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统治核心的专业法律人,对殖民地台湾留下了什么刻痕?
本书是一本正统的法思想史学术着作,运用严谨、专业的比较思想史的方法,加入法社会学的观点,追溯日本在台殖民法律人──法学者、法官、检察官与律师──思想的根源、特质,归纳其类型,并且深入地评价其影响。
在〈导论〉之后,第一章分析及评价殖民统治初期,日本法学者冈松参太郎如何尝试将台湾的惯习法体系,改造成近代德国法体系的事蹟及其法思想。第二章则以私法学的角度,检讨台湾的惯习法中与台湾人自我认同关系最深的「祭祀公业」制度的法律性质,以及祭祀公业之没落,如何改变了台湾人民族认同的形式与内涵。
第三章以台湾进入现代法体系之后首次发生的政治裁判──治警事件的裁判过程为背景,探讨当时的台湾知识分子,如何运用法庭抗争与殖民者进行对抗的战术及其极限。第四章则透过显密二教两种类型的法学家的介绍与比较,说明「凡庸之善」姉歯松平与「凡庸之恶」増田福太郎,在知识与意识形态成反比例消长的历史情境下如何自处,从而改变了殖民地台湾对于现代法的信念。
名人推荐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吴叡人——专文导读
王泰升(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台大讲座教授)
吴密察(国史馆馆长)
李茂生(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若林正丈(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
许玉秀(前大法官)
黄文雄(台湾人权促进会前会长)
黄丞仪(中研院法律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联合推荐(依姓氏笔划排列)
这本书告诉我:看起来挣脱于被殖民之外,却又受困于被殖民之中;看起来致力于追求价值之中,却同时置身于价值之外;看起来努力迈向现代化,却更像处处背离现代化。是前进,是后退?冲突与矛盾的化解之道?一反省!——前大法官许玉秀
关心人权(human rights)的人都不能不同时关心「人枉」(human wrongs),不论后者——来自节制不足的国家权力、规约不足的市场经济、还是帝国与殖民,法律都是一个重要的介面和机制。本书从透视现代性的视野,俯瞰日本把从德国继受的法学和法制应用到殖民地台湾的「辩证」过程。因为所用的不是「通史」而是比较少见的多观点、跨观点的「问题史」取径,让非法律人的读者如我,反而在增加了对法律史的了解之外,不但对这段台湾史的掌握在其他面相上得到不少启发,也对作者已立下「书」状将处理战后时期的下一册,充满期待。——台湾人权促进会前会长 黄文雄
日本统治台湾五十年,至少有三个世代的日本法律人投入殖民地的经营。过去对于日治时期的法律史研究较为侧重法律规范与司法裁判,偶见以台湾法律人为对象的研究。本书当属第一本全面针对日本法学家、法曹和律师在台湾的尝试与业绩,进行长时段、跨地域的比较与批判。从初期的旧惯调查事业、中期受到大正民主影响的内地延长和政治审判,到末期极富法西斯风格的皇道法学思想,本书纵横捭阖,汪洋闳肆,深入探究殖民者的内在理路,见人所未见。作者对于殖民地法学者的批判,不仅再次凸显了日本近代国家的暧昧困境,也展现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共同经历的探险,更反身指涉国族建构与阶级宰制在当代台湾的临水照镜。本书不只是台湾法律史所结出的奇花异卉,更是关心台湾法律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人,不得不读之书。——中研院法律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黄丞仪
现代都市的边缘:一个观察者的侧影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时间似乎以一种固执而缓慢的节奏流淌。故事的主角,陈默,并非一个追求宏伟叙事的英雄,而是一个习惯于在城市肌理中穿梭的“边缘人”。他没有固定的职业,却拥有一双能洞察人性的眼睛。他将自己的生活定义为一场无休止的观察与记录。 陈默的生活哲学源于一次早年的挫败。他曾试图融入主流社会,追求稳定与体面,却发现那套精心构建的体系,其内在逻辑充满了自洽的荒谬。从那时起,他选择退居幕后,将观察世界视为自己的唯一使命。他的“战场”不是谈判桌,而是深夜里亮着霓虹灯的街角,是人潮涌动的地铁车厢,是那些被城市遗忘的角落——老旧的工厂区、二十四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以及那些在凌晨三点仍在进行某种秘密交易的地下空间。 第一章:霓虹下的幽灵 故事从陈默在一家老式咖啡馆里与一位前数据分析师的偶遇开始。这位分析师,名叫李薇,曾经为一家大型科技公司构建用户画像模型,对数据背后的“人”的流动轨迹了如指掌。然而,她因目睹了算法如何被用来操纵大众情绪而选择了辞职。 “你知道吗,陈默,”李薇低声说,她的目光穿过弥漫的烟雾,投向窗外闪烁的广告牌,“我们以为自己在控制数据,但最终,是我们被数据塑造成了需要的样子。就像生活,你以为你在选择,但你只是在预设的路径上加速。” 陈默记录下这段对话。对他而言,现代都市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这种“被设计好的自由”。人们在拥挤的街道上奔跑,相信自己在追逐梦想,但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在执行一个庞大的、看不见的脚本。 李薇向陈默展示了一组她私下收集的“噪音数据”——那些被主流社交媒体过滤掉的、充满愤怒、迷茫和无序的言论片段。陈默从中嗅到了一丝真实的气味。他开始追踪这些声音的源头,试图理解,当社会秩序的表象开始松动时,个体是如何重新定义自己存在的价值的。 第二章:废墟的守望者 陈默的观察领域很快扩展到了城市快速扩张背后的牺牲品——那些被拆迁、被遗忘的老社区。在城市边缘一个即将被夷为平地的老旧居民区,他遇到了老周。 老周是一位退休的工程师,他拒绝搬走,坚守着那栋摇摇欲坠的红砖房。他不是为了抗议,而是为了保护他亲手搭建的一个小型“记忆档案馆”——一个堆满了老照片、旧报纸和手写信件的房间。 “他们要盖高楼,要新的‘未来’,”老周指着窗外正在施工的巨型塔吊,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但未来不能没有过去。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如果把根拔了,上面开再多的花也是虚的。” 陈默在老周那里停留了数周。他学会了辨认不同年代建筑材料的特性,明白了每一条裂缝背后可能隐藏的故事。老周代表了一种与时代脱钩的坚韧——一种对“缓慢”和“永恒”的执念,这在追求效率和迭代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异常突兀。 通过老周的口述历史,陈默开始拼凑出这座城市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变迁。他意识到,现代性的推进,往往伴随着对某些特定经验和记忆的系统性清除。 第三章:加密的通讯与影子游戏 随着陈默对“噪音数据”的深入挖掘,他开始接触到一群生活在数字阴影中的人。他们是网络的边缘用户,擅长使用加密通讯、搭建去中心化的信息节点,以躲避无处不在的数字监控。 这群人被称为“编织者”。他们不追求政治颠覆,只追求信息流动的纯净性。他们相信,真正的反抗不在于宏大的口号,而在于个体信息主权的维护。 其中一位核心成员,代号“零点”,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暗语与陈默取得联系。零点向他展示了如何利用社会工程学和代码漏洞,在不触犯法律的灰色地带,进行信息的中转和保护。 “现代社会为你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囚笼,陈默,”零点在一次屏幕对谈中说,背景是一片闪烁的代码流,“它看起来很舒适,有Wi-Fi,有外卖,但你的思想,你的注意力,都在被持续收割。我们只是想找回我们自己的‘带宽’。” 陈默发现,这些“编织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黑客,他们更像是数字时代的僧侣,在信息洪流中苦修,试图找到一条不受污染的表达路径。他开始尝试用他们的方法记录自己的观察——不存储在任何中心服务器,而是分散在不同的、看似不相关的数字碎片中。 第四章:身份的流变 观察的深入让陈默开始质疑自身的定位。他既不是建构现代秩序的法学家,也不是被时代浪潮卷走的普通大众。他像一个幽灵,游走在结构与瓦解的缝隙之间。 他遇到了一位曾经的学者,现如今以“体验设计顾问”的身份活跃于商界。这位学者热衷于设计“沉浸式”的消费场景,让顾客在购买商品时获得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满足感。 “我们不再销售产品,我们销售感受,”这位顾问对陈默炫耀道,“人类对意义的渴望从未停止,只是我们学会了用消费来填补这个空洞。如果你能控制一个人对‘意义’的体验,你就控制了他的一切。” 这次会面让陈默感到一种深层的疲惫。现代性似乎提供了一个无限的“意义制造”工厂,但其产出的成品却越来越空洞。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观察——这些关于边缘、噪音和抵抗的记录——是否也正在被某种潜意识的欲望所驱动?他是否也在无意中,成为另一种“体验”的提供者? 尾声:留白处的书写 随着时间推移,李薇选择了回到一个偏远地区的非营利组织,用她分析数据的能力去帮助弱势群体争取权益;老周的房屋最终被拆除,但他带着他的档案馆,搬进了城市边缘一个由艺术团体改造的老仓库;而“零点”和他的编织者们,则彻底消失在了加密网络深处,只留下几行令人费解的代码注释。 陈默站在城市最高楼的观景台上,俯瞰着脚下永不停歇的灯火。他没有得到任何明确的答案,也没有建立起任何清晰的理论体系。他只是收集了无数个侧面、无数个瞬间、无数次微弱的挣扎。 他意识到,现代性并非一个可以被完全解释的整体,而是一系列不断自我修正、自我欺骗的过程的集合。而他能做的,就是保持那个“漫游者”的位置——不被同化,不被收编,只是忠实地记录下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人像”。他的记录,如同散落在各个角落的碎片,等待着下一个同样在边缘徘徊的观察者,去进行碎片化的重组与解读。他的存在,就是对确定性的一种持续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