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潦倒垂钓渭滨 得遇明主大展宏图──姜太公传
周玉山
提起姜太公这个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歇后语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旧时门神常有「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字样。不过人们对他的了解,大多来自明人许仲琳所着的《封神演义》。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乃阐教传人,修仙得道,神通广大,奉师下山,兴周灭商,降服诸路妖魔,俨然一个通天贯地的半仙。《封神演义》毕竟是一部神魔小说,历史上的姜太公没有这样的神通,但却是一位沉稳持重、善于思考的智者。人们历来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用兵艺术称为「韬略」。其实,「韬略」本来是指古代两部重要的军事着作。「韬」是指《太公六韬》,传说为姜太公所着,其实是后人託姜太公之名写成,分「文、武、龙、虎、豹、犬」六韬,记录了姜太公大量的谋略言行,是战国秦汉时期广为流传的一部兵书。「略」是指《黄石公三略》,即汉初谋士张良受之于圮上老人的那部书,传说亦为姜太公所撰。古人造伪书多愿借名人自重,以售其说。《六韬》前面赫然写着姜太公的名字,正说明他的智谋有过人之处。汉代以后,人们常将「韬略」一词挂在嘴边,姜太公实际上也就成了谋略家的鼻祖。他受到周文王的重用后,大展宏图,在兴周灭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周朝建立后,他被封在齐(今山东东部),为齐国始祖,并把齐国建成一时大国。
一、半生潦倒,冷眼阅世情 姜太公,本名尚,字子牙,又名吕尚。他是炎帝的后裔,祖先为贵族,在尧、舜时期曾做过四岳(四方氏族部落的首领),协助大禹治理洪水,立下功劳,被禹封于吕(今河南南阳一带),所以此后又以封地吕为氏。投奔周文王后,人们又叫他「太公望」。因此姜太公的名字见于载籍的共有七、八个,这在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姜太公、姜子牙、姜尚、姜望、吕尚、吕望、吕牙、太公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