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道與旅程:中西詩學的幻象與跨越

望道與旅程:中西詩學的幻象與跨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詩學
  • 比較文學
  • 中西文化
  • 旅行文學
  • 幻象研究
  • 文化研究
  • 文學理論
  • 跨文化研究
  • 現代詩歌
  • 經典文本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收錄作者從事學術研究三十年之論文精選,主題涵括文學、 文化、電影、藝術、哲學與新媒體,多篇文章均為中文翻譯首次在華語世界齣現,開拓讀者視野!

  全書分為兩大捲:捲一[詩‧想‧鄉:放逐與還鄉],探討中西現代主義詩歌中的傢園意識,以及詩人還鄉對自我「烏托邦」的追尋;捲二[詩遊記:詩眼東張西望]則是對中西現代詩歌的跨語際閱讀與批評漫遊。作者從比較文學和文化的跨中西性角度切入,分析題材包括小說、詩歌、電影、藝術、新媒體與科技文化;論述麵嚮涉及生態環境、科技進步、強勢霸權、身份危機等當代普遍關注的議題。書中雖旁徵博引各大傢理論,但由於作者在研究工作之餘,同時從事文學創作近三十年,因而語法平實細膩,更增可讀性。

  ☆建議延伸閱讀《望道與旅程:中西詩學的迷幻與幽靈》,全視角剖析中西詩學的比較研究。

本書特色

  1.國際比較文學前副主席樂黛雲教授、國際知名文化研究學者劉再復、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楊小濱,重量級專業推薦。

  2.旅美比較文學學者米傢路三十年學術研究精粹。

  3.觸及題材廣泛,論理精實,文筆細膩,是中西詩學比較研究的必讀之作。

名人推薦

  文化研究大師 劉再復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著名教授、國際比較文學前副主席 樂黛雲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楊小濱
  *專業推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米傢路


  原名米佳燕,重慶人,四川外語學院英美文學學士(1985),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碩士(1991),香港中文大學比較文學博士(1996),加州大學大衛斯分校跨文化研究和電影研究博士(2002)。現任美國新澤西州新澤學院英文係和世界語言與文化係副教授、中文學部主任。現居新澤西普林斯頓。

  學術研究涉及中西現代詩歌、電影與視像、文化批評理論、後殖民理論與性彆研究以及生態文化。用中/英文在國際學術刊物上共發錶數十篇學術論文,英譯中文章多篇。英文著作包括:《中國現代詩歌中的自我模塑與省性現代性,1919-1949》、《環境挑戰時代的中國生態電影》(與魯曉鵬閤編);主編《四海為詩:旅美華人離散詩歌精選》(2014)。目前正在撰寫《異境:中國現代文學,繪畫與電影中的地形學與水緣詩學》英文專著(Brill 齣版)。

圖書目錄

【推薦語】樂黛雲 /劉再復 /楊小濱
序「秀威文哲叢書」/韓晗
導讀/劉再復

▍捲一 詩•想•鄉 放逐與還鄉 ▍

第一章 放逐,還鄉與自我烏托邦 ──論現代主義詩人的傢園意識 
一、還鄉,還鄉詩人與傢園意識  
二、還鄉:危機與解救的曆史衝動 
三、作為烏托邦幻象的現代還鄉意誌 

第二章 人造天堂:一場偉大的抒情戰役 ──論波德賴爾的傢園幻象 
一、大都市─現代人流放的深淵  
二、消失的調解者與被放逐的立法者  
三、危險的苦難救贖
四、人造天堂的神聖化幻象 
五、迴憶,理想化/烏托邦座右銘 
六、田園冒險與還鄉隱喻 

第三章 蘭波的末世與創世 ──一個通靈者、朝聖者/煉丹術士的新世界幻象 
一、謀殺時代與朝聖者的盜火 
二、遊戲,狂歡節/神仙的旗林 
三、大迴溯運動:極地/冰川幻景 

第四章 匱乏時代的放逐與第一故鄉的慶典 ──裏爾剋的後傢園幻象 
一、都市恐懼與空間孤獨 
二、無傢可歸與還鄉意誌 
三、物化概念與大地轉換 
四、世界內在空間幻象 

第五章 頹敗的田園夢 ──李金發的樂園圖景與殘酷的心理幻象 
一、陌生的都市景象與無根的放逐 
二、明麗之鄉幻象的二重性結構:文明化/再野蠻化秩序 
三、村童/聖園,牧童/金牧場,野人/樂園:原鄉的潛意識衝動 
四、放逐者的末日:原鄉廢墟的最後記憶 

第六章 還鄉:現代詩人尋求自我重塑的欲望

▍捲二 詩遊記 詩眼東張西望 ▍

第一章 燦爛的星座:英美國意象派詩歌初探 
一、傳統與反叛 
二、理論架構 
三、遺産與傳承:意象派的美學基礎 
四、意象派詩歌的特點與實踐 
五、結語:意象派的曆史功過 

第二章 詩,現代文化精神的救渡者 

第三章 城市,鄉村與西方田園詩: 對一種文類現象語境的「考古學」描述 

第四章 張狂與造化的身體: 自我模塑與中國現代性──郭沫若《天狗》再解讀 
一、自我誕生的雙重旅程 
二、狂暴的吞噬:絞痛的身體與自我的創生 
三、口腔膨脹:未來的敞開與自我的裂爆 
四、祛魅與重構:現代性的自我幻象 
五、郭沫若的身體詩學與新民族身分 

第五章 奇幻之旅:畢肖普旅行地理學中的海洋景觀 
一、遺失的時光:記憶、哀痛與懷舊 
二、無根的境遇與尋找傢園 
三、邊緣化詩人:流動性的冥想與辯證 
四、女性的險旅與凱鏇的空間 

第六章 反行衝動:論黃翔詩歌中的聲音,口頭性與肉身性 
一、「行」的多義性 
二、政治化的聲帶構成 
三、喧嘩與狂飲的聲音 
四、聲音詩學 
五、大音寫作:殉道者的音粒 
六、結語 

第七章 河流抒情,史詩焦慮與八十年代水緣詩學 
一、海子與駱一禾:水緣詩學中史詩意識的重構 
二、河流的再神話化:駱一禾 
三、作為神祕超然的水 
四、作為癥候的河流:海子的史詩詩人身分 
五、作為宇宙招魂符語的水 
六、水緣彌賽亞主義:昌耀 

第八章 繆斯點燈:抒情邊緣性,遊牧意識與中國新詩性電影 
一、詩人的流散與放逐 
二、抒情少數主義 
三、恩賜的繆斯與病理學 

第九章 翻譯敵人:重構中國現代翻譯中的背叛倫理 

第十章 展開的洞視:蓋瑞‧施耐德的元圖像山水詩 
一、超全景手捲 
二、禪定之道 
三、靈魂之山 
四、環抱之水 
五、澄明之我 

第十一章 夢巢‧夢網:全球超文字時代的網路詩歌與 中國當代詩歌的異托邦書寫
一、房子詩歌與夢巢:黃翔 
二、悖論 
三、1989流亡詩人 
四、作為「夢巢‧夢網」的互聯網/綫上/電子──詩歌 
五、網路詩歌中的眾聲喧嘩和雙層語體 
六、超文字與詩歌虛擬社群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七章  河流抒情,史詩焦慮 與八十年代水緣詩學[註1]
 
水是人類創傷之一。[註2]
河,載荷天地的精氣,把它分佈到四方。
懷藏著屬陰的水,五行始於水,
循著地勢低窪處而流。[註3 ]
 
在魯迅1921年的短篇小說《故鄉》的結尾,河流夢境般的本性得到瞭一次生動而短暫的記述。敘述者「我」在河上的小船裏打盹兒,在親眼目睹故鄉的崩潰後,即便未來飄渺難測,他毅然決定永遠離開他的故鄉。就在他若有所思的一刻,他夢想到瞭一個去除瞭舊人類(包括代錶知識階層的「我」和代錶愚昧農民階層的「閏土」)的全新的自然空間(「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麵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一種從未有過的全新的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註4]這個全新的未來懷望著四種新的生活方式:新生代間「沒有隔膜」;沒有勞動階級的「辛苦輾轉」;生活不再「辛苦麻木」,以及生命不再「辛苦恣睢」。敘述者夢中的河流所喚起的渴望清晰地錶達瞭某些現代性的宏大理想,自轉入二十世紀起,這些理想就為中國知識份子熱烈地追求:平等,自由,幸福,尊嚴感與生活之美。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關於民族身分與主體性的書寫關聯著民族河流夢的烏托邦地形學,魯迅這篇對理想化之未來的幻想可以說稱得上一部發軔性的文本(inaugural text)。根據法國哲學傢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的看法,雄性之海激發冒險故事,河流(包括湖與溪流)憑藉其流動性,則喚起夢與幻想:「溪流的景象再次喚醒遙遠的夢;使我們的幻想富於生氣」。[註5]如果我們細緻地考察二十世紀的文化想像便會發現,河流的形象不僅僅與中國的現代性緊密關聯,即河流的形象與民族國傢的興起以及新的民族身分的建構相伴相隨,而且,在現代中國的啓濛大業中,作為生産、維係現代性理想與渴望的憂患話語,河流的形象還會被當作此一夢想的基質。[註6]

用戶評價

评分

“望道與旅程:中西詩學的幻象與跨越”,這個書名本身就像一首意境深遠的詩。它沒有直接點明書中具體的內容,而是留下瞭一片廣闊的想象空間。我猜想,這本書會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思想的旅程,去探尋詩歌藝術最根本的“道”。“望道”二字,讓我想起蘇軾在《赤壁賦》中“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渺小與宏大,也可能指嚮某種超越個體生命的永恒主題。“旅程”則不僅僅是時間的流逝,更是認知的深化和視野的拓展。尤其,“中西詩學”的字樣,明確瞭這本書的宏大視角,它必然會深入比較中國傳統詩學與西方古典及現代詩學理論的精髓,找齣它們的獨特之處,以及可能存在的共通之處。“幻象”一詞,則帶著一種解構的意味,我期待書中能夠審視那些被奉為圭臬的詩學理論,揭示它們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或者說,某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其實可能隻是我們想象齣來的“幻象”。而“跨越”,則預示著一種融閤與創新,或許作者會提齣一種新的框架,能夠包容並整閤中西詩學的精髓,為我們理解詩歌藝術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

“望道與旅程:中西詩學的幻象與跨越”,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幅展開的畫捲,既有悠遠的曆史感,又有深刻的哲學意味。我首先被“望道”所吸引,它似乎是在說,我們要仰望一種高遠的目標,一種關於詩歌本質的追求。這讓我想到,許多偉大的詩篇,都蘊含著作者對人生、對世界的深刻洞察,這種洞察,就是“道”的一種體現。“旅程”則是一種動態的描述,它暗示著學習和理解詩學理論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充滿發現的過程。“中西詩學”的並列,則為我描繪瞭一個宏大的研究版圖,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東方(如中國古典詩學)與西方(如古希臘、現代詩學)的理論進行對比和梳理的,它們之間是截然不同,還是存在某種隱秘的聯係?“幻象”一詞,則帶有一種批判性的光芒,它暗示著書中可能會揭示一些被大眾誤解或者被學術界過度解讀的詩學概念,讓我們看到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理論背後,可能存在的脆弱之處。而“跨越”,無疑是這本書最令人期待的亮點,它可能是在探索如何打破文化和理論的壁壘,實現中西方詩學思想的有效對話與融閤,甚至創造齣一種全新的、更具包容性的詩學理論體係。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望道與旅程:中西詩學的幻象與跨越”,光是聽著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學究氣,仿佛置身於古籍的幽深書房,又或是遙遠哲學思辨的殿堂。作為一名熱愛文學的普通讀者,我嘗試著去理解書名中那些稍顯晦澀的詞語。“望道”,大概是指一種對真理、對詩歌本質的探求,一種精神上的指引和方嚮;而“旅程”,則暗示瞭這個探求過程的漫長、麯摺,以及可能包含的各種經曆與感悟。至於“中西詩學”,顯而易見,這本書會圍繞中國和西方的詩歌理論展開,比較它們的異同,探究它們發展的脈絡。最吸引我的是“幻象與跨越”這幾個字,它點齣瞭詩學研究中可能存在的誤區、迷思,以及突破這些局限、實現理論融閤的可能。我忍不住想象,作者是否會剖析那些流傳已久的關於詩歌的“幻象”,比如某些被過度神化的理論,或者被簡單化的定義?而“跨越”又意味著什麼?是不同文化背景下詩學理論的碰撞與融閤,還是在曆史長河中詩學思想的演進與升華?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詩歌背後更深層次的奧秘,讓我能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所喜愛的那些詩篇。

评分

讀到“望道與旅程:中西詩學的幻象與跨越”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些畫麵。想象一下,一位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在月光下撫琴,吟誦著“人生若隻如初見”,他所追求的“道”,是那種直抵人心的情感,是對世事無常的感嘆,是一種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而在遙遠的西方,一位古希臘哲人,正在審視柏拉圖的“理型論”,思考著什麼是真正的美,什麼是永恒的詩意,他的“望道”,或許是對抽象概念的把握,是對形式與內容的辯證思考。這本書,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著東方與西方的思想河流。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條可能截然不同的河流匯聚在一起的?“幻象”這個詞,讓我聯想到許多經典的詩學論斷,它們在曆史長河中或許已經被反復咀嚼,但書中是否會指齣其潛在的局限性,或者說,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理論,其實可能隻是某個特定時代、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幻象”?而“跨越”,更是令人興奮,它暗示著一種超越,一種融閤,或許是作者為我們指明瞭一條路徑,讓我們能夠在理解中西詩學差異的同時,發現它們之間更深層次的共鳴,甚至創造齣新的詩學理論。

评分

翻開一本名為《望道與旅程:中西詩學的幻象與跨越》的書,光是這個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對知識的無限好奇。它不像那些通俗易懂的暢銷書,而是帶著一種深沉的學術氣息,仿佛在邀請你去進行一場智力的探險。我個人對“望道”這兩個字尤其著迷,它讓我想到那些偉大的哲學傢和藝術傢,他們一生都在追尋某種超越性的真理,而詩歌,在我看來,就是承載這種“道”的一種絕佳載體。“旅程”的意象,則暗示瞭這本書的展開方式,它或許不是條條大路直奔主題,而是會帶領讀者經曆一段麯摺而豐富的思想探索過程。“中西詩學”的結閤,意味著這本書的視野是全球性的,它將試圖打通東方和西方的思想隔閡,讓我們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詩歌理論是如何生長、演變,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幻象”這個詞,讓我産生瞭一種期待,期待作者能夠犀利地揭示那些我們可能深信不疑,但實際上卻站不住腳的詩學觀念,亦或是曆史發展過程中齣現的某些誤讀和麯解。“跨越”,則是我認為這本書最核心的價值所在,它可能是在探索不同詩學體係之間融匯的可能性,也可能是在為我們提供一種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勢,以更開闊的胸懷去理解和欣賞詩歌的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