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秘境,历史流沙》是根植于乡土的、在地的,对这块土地兼有理智与感情的认同,真诚的关怀,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自然而然的融合,或吾人应有作为的期许。题材中选取了具有意涵的景点、动物、植物、风物、人物、成长的记忆、地方的历史、习俗,以及社会发展的足迹,而其共通点则是「情」的挹注与绾合,书中呈现的是一片有情天地。
正修大学校长——龚瑞璋
序二
「净」思人文之美 余优游于佛学约四分之一世纪,深喜净土法门,于生离死别,感受颇深。今阅览又丘大作,其情感细致而具策励之功,虽躲藏于文学之间,然风尘烙印,点裂之痕,矗耸山壮之美;柔良厚情,虔敬省悟,挥洒回望之思。俗语绳非木之锯,水非石之钻,盖积渐使然耳。今又丘关爱生活,思索生命,点滴在心,着为文字,借以感染学子。吾忝为其师,聊寄数字,楮短意长,惟在推荐之耳。
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 国立屏东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剑锽
序三
走读秘径的况味 本书是作者生命经验的集锦,结合文字的经线与记忆的纬线,织就台湾社会变迁的脉动、地景历史的积淀、民情风俗的独特、山水自然的神韵,以及家族亲情的眷恋。透过素朴温润的笔调,引领读者走入时间的秘「径」,从中体察生命美学的秘「境」,蕴含丰盈的乡土情感与人生况味,值得细读品赏。
国立屏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林秀蓉
序四
感受缠绵易化的情感 那天晚上东北季风吹落玫瑰与茉莉,我把它们葬了,在夜来香花苞下,然后走回工作室,泡一杯咖啡,考虑要不要加糖加奶精,最后决定翻开又丘的《秘境,历史流沙》,往她的灵魂深深处,走去。
阅读又丘的文章可以发现,她的情感细腻又容易感染,宛如缠绵易化的棉花糖,瞅起来如此绵密,摸起来如此柔软,进入身体立刻化成淡淡的晕染,从山的历史,风的记忆,点向面的足迹,火热的情与恋恋不去,以及回望时的虔敬与自省。
细腻的情顺着手指溢到笔,追根究底的记录每座山、每间庙、每阵风的渊源来历,记录自己与景与人与果肉蜂蜜蛤蜊的互动与影响,偶尔问一下莒光列车有没有更年轻,问一下老邻居的龙眼干口感是否风味不减,金黄稻穗爆成的米香是否依旧芬芳,又丘问自己的记忆,一次次问自己的情,与感。
人总是容易感到孤单寂寞,又丘的文字背后也隐藏了愁,但她把愁凝在笔的脚,从打狗山的猴起步,走到婆婆妈妈交趾陶与红砖,从气势磅礡的岭,踱到连环惊险的望,她用生命的双腿扩展生命的世界,也用和顺故事与优美文词涵养自己的精彩扉页,并引领读者进入她的灵魂,望见自己的灵魂,以及众人曾经遗失遗忘的灵魂。
春暖花已开,虽然雨纷纷时又将落,但这就是宇宙万物的循环,所有美的坏的,温柔的绝情的,平淡的浓腻的,总会不断地在你我面前重演,重点是如何保留保护属于自己的秘境,并在东北季风停于历史流沙时,与又丘一起轻弹纤指,颤动头顶的满天星光。
高雄市港都文艺学会理事长——李文义
序五
醉在秘境中 醉了,我醉了,醉在文字风景,醉在随文字氲氤而出的氛围里。
其实和又丘极熟,熟到许多事我都侧耳听过,也彷彿身历其境。清明连假前忙过为父亲灵骨起掘奉安一事,在台中夜深人静时阅读《秘境,历史流沙》,书中〈清明挂纸〉一文深挚情意如水一般流淌心间,父亲的影像便又浮现,可父女一场已然阴阳两隔,所有要说的想说的只能遥对空中。又丘与我都是父亲先母亲早走好些年,那思念我明白。
有些心情因人因时因地而激越,身为作者的又丘书写时如是,而读者的我阅读时何尝不也如此。《秘境,历史流沙》这书分成五辑共二十九篇,除了写情也写景也写意,在在处处都是又丘日常生活所见所想。举凡距离又丘与我住处不远的滞洪池公园,许多我不曾留意到的细节,又丘慧眼独具看见了特殊风情,从而由笔尖流洩,清丽晨景里的大叶榄仁、小叶榄仁,而我却仅仅只是走过,忽略了仰起头打声招唿。
想来又丘是个擅长细细整理记忆的人,许多她由走过的地景地貌,都能鉅细靡遗详尽记录,苗栗山城诸多极富时代意义的景点在本书各辑里再一次活跃出生命,胜兴如是,龙腾亦如是。又丘以饱含朴质的生命本质呈现生活,番薯、番薯藤、番薯签穿插其间,童年时光或许清贫,但甜美满足,固然没能有现今五光十色的休闲娱乐,但田间来去村野纵横后的身心纯然愉悦,无论是暂居客系社会,或身处闽式家庭,成长的美好经验都能支撑着恰如其分的扮演为人女儿、为人姐妹、为人姑姨、为人友朋的各式角色。
或许有座秘境如《汤姆的午夜花园》一般存在于与又丘之间,于是文字里描述的人情景物很自然便上了心,此番再次夜读,彷如茶汤入喉,淡然回甘。尤其读至〈熟睡了─我的母亲〉与〈回望相思〉两篇,脉动显然快频于往常,深刻体会到与最亲爱的母亲永别的心情,又丘的母亲与我的母亲分别于前年底与去年春辞世,我们思念往生佛国的老母亲情形或有相近,想着想着谈着谈着就要红了眼眶,许许多多思念化作祝福,祝福辛劳一生的母亲离苦得乐自在净土。
又丘营造了一处秘境,这秘境满是文字,满是文字蕴含延展的情意,我读了,微醺,茫茫就醉。
文字创作者——妍音
序六
生命长河涓滴流露 本书透露着作者细腻的感情和动人的才情,像说故事一般陈述个人生命中最有涟漪的片片往事。书中描绘的人情、事故和景物,是我们四、五十年代同年龄人所共有的记忆,回味起来倍感生动、温馨;对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来说,则是很棒的历史故事,可以作为文化寻根的教材。我鼓励读者学习本书作者的典范,多和自己内心深层对话,挖掘心灵秘境里存在的许多美好经验值,成为让人读你、自读千遍也不倦的好故事。
健康管理/企业管理顾问——陈念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