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广袤天空底下,除了尊敬,我们只希望得到平等 虽然,他既不属于英国人也不属于印度人,他只属于他自己…… 最新、完整全译! 出版逾90年,经典文学桂冠 英国伟大作家E. M. 佛斯特生前最后一部长篇巨着《印度之旅》 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文学奖(The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获奖之作 改编电影由大师导演大卫‧连(David Lean)执导 美国奥斯卡奖11项提名,荣获最佳女配角奖、最佳原创配乐奖 被誉为英国伟大作家E. M. 佛斯特的经典着作《印度之旅》,场景设立于印度的尚卓拉波城,故事主轴环绕着英国殖民官员与当地知识分子之间暗潮汹涌的角力与冲突,充分展现两者深刻而矛盾的互动。帝国高高在上的心态,以及被殖民者日渐觉醒、高涨的自尊,在佛斯特笔下真实而细腻地被呈现出来。 英国官员朗尼的母亲摩尔夫人与未婚妻奎斯特小姐到印度游览。不同于其他白人对殖民地疏离的态度,她们对于英国人例行的交际宴会反而更加厌倦,因为她们期待看见「真正的印度」,而不只是坐着马车穿越市集:「她只需要坐在马车里,就可以轻易看见这一切,然而形成这些色彩与脉动的力量,将会离她越来越遥远。到时候她只能看见印度的表象,看不见印度的精神。」 想要了解印度的摩尔夫人与奎斯特小姐,接受当地医生阿吉兹的邀请,一同出外游玩,却在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印度人阿吉兹被追究责任,成为英国人指责的对象,然而奎斯特小姐最终却选择支持阿吉兹。究竟,阿吉兹犯了什么错呢? 从英国人、印度人的聚会写起,佛斯特精湛的文笔功力描绘了生动的场景、缤纷的想像,以及人情之间的冷暖险恶。「……印度人喜欢以大众化的观点去欣赏诗句,不像英国人总喜欢从个人化的角度去钻研。……印度人──许多印度人──喜欢在室外的月光下轻声读诗,因为只有在这种宁静的时刻,印度人才能活得像自己,而且他们只有在聆听哀悼诗的时候,才会想起自己以往的荣耀时刻,并提醒自己年轻的一代应该勇敢往前飞。」 除了突显英国人之间不同的殖民心态,佛斯特也写出了阶级之间的差异,以及人们复杂的心理状态,如英印混血儿哈里斯对于身分认同的困惑:「每当有英国人和印度人同时在场,他就会变得不知所措,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属于英国人还是印度人。他因为自己体内的两种血液而感到困惑」。越想要「成为自己」,就带来越激烈的冲突与痛苦。 可能融合,也可能隔阂愈深。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痛楚,在佛斯特笔下展露无遗。 摩尔夫人说:「我认为英国人到这片土地,就应该与印度人好好相处!」这正是《印度之旅》的故事核心:殖民/被殖民,西方/东方,男/女……也是这部小说划时代的意义:在每个人的天空之上,一定还有超越国境与民族的苍穹,「天空的上方一定还有更高且更公正的事物包覆住天空,然后再上面一定也还有……」。 名人推荐 师大译研所赖慈芸教授专文推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E. M. 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 1879-1970)
英国小说家,生于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曾在一次世界大战加入红十字会,被派往埃及。
作品多着重刻画英国社会的阶级与差异。知名作品如长篇小说《印度之旅》、《窗外有蓝天》、《此情可问天》和《墨利斯的情人》皆曾改编成电影。本书《印度之旅》是游历两次印度后写成,获得英国重要的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文学奖(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论者以为这是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
也创作《小说面面观》、短篇小说,以及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论文;美国艺术文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设立E. M. Foster奖来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