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有来头 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04日常生活篇Ⅱ 住与行

字字有来头 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04日常生活篇Ⅱ 住与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殷墟
  • 文字学
  • 甲骨文
  • 日常生活
  • 住行
  • 历史
  • 文化
  • 考古
  • 语言学
  • 古代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际甲骨文权威学者、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专聘学者
许进雄教授 以其毕生之研究 倾囊相授

  国内首部 跨文字学*人类学*社会学 有系统且分门别类介绍甲骨文的丛书

  古代人想尽办法透过图象表达抽象的概念,若能了解一个字的创意,就能了解造字的社会背景,与当时的生活经验。

  对于古人来说,白天四处寻找食物,晚上有一个安全的地方睡觉,是生活中的最重要的两件事。为了避免雨季水涨的灾难,古人选择比较高亢而可避免水灾,又接近水的地点生活。人口增多之后,农业逐渐发展,需要扩充耕地时,就得迁移到河流两岸的高地,这些地点没有自然的洞穴可以藏身,便渐渐构筑起自己的房子了。

  当人们寻找食物的范围不断扩大,活动的距离较远,与他人的接触机会增多,更可以促进经验的交流,使得文明发展加快,必须发展有效的交通工具以方便交流。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一定伴随着快速的交通传递路线,国家政策以及信息才能及时下达,便于建立中央政权、成就伟大帝国。

  内容包含:

  住
  古人迁居,与水的奋斗史
  怎么住?华北、华南大不同
  开始构筑最阳春的家
  功能改良,房屋更宜居
  追求更舒适、美好的生活

  行
  在交通工具发明以前
  水路交通工具的制造与应用
  陆上交通工具的制造与应用
  道路修建与行旅

本书特色

  ※    每本附展开古文字形表 (展开尺寸75*23公分)


  【字字有来头 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系列共有六册,由国际甲骨文权威学者许进雄执笔,其核心概念是以甲骨文字分析古代创字时的想法,经由研究字的演变过程,以推敲古代文化、生活习惯、社会制度,找到造字者的巧思和创意。在六册中分别介绍「动物」、「战争与刑罚篇」、「日常生活」、「器物制造」及「人生信仰与历程」有关的字,全系列合计有超过七百个字的详尽解析。

  字字有来头: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  系列1-6册
  01动物篇
  02战争与刑罚篇
  03日常生活篇Ⅰ
  04日常生活篇Ⅱ
  05器物制造篇
  06人生历程与信仰篇

名人推荐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壬癸、曾永义、何大安
  台湾大学文学院前院长、国语日报前董事长、世新大学终身荣誉教授  黄启方
  暨全台中文学界重量级教授群  共同推荐

  廖玉蕙(海洋大学讲座教授)、徐富昌(台湾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隆献(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林启屏(政治大学文学院院长)、许俊雅(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王基伦(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洪淑苓(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萧丽华(佛光大学中文系主任)、王琼玲(中正大学中文系教授)、林黛嫚(淡江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谢佩芬(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林世仁 (儿童文学作家) 联名推荐

  《字字有来头》是许教授最特别的着作,内容经过严谨的学术研究、考证,而能雅俗共赏,必然能够使中国文字的趣味面,被重新认识。许教授的学术造诣和成就,值得所有读者信赖!——台湾大学文学院前院长、国语日报前董事长、世新大学终身荣誉教授 黄启方

  能把中国文字讲出最多故事来的,在我读过的同类作品中,只有《字字有来头》的作者许进雄教授,足以当之。——中央研究院院士 何大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字字有来头》系列堪称是一座「面向大众」的基因库。许老师曾任职博物馆,亲手整理、拓印过甲骨。这使他跳出一般文字学者的训诂框架,不会「只在古卷上考古」。博物馆的视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证」的能力与「大胆假设」的勇气!——儿童文学作家 林世仁
 
《字字有来头: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04:住与行》图书简介(不含此书内容) 书名:字字有来头: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04:住与行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甲骨文所记载的商代社会生活的两大核心维度——“住”与“行”,通过对海量殷墟甲骨卜辞的细致解读与考证,深入剖析了商代先民的居住形态、建筑材料、城市布局,以及出行方式、交通网络、贸易往来等方方面面。本书旨在以文字学为基础,辅以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而详实的商代日常生活图景。 --- 卷一:安居乐业——商代的“住” 第一章 宫室之制与等级森严:王室与贵族的居所 本书首先从权力中心——王都殷墟的建筑布局入手。通过对“宫”、“室”、“邑”、“里”等甲骨文辞的梳理,揭示了商王宫殿群的宏大结构。我们探讨了卜辞中频繁出现的“大邑商”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代表着一种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管理体系。 重点分析了不同等级贵族住所的形制差异。例如,通过对地基遗址的考古报告与卜辞中提及的“基”、“堂”、“阶”等词汇的交叉印证,我们得以重构商代夯土建筑技术的精妙。书中细致比对了王室祭祀场所(如宗庙)与日常起居场所的建筑语言,探究其如何通过空间布局体现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特别是对“雉门”、“市门”等关键出入点的考察,反映了商代城市安防与出入管理的严密性。 第二章 平民的栖居:聚落形态与建筑材料的经济学 相较于宏伟的宫室,更具普遍性的是平民的居所。本章将目光投向殷墟外围发现的普通聚落遗址。我们借助甲骨文中关于“庐”、“舍”、“房”的记载,结合陶器和木构件的考古发现,探讨普通商人的居住单元结构。 建筑材料是反映时代技术水平的窗口。本书详细辨析了甲骨文中记载的“土”、“木”、“茅”、“竹”等建筑用材,并结合土壤分析和木材碳化研究,推断出商代建筑的耐用性与维护成本。特别关注了“井”、“灶”等生活设施在居所中的布局,这些细节描绘了商代家庭生活的实际面貌,如取水、炊事和储藏的方式。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哲学:风水、方位与神灵的居所 商代的“住”并非全然世俗,它与信仰体系紧密相连。本章深入探讨了殷墟城市规划中蕴含的宇宙观。卜辞中大量关于“向”、“方”、“地祇”的记载,暗示了商王对居住环境方位的重视,这可能包含了早期朴素的“风水”思想,即建筑必须顺应自然与神意的布局。 我们分析了卜辞中关于“徙”、“迁”的记载,探究商代人何时、因何种原因决定更换居所,这往往与祭祀活动的频繁更换或对特定神祇的迁就有关。此外,书中还专题研究了墓葬与生者居所的关系,探讨商代人“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如何在城市空间中得以体现。 --- 卷二:四方往来——商代的“行” 第四章 陆路交通:车马系统与道路网络 “行”是商代社会活力与扩张的体现。本书将重点解析商代最主要的陆地载具——马车。通过对甲骨文中“车”、“马”、“乘”、“驭”等词汇的细致辨析,结合殷墟出土的大量车马器和车辙遗迹,我们描绘了商代车制(如独軓、双軓)的发展脉络及其在军事、祭祀、交通中的功能分化。 本章细致考察了商代的道路系统。殷墟周边发现的道路遗迹,结合卜辞中记录的巡视、狩猎路线,我们尝试复原出一条由王畿辐射向四周的初步交通网络。对于“道”、“径”、“輱”等与路径相关的文字,我们探究其所指代的道路类型,是官道、猎道还是商贸通道。 第五章 水上航行:河流、舟船与漕运 尽管殷墟位于内陆,但大河——黄河是商代重要的交通动脉。本书审视了甲骨文中关于“涉”、“济”、“舟”、“泝”的记录,以揭示商代对水路的依赖程度。 通过对周边河流的地理考察和卜辞中关于“致”、“取”、“渔”的关联分析,我们推测了商代舟船的形制及其主要用途(如物资运输、捕鱼、或跨河祭祀)。特别是对涉及南方或东部地区物资(如铜、盐)的记载,暗示了较为成熟的内河漕运体系的存在。 第六章 跨区域互动:贸易、迁徙与信息传递 “行”的最终目的是连接不同的社会单元。本书将“行”的概念扩展至社会互动层面。甲骨文记载了大量关于“往”、“来”、“逐”、“师”的行动,这不仅指军事行动,更涵盖了使节往来和物资调配。 我们聚焦于商代的长途贸易网络。通过分析甲骨文记录中异地贡品的来源地(如“东夷”、“西戎”的材料),结合考古学上的物质文化证据,还原了商朝“行”的广阔边界。此外,对信息传递的考察也至关重要,考察卜辞中记录的“使者”、“传言”的效率,反映了商代中央集权信息控制的能力,以及“行”在维护国家统一中的战略地位。 结语:文字中的生活轨迹 通过对“住”与“行”这两个最基本的生活要素的文字学梳理,本书展示了甲骨文不仅是记录祭祀占卜的工具,更是承载了商代社会结构、技术水平与精神世界的一手史料。每一次“住”的选址,每一次“行”的出发,都深刻地烙印在这些古老的刻痕之中,等待着今人去解读和重构那个遥远却又鲜活的文明场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进雄


  1941年出生于高雄。于台湾大学中文系就学时,开始研读甲骨学。中文研究所毕业后,1968年应加拿大多伦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聘约,前往整理明义士收藏的甲骨,发现以甲骨上的钻凿形态作为断代的新标准。

  1974年获得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并于该系兼职授课。1996年回台,接受台湾大学中文系聘约,教授有关中国文字学、古代社会与文物课程,2006年退休,转任世新大学中文系教授。

  出版专着有:《殷卜辞中五种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物小讲》、《简明中国文字学》、《许进雄古文字论文集》、《文字小讲》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这是一部最可信赖的大众文字学丛书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而中国文字的创造,尤其惊天地而动鬼神。《淮南子》就有「昔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记载。现存最古早的中国文字,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极有价值的文物,却晚到十九世纪末(西元一八九九年)才发现。编成于西元一七一六年的《康熙字典》,比甲骨文出土时间早了一百八十四年,就已经有五万多字了。

  从东汉许慎把中国文字的创造归纳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个原则以后,历代文字学家都据此对文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努力做解释。但是,由于文字的创造,关涉的问题非常多,许慎的六个原则,恐怕难以周全,所以当甲骨文出土后,历来学者的解释也就重新受到检验。当然,必须对甲骨文具有专精独到的研究成就,才具备重新检验和重新诠释的条件,而许进雄教授,就是当今最具有这种能力的学者。

  许教授对文字的敏锐感,是他自己在无意中发现的。当他在书店的书架上随兴抽出清代学者王念孙的《广雅疏证》翻阅时,竟立刻被吸引了,也就这么一头栽进了文字研究的天地,那时他正在准备考大学。

  一九六○年秋,他以第一名考进台湾大学中文系;而当大部分同学都为二年级的必修课「文字学」伤脑筋时,他已经去旁听高年级的「古文字学」和研究所的「甲骨学」了。

  当年台大中文系在这个领域的教授有李孝定、金祥恆、戴君仁、屈万里几位老师,都是一时硕儒,也都对这一位很特别的学生特别注意。许教授的第一篇学位论文《殷卜辞中五种祭祀的研究》,就是根据甲骨文字而研究殷商时代典礼制度的着作。他质疑董作宾教授与日本学者岛邦男的理论,并提出殷商王位承传的新谱系,让文字学界刮目相看。然后,他又注意到并充分利用甲骨上的钻凿形态,完成《甲骨上钻凿型态的研究》,更是直接针对甲骨文字形成的基础作探讨,影响深远,目前已经完全被甲骨学界接受,更经中国安阳博物苑甲骨展览厅推尊为百年来对甲骨学具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

  许教授于一九六八年获得屈万里老师推荐,获聘为加拿大多伦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远东部研究人员,负责整理该馆所收藏的商代甲骨文字。由于表现突出,很快由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升为研究员。在博物馆任职的二十几年期间,亲身参与中国文物的收藏与展览活动,因此具备实际接触中国古代文物的丰富经验,这对他在中国文字学、中国古代社会学的专长,不仅有互补的作用,更有加成的效果。

  谈古文字,绝对不能没有古代社会与古代文物研究的根柢,许教授治学兼容并蓄,博学而富创见。他透过对古文字字形的精确分析,解释古文字的原始意义和它的演变,信手拈来,都是极具启发且有所依据的创见。许教授曾举例说明:「介绍大汶口的象牙梳子时,就借用甲骨文的姬字谈发饰与贵族身分的关系;谈到东周的莲瓣盖青铜酒壶时,就谈盖子的泸酒特殊设计;借金代观世音菩萨彩绘木雕,介绍观世音菩萨传说和信仰。…」他在解释「微」字时,借由「微」字字形,从商代甲骨文、两周金文、秦代小篆到现代楷书的变化,重新解释许慎《说文解字》「微,眇也,隐行也」的意涵,而提出出人意表的说法:「微字原本意思应是『打杀眼瞎或病体微弱的老人』。古代丧俗」。而这种丧俗,直到近世仍存在于日本,有名的〈楢山节考〉就是探讨这个习俗的日本电影。许教授的论述,充分显现他在甲骨文字和古代社会史课题上的精辟与独到。读他的书,除了赞叹,还是赞叹!

  许教授不论在大学授课或在网站发表文章,都极受欢迎。他曾应好友杨惠南教授鼓吹,在网路开辟「殷墟书卷」部落格,以「殷墟剑客」为笔名,随兴或依据网友要求,讲解了一百三十三个字的原始创意与字形字义的演变,内容既广泛,又写得轻松有趣,获得热烈回响。

  《字字有来头》则是许教授最特别的着作,一则这部丛书事先经过有系统的设计,分为动物篇、战争与刑罚篇、日常生活篇、器物制作篇、人生历程与信仰篇,让读者分门别类、有系统的的认识古文字与古代生活的关系﹔再则这是国内首部跨文字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大众文字学丛书﹔三则作者是备受国内外推崇的文字学家,专论着作等身,却能从学术殿堂走向读者大众,写得特别浅显有趣。这套丛书,内容经过严谨的学术研究、考证,而能雅俗共赏,必然能够使中国文字的趣味面,被重新认识。许教授的学术造诣和成就,值得所有读者信赖!
 
黄启方/世新大学终身荣誉教授,
前台湾大学中文系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前国语日报社董事长

推荐文

这部书,是一座汉字文化基因库


  十几年前,当我对甲骨文产生兴趣时,有三本书让我最惊艳。依出版序,是许进雄教授的《中国古代社会》、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台版改名《汉字的故事》)、唐诺的《文字的故事》。这三本书各自打开了一个面向:《中国古代社会》将甲骨文与人类学结合,从「文字群」中架构出古代社会的文化样貌;《汉字王国》让甲骨文与影像结合,让人从照片、图象的对比中惊叹文字的创意;《文字的故事》则将甲骨文与散文结合,让文字学沾染出文学的美感。

  十几年来,两岸各种「说文解字」的新版本如泉涌出。但究其实,若不是「旧内容新编排」,就多是挤在《汉字王国》开通的路径上。《文字的故事》尚有张大春《认得几个字》另噼支线,《中国古代社会》则似乎未曾再见类似的作品。何以故?因为这本书跳脱了文字学,兼融人类学、考古学,再佐以文献、器物和考古资料,取径既大,就不是一般人能踵继其后的了。

  这一次,许教授重新切换角度,直接以文字本身为主角,化成《字字有来头》系列,全新和读者见面。这一套五本书借由「一册一主题」,带领读者进入「一字一世界」,看见古人的造字智慧,也瞧见文字背后文化的光。

  古人造字没有留下说明书,后人「看字溯源」只能各凭本事。许老师胜过其他人的地方,在于他曾任职博物馆,亲手整理、拓印过甲骨。这使他跳出一般文字学者的训诂框架,不会「只在古卷上考古」。博物馆的视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证」的能力与「大胆假设」的勇气,后者是我最钦佩老师的地方。

  例如他以甲骨的钻凿形态来为卜辞断代,以甲骨文和犁的材质来论断商代已有牛耕,以气候变迁来解释大象、犀牛、廌等在中国绝迹的原因,认为「去」 的造字灵感是「出恭」,都让人眼睛一亮。所以这套书便不会是陈规旧说,而是带有「许氏特色」的文字书。

  文字学不好懂,看甲骨文却很有趣。人会长大,字也会长大。长大的字和小时候经常大不相同,例如「为」 原来是人牵着大象鼻子,有作为的意思(大概是要去搬木头吧);「畜」 竟然是动物的肠子和胃(因为我们平常吃的内脏都来自畜养的动物);「函」的金文作 ,是倒放的箭放在密封的袋子里(所以才引申出「包函」)……凡此种种,都让人有「看见文字小时候」的惊喜与恍然大悟!

  书里,每一个字都罗列出甲骨文或金文的不同写法,好像「字的素描本」。例如「鹿」,一群排排站,看着就好可爱!还有些字,楷书我们并不熟悉,甲骨文却充满趣味。例如「龏」几乎没人认得,它的金文却魔幻极了──是「双手捧着龙」啊!类似的字还不少,单是看着它们的甲骨文便是一种奇特的欣赏经验。

  这几年,我也开始整理一些有趣的汉字介绍给小读者。许教授的书一直是我的案头书。虽然有些训诂知识对我是「有字天书」,但都不妨碍我从中看到造字的创意与文化的趣味。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字字有来头》系列堪称是一座「面向大众」的基因库。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这套书恰好便是这句话的展演和示例。
 
林世仁(儿童文学作家)

推荐序

有趣又实用的语文暨书法辅助教材


  从事书法和读写教育推广至今二十多年,在设计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书法课程设计时,除了使用字帖教材之外,最需要一套能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教学自学都好用的古文字教材,却始终寻寻觅觅而不可得。

  直到我在世新大学博士班选修了许进雄教授的甲骨文专题、古文字专题、中国古代社会等课程,深感这些课程内容不但令我受益匪浅,也对我从事书法教学大有助益,只可惜中小学教师和社会大众却无缘接触这些有趣又实用的文化知识。直到今年,许教授最新力作、有系统又有趣味的大众文字丛书《字字有来头》,终于在盼望中应世了。

  我在翻阅之后如获至宝,立刻将《字字有来头》的动物篇首先编入我在坊间所开设的语文学班的教材,同时也编入育幼院的阅读书写课程之中,让这些国小到高中的孩子们,能从中学习到严谨而不失趣味的古文字的知识。我更尝试将之编入书法课程,让学生透过文字中有文化,文化中有故事,字字都有来头的习字课程,吸收古文字的背景知识,写起书法更有乐趣!

  孩子们在学习写古文字时,一面口中念念有词:「『为』就是一只手牵着大象的鼻子……「『虣』就是用一把戈,面对着老虎搏斗……」大一点的孩子还能将内容画成自己的心智图呢!

  对于一个非古文字专业的书法和读写推广者而言,这部书除了在备课时能轻松上手,将之编成数位化教材更能适合大班级的讲授。最重要的是,不必担心教材的专业度,也能安心使用,不怕用错教材、讲错字。如果学生是更高程度的孩子或成人,也不用烦恼教材的延展度,因为许进雄教授还有相关的学术着作和大学用书可以参考,备课时可将更专业的资料加入补充教材中,增加教材内容的深度及广度。这部书,确实是非常实用的语文暨书法辅助教材,而且,它极专业却浅显好读,最是可贵。

徐孝育(世新大学中文系讲师、世新大学中文系博士生、资深书法教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五则: 拿到《字字有来头 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04日常生活篇Ⅱ 住与行》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果不其然,李老师又一次没有让我失望!他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看起来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在「住」的部分,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对「家」字的解读,从最初的屋顶和猪的象形,到后来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字形,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我仿佛看到了古代人们对于安稳居所的渴望,以及家庭生活的重要性。而「行」的部分,更是让我对殷商时期的出行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以前只知道有马车,但李老师的讲解让我了解到,不同类型的车马有着不同的用途,甚至承载着不同的社会意义。他对于「车」字的演变分析,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从步行到利用工具代步的巨大飞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文字学著作,更像是一本浓缩的殷商生活史,让我看到了古人的智慧、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情感世界。李老师的叙述方式,总能让我产生共鸣,感觉他就像一位朋友,在和我分享他的发现,让我对文字、对历史,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

第二则: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考古发现与历史解读的读者,我一直非常期待李老师的这本《字字有来头》系列。这次的《日常生活篇Ⅱ 住与行》,更是把我一直以来对殷墟的好奇心推向了新的高度。我尤其钟爱他对于「住」的解读,那些关于房屋选址、建筑材料、甚至室内陈设的细节,都展现了古人对于宜居环境的智慧。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采光和通风的设计,即使放在现代来看,也依然有着值得借鉴之处。而「行」的部分,更是颠覆了我过去对古代交通工具的刻板印象。不再是简单的马车,而是深入到了车马的构造、出行礼仪,甚至对道路系统的推测。我特别被书中对「道」字的解读所吸引,从最初的简单行走,到后来的道路、方向,字形的变化竟然如此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李老师的学识渊博,但他的文字却一点也不故弄玄虚,反而充满了亲切感和感染力。每次阅读,都像是在聆听一位老友在炉火旁,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第一则: 「住」与「行」,看似平凡的两个字,却在李老师的笔下,化为一扇扇通往殷商世界的神奇窗户。翻开这本《字字有来头 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04日常生活篇Ⅱ 住与行》,真的就像踏入了当年那片土地,亲眼看见了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从简陋的夯土房到气派的宫殿,再到那让人好奇不已的交通方式,李老师不仅是带我们认识甲骨文中的字,更是用他深厚的文字学功底,抽丝剥茧地还原了古人的生活哲学。尤其是在描述「住」的部分,那些关于房屋结构、居住习俗的考证,让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不禁想象,在遥远的商代,人们是如何在这样的居所里,度过喜怒哀乐的日子的。而「行」,更是将我带入了繁忙的商朝街市,那马车、牛车,甚至是被遗忘的独轮车,都一一鲜活起来。李老师的笔触细腻又不失趣味,让枯燥的考古和文字研究变得如同说故事一般引人入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增加了知识,更像是与一位来自远古的朋友进行了深刻的对话,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温度。

评分

第四则: 「住」与「行」,这两个字承载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李老师在这本《字字有来头 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04日常生活篇Ⅱ 住与行》中,用他独特的视角,将这两个字背后的故事挖掘到了极致。我特别欣赏他对「居」字的拆解,从最初的栖身之所,到后来引申出的居住、停留,字形的变化记录了人类从野居到定居的漫长过程。书中对于殷墟时期不同社会阶层在「住」方面的差异,以及当时人们对于「家」的理解,都让我产生了深刻的思考。我一直觉得,一个时代的文化,往往体现在最平凡的生活细节里。而「行」的部分,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书中对「马」字的演变,以及车马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都让我对古代的交通系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李老师的研究,绝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他更致力于还原文字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观念,这一点非常难得。每次读他的书,都感觉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度对话,让我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

第三则: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字字有来头 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04日常生活篇Ⅱ 住与行》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有点小小的忐忑,担心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李老师的文笔实在是太棒了,他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把那些古老的甲骨文字,变成了一幕幕生动有趣的画面。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住」的讨论,我以前总以为古代的房子就是土坯房,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非常复杂的建筑体系,甚至还出现了不同等级的居住空间。看到书中关于「室」和「堂」的解释,我才明白为什么古人称呼自己的家为「寒舍」,原来里面蕴含着这么多历史文化的渊源。而「行」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那些关于车辆的图解和分析,让我仿佛置身于商朝的闹市,听着车轮滚滚的声音,感受着古人的生活节奏。李老师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他总能在看似不经意间,点出最核心的知识点,让人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收获满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