来许多小孩子的围观。
 
皇帝柴荣此时并不在东京,而是亲自率军北上,与南犯的北汉军队大战于高平。高平之战,周朝军队几乎全歼北汉军,起初被所有人怀疑的柴荣在这场战役中出尽了锋头,从此万众瞩目。前方大捷的消息传到东京,街头巷尾都在传颂皇帝临阵杀敌的英雄事蹟,人人脸上都挂着笑容。
 
并非人人如此,在一座不甚起眼的宅院里,就隐隐传出来阵阵的抽泣声。
 
杨柳深深的卧室里,一个苍老的身躯沉沉地躺在榻上,身上铺着一床锦被。
 
在老者的榻边,站着几个脸上写满感伤的家人。
 
阳光斜洒进房间里,却让人感觉不到一丝温暖,反而能嗅到越来越重的死亡气息。榻上老者的胡须早已花白,散乱地伏在胸前,偶尔有一丝起伏。
 
这位老者身分贵重,地位显赫,他就是周朝官场最德高望重的大臣--太师、中书令冯道。
 
这一年,冯道七十三岁。
 
五代最为传奇的官场不倒翁,号称「骑墙孔子」,与孔子同寿的冯道终于要倒了。不过他不是倒在政敌的手上,而是被时间杀死。
 
有心人会记得,当朝皇帝柴荣是冯道所侍奉过的第十二个君主,这是冯道从政的第五十二个年头。也许会有好事者在私下猜测冯道还会「克死」多少个皇帝,但让这些人失算了,冯道即将走进发黄的历史书中。
 
刘守光、李存勗、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石敬瑭、石重贵、耶律德光、刘知远、刘承祐、郭威、柴荣。
 
这是冯道所效力过的十二个君主的名字。
 
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二年(九二七),冯道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末五代宰相)开始,就稳稳坐在宰相的位置上,再也没有下来过。这一坐,就是二十七年。做太平宰相几十年,自古大有人在,而冯道却在政权更迭的刀与火之间历经艰难,每走一步都是拿生命在和命运赌博。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五代十国这段混乱时期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解读那个时代的作品。这本书的书名《五朝宰相:五代十国里的冯道》,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了解到冯道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一人在四个朝代(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担任过宰相,又在辽国当过官,因此有人称他为“六朝宰相”,也有人骂他是“不忠不孝”。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冯道在不同朝代担任宰相期间的具体事迹,他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在政治斗争中自保,又是否真的如史书所载般“事四姓十二君”,其政治抱负和人生哲学究竟是什么。我很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评价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是还原他复杂多面的真实面貌,还是在批判与赞扬之间找到一个公允的立场。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和人性探讨的深度挖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古朴的色调和字体,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因为“五朝宰相”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巨大的悬念。想象一下,在五代十国那样一个动荡分裂的时代,一个人能历经五朝而不倒,甚至身居宰相之位,这本身就是一段传奇。我很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是靠着过人的智慧?还是精明的手段?亦或是某种难以言说的运气?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展现他如何在乱世中求生,又如何在权力场上游刃有余?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物的传记,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五代十国画卷,透过冯道的视角,去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混乱与生机,去理解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人物命运。这本书会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段被人们津津乐道却又充满谜团的历史。

评分

我总觉得,有些历史人物,他们的存在本身就自带一种戏剧性,而冯道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人生跨度,恰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和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这本身就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史料,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作者的笔触,将那个时代的氛围、人物的心理、以及冯道这个人身上所展现出的复杂性,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眼前。他究竟是一个善于权谋的政治家?还是一个有着自己坚守的士大夫?或者,他只是一个在乱世中努力求生的普通人?我期待书中能展现他面对不同皇帝、不同政权时的态度,他的内心挣扎,他的取舍,他的无奈。那些被掩埋在史书字里行间的细节,那些关于他的真实想法和行为动机,都是我想要去了解的。这本书,应该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也是一场对人性的深度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直击我内心深处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好奇。冯道,一个在五代十国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能够历经数朝而不倒的“奇迹”,他的故事必然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跳出简单的道德审判,深入探究冯道之所以能在乱世中成为“五朝宰相”的根本原因。他是否真的如某些评价所说,只是一个善于逢迎、没有原则的政客?还是他有着超乎常人的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能够在一个破碎的时代找到维系秩序和稳定局面的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展现冯道在不同朝代、不同权力格局下的具体决策和行动,他如何与那些起起落落的君主们周旋,又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漩涡中保护自己和国家。这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和人性博弈的绝佳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这本书,去探索那个不为人知的冯道。

评分

我对于能够触及到历史深层结构的图书总是充满期待,而《五朝宰相:五代十国里的冯道》这个名字,预示着它很可能是一部这样的作品。五代十国,一个承载着破碎与重生的时代,而冯道,这个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常青树”,其经历必然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种种矛盾与特点。我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描绘他与那些短暂存在的朝代之间的关系?他是否如某些史家所言,是一个投机取巧、随波逐流的“不倒翁”?抑或,他有着自己一套不为世人所理解的生存哲学和政治智慧?我非常想看到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他在不同朝代的执政理念,他如何应对来自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部的军事威胁,以及他是否对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这本书,如果能够将冯道的个人命运与整个五代十国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那就太精彩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