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二○○四年,我从英国剑桥大学回来,带回两个想法:一是中国文化会产业化发展;二是高校文学教育会创意写作化。当时很难,谈「文化产业化发展」,谁都不理解,那个时候国内正兴起「文化批评」,正批评西方的文化工业;谈「高校要培养作家,要培养面向文化产业的写作者」,谁都摇头,那个时候,多数高校中文系是不培养作家的。
高校中文系要培养作家,同时要面向文化创意产业,培养文化创意产业基础从业人员。创意写作包含文学写作,同时也包含面向创意产业的生产性文本的创作——策画人,各式各样的撰稿人,创意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高校的创意写作学科要培养作家,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家,要培养类型小说作家、影视编剧,要培养文化产业的基础从业人员——策画编撰人员,培养创意策画师。
创意写作是实践领域,但是,研究创意写作的内在规律,研究创意写作的教育教学规律,却是「学科」。高校需要这样的学科,需要有能研究、能在理论上说清楚它的人,以往创意策画师不被承认,地位低于创意设计师,或者说,根本没地位,用文稿写出来的创意不值钱,不当真,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这个学科。所以,我们要创建中国化的创意写作学科。
其中,创意写作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尤其重要,现在各地都在办创意写作,有一窝蜂的倾向,但是,我们的研究还没有跟得上。一是作家教写作的体制;二是工坊制培养的体制;三是面向实践的强调实践能力的教学体制;四是创意潜能激发的课程思维。这些和我们传统的写作教学完全不同。
传统中文写作学是教格式写作、写作技巧;而现代创意写作是教创意思维,让人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提升文化创造力,让文化创造力也成为生产力要素。我有个说法:科技是生产力,文化也是生产力;高校要做科技发动机,也要做文化发动机;让文化创新成为生产力,现在已经不是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了。
要唿吁高校文学教育改革,创建本科创意写作教育教学体系,要唿吁承认文学教育是艺术教育,创意写作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硕士方向。现在的问题,让我很担心,一哄而上创意写作教育,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1)是否真的研究了创意写作学科?本质认识、教学方法等,是否有根本改进?
(2)是否真的用实践教学,用工坊制教学?是否能实现作家教写作?
(3)是否会用纯文学观念束缚了学生?
(4)是否研究了下游文化产业、文化服务及文化消费?是否能培养有领导力的新一代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及领导者、开拓者?
这几本书的作者均为中国一线创意写作研究专家,他们对这个学科的中国化创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专书有些经过高校相关课程的实证,用作教材,学生觉得有用,学生有好评,有些专书直接来自一线作者和工作者,它们紧贴写作爱好者实践、文化创意产业一线创意工作者的实际,上手快,能直接指导实践,有些专书来自这个学科第一批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他们是中国第一批「创意潜能激发」、「创意技能拓展」、「创意潜能量化评估」、「创意写作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专家。
这些书是为写作学习者、爱好者及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而编撰的,希望它们是学习者的教科书,也是从业者的工作指南。
葛红兵
二○一五年元月于上海
前言 王安忆说,故事可以教/可以学,你信了;阎连科说,故事可以教/可以学,你信了;葛红兵说,故事可以教/可以学,你也信了。我说故事可以教/可以学,你却不信。这是什么缘故呢?(我没有那么势利)这是故事写作理论不完备、训练系统不发达的缘故。
《故事工坊》是试图在理论上阐释故事为什么可以教/可以学、实践上引导故事怎么学/怎么教的一本书,并在具体的章节安排中渗透了工坊教学方法。各章的第一节偏重理论,主要用于备课,兼以说服自己(包括你的学生);第二节是写作技巧探讨,主要用于故事写作借鑑;工坊活动用于自修,从开头到结尾,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培育你的作品。但具体怎么使用,你自己决定。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不少作家朋友建议删掉第一节,因为太啰唆,他们说:「你直接说该怎么写吧!」写作教师朋友建议删掉第二节,因为他们认为故事写作不可能、也不可以这么简单;编辑老师建议删掉第三节,因为……不好看。但想必有经验的创意写作教师都知道,重点在第三节:「工坊活动」,因为「故事工坊」不是「故事概论」。
故事如果真的可以教/可以学的话,就像一加一等于二谁说你都相信那样,那么我们就会静下心来仔细思索故事写作的规律、技巧,而不必把精力花在抵触「作家不可以培养」、「故事不可以教学」这些创意写作理念上。实际上,关于「作家可不可以培养」、「故事可不可以教学」这样的争论,在有一百多年创意写作历史的英语国家,大约每隔二十年都要来一次,屡见不鲜,而每次冲进大辩论会场的,都是对创意写作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的人。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把精力集中在具体探讨创意写作规律、教学规律、学习规律上,而不是盲目抵触或空喊口号。
创意写作工作坊(Creative Writing Workshop),简称「写作工坊」或「作家工坊」,是以创意写作实践或创意写作教育、研讨等相关工做为导向,由若干参与者组合而成的活动组织。由于它是一个由作家领衔的组织或者是作家自身组建的团体、行会或「community」,因此这些工作坊的命名,大多与「作家」相关,更多的是被称为「作家工作坊」。有的被命名为「『作家们的』工作坊」,比如爱荷华作家工作坊(Iowa WritersWorkshop)、哥谭作家工作坊(Gotham Writers Workshop)等;有的被命名为「『作家的』工作坊」,比如米尔福德作家工作坊(Millford WritersWorkshop)、梧桐山作家工作坊(Sycamore Hill Writers Workshop)等;有的被命名为「『作家们』工作坊」,比如特基城作家工作坊(Turkey CityWriters Workshop)、克拉里恩作家工作坊(Clarion Writers Workshop)等;有的被命名为「作家群」,比如法典作家群(Codex Writers Group)等;还有很多没有直接出现「作家」、但实际上是作家群组合的工作坊,比如瓦伦西亚八二六号(826 Valencia)、赖声川表演工作坊、创意生活书坊、上海市华文创意写作中心等。
创意写作工作坊的雏形是「写作实验室」或「写作实验班」,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八○年代的美国高校。西元一八九六年爱荷华作家工作坊开始活动,一八九七年第一个教学工作坊「Verse-Making」成立,现在创意写作工作坊已经成为创意写作学科培养作家的基本教学单位与教学方法。当代美国作家当中,已经没有多少人没有经过创意写作学科培训了,而他们学习写作(或者教学写作)的主要方法是「写作工坊」,正如创意写作学科史权威专家麦尔斯所描述的那样,「写作工坊这一套流程,已经成为这段时期作家们的标准训练和共同体验。」
写作工坊的神奇之处,《纽约客》的一位撰稿人露易丝.曼南德精彩描述为:「一群从未发表过诗歌的学生,能够教会另一群从未发表过诗歌的学生,如何写出一首可以发表的诗歌。」
写作工坊不教你如何写作,而是带领你一起思考:我这个题目,如果是莫言,他会怎么写?如果是王安忆,她会怎么写?如果是李洱,他又会怎么写?而写作工坊最后的结论是:你要像你一样去写,写你知道的,发现你的声音,成为你自己。正如美国写作工坊专家汤姆.基利所说,工坊就是「一个关于学生作品的编辑会议」。在这里,你既是作家,又是读者;你既与工坊伙伴一起研讨经典作品,也与大家一起,像研究经典作品一样,研究你自己的作品,指出不足,提出建议,发展优势。
工坊有危险,使用需谨慎。
汤姆.基利说,他的一个在UMass 的同事尼克.蒙泰马拉诺,经常告诉他:当你是研讨会上的作者时,就好比驾驶一辆后座上挤满一群乘客的小汽车,他们告诉你将去向何方。他们都能提供好的方向和驾驶建议,但是你如果全听他们的,你一定会把车开到翻掉。但我觉得对工坊理解最到位的是超级畅销书作家寒川子(王月瑞),他曾经说,工坊就是这么回事,大伙嘴里说着A,心里想着B,写出来的却是C。
做豆腐是最有趣的事:做硬了是豆腐干;做稀了是豆腐脑;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没了是豆浆;放馊了是豆汁;搁臭了,还可以做臭豆腐……写作工坊有时候也如豆腐作坊:故事写得有头有尾,可以做小说;故事写得有声有色,可以做剧本;故事写残了,可以做散文;故事写没了,只剩下一些情绪,还可以做诗……
罗伯特.麦基说,戏剧、散文、电影、歌剧、默剧、诗歌、舞蹈都是故事仪式的辉煌形式,各有其悦人之处,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样式走红而已。故事,是所有文学的基础。
创意写作,从故事开始。在故事的写作中,你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题材,找到属于自己的文体,找到自己的风格,发现自己的声音。下笔有益。
要致力于创意写作,你始终要做四件不同的事情。写作,当然是核心部分,但仅仅是一部分。创意作家也需要知道如何阅读,与其他作家一起工作,以及透过向听众高声阅读自己的作品或者提交出版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准。
本书以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夏令营」、「创意写作本科实验班」、「创意写作研究生班」、「成为作家:潜能激发」、「成为作家:作家工坊课」、「创意写作:故事工作坊」、「创意写作:小说工作坊」、「创意写作:编剧工作坊」、「创意写作:散文工作坊」、「新疆作家创意写作培训班」等课程教学实践为基本材料,以潜能激发、技能拓展、培育作品、培养作家为目标,探索面向中国文化发展、适合高校写作教育实际的写作训练方案,为完整创生和深化创意写作学科做出些许努力。
本书参阅了大量海外创意写作和写作工坊相关理论与教学实践书籍,收录了几十个着名写作工坊资讯和高校写作课程资料,也可做为研究创意写作与写作工坊的资料书籍阅读。
编辑序
故事工坊,让故事成为最好的故事 天才不是教出来的,但写故事的技巧是可以教会的。
有人说,写作就是写故事,这句话不免有些以偏概全,却揭示了一个写作常识:差不多每个经典叙事作品都有一个经典的故事。
阅读小说自不必说,观看话剧、歌剧、戏曲、电影、电视剧、小品、默剧等,最吸引我们的还是故事。
故事可以让资讯快速传播,八卦和段子就是最佳案例;故事可以让事蹟流传千古,路边的摊贩也许不会背诵《论语》,但对《白蛇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里的情节耳熟能详;故事可以让说教变得更有影响力,佛经、《圣经》都是好的故事书……
毫不夸张地说,故事,是所有文学的基础,也是让作品增值的主要因素。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写故事呢?有没有一套讲故事的模式,帮助我们学习写作技巧、克服写作障碍、创作出一一个生动、鲜活、惊心动魄的故事呢?
其实,和万物运动背后的规律一样,写故事也是有章可循的,而创意写作工作坊,便能够让你按照你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写你所想的,写你知道的,从而发出自己的声音,真正成为你自己。
谈到创意,大家都不陌生,它是文学创作的灵魂,可以将原本不相关事物的串联,但究竟如何巧妙地串联则是见仁见智的。因为每个人的灵感来源、写作风格乃至写作习惯都是不同的,这也就让每一个故事都呈现出了万花筒般的丰富多彩,就像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
关于灵感的寻找,有的人因为阅读产生了创作冲动,更多的人则以回忆、恐惧、孤独和梦境做为灵感的来源。当然,灵感不仅仅意味着灵光一现的想法,还是一个长期累积和酝酿的过程。想找到创作的灵感,有两个工作必须要做,第一是焕发你的写作兴趣和热情,第二是进行大量的阅读,因为写作能力虽然可以被「教」出来,但是要建立在「读」和「悟」的基础上才行。
有了写故事的创意和灵感来源,接下来就要进入《故事工坊》学习写作技巧了。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透过工坊学习「讲故事」的书,在书中,许教授把讲故事当成了一门「技术工作」,认为讲一个好故事,是写作的基础手艺。
这也不难理解,本书的书名为什么叫「故事工坊」了。当然,这里的讲故事可是大有学问的,充满了创意和技巧。
在书中,许教授不仅在理论上阐释故事为什么可以教、可以学,还在实践上引导你故事怎么学、怎么教,并将教学方法渗透到每个章节中。
《故事工坊》全书共分为八章,沿着如何写故事这一主题,一步步展开了「故事材质」、「从开头到结尾」、「故事动力」、「悬念」、「讲故事的人」、「故事逻辑」、「故事类型」、「故事马甲」八个部分。各章的第一节偏重理论,主要用于备课,兼以说服自己(包括你的学生);第二节是写作技巧探讨,主要用于故事写作借鑑。值得注意的是,每章节后的「工坊活动」万万不可错过,其中的问题设置和技巧练习无疑对写作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时代在变化,读者的口味也在变化。 而本书的价值在于给读者提供了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写故事规范与标准,使我们很轻松地对现代写作的要求以不变应万变。
当你掌握了让严歌苓、卡佛等着名作家收获良多的写作工坊奥祕,如果有人拿来一篇文章对你说:你看它的腔调怎么样?恐怕你最好的回答就是:不重要,你的故事在哪里?
没有技术依託的故事,便没有价值。
如果你心里装满了故事,如果你在写作中还想再进一步,但不知道如何透过文字去叙述,那么,《故事工坊》绝对是你不能错过的必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