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个小知识:宇宙大发现

10万个小知识:宇宙大发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宇宙
  • 科学
  • 知识
  • 科普
  • 天文
  • 探索
  • 趣味
  • 冷知识
  • 宇宙奥秘
  • 大众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让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宇宙奥祕

  太空人在太空中如何洗澡?
  月亮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
  星星为什么会闪烁发光?
  火星上有生物吗?

  跟着本书来一趟宇宙之旅找答案吧!

本书特色

  「10万个小知识」系列,是一套活泼好玩、生动有趣的科学知识问答书。


  ☆培养小朋友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引发小朋友对各领域科学知识的探索,加强科学观念。

  ☆快速查找的科学知识
  深入浅出地解答生物、人体、大自然和宇宙等奥祕。

  ☆增进亲子的共读时光
  由专家精心编绘,为小朋友解答各类科学知识。

  ☆培养小朋友的科学兴趣
  透过简明易懂的科学讲述,帮助小朋友成为小小科学家。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10万个小知识:宇宙大发现》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贴近真实出版物的风格: --- 《古籍修复的艺术与科学:从纸张老化到数字化重建的百年探索》 作者: [此处可想象一位资深古籍修复专家或历史文献学家的署名] 出版社: [此处可想象一家专注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专业出版社名称] ISBN: [此处可想象一个符合规范的ISBN号码] 导言:时间留下的痕迹与人类的挽歌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书籍是文明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无形桥梁。然而,时间、环境、虫害乃至人类不当的对待,都在这些珍贵的文献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古籍修复的艺术与科学》并非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它是一部深入探讨如何对抗时间侵蚀、保存人类集体记忆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本书融合了传统匠人精神与前沿的材料科学、化学分析以及最新的数字化技术,为我们揭示了一门要求极度耐心、精准和深刻人文关怀的学科的全貌。 第一部分:文献的生命周期与病理学基础 (The Anatomy of Decay) 本部分专注于理解古籍“生病”的原因。我们首先探讨了构成书籍的核心物质基础——纸张(植物纤维素、麻、桑皮等)、墨水(松烟、铁胆等)以及装帧材料(皮革、丝绸、木板)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间的差异。 随后,本书详细阐述了各种文献病害的分类与成因: 1. 化学性损伤: 阐述了酸性纸张的“自我焚毁”过程(酸催化水解),铁离子污染导致的“锈斑”现象(墨水腐蚀),以及早期颜料和染料的氧化与褪色机制。 2. 生物性侵害: 详细描绘了真菌、霉菌在不同湿度和温度下的生长形态,以及各类蠹虫(如蠹鱼、蛀书虫)对纤维结构的破坏模式,并提供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3. 物理性损伤: 涵盖了撕裂、折痕、压痕、水渍、火灾痕迹等非化学性损伤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不同装帧结构在物理应力下的脆弱点。 这一部分是修复工作的基石,只有精确诊断“病症”,才能对症下药。 第二部分:传统修复的“慢艺术” (The Heritage of Craftsmanship) 在这一部分,作者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些流传千年的修复技艺中,体会“慢工出细活”的哲学。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对原始材料的尊重和适应性。 传统加固与补缀技术: 深入解析了中国传统的“镶缀”、“洇墨”技术与西方传统的“植纸”、“纸浆灌注法”的区别与应用场景。重点讨论了如何选择与原纸“匹配”的修补材料,以确保修复后的文献在视觉和物理性质上与原作融为一体,避免“现代干预”的突兀感。 环境控制与保存: 详述了针对不同类型文献(如绢本、册页、卷轴)的最佳存储条件。涵盖了档案级装具的制作标准,包括无酸纸板、惰性材料的选用,以及温湿度波动的监测与记录方法。 清洁与去污: 探讨了传统清洁剂(如米汤、麸皮水)的应用局限性,并首次系统性地对比了现代微量溶剂清洗与表面吸附技术在去除陈年污渍时的效果与风险评估。 第三部分:现代科学的介入与跨学科的融合 (The Convergence of Science and Conservation)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古籍修复正从一门纯粹的手工技艺,转变为一门高度依赖精密仪器的科学分支。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其最具前瞻性的核心内容。 无损检测与诊断学: 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红外反射光谱(IRR)来揭示隐藏的文字层、利用紫外荧光分析来识别墨水成分和修补痕迹。此外,还涵盖了X射线荧光光谱(XRF)在分析颜料矿物元素构成中的应用。 可逆性原则与新材料的伦理: 深入讨论了“可逆性”在当代修复中的核心地位。介绍了新型高分子材料(如淀粉基胶、纤维素醚)在粘合剂中的应用,并对其长期稳定性进行了严谨的案例分析。本书强调,任何现代干预都必须在必要时可以被移除,而不损伤原始载体。 数字化重建的未来: 探讨了高分辨率三维扫描技术在记录文献形态学损伤(如卷曲、起皱)中的潜力,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在重建已失佚古籍装帧原貌方面的实验性应用。重点分析了图像处理技术如何辅助人工读取模糊或受损的文本内容。 结语:修复师的责任与人文关怀 修复古籍,不仅是对物品的维护,更是对历史叙事的接力。本书的最后,作者回归到修复师的职业伦理。它要求从业者不仅要精通技术,更需具备深厚的历史学、文献学素养,理解每一道裂痕背后的文化意涵。 《古籍修复的艺术与科学》是为博物馆管理者、档案工作者、历史文献专业学生、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对书籍命运抱有敬畏之心的读者精心撰写的一部权威指南。它揭示了,在喧嚣的数字时代,守护那些沉睡在纸张中的声音,依然是人类文明延续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崇高事业。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向日葵工作室


  依照儿童的视角去企划、撰写儿童书籍。曾经推出的书籍有《1年级学习的科学故事》、《低年级学习的科学故事》、《1年级学习的谚语》,以及《低年级学习的人体》等。

绘者简介

金珍暻


  大学时期钻研东洋画,在教导儿童作画后,也开始创作适合儿童阅读的绘本。绘画作品有《南大川的鲑鱼逆流而上》、《1~2年级教课书童话》、《1~2年级学习的塔木德经》、《1~2年级学习的原谅故事》、《低年级学习的谚语故事》等。
 

图书目录

向宇宙出发
01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02 宇宙也有年龄吗? 
03 宇宙到底是亮的,还是暗的? 
04 为什么人在太空中会飘浮起来? 
05 太空中有空气吗? 
06 太空中是寒冷,还是温暖? 
07 宇宙有尽头吗? 
08 什么是黑洞? 
09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生物是什么? 
10 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是谁? 
11 太空梭是什么? 
12 什么是太空船的对接? 
13 什么是太空站? 
14 人造卫星有什么用途? 
15 如何固定住飘浮在太空中的物品? 
16 太空人在太空中吃什么? 
17 太空人在太空中如何上厕所? 
18 太空人在太空中如何洗澡? 
19 太空衣为什么是白色的? 
20 太空人在太空中如何唿吸 ? 
21 太空人在太空中如何睡觉? 
22 为什么人在太空中会长高? 
23 为什么返回地球的太空人不能马上行走? 
24 亚洲第一艘太空船是何时发射的? 
25 亚洲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太空人是谁? 
26 为什么不把太空船造得又大又宽? 
27 韩国第一位太空人,为什么是搭乘俄罗斯太空船登上太空? 
 
参观地球和月亮
28 月亮是如何形成的? 
29 月亮和太阳哪个比较大? 
30 月亮上为什么会出现陨石坑? 
31 月亮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 
32 月亮表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灰尘? 
33 月亮上也有海洋吗? 
34 在月亮上能开车吗? 
35 月亮上有生物吗? 
36 什么是月食? 
37 为什么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38 月亮和地球的一天都是一样长吗? 
39 什么时候最适合观察月亮? 
40 没有月亮会怎么样? 
41 月亮只有在夜晚才会发光吗? 
42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43 地球真的是绕着太阳运转吗? 
44 地球几岁了? 
45 地球的体积有多大? 
46 地球何时开始有生物出现? 
47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有多远? 
48 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 
49 为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 
50 地球有几颗卫星? 
51 地球长什么样子? 
52 为什么地球暖化会破坏生态? 
53 为什么会有涨潮和退潮? 
 
一闪一闪亮晶晶
54 星星是如何形成的? 
55 星星的颜色不一样吗? 
56 星星为什么会闪烁发光? 
57 流星是什么? 
58 天空中哪颗星星最明亮? 
59 星星也有等级之分吗? 
60 宇宙中共有多少颗星星? 
61 星星到底长什么样子? 
62 星座的名字是谁取的? 
63 星星只在晚上出现吗? 
64 越亮的星星离地球越近吗? 
65 星星会永远发光吗? 
 
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
66 什么是行星、恆星、卫星和彗星? 
67 什么是太阳系? 
68 如果没有太阳会怎么样? 
69 太阳是由什么组成的? 
70 太阳会永远发光吗? 
71 太阳和地球哪个比较大? 
72 什么是日食? 
73 行星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74 行星以什么轨道绕着太阳转动? 
75 什么是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76 小行星是什么? 
77 火星上有生物吗? 
 

图书序言

前言

  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美丽的星星像一颗颗珍珠撒满天空,真是漂亮极了!

  浩瀚的宇宙中到底有多少颗星星?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怎样才能上太空?
  有像地球一样存在生命的星球吗?
  人在太空中也能生存吗?

  小朋友们在仰望天空的同时,心中一定也有不少疑问吧!

  科学家们也不断地探索宇宙的祕密。地球上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措施,总有一天地球人口爆炸,各种资源也会随之枯竭。所以科学家们都在猜想,宇宙中还有没有能提供人类生存的星球。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已经成功发射了太空船,正式展开对宇宙的探索。

  小朋友们一定也很想知道宇宙的祕密吧?赶快翻开本书,来一趟奇妙的宇宙之旅吧!
 

图书试读

Q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宇宙形成的时间远远早于人类诞生的时间。起初宇宙很小,几乎只有不足原子核大小的一个点,科学家将其称为「奇异点」。所有的物质都高度聚集在奇异点上,它包含了极大的能量,温度非常高。

直到有一天,奇异点容纳不下这些热量,发生了巨烈的爆炸,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各种物质,这些物质最终形成宇宙,宇宙就此诞生了!

爆炸之后,宇宙空间不断地膨胀,温度也相对地下降,宇宙中所有的恆星、行星乃至于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更令人惊讶的是,宇宙直到现在仍然不断地膨胀着。

【知识补给站】

主张宇宙是由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奇异点发生爆炸而形成的理论叫做「大爆炸理论」(Big Bang),「Big」是大的意思,「Bang」是指砰砰的声音,形容勐烈的撞击,所以英语中「Bing Bang」就被称为「大爆炸」。

Q 宇宙有尽头吗?

我们一般都以浩瀚无边来形容宇宙,但实际上,宇宙也是有尽头的。

宇宙就像一个不断膨胀的巨大气球,而气球的四周布满了星系。因为宇宙时时刻刻都在快速膨胀着,所以星系之间的距离也不断在拉长。

科学家们已经测出现今宇宙膨胀的速度远远大于光速,所以我们是无法看到宇宙的尽头。在不断膨胀的宇宙中,最远处的星系就是宇宙的尽头。

由于宇宙不断地在膨胀,所以宇宙的尽头并不固定,而是时时刻刻地在变化。

Q 什么是太空站?

太空人一旦到了太空,需要有可以停留的地方,再加上人类搭乘的太空船空间太小,无法一次容纳在太空航行期间所需的燃料,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地方,可以为太空船添补燃料和探测宇宙所需的各种装备。

太空站就是基于上述的目的所成立的。太空站可以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太空人在太空站停留期间,会组装探测宇宙的探测器,也会进行科学实验。

太空站就像飘浮在太空中的巨型太空船,可以提供太空人唿吸的空气,所以太空人在太空站时,是不需要穿上太空衣的。

【知识补给站】

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与日本、加拿大、巴西、俄罗斯等国共同建构的「国际太空站」,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若从地球上观测的话,其亮度可排在金星和月球之后。

用户评价

评分

哇,这本《10万个小知识:宇宙大发现》简直是知识的宝藏!我向来对天文学和宇宙学都很有兴趣,虽然平时也会看一些纪录片或者科普文章,但总觉得零散,不够系统。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搭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知识体系。它从宇宙的起源讲起,比如大爆炸理论的证据和发展,然后一路讲到我们身处的太阳系,再到更广阔的银河系,乃至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边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回避那些我们仍然不理解的宇宙谜团,反而用一种开放的态度,介绍了很多前沿的科学假说和研究方向,比如多重宇宙的可能性,引力波的探测等等。这让我觉得,科学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未来还有无限可能。书中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活泼,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探索的激情。有时候读着读着,会忍不住抬头看看夜空,想象书里描绘的那些壮丽景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点燃了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觉得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小小“宇宙探索者”,虽然只是通过阅读。

评分

《10万个小知识:宇宙大发现》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从小到大,我对宇宙的探索总是充满好奇,但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信息要么太过于专业,要么又太过于浅显,很难找到一个刚刚好的平衡点。这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本罗列知识点的书,更像是一场循序渐进的宇宙之旅。从最基本的恒星形成、行星运动,到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星系,再到一些更深层次的概念,比如黑洞的奥秘、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它都用一种非常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一些复杂概念时,会穿插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举个例子,它在解释宇宙膨胀的时候,用到了“气球表面点上小圆点,气球吹大后圆点之间的距离都会变远”的比喻,瞬间就形象化了抽象的空间扩张。而且,书中提供的插图和照片质量也非常高,那些遥远的星云、壮丽的星系,配合文字的描述,真的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宇宙的认知不再停留在“星星很多”的层面,而是有了更系统的、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敬畏这片浩瀚的未知。

评分

说实话,收到《10万个小知识:宇宙大发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想着也就是一本普通的科普读物。但翻开之后,就被它的内容深深吸引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循序渐进,从我们最熟悉的地球和月球,讲到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再到恒星的生命周期、星系的形成与演化,一直延伸到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和宇宙学的最新进展。它在讲解过程中,非常注重逻辑性,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会有前因后果的铺垫,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科学原理的解释,非常贴近生活,会用很多日常能接触到的事物来类比,比如用“水滴在水面上荡开的涟漪”来解释引力场的作用,用“不同颜色的灯泡发出的光不同”来解释恒星的光谱。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这个对物理学概念有些畏惧的读者,也能游刃有余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而且,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页边留白也恰到好处,阅读体验非常棒。

评分

这本《10万个小知识:宇宙大发现》真的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我一直对宇宙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很多科普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蜻蜓点水,感觉无法真正满足求知欲。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它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从宇宙的宏观到微观,从古老的理论到最新的发现,都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宇宙现象的解释,比如星云的形成、超新星爆发的过程、以及我们熟悉的星座背后的故事,都写得非常生动有趣。书中还引用了很多最新的天文观测数据和科学家的观点,让我能够了解到宇宙研究的最新进展。例如,关于系外行星的探索,书中列举了各种探测方法和发现的有趣行星,让我仿佛看到了宇宙中其他生命的可能。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有特色,既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又不失幽默感,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宇宙的理解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更加期待人类在未来对宇宙的更多探索。

评分

《10万个小知识:宇宙大发现》这本书,让我这个宇宙“小白”也感觉自己变得“懂行”了许多!我一直觉得宇宙是个很高深莫测的东西,每次看一些关于宇宙的节目,都听得云里雾里。但这本书不一样,它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而且内容编排得非常有条理。它从最基础的“天体是什么”开始,一点点地引导读者去了解恒星、行星、星系,然后深入到宇宙的形成、演化,甚至是那些让人匪夷所思的“黑洞”、“虫洞”、“暗物质”等等概念。书里有很多小插画和图表,把那些抽象的科学理论变得直观又有趣。我记得里面讲到“光年”的时候,还特意举了个例子,说如果以光速跑,绕地球多少圈,才能到达月球,再到太阳,这个对比太形象了,瞬间就理解了宇宙尺度的巨大。看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对宇宙的敬畏感又加深了,也对人类探索宇宙的勇气和智慧感到无比钦佩。它让我觉得,原来宇宙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只要愿意去了解,它就能为你打开一扇扇奇妙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