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四版)

刑法总论(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刑法
  • 刑法总论
  • 法律
  • 教材
  • 法学
  • 犯罪
  • 刑罚
  • 理论
  • 四版
  • 大学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国刑法一向受日本与德国影响,并以日本之影响尤为深远,因此本书详细地介绍了日本最新刑法理论;而截至目前为止,由于国内留德学者所撰写之教科书或期刊论文等,内容殆以德国刑法与理论为依归,因此本书亦竭尽可能地针对德国刑法规定与理论,进行比较说明与检讨,并将之运用于诠释我国刑法之规定;再者,近年来我国司法实务,尤其最高法院之判决,受到国内刑法学界如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影响,亦呈现多元之立场,甚至出现明确违反判例见解之判决,因此本书亦将近年司法实务之最新见解,进行条理之分析与检讨,期使读者既能清晰了解刑法体系架构,合理诠释2005年新修定之刑法总则条文,更能正确掌握德日两国的刑法规定与理论的发展脉络,精准地理解我国蜕变中的司法实务立场。本书之内容,囊括详实之理论说明与周延之比较分析,堪称目前国内一般刑法教科书所未有者,无论法律系学生或法律专业工作者,皆可借由体系完备、理路清晰之本书,建立深厚之刑法学素养。

  ◎本次改版新增第五篇没收论。
好的,以下是基于您的要求,为您创作的一份《刑法总论(四版)》不包含的其他法律著作的详细图书简介。 --- 《民事诉讼法精要与实务:证据、管辖与执行的最新前沿》 导言:新时代背景下的民事诉讼法图景 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宏大叙事中,民事司法居于连接社会经济活动与个体权益保护的核心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新型法律关系的涌现以及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下称《民诉法》)及其司法解释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本《民事诉讼法精要与实务》并非对传统基础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聚焦于当代民事审判实践中最为棘手、争议最大、发展最快的领域,力求提供一套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且具有高度操作性的分析框架。 本书针对司法实践中对证据规则的疑难适用、地域管辖的冲突性认定以及执行程序中的效能困境,进行了深入的专题剖析。我们认识到,任何孤立的程序规范都无法脱离实体法的指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司法精神的约束。因此,本书在每一部分内容的阐述中,均紧密结合最新的立法动态(如《民法典》实施后的衔接问题)、最新的司法解释(包括但不限于新近发布的关于电子证据、网络查控、破产程序的衔接等文件)以及具有指导意义的典型案例,旨在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面向实战的、动态更新的民事诉讼知识体系。 第一篇:证据制度的深度重构与适用 证据是民事诉讼的基石,然而,在信息爆炸和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证据认定的“三性”(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正遭受严峻考验。本书将“证据的周延性”作为核心分析视角,对现行证据规则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重构与梳理。 第一章 电子证据的收集、保全与审查认定。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普及,电子证据已成为主流。本书详尽分析了电子数据的“提取路径”与“完整性证明”的法律要求。重点探讨了微信聊天记录、App运行日志、区块链存证等新型证据的证明力边界。我们特别关注了远程勘验和跨境证据的司法协助问题,并结合实务案例,解析了数据来源和生成过程中的“污染”风险及其排除规则。 第二章 证明责任的分配与转移机制的精细化。 传统“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在面对复杂侵权(如环境污染、产品责任)时显现出局限性。本书深入探讨了高度可能性的证明标准在医疗损害赔偿、高新技术研发合同中的适用场景。此外,对于举证责任倒置的法定情形和证明责任的自愿转移(通过合同约定或法院释明)的效力,进行了翔实的比较分析和操作指南。 第三章 证据开示制度的本土化探索。 借鉴英美法系经验,我国在特定领域(如反垄断、证券虚假陈述)引入了证据开示制度。本书集中分析了我国司法实践中证据开示的启动条件、范围限制、异议处理以及对拒绝履行开示义务的制裁措施,旨在明确其在保障诉权与保护商业秘密之间的微妙平衡点。 第二篇:管辖权制度的冲突解决与前沿应对 管辖权是决定案件审理法院的关键性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区域交易的常态化,管辖权的冲突与选择问题日益复杂。本书超越了对地域管辖、级别管辖的静态理解,着重分析了动态的管辖权确定方法。 第四章 涉外民事管辖的冲突与协调。 重点解析了《民诉法》第二十九条关于“被告住所地原则”的例外情形,特别是对于合同履行地、侵权行为地在多地发生时的管辖权竞合处理。本书详细梳理了国际条约(如《海牙公约》相关条款)与国内法冲突时的适用顺序,并对仲裁协议效力与诉讼管辖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辨析。 第五章 特殊类型案件的专属管辖与协议管辖的效力审查。 针对知识产权、海事海商等领域的特殊管辖规定,本书提供了具体的裁判思路。对于当事人通过协议选择的管辖法院,本书提供了全方位的效力审查清单,包括对协议效力的判断标准(如明确性、排他性)以及法院对协议管辖的反向审查义务。 第三篇:执行程序的效能提升与人权保障 执行难问题是制约司法公信力的核心症结。本书将执行程序视为一个动态的、多部门协作的法律实施过程,而非简单的文书送达。 第六章 财产查控与失信惩戒机制的优化。 本章详细论述了法院对金融账户、不动产、股权、网络虚拟财产的查控权限与操作规程。特别对限制高消费和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程序正当性、适用标准及解除机制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强调了程序滥用的风险防范。 第七章 执行异议、执行复议与第三人撤销权。 执行救济程序是保障当事人实体权利的最后防线。本书对执行程序中的“异议”(程序性争议)与“复议”(实体性争议)进行了严格区分,并重点分析了执行行为的司法审查边界。对于执行标的物涉及的善意取得和隐性共有人权益,本书结合最新的执行异议司法解释,提供了实务中的操作风险点提示。 第八章 涉企执行与府院联动机制下的挑战。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债权人的执行利益与企业的正常运营是重大课题。本书分析了针对企业财产的“活查封”模式、强制执行中的技术性停产风险,以及地方政府在执行协助中可能存在的行政干预界限,旨在指导司法人员审慎行使执行权。 结语:面向未来的民事程序法学 《民事诉讼法精要与实务》旨在成为一线法官、律师、企业法务以及法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工具。本书结构严谨,论证充分,不仅解释了“是什么”(规范内容),更阐明了“为什么”(立法原意),并给出了“怎么做”(实务操作建议)。通过对这些核心领域的聚焦与深化,我们期望能为构建一个高效、公正、可预期的民事司法环境贡献一份专业力量。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对现行民事诉讼法理论与实务进行一次全面、前瞻性的整合与提炼。 --- 字数统计: 约1550字。 内容说明: 简介内容完全围绕《民事诉讼法》的证据、管辖、执行等核心主题展开,逻辑结构清晰,术语使用专业化,旨在避免任何与《刑法总论》相关的讨论,同时力求语言风格自然流畅,符合专业法律书籍的介绍调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子平


  现职
  国立高雄大学法律学系专任教授
  国立政治大学法学院兼任教授

  讲授科目
  刑法(总论、各论)、刑法专论、刑法案例解析(刑法演习)、
  刑法专题研究、医事刑法专题研究、经济刑法专题研究

  学历
  东吴大学法律学系毕业
  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研究科硕士班毕业
  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研究科博士班修毕

  经历
  司法官考试刑事法组召集人
  司法官、司法人员特种考试典试委员
  律师高考典试委员
  考试院常设题库(律师、司法官)小组审查委员
  司法院人事审查委员会委员(2017~)
  法务部刑法分则修正委员会委员
  法官学院讲座教授(2011~)
  东吴大学法律学系系主任(2005.8.1~2008.7.31)
  东吴大学法律学系专任副教授、教授
  政治大学法律学系兼任副教授
  成功大学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律服务社指导老师

图书目录

四版序
增修三版序
增修版序
初版上册序
初版下册序
作者简介

第一篇 刑法之基础理论
第一章 刑法之意义与功能/3
第二章 刑法之历史与理论/16
第三章 刑法之基本原则/43
第一节 罪刑法定主义/43
第二节 行为主义/60
第三节 责任主义/60
第四章 刑法之效力/62
第一节 刑法之时的效力/62
第二节 刑法之地的效力/68
第五章 刑法之基本用语/71

第二篇 犯罪论
第一章 犯罪之概念与犯罪论之体系/87
第一节 犯罪之概念/87
第二节 犯罪论之体系/105
第二章 行为论/114
第三章 构成要件论/122
第一节 构成要件之概念与理论/122
第二节 构成要件之要素/135
第三节 不作为犯/150
第四节 因果关系/161
第五节 构成要件的故意/185
第六节 构成要件事实之错误/199
第七节 构成要件的过失/209
第四章 违法性论/234
第一节 违法性之概念/234
第二节 违法性阻却事由(正当化事由)/249
第三节 正当防卫/253
第四节 紧急避难/275
第五节 依法令行为、业务上正当行为/288
第六节 超法规违法性阻却事由(超法规正当化事由)/296
第七节 义务冲突/312
第五章 责任论/317
第一节 责任之概念/317
第二节 责任能力/328
第三节 责任条件/349
第四节 结果加重犯/374
第六章 未遂犯论/389
第一节 犯罪之实现阶段/389
第二节 普通未遂/397
第三节 不能未遂/410
第四节 中止未遂/436
第五节 未遂犯立法例之比较(我国、日本、德国)/455
第七章 正犯与共犯论/460
第一节 正犯与共犯之基本概念/460
第二节 必要的共同犯罪/481
第三节 间接正犯/485
第四节 正犯与共犯之基础理论/500
第五节 共同正犯/532
第六节 教唆犯/590
第七节 帮助犯(从犯)/620
第八节 正犯、共犯与身分/654
第九节 共同正犯与共犯之其他诸问题/671
第八章 罪数(竞合)论/692
第一节 罪数之概念/692
第二节 本来的一罪/696
第三节 科刑上的一罪/712
第四节 数罪併罚(併合罪)/732

第三篇 刑罚论
第一章 刑罚之概念/741
第一节 刑罚与刑罚权/741
第二节 刑罚之种类/742
第二章 刑罚之适用/750
第一节 法定刑与刑之加重、减轻/750
第二节 量刑与刑之谕知/765
第三章 刑罚之执行/774
第一节 各种刑之执行/774
第二节 缓 刑/788
第三节 假 释/799
第四章 刑罚之消灭/809
第一节 意 义/809
第二节 犯人之死亡与法人之消灭/809
第三节 赦 免/810
第四节 时 效/811

第四篇 保安处分论
第一章 保安处分之意义与沿革/825
第二章 保安处分之基础/827
第三章 保安处分与刑罚之关系/828
第四章 我国刑法上之保安处分/829
第五章 保安处分之宣告与执行/842

第五篇 没收论
第一章 没收之概念/849
第二章 没收之对象与效果/853
第三章 犯罪所得之范围与认定/859
第四章 犯罪所得(或物)之估算/864
第五章 过苛调节条款/865
第六章 扩大单独宣告没收范围/866
第七章 没收之时效/867

主要参考书目(按出版顺序)/871
事项索引/875

图书序言

四版序

  本书初版,分别于2005年5月与翌年2月以上、下两册刊行,主要系根据2005年1月7日通过之新修定刑法内容进行详细之分析与说明。其后三年间,国内多位学者之刑法总论新版或改版着作陆续发行,增添许多学说见解,而2006年7月1日新修定刑法施行后,司法实务上亦提出不少新见解或修正见解。本书增修二版,即为了增补上述新增内容,于2008年9月刊行。时光荏苒,2008年至2015年之间,学说见解更形丰富而多样,司法实务对于各种争议问题也有了更详细之论述;再加上增修三版付梓前夕,行政院刚通过总则「没收」规定之相关条文草案,为使读者即时获得最新资料,遂将该草案与修正理由收纳于书中。

  2015年12月中旬三读通过的「没收」新法,完全颠覆了既有思维,「没收」不再是刑罚手段之一,也不是保安处分,而是属于一种刑法上之「措施」(或称「处分」),全面贯彻「任何人都不得保有犯罪所得(即『不法利得』)」的大原则;加上此一没收新法之通过,翻转了素以日本刑法思维为中心的刑事立法,通盘引进德国最新的相关立法与理论,堪称是追求现代新社会之公平正义的一大展现;惟新法虽已上路,适用于具体个案时,依然存在无数盘根错节的复杂问题必须逐步克服。本书四版新增第五篇,针对没收新法的相关内容与议题,竭尽可能做详实的分析与说明。又由于食安事件层出不穷,环保事件再三发生,重大经济犯罪事件也从未间断,在所谓「风险社会」下,刑法究竟是否还能维持百年以来传统的功能,都是更有待全面深入检讨与思考的重大议题;司法实务系直接快速面临上述重大事件,在呈现相关判决时,是否能加以因应,而符合社会之公平正义,乃学界应该继续留意关注之事。本书四版对于刑法上各种新旧议题(学说与实务),依然详实分析说明与检讨,俾便提供刑法学界与司法实务界先进贤达参考之用。

  本书四版增修过程,幸赖张家庆律师、高大法律学系硕士班刑事法组陈筠婷贤棣提供宝贵意见,陈彦廷、陈俊男兄弟不辞辛劳,细心协助校稿与提供重要意见,元照出版公司万先生及其优秀团队的全力支持,而得以顺利付梓,特此表达深挚的感谢。

笔者谨识于永和无知斋
2017年8月28日七夕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刑法总论的学习,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更是为了了解社会,认识人性。我一直认为,刑法是社会良知的体现,它反映了社会对犯罪行为的谴责和对受害者的保护。我读过一本刑法总论的书,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法官,他将自己的实践经验融入到教材中,使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作者在讲解刑法总论的各个概念和原理时,总是会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条文。我特别喜欢书中的“正当防卫”的讨论,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和适用范围,并且举了许多生动的案例,让我对正当防卫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此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通俗易懂,即使是没有法律基础的学生,也能够轻松地阅读和理解。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社会观察者的笔记,它让我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刑法总论这门课,我一直觉得是法学中最难啃的骨头。它不像民法那样有清晰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不像宪法那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它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概念和微妙的判断。我之前读过一本号称“经典”的刑法总论教材,结果读得我头昏脑胀,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这本书的作者,似乎特别喜欢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动不动就引用德国学者的观点,让人感觉高深莫测,但实际上却毫无意义。更糟糕的是,书中的逻辑结构非常混乱,一会儿讲正犯,一会儿讲共犯,一会儿又讲未遂,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我尝试着去理解作者的思路,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我觉得好的刑法总论教材,应该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并且能够建立起清晰的逻辑框架,帮助学生理解刑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规则。此外,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这本书显然没有做到这些,它更像是一本学术论文,而不是一本教材。

评分

最近在准备司法考试,刑法总论是重中之重。我尝试着找了几本教材来对比学习,发现市面上很多书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简化,很难找到一本既能深入理解刑法原理,又能应对考试的教材。有一本教材,它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实用”。作者没有过多地纠结于学术上的争论,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上。书中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筛选和提炼的,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刑法总论的核心知识。我特别喜欢书中的“模拟试题”,这些试题的难度和形式都与司法考试非常相似,能够帮助学生熟悉考试的流程和题型。此外,这本书的讲解也比较清晰易懂,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刑法总论的逻辑结构。虽然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可能不如其他教材,但它对于备考司法考试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材。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能够指点学生如何应对考试,取得好成绩。

评分

刑法总论一直以来都是法学子们绕不开的一道坎,市面上相关书籍琳琅满目,我读过不少,也算有些心得。最近在准备考试,翻阅了某位教授推荐的教材,不得不说,有些书真的让人读得昏昏欲睡。这本书的编排方式,我个人觉得缺乏一种逻辑上的流畅性,很多概念的阐释都过于抽象,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一下子抓住重点。举例来说,关于“行为”的定义,书上堆砌了许多学术上的争论,却没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行为的构成要件,以及不同行为类型的区别。这导致我读了半天,反而更迷糊了。而且,书中的案例分析也比较少,缺乏实际操作的指导。刑法毕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靠理论的堆砌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教材能够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举一些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法律条文。另外,排版也略显拥挤,字体太小,长时间阅读容易疲劳。总而言之,这本书虽然涵盖了刑法总论的各个方面,但可读性和实用性都欠缺,对于想要深入学习刑法的学生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评分

我选修刑法总论的时候,内心是忐忑不安的。毕竟,刑法涉及到人身自由和生命财产安全,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我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刑法,了解法律的底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读过几本刑法总论的书,感觉各有千秋。有一本教材,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作者对刑法总论的各个概念和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判例和学术文献。这使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也使得它比较难读。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一下子理解作者的思路。不过,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刑法知识体系,并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特别喜欢书中的“罪刑法定原则”的讨论,作者从历史、哲学和实证的角度,对这一原则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这一原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很有启发性,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