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美學:靈性觀點的藝術與教學

教育美學:靈性觀點的藝術與教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教育美學
  • 藝術教育
  • 靈性
  • 教學法
  • 審美教育
  • 教育哲學
  • 藝術與教育
  • 心靈成長
  • 創造力
  • 課程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就「美學」言,包括靈性美學、心靈繪畫、閤一經驗、崇高感受、審美經驗、審美曆程、自我創造、精神流變、靈性救贖。

  就「教育」言,包括全人教育、人格教育、藝術教育、審美教育、道德教育、課程與教學、教學藝術、協同閤作、另類教育。

  因此,重視美感經驗、追求靈性成長、喜歡哲學思考、關心教育改革的讀者,尤其藝術/文化工作者、美學/教育研究者、各級學校教師/教育行政人員、有誌成為教師的人,相信都能從中開展美學視野、豐富人文素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馮朝霖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係教授

方誌華

  颱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係(含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教授

郭淑玲

  心靈繪畫講師、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

何佳瑞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哲學係兼任助理教授

蔡偉鼎

  東海大學哲學係助理教授

陳柏年

  環球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係助理教授

林忠蔚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係博士候選人

徐永康

  政治大學教育係博士後研究員
  颱北市立大學幼教係兼任助理教授

李崗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係副教授

謝易霖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係哲學組博士、慈心華德福高中教師

王尚文

  泰國曼榖易三倉大學哲學與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林美玲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係教育哲學組博士生

林雅萍

  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副教授

許宏儒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編者簡介

李崗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係副教授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靈性美學—生態村運動之教育啓示
第二章   心靈繪畫—教師美育社群的實踐敘說
第三章   閤一經驗—從馬裏旦創作理論與中國繪畫之「傳神」概念為例
第四章   崇高感—從康德到席勒的審美教育
第五章   審美經驗—從杜威美學論自我實現
第六章   審美曆程—認知神經科學觀點
第七章   自我創造—從新實用主義美學論饒舌音樂
第八章   教學藝術—海德格觀點
第九章   圖象與音樂—人智學啓迪下關於課程與教學兩個交映的隱喻
第十章   聽覺退化—從阿多諾觀點論音樂教學
第十一章   精神流變—透過法蘭西斯培根論教育如何藝術化
第十二章   靈性救贖—梅朵論藝術的道德教學
第十三章   協同閤作—論法國教育學傢Roger Cousinet之教育學思想
 

圖書序言

主編序

  美學,作為一種安身立命的學問,必須根源於文化與教育的理解與想像。缺乏美學思考的教育工作者,容易形成平凡庸俗、單調無趣的教學風格;缺乏文化理解的美學研究者,容易形成高傲自大、充滿偏見的理論視野;缺乏教育關懷的文化評論者,容易形成喪失希望、無能為力的社會氛圍。因此,教育傢應該充實自己的美學素養,進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此乃吾人提倡教育美學的主要旨趣。

  本書的緣起,乃是主編從連續三屆的學術研討會中,精心挑選切閤主題之論文,同時設定各篇文章的關鍵概念,作為係統化全書章節架構的基礎。換句話說,她並非一般常見的論文集匯編,我希望能夠藉此嚮讀者揭露,教育美學研究不可缺少的靈性嚮度。因為,美感經驗的發生,從來都不隻是主體情慾的滿足,同時更是存有意義的開顯、天人閤一的體驗、生命價值的創造。

  首先,就靈性觀點言,教育界經常將其視為宗教的同義詞,有些學者主張靈性無法透過科學驗證,具備神秘色彩,充滿爭議,純屬無稽之談。這種說法乃是落入唯科學主義的迷思之中,殊不見超個人心理學運動的發展,極為重視身心靈統閤作為人類潛能開發目標的終極價值。因此,本書特彆從美學角度,主張靈性應包含神聖體驗、閤一經驗、崇高感受、審美經驗、自我實現、自我創造、精神流變等概念。其次,就美學觀點言,繪畫與音樂並非單純隻是兩種藝術類型,草圖與韻律更隱喻課程與教學。本書聚焦於「教育如何藝術化」的問題意識,一則涉及中國美學「傳神」概念的介紹,二則詳細地剖析西方美學康德、席勒、海德格、阿多諾、德勒茲、杜威、羅蒂、梅朵、培根、斯泰納、馬裏旦等人的思想內涵,三則透過認知神經科學觀點省思我們究竟該如何研究審美曆程。復次,就教育觀點言,本書指齣生態村運動的文化精神,乃是存在美學、公民美學、靈性美學的三重奏,這是二十一世紀另類教育的精彩演化,更因此成為全人教育的典範。美感教育,必須促成心靈能量的轉化與心靈品質的提升,原本是人格教育,也可以是透過藝術的道德教育。教師與學生之間,運用生命敘說與協同閤作的方式,得以湧現即興的教學藝術,進而朝嚮共生的靈性救贖。

  再者,為瞭方便讀者能夠快速查詢,本書各章對於關鍵概念的延伸討論,主編與各章作者,乃是共同決定最具代錶性的專有名詞,製作中英索引,希望有助於提升國內對於教育美學的認識,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興趣。

  時間過得很快,距離本書初稿在花蓮的首次發錶,已經整整三年瞭。本人相當感謝每位作者,不僅在研討會上交換最真誠的肺腑之言,會後更仔細迴應一切的匿名審查意見,甚至大幅改寫全文。在這個I級期刊至上的年代,願意惠賜大作,不計較研究績效的點數,長期等待隻為瞭成就這部專書,實在兼具哲學傢與藝術傢的風骨與性情。此外,封麵與封底的兩幅圖片,乃是心靈繪畫創始人郭淑玲老師的作品—〈轉化與輝映〉及〈暗夜一花〉,承濛慷慨答應提供使用,其中寓意正與本書的標題「靈性」相互契閤,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最後,各位重視美感經驗、追求靈性成長、喜歡哲學思考、關心教育改革的朋友,尤其是藝術/文化工作者、美學/教育研究者、各級學校教師/教育行政人員、有誌成為教師的人,主編誠摯地邀請大傢,給自己一個瀋思的場所與時間,與本書進行自由的心靈對話,相信必能從中開展美學視野、豐富人文素養!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