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国家宝藏静静躺着,勾引智者勇者 在中国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遗落着无数的文化谜团,包括消失的古国、埋藏或沉没的珍宝,以及隐藏在地下的王陵等。这些文化谜团,就如无数文人墨客所感慨的那样,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或隐或现,或逐渐清晰,或扑朔迷离。每当它们出现在人们面前时,都会将人们的目光引向其背后的历史真相。
说到「宝藏」,可能很多人会想到一些电视剧、小说中的藏宝图,以及人们在探寻神祕宝藏的过程中,交织出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其实,宝藏并不只存在于电视、小说中,早在西汉时,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中就提到过:「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礼记.曲礼下》中说:「在府言府。」这里的府,就是埋藏宝藏的地方。《朱子语类》(编按:集录南宋理学家朱熹与其门人的对答)卷二十中也说:「常人褊迫,但闻得些善言,写得些文字,便自宝藏之以地下陵寝的宝藏为己物,皆他人所不得知者。」由此可以看出,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不断探索、寻找宝藏。
今天,人们对宝藏越来越感兴趣了,尤其最近几年,出现各种有关考古的节目与书籍,它们都为人们提供大量珍贵的资料,使人们更加了解这些宝藏、探寻宝藏。然而,历史浩瀚,对于宝藏的纪录自然会有遗漏、禁忌及讹误,增加人们寻宝的难度,有些历史纪录甚至还让一些宝藏成为历史悬案和难解的谜题。
本书搜罗了正史典籍、稗官野史、民间猜测、民谣传说等,以此为基础,为人们推测出宝藏的各种可能情况,以及它们的埋藏地点,向人们逐步揭开宝藏的神祕面纱。
在书中,作者为读者们介绍了各种宝藏,有埋藏于地下的陵墓宝藏,有埋藏在大漠深处的古城宝藏,有埋藏在山村中和海岛上的战争宝藏,有埋藏于佛寺中的宝藏,以及埋藏于幽幽海底的沉船宝藏。作者以严谨的态度、探索的心态、考据的精神,一一介绍这些宝藏。在讲解的过程中,作者并不是简单的给读者一个结论,而是透过各种开放性的讨论,为读者带来广阔的思考空间,带领读者一同去探求那些被世人遗忘的历史真相。
作者力求能让读者在阅读时,既能收获宝藏知识,又能开拓视野,领略各地风情。希望读者在闲暇之余,翻开书卷,舒展身躯,让思绪随着书中的文字一起飞扬,沿着书中叙述的藏宝路线,一起游历大江南北、古城王陵,同时也可以看到许多璀璨的奇珍、精美的瓷器、华丽的织品,以及失传的精工巧技。若是有读者背上行囊,踏足书中的某个藏宝地点,可以多想想书中对此处宝藏存在可能性的推测,这些推测说不定能让你收获惊人的宝藏。
推荐序
历代无名工匠,为后代留下举世闻名的珍宝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身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华夏(或中华)文化具有未曾中断与同化力强的特性,「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春秋》)。无形的软实力,早已超越有形的政治版图,成为建构世界文明的重要渊薮。
在古时,工匠的杰作被视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却为物质文明留下具体的见证。数千年以来,能逃脱天灾人祸的浩劫,而遗留至今的文物,堪称「无量数」。仅以近百年以降,因长期战乱而流落海外的文物,粗估已超过一千万件。在战场、坟墓、洞穴及水下(包括河、湖、海),到处都有藏宝的传闻,但真正被发现者寥寥无几。
基于人们贪婪的本性,一夕致富是升斗小民日思夜想的美梦。考古学系为冷门中的冷门科系,若改名为「盗墓学系」,可能更吸引莘莘学子。盗墓文学异于集中营的黑色文学,虽诡异恐怖,却风起云涌,大受欢迎。华人崇尚厚葬久丧,「事死如事生。」(《中庸》)。筹办婚礼与丧礼使人精疲力竭,却能满足「面子主义」的虚荣。
非土葬(如火葬、天葬、树葬、海葬)的场域,则无风水可言,是考古业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甚感郁卒。中国历代帝王的陵墓,无不符合风水原理,但未被盗者几希。政绩不得人心,才是无法长久君临天下的主因,而非风水的影响,故耗费鉅资投入风水的设计,是否真的有效?
从史学方法论(historical methodology)的角度而言,重建历史只可能接近历史的真相,却不可能百分之百呈现历史的原貌。因史料有所不足,民间传说亦隐含部分的真实性,自然不容忽视,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盗墓遂成能一夕致富的行业,但不劳而获需要大智慧。
文物的出土与文献的发现,对历史的叙述和诠释,带来极大的冲击,随时面临翻案的可能。如秦始皇并无强迫大批心腹殉葬,而以陶俑相伴,共赴黄泉,故「秦始皇是暴君」的刻板印象,当改为「秦始皇是暴君吗?」。秦俑的多样化,反映出彼时有充足的艺术创作空间,不然使用标准化的模具大量制造即可。又如金沙遗址,史籍上并无记载,不知是无意或有意掩饰,以保障地下众生的安宁。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世界犹如一部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知识的分量永无上限,盖棺论定谈何容易。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的工作亦永无止境,耗时、烧钱又费体力,此行业的先决条件是必须长寿,晚年才会有圆融无碍的旷世鉅着问世。
万岁爷生前唿风唤雨、予取予求,不可一世,却多死无葬身之地,其尸骨已与天地同朽。芸芸众生只关心生活周遭的琐事,昔日的一切,只是茶余饭后聊天的素材,大概毫无「fu」可言。
宗教信仰强调因果报应、灵魂轮回。针对盗墓者的下场,可用大数据做详细的分析。假如现世报真实存在,盗墓者是否皆遭受厄运?否则即是在挑战权威的神学理论,此外,考古业者有无任何不测?
法医凭一根毛发即可破案,考古学家借一个古文物,可揣测彼时的生活状况;连墓中尸骨的姿态,亦隐含当时的宗教意识。研究历史,如同玩拼图游戏,拼多少算多少,所有的结论只是暂时性的答案,而最终的答案可能永远无法凝聚。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失踪的宝藏何其多,从官方到民间,若能经得起时光的侵蚀,让后人一窥其貌,当属何其幸运。扮演无名英雄的工匠们,为历史的层创进化(Emergent Evolutionism),作出最佳的注解。彼等虽然名不见经传,却为人类留下最珍贵的物质遗产。
本书将历代最具代表性和最富知名度的宝藏一网打尽,并非炒冷饭及旧瓶装新酒,而是有独具慧眼的崭新解释。
历史知识在现今的台湾,因长期受联考制度的斲丧,已成为标准的工具学科,而非内容学科,无法培养独立判断的能力。
假如教室像电影院,让学生流连忘返,爱校如爱家,则教育的功效必得以彰显。历史可以当藏宝图来读,珍贵的文物即活生生的历史,潜藏神祕的密码,犹待破译。
中国为衣冠上国,有严格的墓葬基本形制,若不遵行往例,则须重起炉灶。共产党提倡无神论(Atheism),打倒一切牛鬼蛇神,将马列主义(Marxism-Leninism)奉为新宗教,故未言及灵异之事。珠光宝气,确有其事,古蹟应有超自然现象伴随,才有观光卖点,若能增添不可思议的乡野传奇,则更形完美。
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副教授/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