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十年磨一剑 每到写序言时,我的心中都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有如万语千言之未尽。
序言通常是一本书完成后才写成的,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写作之动机、经历与感谢。我很认真的对待一本书的序言,原因无他,对自己出版书籍负责的同时,也要对读者负责,尤其是学术专书,必须交代一下写作背景与经过,略陈整本书的思路,我认为才有资格让读者翻阅这本书。
本书写作之想法,起源于2006年,它介于我的硕士论文出版和博士论文主题逐渐形成的中间时刻。当时我的硕论刚经由李建民老师的推荐而出版,硕论的指导教授张哲嘉建议,唐宗海这个题目虽不错,但我的写作太过偏重技术理论的「内史」,能和我对话的历史学者并不多。我当时很紧张,因为我的博论一开始就锁定书写近代中医的外感热病(发烧、感染)学史,岂不也是「内史」?张老师的提醒,让我思考是不是应该融合内、外史的特点来写博论,这形成了我日后「重层医史」的部分思路,乃《「气」与「细菌」的近代中国医疗史—外感热病的知识转型与日常生活》一书的主要架构。张老师至今仍常常鼓励我,真为一亦师亦友之学者。在2006年当下,我已开始思考:要怎么写一些可以引起较多人共鸣与欣赏的医史,又能兼顾我中医史的偏好呢?于是我写了一篇〈孙中山之死与中西医论战〉,并于当年9月参加在厦门大学举办的第七届两岸三地历史系研究生论文发表会,后来也顺利发表。 (註1)当时适逢台湾书房邀稿,我向她说明我想写一本有关近代病人的书,她很高兴的答应了,只是没想到这本书拖了10年才真正写好,对她非常抱歉,但总算是完成任务。岁月无声,十年磨一剑,人磨剑、剑也最初本来是希望写一本较为通识、大众的学术作品,但是我并不想写成一本流于鸡零狗碎之病人八卦史书,所以还是努力做好历史研究者应该做的工作,要将历史人物对疾病与医疗的看法扩大,寻求更有意义的古今对话。何况自己终归是学院出身,笔调生硬、赘语连绵,只能尽量做到有凭有据、言之成理,也要感谢出版社的包容。谈医、病与病人之间的关系,不能不提雷祥麟老师,他的成名文章之一〈负责任的医生与有信仰的病人中西医论争与医病关系在民国时期的转变〉刊出时,我还是硕士生,当时就已对医病关系的问题感到好奇,后来他的几篇文章,也多次提到病人对自己疾病的看法与自我诊断,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他今年出版的新书:《NeitherDonkey nor Horse: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在出书后也立刻赠我一本,非常感谢他对我研究之「启蒙」。后来我陆续写了〈医疗与近代社会——试析鲁迅的反中医情结〉,发表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13卷,2012,页353-376)上,这要感谢余新忠老师的邀稿。在这中间,我研究之思路一直是延续的,仍旧关心中医在近代的发展史。2008年时,我的硕论经过增补,已达36万字,透过桑兵老师的发觉与介绍,在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近代中医的身体与思想转型——唐宗海与中西医汇通时代》。他在和我通信时,告诉我应该继续深究中医变成「国医」的历史,于是我写就了〈所谓「国医」的内涵—略论中国医学之近代转型与再造〉一文,发表在《中山大学学报》(49.1,2009,页64-77)上,后来续被《国学文摘》转载, (註2)最后还收在桑兵先生编辑之《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书内的一章,原文只有2万多字,此次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章节,已增补至4万多字,补充不少资料,虽失之冗长,但大概可让读者略窥近代中医所面临的危机与转机何在,而这也和民初知识分子择医的主观意志、客观环境有所牵连,读者可慢慢阅读本书,此处就不多言。至于本书梁启超一章,则发表于《台湾中医临床医学杂志》(19.1,2013,页23-37)上,我希望不止史学家注意医史问题,中医也应该省思自身的历史发展,所以就挑一篇发在医学临床期刊上,感谢陈建霖医师的发想,他希望我能担任该杂志的医史编辑,并认为医史、中医各家学说与文献,乃中医养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实际临床疗效,须从古人历史、学说经验中汲取可用资源,显示其对医学人文与历史素养有深刻的体认;后来我和游智胜教授还持续参加他发起的中医各家学说读书会,就是希望能在中医发展中,多介绍、研读一些历史的因素,看能否帮助中医发展得更多元、视野更宽广。更有张恒鸿、苏奕彰、张永贤、许中华、黄怡超、陈潮宗、黄伯瑜、韩丰隆、李徤祥、林伯欣、林政宪、周佩琪、李岳峰等中医师或曾教授医史的师友同道,皆对中医史与中医文化有高度兴趣,有他们的持续关注,我的医疗史写起来不会寂寞。
最后一章有关蒋介石的日常医疗经验与卫生观,要感谢吕芳上老师的鼓励,他虽为我博士论文的指导教授,但我的研究进路其实和他专长的政治军事史比较远,但是他常提醒我看历史不要只看小不看大,这对我影响很深。他当时邀请我写一篇会议论文,我想到很多传统的医史着作都写蒋介石与其政府是反中医的,所以我想看看,到底在蒋的日常生活中,他是如何看待医疗、疾病与卫生的。由于蒋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实质领导者,而中西医论争最激烈之时代,也在此时,所以他的经历与患病经验,洞见观瞻,兼可揭示近代中国追求卫生现代性的身体论述,这对读者理解近代中国国族与国医的地位与处境之历史,颇有正面助益,也算我对老师「看大」历史变迁的一种回应。该章呈现的也是既有刊文之增补版,(註3)不单只注意病人蒋介石之病而已,还注意到了国族之病的论述;总之,希望读者看到书中主人翁的「小病」,也能看到中国社会之「大病」。这本书的首章其实是最后写就的,我希望借由一个人的思想、经历与见解,来统括整本书,我选了胡适,该章内有他对自己疾病的处理,也有他对中国科学与医学发展的见解,原文在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办之「医家、病家与史家──以医患关系为中心」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要感谢张仲民教授的邀请,他对近代广告与药品的研究,用功很深,启发了我不少对研究资料上的看法。
其他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在2012年以前的缘分,我的感谢文字都见诸于《「气」与「细菌」的近代中国医疗史—外感热病的知识转型与日常生活》一书之序论,那篇序文字数近万,在网路上被转载多次,读者可自行参看,在此就不再重复感谢一次。我只是要对这些帮助、提携我的学者、老师、朋友说:「在我的写作历程中,大家都已被我写进历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心存感激。2012年8月,我来到中原大学任教,受学校、中心同仁与单位行政人员不少帮助,这点不能不先提,特别是李宜涯、王成勉、吴昶兴、东海大学历史系的王政文等诸师友,启迪了我对基督教医疗、疾病与身体历史的关怀,在此先感谢他们不嫌弃我这个门外汉。通识中心同仁支持我成立「中原大学医疗史与人文社会研究中心」,单位虽小,但总算可以做一些学术上的推广和满足个人的研究兴趣,自2013年至今办了3次研讨会,感谢刘士永教授与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卫生与东亚社会研究计画」的支持,刘老师对我鼓励与帮助甚多,我有许多不成熟的想法,都会去请教他的建议,最近希望从发展专书与期刊着手,继续推广医疗与疾病史,也一併感谢王汎森老师对医史研究的支持。围绕史语所「生命医疗史研究室」的诸前辈,是我学术上的启蒙者, (註4)今年也逢《中国史新论:医疗史分册》出版,心中感慨与激动,诚无法以笔墨形容之。拙文也被收入该书,其撰写之历史,大概与这本书一样沧桑,磨得不好、磨得又太慢了。感谢游鑑明老师邀请我参加口述史读书会,和几位朋友们一起讨论历史人物丰富的人生经历,对我的帮助极大,因为每个口述史主角的人生经历,往往包含许多疾病与医药的个人体验。最近一次读王鼎钧的回忆文字,里面就有大量的疾病与医疗论述,对当时为一时代小人物的王来说,周遭人的医疗观念,本来就没有什么中、西之别,有药可用即是万幸,也不介意偏不偏方的问题了。(註5)但对本书的几个大人物而言,处理疾病是自己的事,也攸关国族之发展、个人信念之执行,故中西医的抉择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本书不讳言,书中之主角是上层知识分子、政治人物的观点,但我想探讨国族与国医问题,大概不能先从下层看,而要从上层看起。王鼎钧在书中充分展现他对国家的期待与关心,但可以这么说:上、下层人物感受与触摸国家与民族的方式不同,上层与下层两造,各显示不同之风景,不可偏废。
感谢曾对各篇章提供意见、评论和相关的审查人,其他如林富士、黄克武、黄金麟、陈登武、祝平一、李尚仁、林文源、王文基、蒋竹山、陈秀芬、郭文华、张淑卿、罗婉娴、曹南屏、乐敏、李玉尚、陈昊、胡颖翀、瞿骏、张勇安、周奇、赵婧、范雅竹等诸师友先进,在这几年或多或少给我鼓励与启发,或提供研究灵感,或给与资料帮助、研究事务上的方便等等,实无法一一交代,或许来日也可写个回忆录,略述一二吧。更多的学者,无法在序言中具名,或见之上一本专书之序言,甚至记忆不及,挂一漏万,还请各方师友见谅。本书在校对、排版的过程中,编辑的细心帮助校对、时时敦促书稿之进度,庄蕙绮与杨筑洁先后担任研究助理,也对书稿的校对与编排帮助甚多,在此一併向她们致谢。
家人的包容是我最坚强的力量,谢谢老爸、老妈的栽培和老婆、孩子的体谅,当一个学者的家人真不容易,其中的酸甜苦辣,大概只有整日伏案的学者和他们的亲人方知,孩子口中整天陪电脑比陪家人多的爸爸,听起来总感觉有点尴尬与辛酸,不是对做学问有点兴趣,根本难以持续。让我最开心的是:写上一本书的时候,孩子仍需事事看顾,但这本书完成时,孩子已会帮我搥背、找书了,这正是一种平凡的幸福。十年磨一剑,以剑喻书,它不一定是把好剑,但我希望它是一把可观赏兼有用处的剑。期望本书能带给历史学者一些启发、给一般读者一些趣味,给中医一些发展上的省思,如是我已满足,是为总序。
皮国立2015年夏序于罗东陋舍
(註1) 收入胡春惠、唐启华主编,《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研讨会论文选集》(台北:政大历史系,2007),页215-242。
(註2)刘东,《国学文摘》(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页237-240。
(註3) 皮国立,〈抗战前蒋介石的日常医疗经验与卫生观〉,收入吕芳上主编,《蒋介石的日常生活》(台北:政大人文中心,2013),页381-752。
(註4) 杜正胜,〈另类医疗史研究20年:史家与医家对话的台湾经验〉,《古今论衡》25(2013.10),页3-38。
(註5)王鼎钧,《怒目少年: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之二》(台北:尔雅,民94),页89-9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