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1.1 历史概述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它和人类的生活与生产联系最为密切。早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在生产劳动中应用了槓桿、螺旋、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从而促进了静力学的发展。古希腊时代,就已形成比重和重心的概念。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西元前287-前212)的槓桿原理和浮力原理提出于西元前二百多年。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墨经》为代表作的墨家,总结了大量力学知识,例如:时间与空间的联系、运动的相对性、力的概念、槓桿平衡、斜面的应用以及滚动和惯性等现象的分析,涉及力学的许多部门。虽然这些知识尚属力学科学的萌芽,但在力学发展史中应有一定的地位。
16世纪以后,由于航海、战争和工业生产的需要,力学的研究得到了真正的发展。钟表工业促进了等速运动的理论;水磨机械促进了摩擦和齿轮传动的研究;火炮的运用推动了抛射体的研究。天体的运行提供了机械运动最纯粹、最精确的数据资料,使得人们有可能排除摩擦和空气阻力的干扰,对机械运动得到规律性的认识。于是,天文学为力学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这就是天体。但是,天文学的发展又和航海事业分不开,只有等到16、17世纪,这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兴起,海外贸易和对外扩张刺激了航海的发展,这才提出对天文现象作系统观测的迫切要求。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 1546-1601)顺应了这一要求,以毕生精力採集了大量观测资料,为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大陆用「开普勒」)的研究做了准备。克卜勒于1609年和1619年先后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条规律,即克卜勒三定律。
在数学方面,13-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的默顿(Merton)学院聚集了一批数学家,对运动的描述作过研究,他们提出了平均速度的概念,后来又提出加速度的概念,为新科学的诞生做了准备。
16-17世纪,以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为代表的物理学家对力学开展了广泛研究,得到了落体定律。伽利略的两部着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32年)和《关于力学和运动两门新科学的谈话》(简称《两门新科学》;1638年),为力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随后,牛顿(Isaac Newton, 1642-1727)把天体的运动规律和地面上的实验研究成果加以综合,进一步得到了力学的基本规律,建立了牛顿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