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憂傷:董每戡的最後二十四年(1956—1980)

曆史的憂傷:董每戡的最後二十四年(1956—198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董每戡
  • 傳記
  • 近代史
  • 迴憶錄
  • 政治
  • 文化
  • 學者
  • 颱灣
  • 大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作者  磨礪十八年又一力作

  繼《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之後,陸鍵東先生從1998年構思本著開始,查閱大量稀見文獻,訪談眾多親曆者,長年積纍,蘊藉深厚,以十八年之磨礪,使本書成為又一部反映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扛鼎之作。

  董每戡(1907—1980),中山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戲劇研究的著名學者,在1957年「反右」運動中被劃為右派,1978年「摘帽」,1980年去世。

  本書展現瞭1956年至1980年董先生最後二十四年的浮沉。董先生淪為右派後沉淪底層二十年,卻仍埋頭著述,創造瞭豐富的學術財富,成為那個年代一個罕見的例子。董先生的際遇,摺射瞭1957年後一代士人,他們對民族的忠誠與高尚的人格。

  本書不僅是董先生的傳記,而且還以他個人經曆為主綫,帶齣瞭一個與其息息相關的知識分子群體,反映齣這一群人的分化、以及三十年間中國社會裂變的內在脈絡。
曆史的沉浮與個體的抉擇:二十世紀中葉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軌跡(1950-1985) 書籍簡介: 本書聚焦於中國現代史上一個關鍵而動蕩的時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中期,深入剖析瞭這一階段知識分子群體所經曆的社會劇變、思想改造、政治風暴及其對個人命運與學術生涯産生的深遠影響。這不是一部聚焦於某一位特定人物的傳記,而是一幅宏大而細膩的時代群像畫捲,旨在通過對多個典型知識分子群體(如老一輩文人、歸國學者、新一代知識精英)的命運交織與學術軌跡的梳理,展現特定曆史語境下知識分子的生存哲學、精神睏境與不懈追求。 全書結構圍繞中國社會在特定曆史時期的幾個重大轉摺點展開:從建國初期的“思想改造”與知識分子定位的重塑,到“反右運動”帶來的斷裂與重創,再及“文化大革命”的全麵衝擊,最後過渡到改革開放初期的思想鬆動與知識復蘇。 第一部分:轉型期的定位與理想的初次碰撞(1950-1956) 本書開篇即描繪瞭新政權建立後,知識分子麵對的“站隊”與“改造”的雙重壓力。重點探討瞭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分化:一部分人選擇積極投身新體製,以期在新的社會結構中實現其“改造社會、服務人民”的理想;另一部分人則在舊有的學術傳統與新的政治要求之間進行艱難的平衡與妥協。 (一)知識分子的“入黨”與“學習”: 詳細考察瞭當時高校、科研機構和文化部門中開展的政治學習運動,分析瞭“世界觀改造”的理論基礎及其在實踐中對傳統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研究範式的衝擊。探討瞭如何通過定級、定職和工資待遇等具體政策,將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與政治可靠性緊密掛鈎。 (二)學術“為誰服務”的爭論: 分析瞭這一時期關於“繼承”與“批判”蘇聯模式的學術討論,重點關注瞭文學批評、曆史學和哲學領域中,如何處理傳統國學遺産與馬剋思主義理論體係的兼容問題。例如,一些老一輩學者試圖在保持學術獨立性的同時,巧妙地運用新的術語來闡釋舊有體係,但這種努力往往因政治氣候的變化而前功盡棄。 第二部分:風暴來襲與精神的流放(1957-1976) 這一部分是全書最沉重也最核心的部分,描繪瞭知識分子群體在政治高壓下遭遇的集體性創傷。 (一)“反右”的定嚮爆破與學術真空: 細緻梳理瞭“反右運動”對知識界造成的毀滅性打擊。本書並非簡單羅列被打倒的人物名單,而是深入分析瞭運動對知識分子思維模式的長期規訓。探討瞭在“大鳴大放”的短暫窗口期後,知識分子因言獲罪,導緻學術討論徹底退縮至個人書房與私下交流的“精神流放”狀態。對一些被迫轉入體力勞動崗位,或被邊緣化至冷門學科的學者,其學術生命是如何被中斷的,進行瞭個案側寫。 (二)“文革”中的知識煉獄: 聚焦於“文化大革命”期間知識分子所承受的空前壓力。分析瞭“臭老九”的標簽如何固化,以及學術權威被徹底顛覆的社會現象。本書特彆關注瞭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一些學者如何通過秘密的、碎片化的方式,進行學術的“暗度陳倉”,例如,在抄傢中設法保留下來的手稿、在牛棚中通過口耳相傳進行的學術探討,這些是知識傳承在最黑暗時刻的微光。探討瞭這場浩劫對學科體係,特彆是人文學科的理論根基造成的長遠破壞。 第三部分:迴歸與重建的艱難序麯(1977-1985) 隨著曆史的車輪進入“撥亂反正”時期,知識分子迎來瞭“春天”的初曙。然而,這個“春天”是遲到、脆弱且充滿復雜性的。 (一)平反的復雜性與“遲到的青春”: 考察瞭大規模的冤假錯案平反工作,分析瞭對受害者而言,平反既是政治上的正名,也是個人時間與學術生命的巨大失落。許多人即便恢復瞭工作,也麵臨著脫節的知識結構、老化的身體和需要重新適應的學術環境。本書記錄瞭老一輩學者如何在古稀之年,重新承擔起教書育人的重任。 (二)思想解放的浪潮與代際對話: 重點分析瞭八十年代初“真理標準大討論”對知識界産生的巨大激勵作用。這不僅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更是老一輩嚴肅學者與剛剛走上講颱、充滿活力的年輕一代知識分子之間的代際對話。這種對話充滿瞭對過往錯誤的深刻反思,以及對未來學術規範和大學精神的共同期許。本書通過對比不同年齡段知識分子對“解放”的理解和行動,展現瞭那個時代思想復蘇的多元麵嚮。 (三)對傳統與未來的重估: 總結瞭這一時期中國學術界在重建基礎學科、恢復國際交流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巨大熱情與麵臨的資源睏境。知識分子們在重建學科體係的同時,也開始反思過去幾十年中“紅與專”的爭論,重新探討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與獨立性之間的邊界。 結語: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重細節的敘事,避免將知識分子簡單地描繪為政治的受害者或體製的閤作者。它力圖呈現的是在宏大敘事碾壓之下,一個個鮮活的、充滿掙紮、妥協、堅守與希望的知識個體。通過對這段曆史的深度挖掘,我們得以理解中國現當代知識譜係的形成機製,以及知識與權力關係在中國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復雜演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陸鍵東


  廣東省南海縣人,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副院長、專業作傢、學者。主要緻力於中國知識分子曆史、明末清初史事、近代嶺南文化演進史等課題的研究。主要著述有《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近世廣東人文精神與冼玉清學術》等。2007年,受邀為颱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2010年,獲聘為法國人文科學之傢、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圖書目錄

前言
序 前奏
第一章 中國學人的縮影
第二章 曆史靈魂的交戰
第三章 帷幕拉開瞭
第四章 風暴下的人和事(上)
第五章 風暴下的人和事(中)
第六章 風暴下的人和事(下)
第七章 士魂已死
第八章 唾棄
第九章 曆史分水嶺.
第十章 「楚有湘纍漢逐臣」
第十一章 沉浮
第十二章 時代的近身肉搏
第十三章 北京的戲局
第十四章 「來日大難」
第十五章 停滯的年代
第十六章 幻滅下的另一種精神史
第十七章 世變
第十八章 易代

附錄:本書主要參考文獻與書目

圖書序言

前言

  這是一部二十世紀某段曆史的不尋常之作。
 
  在二十世紀中葉,「二戰」後東西兩極集團的劇烈對抗,牽動全球,屢將世界扯入毀滅的邊緣。在中國,風雲跌宕,時勢如濤,淹盡眾生。風雨雞鳴,思見君子。歲寒後凋,高尚儀刑。中山大學教授董每戡,作為本時期一位高級知識分子,身逢際會,橫跨兩朝;生於憂患,成於劇變,毀於風潮,喪於易世。名雖不彰,然受盡時代風暴吹摺,演繹盡二十世紀中國士人起始承恩輕狂,復臨難不屈,終至死不迴的氣節。並以其屢被拋棄的奇異命數,幾涵蓋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際遇,濃縮瞭一個世紀的無情與哀愁。實為敘述這段曆史的不二人選。
 
  餘讀其人,每感錚錚有骨,蕩氣迴腸。每審往史,凝滯沉抑,揮之難消。狀人,驚心動魄,隔世猶見苦寒之色。述史,身在其中,驚濤駭浪,噤不得發。
 
  本書從1998年立意算起,迄今已整整十八年。十八年來多番掙紮,屢遭睏頓,幾度麵壁,無盡塗抹,終難捨棄。人與文,今與昔,時與勢,長年糾結為一個寫傢的痛史,已化為今昔延續的一部分,赫然可見曆史的鮮血。至今仍能前行,乃是每當頹然欲廢時,總思及唐人柳宗元所雲「思報國恩,獨惟文章」。此為餘一生心儀之句,徬徨時誦之倍感溫暖。
 
  2016年夏,此曆經磨勘之稿,由香港中和齣版有限公司允為付梓。一代著述,幾經沉浮,由是得以麵世。語雲:斯文尚在,史猶未沉。此韆載「為天地立心」士人之寄也、望也、誌也。可感焉!
 
  刊佈在即,爰書數語,以誌成書之慨。
 
陸鍵東謹識於廣州東觀堂
2016年9月19日

圖書試讀

序 前奏
 

 
曆史是由許多個故事組成。
 
每一個故事都有各自的撲朔迷離,都留下瞭大大小小的謎。故而曆史總如深邃無盡的宇宙,總令遙望者迷離,真相或永遠虛幻,惟一真實的隻有一種軌跡 ── 那是關於人和事如流星一般的軌跡……
 
1957年是一段特彆的曆史,深埋著無數悲歡離閤的故事。自然,1957年,也如流星在無邊的蒼穹,留下瞭一條仍在遠去的軌跡。
 
1957年的中國,正處在一個曆史的轉摺關頭。不少現代史研究者,在談到1957年前後的中國命運時,喜歡將1956年2月發生的蘇聯共産黨第二十次大會的「秘密報告」,以及隨後引發的「東歐事件」,作為此時中國社會進程的重大誘因。其實,1956年「華沙條約組織」發生的一切,俱與中國大陸的變動沒有可比性。早在1955年下半年,中國共産黨一些領導人就感覺齣轉型中的社會,已齣現一些新的矛盾,已決定調整知識分子政策。也就是說,中共預知的並非是東歐的西化浪潮,而是一個新政權要建立牢固的基礎所麵臨的必然趨嚮。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瞭「關於知識分子問題會議」,因這一係列政策的齣颱,中國自1949年後第一次齣現瞭國傢政權以經濟建設、追求和平幸福為理想的國勢轉變。1956年5月,秉承毛澤東的意思,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發錶瞭「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演詞。從1956年春夏之交開始,這個經曆瞭整整七年時間因顛覆原有社會基礎,改變人與社會舊有關係,而將弓弦拉得很滿的國傢,第一次呈現齣一派祥和的氣氛。不管最高領袖此時提齣的「雙百」口號,與知識界所理解的「雙百」含義是否存在著實質的差彆(就是這種差彆引發瞭以後的曆史) ── 1956、57年之際的中國,齣現瞭從中央到民間,從追求思想統一的執政者,到打上各階級烙印的各色人群,都上下同聲共氣,感受著社會正在飛躍的溫熱場景;描繪瞭許多年的自由、民主、進步的美好圖畫,現齣瞭輪廓。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搭配著沉靜的色調,仿佛瞬間將人拉迴瞭那個年代。我一直對那個動蕩的時期懷有濃厚的好奇,而“曆史的憂傷”這個書名,更是精準地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情感。它暗示著一種敘事的深度,一種對個體命運在宏大曆史洪流中沉浮的細膩描摹。我期待它不僅僅是枯燥的年代記述,而是一種飽含情感的、有溫度的曆史解讀。尤其是在“最後二十四年”這個時間跨度下,我猜想作者必然會聚焦於某個特定的人物或群體,通過他們的視角來摺射齣那個時代特有的壓抑與掙紮,又或是隱藏在暗流中的希望與堅韌。這種從微觀入手,窺探宏觀的敘事方式,往往最能打動人心,也最能引發讀者對曆史的共鳴和反思。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處理曆史的厚重感與人性的脆弱之間的張力,如何在那段被稱為“憂傷”的歲月中,挖掘齣值得被銘記的生命軌跡。

评分

我對於“董每戡”這個名字,以及他“最後二十四年”的經曆,充滿瞭未知的好奇。這個時間跨度(1956—1980)包含瞭中國曆史上一些極為重要的轉摺點,普通人在這段時間裏,他們的生活軌跡會受到怎樣的影響?他們的命運又是如何被時代的巨浪所裹挾?我猜想,這本書的敘事視角,很可能就是圍繞著董每戡先生展開,通過他的個人經曆,去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社會變遷、思潮湧動以及個體命運的跌宕起伏。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細膩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去挖掘董每戡先生內心深處的思想掙紮,以及他在那個特殊年代所麵臨的種種挑戰。這種從個體生命史齣發,去理解宏大曆史進程的敘事方式,往往能夠引發讀者更強烈的共鳴,並對那個時代的復雜性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揭示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並從中汲取對當下生活的啓示。

评分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首先被吸引的是它的字體和排版。那種略顯粗糲的宋體,配閤著閤適的行間距和字號,讀起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至於顯得晦澀難懂。書中的插圖(如果存在的話,我會假設它有)——那些泛黃的老照片、手寫的信件摘錄,或是那個年代的宣傳畫——無疑會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絕佳橋梁。我設想,這些視覺元素不會是簡單的點綴,而是會與文字內容相互呼應,共同構建齣一個更加鮮活、更加立體化的曆史場景。尤其是在閱讀曆史題材的作品時,圖像的力量往往是文字所無法完全替代的。它們能夠直觀地展示人物的麵容、當時的服飾、社會的風貌,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更能體會到那個時代的氛圍。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這樣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冰冷的曆史事件,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畫麵,變得觸手可及,引人深思。

评分

“曆史的憂傷”這個主題,本身就充滿瞭引人遐想的空間。它暗示著這本書不會迴避那個時代可能存在的創傷、失落與遺憾,但同時也可能隱藏著對人性光輝的贊美,對堅韌生命力的謳歌。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那個時代人們的復雜情感,他們在逆境中的掙紮,他們在睏境中的思考,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渺茫希望。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富有同情心的筆觸,去描繪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被裹挾的個體,展現他們的無奈與抗爭,他們的孤獨與慰藉。我更期待的是,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讓我對曆史産生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僅僅是瞭解發生瞭什麼,更能理解為什麼會發生,以及這些經曆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的世界。這種“悲傷”之中,或許也蘊含著力量,指引我們更好地前行。

评分

這本書的作者名字——董每戡,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但“最後二十四年”這個時間點,在中國的現代史中,無疑是極為關鍵且復雜的時期。我猜測,作者在書中必然要麵對大量的曆史資料梳理和史實考證,而如何將這些嚴謹的研究成果,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將是對作者敘事功力的一大考驗。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在曆史事件的還原與個人情感的抒發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是那種旁徵博引、嚴謹客觀的學術敘事,還是帶有個人解讀和情感色彩的文學化錶達?亦或是兩者兼而有之?我更傾嚮於後者,因為我相信,真正的曆史,從來都不是冰冷的數字和事件的堆砌,而是由無數鮮活的生命和他們的悲歡離閤所構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個時代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們的選擇,感受他們的痛苦與堅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