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数位国家、创新经济 为因应产业转型,政府大力发展「五加二」创新产业计画,包括有亚洲硅谷、生技医疗、绿能、智慧机械及国防航太等五大产业,另外再加上新农业与循环经济。创新产业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支柱就是科技。拥有科技的基础与实力,不仅可以让国家产业更高值化发展,增进产业竞争力,亦能将国内产业扩展至国际市场。另外,政府也以「数位国家、创新经济」方案,作为稳固「五加二」创新产业的策略。初步规划的重点,在于将「五加二」产业与数位经济连结,以推动数位人权的保障,构建数位政府、整合跨机关资讯,以智慧营运。同时也结合地方政府来推动智慧城市,进一步促进地方发展。
以科技促进国家营运及创新整体产业与经济的同时,也将科技智慧应用至人民生活的各个面向。尤其是打造智慧城市更可从小规模落实上述政策。因应人口持续增加及高龄化社会的到来,城市发展正面临前所未见的问题,诸如能源、水资源、交通、防灾、环境、教育、卫生、治安、医疗、照护等方面的挑战。因此,智慧城市的打造,在于透过资讯互联的方式了解市民需求,在「以人为本、智慧生活」的前提下,借助科技打造智慧建设,构建市民所需的城市面貌,以提升社会安全及健康福祉。
科技趋势席卷而来,无论从国家社会乃至个人生活、工作型态都不断被科技所扩增。未来的世界面貌可能将与今日大相迳庭。不过借由前瞻科技可能带来的变化、颠覆,不仅可以让我们不畏科技所带来的变革与挑战,甚至能够借助科技转型并开展新时代的契机。「扩增时代」就是一本预告未来科技的书,从各项议题探讨科技所可能带来的发展蓝圆,同时也提醒我们放下旧有的思考,以新思维、新价值观面对新世界。就如同本书作者布雷特‧金恩(Brett King)面对科技进展所提及的,「扩增时代」将围绕着人工智慧、体验设计、智慧基础设施,以及健康科技所展开,在这样一个未来新世界,我们如何适应与生存,并且生活得更加智慧,这本书应可带给大家一些启发,也可能激发我们开创新的契机!
郑贞茂
金管会副主委
推荐序二 金融创新教父Brett King继引起回响的《Bank3.0》后,再次推出新作《扩增时代》(AUGMENTED)。细读本书,又见证Brett King对于未来科技之前瞻观点,科技或许带来重大破坏及变革,然而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物联网、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与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等突破性新科技发展,不仅让我们领略前所未见的虚实世界,延伸你我感官的新体验;从整体经济来看,抑或能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让生活更智慧化,进而提升社会安全及健康福祉,因科技而扩增的虚实时代-作者称之为「扩增时代」(Augmented Age)正式来临。
日前软银服务型机器人Pepper跨海来台到金融业、大卖场等企业上班,引发市场一片轰动。热门手机游戏「精灵宝可梦GO」(Pokemon GO)推出上市,竟让全球风靡成瘾,也让扩增实境这项科技成为热门话题。此外,无人自驾车、穿戴式设备、嵌入式运算及积层制造,也被看好未来发展。在世界变得益发互联之际,新科技也正以前所未见的速度散播至更大范围的市场,并以全新方式扩增人类日常生活和行为。相较于过去的创新世代,不侷限于旧产业的破坏或新技术的开发,而是你我生活将迈向更全面的变革。
然而,新科技对整体社会究竟是好是坏,各界仍未取得共识。但不可否认的是,科技已影响我们的生活甚鉅,也正在悄悄改变产业结构。就金融业而言,FinTech所引起的变革足证科技影响不容小觑。无论是实体货币应用日渐电子化,行动设备及穿戴式装备成为金融服务的新载体,乃至支付服务嵌入物联网的生活场景,都是金融机构在扩增时代必须面对的关键议题。FinTech变革如同一场残酷的淘汰式竞争,该如何因应及落实转型以保有市场地位?本书亦另辟专章发表看法。
面对科技革新与网路经济来袭,不仅逐渐消弭产业的传统边界,竞合出产业的跨业现象;亦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产生新的商业规则。虽说前瞻技术对每个产业的影响不尽相同,但可预见未来几年,新科技将掀起跨产业的变革,也改变你我的生活。Brett King乐观了望科技所引领的未来世界,并将走访全球在网路、医疗保健、人工智慧、消费者行为等不同领域专家的宝贵经验与过往教训,皆收录本书分享,提供读者面对「扩增时代」的重要思考方向!
洪茂蔚
台湾金融研训院董事长
编审序 金融研训院于2013年出版《Bank 3.0-银行转型未来式》中译版,获得金融业极大的关注,并进而启动数位金融转型的浪潮。数位金融转型所涵盖的层面极广,从应用数位科技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优化企业运营效率,到创新金融业务模式,均不断的改变传统金融服务的范畴。
过去的这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主管机关持续鼓励金融创新,如制定推动金融创新策略蓝图。金融机构也不断尝试各种数位创新,如发展各种线上开户服务,推出全新数位银行品牌,建立数位分行,引进机器人应用,生物辨识应用等等。另一方面,非金融机构的业者,在电子支付机构管理条例制定后,各境内及境外的电子支付公司亦在台湾推出各种支付的服务。
有鉴于数位金融转型不纯然只是科技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深植企业整体数位能力于企业文化。因此金融研训院陆续推出《数位银行》以及《新数位力》,希望读者能够以更全面的视角来关注数位经济浪潮对于产业及个人的影响。
Bank 3.0的作者Brett King在2016年与其他三位作者,推出了《扩增时代》(Augmented)一书。这并不是一本探讨科技对于金融业影响的书,而是探讨未来可能发展的书。
第一章打开科技颠覆史。Brett以三个阶段,工业或机器时代(1800-1945年),原子、喷射机或太空时代(1945-1975年),资讯时代或数位时代(1975-2015年)来回顾人类历史中科技的发展对于社会所造成的变化。同时探讨当时某些产业及人们所受到的影响。
第二章扩增时代。立足于现在的科技发展进程,预言在扩增时代有四股破坏的力量,人工智慧,分散式、嵌入式体验,智慧基础设施以及基因编辑和健康科技。随着网路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也将逐渐发生变化,具备专业知识的个人工作者将会不断增多,透过互动连结,弹性的组合工作团队完成特定目标。网路是第一个“扩增”人类的工具,它扩增了过去人类无法轻易接触到的知识数量,也重新定义了人与人,人与机器的互动方式。
第三章当电脑瓦解冰消。自1944年第一台电脑Mark I问世以来,电脑的发展就服膺「摩尔定律」,体积不断地变小,功能持续的倍增,直到今日的设备生产技术更使得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成为可能。「梅特卡夫定律」,一个网路的价值等于该网路内节点数的平方,则是验证了网路爆炸性发展的历程。当万物皆可联,持续不断产生传送资料,将使得能够分析资料并产生有价值资讯的企业成为赢家。分享经济的代表之一Uber仅是较为简单的应用,随之而来的自动驾驶,人工智慧,将让人类与机器的互动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第四章机器人来势汹汹。由Alex Lightman撰文探讨机器人的发展历史,近期研发状况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人类将如何与机器人互动,机器人将会取代人类的工作或是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助手,如年长者的照护机器人,补足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照护人力缺口。
第五章人类2.0。聚焦于遗传学、个人化医疗、以及新的「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简称为QS)的生物工程学。科技可以协助人类更了解基因所造成的先天影响以及可能的基因修补。借由精密科技的发展,更加容易获取生理状况的资料,进而可以进行个人化的医疗。量化自我则是借由设备如运动手环或是智慧手表不断的提供生理资讯,进而强化体能并达到适时预警的效果。
第六章扩增人类。探讨借由科技强化人类的生理机能,如制造再生手臂或是再生器官,重建人类原有已失去或是日渐衰弱的功能。另一种发展则是利用设备加强人类原有体能极限,如人机整合的机器手臂。更可以将义肢智慧化,让机械骨骼与人脑的互动完全整合。
第七章生活串流、代理人、虚拟化身和顾问。面对持续增加的巨量资料,人类已无法借由人脑的处理能力及时产生资讯,人工智慧的发展将逐渐协助人类处理资料。随着物联网的设备普及,各种个人设备如智慧手表,智慧家电,手机/平板的普及,人与人工智慧交换资料的模式将更加多元,更加即时。人工智慧持续处理巨量资料,并不断的自我学习,将成为人类的智慧助理或是代理人(Personal Assistant),协助处理各种事务,如彼此互动安排行程。甚至将成为医师在进行诊断时的提供专业意见的顾问。
第八章火车、飞机、汽车与房屋。人工智慧除了成为个人的助理之外,更开始在不同的领域尝试新的应用。无人自驾车是目前谷歌,特斯拉以及传统车厂正在努力发展的领域。无人送货机以及智慧仓储管理机都持续地降低人类的介入。而智慧居家设备如Amazon的echo或是Apple的Homekit将能够与各种智慧家电整合,加上人工智慧的应用,将可以使得居家生活更加舒适,更加个人化。
第九章智慧银行、支付与钱。金融业是少数大量倚靠处理资料及资讯来提供服务的产业之一。特别是当实体的货币应用日渐电子化,金融业受到科技演进冲击的层面日益扩大。行动设备以及穿戴式设备甚至是个人助理将取代卡片,逐渐成为获得金融服务的新载体。同时如何将金融服务如支付“嵌入”物联网的生活场景,完成客户获得服务的最后一哩路,将成为金融机构在扩增时代的重要议题。
第十章扩增世界中的信任与隐私。此章由JP Rangaswami撰写,讨论在万物可联的扩增时代,信任如何建立?如何在保护隐私以及互相信任之间取得平衡?在扩增时代若是为了资安完全封闭所有资讯,使相关服务无法借由资讯来进行评估,反而无法融入新世界。最终人们将会为了获取特定的服务而提供部分的资讯,扩增世界将充满权衡取舍、价值交换,以及即时创造的信任。
第十一章扩增城市的智慧市民。探讨智慧城市可能的发展,借由各种智慧公共建设如交通,医疗,电力,水资源,旅游等,提供城市居民更好的福祉。
第十二章新互动年代。作者Andy Lark以三个时期来描述扩增时代的互动模式。扩增服务交付(2015-2020年),将注重于现有服务方式的改变,如送货无人机的应用。体验再造与散播(2020-2025年),则是关注更好的个人化使用者体验。即时产品的世界(2025-2040年),则是完全的个人化应用,随时获得所需的商品,如以3D列印技术生产完全个人化的商品。
这是一本探讨未来科技如何改变人类生活的书。书中所探讨的各项议题均可以让读者对于未来的生活勾勒出新的想像。我也相信未来各行业之间的互动会更加紧密,彼此会更加的无缝接轨。
持续介绍新的概念激发读者新的创意,是金融研训院以及本人与翻译圑队一施祖琪小姐及萧俊杰先生,共同努力并期待能够达到的目标。希望这本《扩增时代》能够像《Bank 3.0》、《数位银行》以及《新数位力》在业界产生回响,进而促进新的转变。
孙一仕
台新银行资讯服务处处长
前言
我儿子汤玛斯才六岁,但他将来不需驾照便有车可用,而且,他以后应该也不必买车,而只需花钱租用车的「时间」。终其一生,他都将有智慧装置相伴,且再不用多久,这些智慧装置会记得提醒他看医生 (因为保险公司会要求他配戴这些装置)。他所居住的智慧家庭将有机器人忙进忙出、洒扫庭除,或有居家人工智慧 (AI) 帮忙订购日常生活用品 (并由超市的机器人送到家中)。他绝不会用塑胶卡片或支票簿来付款买东西 (而且极有可能也不会用现金)。每一天,他都将和上百台电脑互动,却完全不必使用滑鼠或键盘。汤玛斯就是所谓的「Z 世代」(Generation Z),他所生长的世界与祖父母辈的世界千差万别。事实上,若有人能在一百年前便预见其间的差异,旁人恐怕只会觉得那是科幻小说的情节。
或许,你直觉地把这些变化看作科技演进的结果,但是,一些更根本的改变已在个人层面发酵,甚至也影响了整体人类社会运作的模式。你一天查看手机几次?浏览脸书 (Facebook) 几次?你多常登入网站或用手机app?你会在行动设备上听音乐、读书或玩手游吗?你会不会走进餐厅、旅馆或办公室后,立刻询问WiFi 密码?你会用手机自拍吗?
虽然人类已习于随科技演变不断调适,然而,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里,人类恐将承受比过往一千年间更多的变革。科技将可诊治疾病,乃至帮人延年益寿;机器将能模仿或凌驾人类智慧;自驾车将络绎于途;人类将登陆火星,也将以旺盛的活力与创意开发出足以在地球上永续生存的科技。
如此剧烈的变动往往带来难以想像的机会,并挑战人类社群的适应能力,也屡屡引发冲突与对立。
网际网路、社群媒体及智慧型手机在赐予我们电子邮件、自拍、主题标签 (hashtag) 和YouTube 的便捷之际,也同时助长了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伊斯兰国 (ISIS) 网路宣传、维基解密 (WikiLeaks)、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棱镜计画」(PrismProgram),以及蔓延全球的「佔领」行动。社群媒体成就了脸书、推特 (Twitter),甚至还在2008 年把欧巴马一举推进美国白宫,却也让近代史上最具仇恨及种族歧视的言论找到栖身之处。它所激起的网路霸凌更已导致无数受害者身心重创,并使得名流隐私和政府单位机密暴露在大众目光下。
科技发展到底是本善或本恶?这些山雨欲来的变革终将把人类推向新的黄金年代,抑或是更勐烈的破坏与颠覆?
本书聚焦在那即将到来的世界,以及在新世界中整体社会所需适应的改变,还有,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在通往未来所将开展的旅程。本书将探讨我们从何而来,以及我们现在所身处的这个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创新、破坏力也最强的世界。等到了2025 年、2030 年、甚至更久的以后,你的生活将变成什么模样?我们又将如何从今时跨入彼日?我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探究这个问题。
我抱着乐观的心放眼我们那个共同的未来,不过,在向前了望的过程中,我期待发掘一些宝贵的经验与教训,能作为我们因应即将爆发之惊天裂变的指引。我访问了全球在网路效应、医疗保健、人工智慧、机器人学、消费者行为及社会影响 (sociological impact) 等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并邀请其中几位为本书撰文,以尽可能呈现出多元的观点。
我倾注过去十年的光阴向商业领袖、企业家及媒体叙说未来。我叨唸着智慧型手机已从根本上颠覆银行、金钱和商业的样貌。身份辨识及隐私议题的持续演进。还有,过去的书籍、音乐和电视消费习惯早已更迭且一去不返。但即便如此,乐观如我,却不时因眼见许多人在科技变革及潮流涌现之际仍顽强抵抗而惊骇莫名。
大部分的人对往日美好念念不忘,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爱话当年勇。但是,这世界对过去不曾片刻驻足,为何有人仍本能地、甚或是极力地抗拒改变呢?我确信的是,即使前有荆棘阻拦、即便我们心存恐惧,未来仍将是极其光明、极为有趣,且正以极速逼近。
「扩增时代」关注的是在资料、感测器 (sensor)、机器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世界,以及人类身在其中,日常生活所将经历的改变。它探讨的是在一个智慧的世界里,你将如何适应及生存。
期盼本书能对你有所启发,并激发你的想像力。
在我们满心火热走向这趟旅程的起跑线前,请容我先分享一句来自当代科幻小说巨擘吉布森 (William Gibson) 的名言:
「未来已经来到——只是分配不均。」
——吉布森,《经济学人》(Economist),2003 年12 月4 日号
谢谢你,愿意展开未来之旅。但,话说回来,你能有别的选择吗?
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