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未来,自己写:17岁资奥金牌少年,冲撞体制500天

我的未来,自己写:17岁资奥金牌少年,冲撞体制500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传
  • 励志
  • 教育
  • 成长
  • 青春
  • 高考
  • 奥数
  • 挑战
  • 体制
  • 个人奋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骑士拔出石中剑,迎来的不是加油声,而是排山倒海的鄙视和反对。
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一个好故事,也鼓舞未来的我。」

  ●17岁高中生追求国际资讯奥林匹亚金牌之梦,令人动容的真实故事。
  ●当今台湾高中生第一手亲身经历,如何打造自己的课程表
  ●详述顶尖资奥选手夺得国际赛金牌的学习方法&备赛策略
  ●成功申请美国第一流名校MIT的心法
  ●敢于走不同道路:困境、梦想、成长,和父母师长的冲突,他如何看周遭的大人、同侪竞争、科学班、教育体制……
  ●书中同时收录2016年资奥银牌余柏序的故事
  ●喜欢电玩的孩子如何转向程式设计的世界、资优生如何受到动漫画的启发
  ●青年学子、父母师长、教育工作者必读之一册!

  少年何达睿,就读竹科实验中学高中二年级时,代表台湾参加二〇一六年国际资讯奥林匹亚竞赛,获得金牌,并获得全球排名第八的佳绩,是台湾有史以来参加该竞赛次佳成绩。之后进一步申请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二〇一七年赴美成为大一新生。

  但是这看似辉煌顺利的成绩,其实是何达睿高一从资奥选训营落选后,下定决心全力一搏,勇敢冲撞传统教育体制所得到的结果。

  为此,他自己认真思考、计画、准备,半夜三点起床打线上程式竞赛,并一一和爸妈、导师、各科任老师沟通请求协调,过程中忍受各种不被理解看好的孤独⋯⋯

  「我很困惑,为什么一定要有成果才能开始支持我?
  所有人都很愿意在我把一变成二的路上伸出援手,
  但是我从零变成一的过程才是最需要支持的啊!」

  何达睿一如我们身边的国、高中孩子,喜欢打电动、看动漫。敢于放手一搏、走上与拚学测不同的道路,只为不让生平第一次想全力追逐的梦想变成遗憾。走过孤独但纯粹的五百天,实现梦想清单。何达睿亲笔写下这段历程的起伏转折,献给每一个曾为梦想执着、流泪、怀疑,但真心付出过的你。

  书中同时详述何达睿准备资讯奥林匹亚竞赛以及申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策略,建立起的思路SOP,以及在大赛/大考前如何锻鍊身心,他甚至连血糖和压力都仔细规画思考过,非常值得家长和学子借镜。

推荐语
  
  「体制的形成有许多原因,大多数是由上而下的控制,所以要由下而上以一己之力冲撞体制,註定伤痕累累。但是只要不放弃,没有屈服,伤痕结了疤,化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勲章。」——小野(作家)

  「万事起头难,从零到一的距离,相当于从一到无限大。书中『所有人都很愿意在我把一变成二的路上伸出援手,但是我从零变成一的过程才是最需要支持的啊!』可能是台湾许多逐梦少年的心声。相信本书可以带给许多人敢于『从零走到一』的勇气,也让父母师长们愿意支持从零走到一的逐梦少年。」——唐宗浩  (程式教师、独立教育工作者)

  「人生是一场没有跑道的马拉松,精彩的景色靠自己跑出来。」——陈乃绮(上尚文化创办人、科普教育作家)

  「最近去几所大学演讲,都在反覆强调一件事:『我比别人会读书』这件事情已经毫无意义了,因为我们的记忆力、运算能力,甚至是语言能力,早就无法超越我们口袋里的手机。这个世界再也不需要被训练成『机器』的人,再也不需要踩着他人往上爬。相反的,我们需要每个拥有得天独厚之特异功能的人,一起合作,来实现未来世界的各种可能。

本书之所以该被看到,是因为无论是比赛成绩或MIT这个光环,都不足以诠释一个人的价值。何达睿将自己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与大家分享,让每一位读者看到他努力的过程、看到达成目标的喜悦,也看到每个人的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每一位家长以及还在思考着自己未来的孩子们,都应该找一个週末下午,好好地享受这本书。」——戴志洋(资深黑客、PTT共同创办人)

  「我很少佩服别人,但我真的打从心底佩服达睿,他是我见过最勇敢的人之一。为了他的梦想,他可以毅然决然放弃一切现今社会加诸在我们身上的观念,打破常规,最终达成目标。当别人看到他胸前的金牌时,我却想起他在成功背后付出的努力、承受的压力和孤独。他几乎每天凌晨三点都要起来打比赛,他放弃了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他背负着所有人的反对和责骂,独自一人走在追梦的路上,这样的环境击垮了多少人的梦想,但他却坚持下来,并且完成梦想。看着他的故事,我感触很深,甚至数次落泪。追梦路上所曾经历的阻碍,唯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但希望他的故事能鼓励更多有梦想的人勇敢追梦。达睿或许比一般人聪明一点,但他能成功的关键绝对是因为他比别人努力,坚持得比别人久,既然他可以做到,那为什么我们不行?」——荆姿芸(高中同班同学)

  「二〇一六年暑假,我将要升上高中,偶然间听说了程式竞赛。同一时间,不论是社群媒体还是竹科实验中学官网上,都可以看到达睿学长获得国际资讯奥林匹亚竞赛金牌的新闻,充满好奇心的我透过社群媒体找到达睿学长,请教了一些资讯竞赛的问题,学长回答完后,还好心地附上了国际资奥的出题准则给我,只不过我当时完全看不懂。接下来的一个月,我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学习资讯竞赛的新知识。这段期间,达睿学长曾在我们班上分享他的比赛经历,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国内针对奥林匹亚竞赛入选和夺牌的大学保送制度,对我这种学测成绩没救的人来说,如同救命仙丹。从此达睿学长成为我信仰的唯一真神,我强烈地想成为一个和学长一样厉害的人。也因为这股力量,让初入程式竞赛圈的我竟然误打误撞,进了校队之后,又打进资讯学科竞赛的全国赛。全国赛之前,达睿学长向学校争取到帮我和另一位也进入全国赛的学长培训的机会。每一次培训中,他都尽力把最多的程式和比赛知识传授给我们。我在一场场的比赛中逐渐成长,在选训营中不断地向其他的强者们请教,最后以第四名的成绩从选训营结业,进入二〇一七年资奥国家代表队,最后拿下银牌。虽然我和达睿学长的能力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但我现在的成果远远超越一年前的自己所能想像。达睿学长让我看见强者的风范,他努力把他的能力和经验传承给后辈们。我能有现在的一点点成绩,学长绝对功不可没。谢谢学长成为我努力时指引我方向的那颗闪亮星星,我一定会把你带给我们的一切,在实验中学继续传承下去。」——苏柏瑄(高中学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何达睿


  「比起资奥金牌,我更希望人们记住我,是因为这个人有决心!」

  1999年生,毕业于国立科学工业园区实验高级中学科学班,2016年国际资讯奥林匹亚竞赛金牌(全球排名第八),目前就读于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走过笑泪交织、高低起伏的五百天追梦之旅,达睿写下这本书,希望将自己青春期这场最纯粹热血的战斗故事记录下来,鼓舞更多人勇敢追梦。
 

图书目录

推荐语

自序——五百天追梦之旅
序曲——接触程式设计和程式比赛

A_五百天之前
电竞选手&跑跑卡丁车/电脑、钢琴、围棋/科普阅读及竞赛数学/英语学习/日本动画/小六的创伤/写一张卡片,给十年后的自己

B_五百天之战
B1_内心的转折
B2_像动画人物一样精采
B3_三场战斗
B4_五个一百天

C_我看到的事情
C1_对观念和制度的思索
C2_对人的思索

D_申请MIT心法
为什么决定赴美念大学?/申请MIT的时间规画/成功申请美国名校的策略

E_我的学习方法&备赛策略(迈向顶尖资奥选手)
E1_简介资讯竞赛
E2_长期准备与练功
E3_考古模拟赛和思路的SOP
E4_选手的六大哀号&解决方法
E5_程式模板
E6_最后关头冲刺

附录1_资奥队友余柏序的故事

附录2_他们眼中的何达睿 达睿妈妈_到底是谁输不起?
达睿爸爸_陪伴比我优秀的儿子一起成长
高中导师林淑真_遇见一位勇敢的孩子
资讯室主任蔡明原_「毫不费力」背后的过人努力
 

图书序言

自序

五百天追梦之旅

 
  三年前,我还是一位十分普通的高一学生。曾经的国中小屁孩,正一点一滴地过渡成所谓的「乖巧好学生」。学期成绩单上,班任导师给的评语:「个性耿直」,写的其实是我常把老师当同学,口无遮拦、有话直说,跟老师的对话十分活泼,却又常无意间踩到「顶撞师长」的那条红线。「学业优良、认真负责能力佳」,其实是一位还没看见人生志向的小高一,却又某种程度上相信这个升学主义的体制,能指引出通往某处的道路;其实是我敷衍也好、熬夜也罢,为了一张总是班排前十但不曾前三的成绩单,总是想办法在最后一刻赶上死线(deadline),最后一个週末开始读段考。以上特质都十分常见,因此无法准确地诠释我这个人;最能定义我自己的,其实是一颗热爱资讯和好故事的心。

  为什么故事主角总是能坚持信仰?

  我很喜欢看日本动漫画:不管是血脉贲张的战斗场景,还是酸酸甜甜的校园恋爱,还是光怪陆离的异世界生活,我都能看得很开心。不过,虽然动漫作品的种类这么多,我打从心底欣赏好故事的原因,不外乎一个问题:「为什么主角总是能够那么勇敢地坚持自己的信仰,那么勇敢地实行自己认为对的事物?」

  学业方面,我表现最突出的科目是资讯。从小学六年级组装电脑的兴趣开始,我对资讯的热情就不曾减少过。进国中后,我发现自己在程式设计方面的天分,国三时拿过「网际网路程式设计全国大赛」(NPSC)国中组全国第一名。

  这个天分也让我在二〇一五年「台湾资讯奥林匹亚选训营」(TOI)海选时,写出一支随机正确率百分之五的程式,并在尝试二十几次之后,成功骗到了足以录取TOI第一阶段的分数,但它却没能带我走得更远。
 
  时间侵蚀梦想的声音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两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TOI第一阶段结训。依照惯例,每年的这个时候,教室的桌子总是会被拼在一块,好让装着十八吋总汇披萨的纸盒有地方放。

  纸盒中的三十块披萨,大小一致,命运却不尽相同:其中有十二块披萨,会被热腾腾地吃光,并且有一两小片会在愉快的谈笑声中从口中熘出;另外有十七块披萨,会剩下一半以上,吸收选手寒冰般的沮丧心情后,冷掉,被扔进垃圾桶;最后的那一块披萨,连续七十分钟躺在我的笔电散热口旁,冷也不是,热也不是,维持着一种暧昧不明、五味杂陈的温度。而这块披萨旁边的我,盘坐在教室的角落,任由耳机中的乡愁歌曲带着双耳流浪,任由目光随着网址列上的游标闪烁。

  「滴答。」忽地,没有半点乡愁的声音响起。我的意识骤然被拉回萤幕上——国际资讯奥林匹亚的官方网站。披萨从手中的纸盘滑了出来,正好接住簌簌落下的眼泪。

  「滴答、滴答。」眼光掠过官网金牌榜上陈伯恩学长的名字时,它又响了起来。第一次,我听见了时间侵蚀梦想的声音。

  这个梦想,有保存期限

  国际资讯奥林匹亚竞赛(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简称IOI或「资奥」)是高中限定的比赛。换言之,这个梦想,是有保存期限的。高一的尝试,在七十分钟前已化为乌有;高三那一次,势必受到师长和升学压力的阻挠。因此,我只剩下一次机会。下次不成,梦想过期了,留下的将只有遗憾——终身无法挽回的遗憾。

  意识到这点,我做了这辈子至今最危险,但也最高贵、最伟大的决定:「我要当上国手,拿金牌,然后上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名为人生的作答纸上,我写下了一段五百天长的证明,给出了答案。

  五百天后,得到答案的那一天,我内心决定要写一本书。

  人们问我,为什么要写书?为什么不在录取MIT之后,让自己放个长假直到八月出国?

  我当然想啊!你问任何一个有大学念的高三生,他们都想让自己放空一阵子。就连MIT入学审查委员会的官网,都叫我们要「好好享受高三生活」了。

  那么,为什么要写书?

  金牌背后的五百天追梦之旅

  没事找事做?难道我不用为在美国的生活做准备?尤其是我这一口菜英文,黑人白人听了都会满头问号。

  批判体制,改变社会?

  拜託,一个连投票权都没有的高三生,话语的分量有没有电视台名嘴的百分之一都不知道。不过,我还是会在书中捍卫我认同的价值。

  想留名青史?

  哈哈,就连写程式写了五年的我,都不知道十年前台湾资讯奥林匹亚的国手是谁,不消几年,「何达睿」三个字就只会剩下9 Byte(九个位元组)的分量了。

  推广竞技程式、资讯奥林匹亚?

  或许吧。现在台湾资讯教育贫乏,可能大多数人连一个中文字佔三个位元组(UTF|8编码格式)都不知道,写书也是我所能尽的最大努力了。

  但你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吗?

  其一,我不能浪费这个好故事。

  我国二的时候,初学程式两个半月,就拿下全国第三名。那时,我发现了自己的天分所在,就好像骑士拔出了石中剑。但是,当我高一下定决心想要拚资奥金牌时,排山倒海而来的竟不是加油声,而是冰冷得近乎鄙视的眼神。骑士想要为理想和梦想而战,身边的人却不支持。

  我不甘愿,出生以来的第一个梦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被时间侵蚀、腐败,到了高中毕业的时候,剩下再也无法挽回的遗憾。我跑遍每一个科任老师的办公室,求他们让我请假备赛,或是少考几次小考;我好几次鼓起勇气走进父母卧室,求他们放手一阵,让我自己做主一年。

  就像日本动画《钢之鍊金术师OP4 - Period》中所说:「不在乎来自现实的异样眼光/也要向前对抗的勇气/并以悲愤的力量改变/即将来到身边的命运」。

  我咬牙打过一场场的硬仗,胜场数逐渐累积,周遭人们的态度也从反对转为祝福、转为支持、转为看好。骑士超群的实力,终于使身边的人都信服他。于是骑士乘载着众人的期盼,迈向最终头目战。

  待头目战开打,骑士屈居下风。他的血量所剩无几,几乎要放弃。但是,观众席上震耳欲聋的加油声,让骑士找回信念,并在最后一刻使出致命一击,拿下了胜利。

  我站在国际资奥的颁奖台上,全场所有人都看着我胸前的金牌,却只有我看得见金牌背后,耀眼的五百天追梦之旅。我看过够多的动漫画,足以衡量这个故事有多精采。而且不管是小头目战或大头目战,我经历的都是超级紧张刺激的「最后一刻逆转胜」——刚好可以拍成两季。我打从心底知道,我不能让这个故事随着我的消逝而消逝。我必须对它负起责任。

  其二,我不愿再成为下一个追梦人的绊脚石,而是垫脚石。

  一度,全世界都对我投下反对票,追逐梦想的初心伤痕累累,流干了最后一滴血与泪。但我的心仍坚持着、发亮着,我发誓:「如果有今天,我绝不能再成为下一个追梦人的绊脚石。」

  摘金之后,我有幸认识不少有天分的学弟,也有幸以「前国手」的身分回到台湾资奥选训营授课。看着许许多多与我相似的人生旅程,我无从知道他们承受了多少张反对票。但我知道,这次,我能助他们一臂之力。二〇一七年四月,当我指导的学弟苏柏瑄入选资奥国手、在八月得到资奥银牌,我才能开始说服自己,曾经那么地痛,值得。

  这本书出版的那一天,这趟追梦之旅,将画下阶段性完美的句点。而我的人生,将在地球彼端展开新的一页。未来,我或将遇到挫折,感到灰心丧志。但是,当我回头望向时间轴的彼方,这个一生仅此一次的旅程,必将再次鼓舞那时的我,让他和现在的我一样,感动落泪。

  那时的我,一定会再次鼓起勇气,朝着时间轴的此方继续迈进,实践我在MIT申请书中写下的最后一句话:
 
  「I will make the best of my life to create more great stories.」(我将穷尽一生来创造更多好故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