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在《激盪的百年史》一书中曾说,中华民族「是东方最优秀的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优秀,不仅仅在于她勤劳、勇敢,而且在于她的智慧。这种智慧在历代谋士身上得到了典型的体现。
这里所说的谋士,不是指会耍点小聪明的人,而是指为上司出谋划策、能谋善断,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的谋略家。本书所选取的都是历代谋士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书中所述事蹟都有史实根据,没有无中生有的编造。为了便于广大读者阅读,本书一改学术论文式的写作形式,力求通俗易懂,行文生动形象,不大段引用艰涩的古文,而在使用时译为白话。书中尽可能少加注释或不加注释,对所据主要文献在文后一併列出。
每篇都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事蹟为纬,既简要交代出人物生活的大背景,又尽量突出谋士个人的活动。尤其是对于能影响事件进程的主要谋略多着笔墨,力求写出其谋略的主要影响和特征。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谋略比知识显得更重要。谋略和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是对已经存在的事物的了解,谋略则是对尚未发生的事件的预测和判断;讲知识是为了求知,讲谋略是为了致用。谋略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但又不完全受知识的制约,而更主要的是谋士个人的敏锐和随机应变。从书中可以看出,有的谋士并不是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但却往往能料事如神,出奇制胜。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谋略,视谋略为国家兴亡、事业成败的关键。《孙子兵法》实际上就是讲谋略的军事教科书。书中提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这里所说的「上兵伐谋」,就是要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自然是「善之善者也」。有一句流行的俗语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势均力敌谋者成。」这都强调了谋略的重要。
谋略与通常的道德观念是格格不入的。道德观念温情脉脉,而谋略则显得严酷和冷峻。这是因为,谋略面对的是敌对营垒,而不是亲朋好友,所以总是「策划于密室」,唯恐让外人知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是「阴谋」。洩谋历来为兵家之大忌。但是,这里所说的谋略,要比一般阴险小人的阴谋诡计高明和博大,而且面对的主要是敌对营垒,故能为大家所接受和欣赏,视之为制胜的必要手段。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发达的谋略文化。它是中国大文化的一部分,文化蕴含十分深厚。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舞台就不难发现,活跃于舞台上的主要就是一些谋士。他们四处游说,兜售自己富国强兵、克敌制胜的谋略,希求一用。当他们不能被任用时,就显得凄凄惶惶、就苦恼、就「孤愤」。中国的谋略文化与西方的宗教文化不同,强调的是人事,是「治国安邦平天下」,强国富民。正因如此,一些谋略家对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
谋士们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功利性,或称之为实用性。他们设谋都是以利害为出发点,目标是夺取胜利。为了实现这种目标,他们对天、地、人及各种事物的考察都带有功利化的色彩。二是竞争性。谋士最活跃的时期就是竞争最激烈的时期。为了进取,为了克敌制胜,谋士的谋略就闪烁起耀眼的光彩。三是灵活性,或称之为随机性。对于谋士来说,任何理论和经验都只具有相对的、有限的意义。他们更主要的是依靠对形势的了解和直觉,在错综复杂和瞬息万变的情况下献计献策,以出奇制胜。四是保密性。谋士们都是密谋策划,洩密就意味着失败。
由于谋士个人接受的教育和信仰不同,其谋略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例如,儒家以攻心为上,实际上就是将道德功利化。法家则较为严苛和冷酷,像吴起为了赢得鲁国信任而「杀妻求将」,这在儒家士人中就难以找到。道家更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魏晋时期崇尚黄老,王导和谢安都持之以静,缓和了南北士族和新旧士族之间的矛盾,使东晋政权获得百余年的安宁。信奉佛道学说的谋士不贪图禄位,像李泌、刘秉忠和明代的姚广孝,他们平时以皇帝的宾友自居,事急则前来献谋,事成则游于名山或退居寺观,官位如同虚授。纵横家的谋略则主要表现在游说和辩难上,例如张仪、苏秦即是其典型代表。
历代谋士所表现出来的谋略和智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不要说一般读书人对他们的事蹟知之甚详,即使目不识丁的乡间老农,也能神采飞扬地说上几段出奇制胜的智谋。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声东击西」、「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俗语,更是妇孺皆知。
今天,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市场经济中所表现出来的竞争性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了解到知识和人才的重要。历代谋士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智慧宝库,人们至今仍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和借鑑。我们同时希望,对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风气的形成,本书能起到某些积极的推动作用。
谋略可以治国安邦,但为心术不正者所利用也会祸国殃民。就谋士本人来看,也有缺点,也有失算的时候。有的谋士在功成名就之后变得昏昏然,结果自身不保,即是明证。如果一个人过分地倚重计谋,就会变得诡诈和自私,不利于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谋略文化像其他的古代文化一样,也存在着精华和糟粕。因此,今天我们在吸收其精华的同时,也应剔除其糟粕部分。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书中所选都是对历史进步或多或少有所贡献的人物,而对那些虽有计谋但属于奸邪之徒的人物则不予收录。
本书收录范围上起先秦,下至近代,现代人物未收。在收录时既考虑到人物的代表性,又考虑到时代性,即每一个大的朝代都有人入选。细心的读者或许可以看出,受时代的影响,不同时代的谋士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由于篇幅所限,有些颇为出名的谋士也没有选入。有的谋士虽然很出名,但因事蹟太少,难以成篇,也未入选。对于书中入选的谋士,书中的分析和评述也难保十分准确和恰当。对此,尚祈读者指正。
书稿成于多人之手,虽经主编反覆修订,但行文风格仍不尽一致,请读者见谅。本书最初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于一九九七年出版,今经修订,得以在辽宁人民出版社再版,我感到十分高兴。其间,梁由之先生极力推荐,话语中充满着对文化事业的执着和虔诚,令人感动。辽宁人民出版社的艾明秋女士精心筹划,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谨在此一併致以诚挚的谢意。
晁中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