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从考古证据、字源演变及天文知识,重新发现人类的起源与创造 对一个读者──至少是我本人──来说,这本书关于太阳系与人类历史的知识体系,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最具说服力、而且也最陌生的。它是如此恢宏、奇诡、壮丽,使我首次意识到,当我们终于有机会和能力追寻人类起源的真相时,才发现事实竟然比想像或幻想中的更加不可思议。在此之前,人类也许并不知道,其实我们一直就置身于创造的奇蹟之中,或者,我们本身就是一个被创造的奇蹟。
我相信,大多数对人类进化有兴趣的读者,都将对这系列的图书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同样的,对《圣经》故事以及大洪水之前的历史有所兴趣的读者,也可能会持有同样的阅读态度。你是否思考过,为什么人类是地球上唯一的高智慧物种?你是否想过,为什么从古代的哲学家到现代的科学家,都无法完全回答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或者你是否知道,为什么希腊词汇anthropos(人类)的意思是总是仰望的生物?甚至连earth(大地、地球)一字都是源于古代苏美的e.ri.du,而这个词的本意竟是遥远的家?
撒迦利亚‧西琴在《地球编年史》系列图书中回答的,远不止这些。
西琴是现今少数能真正读懂苏美楔形文字的学者之一。他穷尽一生之力,探究我们的起源;当然他的研究要证明的,绝对不是一群猿猴从树上爬下来奇蹟般的变成了人。西琴是一位当代伟大的研究者,他既运用了现代科学的技术,又从古代文献中,窥知那些一度处于隐匿状态的「神圣知识」。而这些神圣知识的内容,正包含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甚至,我们将往何处去?从《地球编年史》的第一部《十二个天体》,到第七部《末日:审判与回归的预言》,耗时达三十年。西琴在这三十年之间得到的成果,对于全人类来说,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
他的观点是:人类这个物种是呈跳跃式发展,导致这一切的是三十万年前的星际旅行者,在《圣经》中叫做纳菲力姆(《圣经》将其误译为伟人或巨人),在苏美文献中叫做阿努纳奇。与《圣经》记载的神话式历史不同,西琴透过分析苏美、巴比伦、亚述的文献,以及对比希伯来原始版本的《圣经》,替我们详细再现了太阳系、地球和人类及其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同时也证明了伊甸园、大洪水以及《圣经》中的英雄人物是史实,而非神话。他的研究成果让演化论与《圣经》不再相互抵牾,这一点是空前的,人们可能会从他的理论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认同感,而这样的认同感不是演化论或《圣经》所能单独带来的。
西琴发现,借助现代科学方法取得的天文资料,竟与古代神话或古代文明的天文观有着惊人的相似。令人震惊的是,数千年前苏美文明的天文观,甚至是近代文明远远不及的。哪怕是现在,虽然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第十二个天体:尼比鲁」的迹象,但却无法证明它的实际存在;而位于人类文明之源的古代苏美,却早就有了尼比鲁的详细资料。《第十二个天体》可以说是现代科学和古代文献之间的桥梁,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古代神话、天文学的帮助下,西琴向我们全面诠释了太阳系、地球以及人类的历史。
西琴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发现真正的人类只有三十万年的历史,而非之前认为人类有上百万年历史的观点。这是基于他对最古老文献的研读、对最古老遗址的考察,以及对天文知识的超凡掌握。借助这些强而有力的证据,他向全世界证明,人类的出现是源于星际淘金者阿努纳奇的需求。人类是诸神的造物,这一点在《第十二个天体》中有完美的科学解释。
不过,这套旷世之作的重点并不仅止于此。笔者曾在马雅抄本中看到,马雅历法中「第四个太阳纪元」的最后一天是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因此不少人认为这就是所谓的世界末日,同时也有不少人视其为谬论。事实上,马雅历法认为,在二〇一二年的冬至之后,人类、地球、乃至我们的整个星系,都会进入全新的「第五个太阳纪元」。在这套书中,撒迦利亚‧西琴为这个说法提出科学的论证──当然,并不是论证「末世论」。在《第十二个天体》中,我们能看到古代各文明神话中对于「神圣週期」的理解竟然出奇一致。与这个神圣週期相关的,正是太阳系的第十二个天体,叫做「第十大神祕行星」的尼比鲁,也就是阿努纳奇来自的地方。所谓的「末日」──就像一万多年前的大洪水一样──是尼比鲁週期性接近地球的结果,而人类文明就是在这一次次的「末日」中走向了未来。
在笔者看来,《第十二个天体》是一部记录地球和地球文明的史书,它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思想和观点那么简单。它是一本集合了最新发现和最古老证据的严谨历史书,从「只有诸神在地球上的时代」开始,讲到众神如何建立地球太空站与居住点,讲到「原始工人」被创造的年代,讲到他们作为人类「在大地上繁衍壮大」并如何「打扰恩利尔」,于是,到了距今一万年前,诸神决定不告诉人类巨大潮汐波即将到来的消息。但「造人计画」的领袖恩基,却将其洩露给了阿特拉—杂凑斯,并指导他造了一艘潜水艇(方舟),带上「洁净的生物」存活了下来。
对于未来,撒迦利亚‧西琴同样有着科学的预测。按照古代神话中神圣週期的推算,以及最新的天文学研究成果,显示即将发生一次巨大的事件。凡接触过各种古代神话的读者应该不曾遗忘,诸神曾向我们许诺:「我们还会回来。」那么,如果他们真的以某种身分存在的话,人类与造物者的再一次相会,是否就在西元二〇一二年呢?
我不禁想起十七世纪英国语言学家约翰‧威尔金斯(John Wilkins)创造的一个字:EVERNESS,更有力的表达「永恆」的意思。阿根廷诗人豪尔赫‧路易士‧博尔赫斯(Jorges Luis Borges)以「永恆」为名,写下一首杰出的十四行诗,彷彿是在与西琴所关注的领域相唿应:
不存在的唯有一样。那就是遗忘。
神保留了金属,也保留了矿渣,
并在他预言的记忆里寄託了
将有的和已有的月亮。
万物存在于此刻。你的脸
在一日的晨昏之间,在镜中
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倒影,
它们仍将会留在镜中。
万物都是这包罗万象的水晶的
一部分,属于这记忆,宇宙;
它艰难的过道没有尽头
当你走过,门纷纷关上;
只有在日落的另一边
你才能看见那些原型与光辉。
《第十二个天体》──这部被翻译成三十种语言的全球畅销书──竟然在发行三十週年之后才有了中译本。而在这三十年前,是另一个长达三十年的研究过程。也就是说,对我们来说,已经等待了半世纪以上。
三十週年纪念版序
地球人类并不孤独! 谨以本书的这个版本献给双里程碑庆典的读者。首先,它属于《地球编年史》系列;其次,它的发行代表这套书的第一册已经出版三十年了。
在出版史上,尤其是非文学类作品中,很少有这样在出版界风靡多年、持续畅销的读物。《第十二个天体》做到的不仅如此,还有更大的突破:它的平装版由美国知名出版社AVON BOOKS印了四十五刷!这是一个纪录。此外,还有二十二种语言的译本。包括英语在内,有不同语言的硬壳精装版、软壳精装版、平装版、口袋版、光碟版,甚至是有声书......都一再出版,使这套书已有了上千万的读者,并时常被引用(当然,免不了也会被错误的引用)。无数的书刊和媒体都称它为「经典」。
不过,当我着手写这本书的时候,从没有预料过它会被放在如此炫目的高度,也没有想过它(不,是它们),最终竟会有七本,成了厚厚的丛书。事实上,我当时也没有意识到,我竟会在标题上加入天体(Planet)一词。我唯一的动力和渴望,就是还原《圣经》中的真实身分。纳菲力姆(Nefillm)并非《圣经》译成的巨人,而是苏美神话里叫做阿努纳奇(Anunnake)的天外访客。这种全新的认识,带给我新的思路和研究前景。最重要的突破,是来自于对苏美以及巴比伦《创世史诗》的重新认识──它们是一份古老而精细的科学文档。我从中得出的结论,尊重一个古老的观点:在太阳系中,除了我们目前已知、并安居于此的天体(地球)之外,至少还有一个星球曾经可供某种生命生存,而且这个星球与我们地球有无比深刻的连结。显然,这事关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以及发生在遥远过去的太空旅行。对我来说,这种认识预示了之后一系列,这些在三十年前想都想不到的科学研究,诸如太空旅行、基因研究和其他不可思议的面向。
这本书展开了演化论和《圣经》的冲突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将是持久的。我相信这一点,因为它告诉我们人类起源的真相,以及──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广袤的宇宙多次元时空中,我们并不孤独。
撒迦利亚‧西琴,二〇〇六年十月,纽约
作者序
《圣经》的纳菲力姆:从天而降的人们 《旧约》伴随着我的童年。大约五十年前,当它的种子植入我的心灵时,我完全不知道它与演化论之间的激烈争论。当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生,学习希伯来语原版的《创世记》课程时,心中出现了一次和自己展开的冲突。
当时,我们阅读到第六章,上帝打算发动大洪水消灭人类。在那个人类面临灭顶灾难的关键时刻之前,所谓「众神之子」,也就是那些娶人类女儿为妻的生物,还居住在地球上。
在希伯来的古文中,称他们为纳菲力姆(Nefillm),老师解释说,纳菲力姆就是巨人的意思。但我反问:「难道纳菲力姆不是应该直接解释为『被放下的人』吗?他们是不是曾经真的到访过地球?」因为nfl这个动词是降落、堕落、掉下、放下的意思,nfil是nfl衍生出来的动名词,意思是从上往下降的人,而nflm则是它的复数形式。所以,他们不该被译为巨人──也许他们可能真的是巨人,但「巨人」二字却未能指出他们最重要的身分属性:从上(天)往下(地)降的人。可见,Nefillm的正确翻译应该是从天而降的人们。
当然,我被老师斥责了一番,他要我接受传统的解释。在老师看来,我不能质疑人们经年诵习的《圣经》钦定译本的权威性,但老师这种态度反而更增加了我的疑惑。
在接下来的年月里,由于我已经学会了古代近东地区的语言、历史、文化和考古学,巨人/纳菲力姆就成了一个长期的困扰。考古发现,以及对苏美、巴比伦、亚述、西台、迦南和其他一些古代文字与神话的解密,更证明了《圣经》中对王国、城市及其统治者,还有那些相关的地点、神庙、商路、人造物品、工具和当时文化风俗的描述,具有非常一致的准确性。
那么,现在是不是时候,接受这些如此相似的古文明带给我们的资讯,相信巨人/纳菲力姆其实就是从天堂到地球来的访客?
《旧约》中不断重复说着「耶和华-天上的主」、「在天上垂听」等等;而《新约》中也反覆说「我们在天上的父」。
但《圣经》的可信度因演化论的出现而动摇了,演化论在全世界获得广泛的认同。如果人类是进化来的,那么很明显的,他们不可能是被某位神一次性的创造出来,并如《圣经》的预谋:「我们要照我们的形像、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
所有古代人都相信神灵曾经从天堂到过地球,并且他们有能力随时升天。然而,这些神话从未被证实是可信的──被那些信奉演化论的学者视为杜撰。
古代近东的一些文本,包含了大量的天文学知识,都非常清晰的指向一个星球,说明那些太空人和神灵都来自那里。一百五十年前,当研究近东的学者已经辨认和解读出那些写在古代宇宙学清单上的天体时,当代的天文学家却还不知道冥王星的存在(直到一九三〇年才确认)。
当时他们是如何去尊重、接受这个突然出现在我们星系的新成员?就和我们现在一样,那时的人知道土星以外的行星,为什么却不接受来自古代的证据,证明第十二个天体是存在的?
当我们开始进行太空冒险,一个全新的视野出现了,对古代经文中描述的认同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现在,我们的太空人已经登陆月球,无人太空船也正在探索其他行星;这足以显示,外太空有比我们更先进的文明,曾派遣他们的太空人登陆地球并不是不可能的。
的确,很多流行作家曾猜测古代的一些人造建筑,例如金字塔或巨石阵,是在更先进文明的外星访客指导之下完成的──古代人难道可以靠自己掌握那些科技吗?
看看另一个例子,苏美文明在六千年前没有任何预兆的突然消失了。由于这些作家通常无法清楚描述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与过程,最重要的是,没有查明那些古代的太空人是从哪里来的,因此,他们留下了令人好奇的问题,却没有答案──或是对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再进一步思索。
我透过三十年的研究,回到那些古代留给我们的资讯源头,还原它们的真实面目,并且还原一个合理、连续的史前事件编年史。所以,这本书旨在带给读者一个可以回答那些特殊问题的真实故事,关于时间、过程、原因──所有这一切究竟从何而来?
我的引述、列举和证据,主要来自于那些古代的文字纪录或图像本身。
在这本书中,我试图去破解一个古老的宇宙演化论,它的观点似乎和现代的科学理论极为相似──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一颗外来行星进入了太阳的轨道,之后地球和其他行星也相继出现。
我所提供的证据,包括了一幅从那颗行星──第十二个天体──飞至地球的太空地图。然后,依次是:在纳菲力姆建立了第一个地球「殖民地」之后,领导者的名字,他们的人际关系,他们的爱与嫉妒、成功和奋斗,都被描绘下来,成为了「永恆」的世界。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的目标是追溯人类被创造的重要时刻。
接着,我指出了人类和他们的创造者之间的混乱关系,并对伊甸园、巴别塔和大洪水的解读有了新突破。
最后,在众神离开地球之前,人类(也就是我们)的身上,那些被创造者赋予的生物特性与物质特征被留了下来。
这本书说明,我们在太阳系中并不孤独。这个普遍的信念,也许会在全球增强,而不是减弱。因为,如果纳菲力姆创造了人类,他们只可能是在执行一项大师级的巨大计画。
撒迦利亚‧西琴,一九七七年二月,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