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树5:与天地神灵相关的汉字

汉字树5:与天地神灵相关的汉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汉字
  • 文化
  • 神话
  • 宗教
  • 天地
  • 灵性
  • 文字学
  • 历史
  • 中国传统文化
  • 汉字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汉字树》全套五册的出版计画,前后历时五年,基本上分为生物与非生物两大类。其中,一、二、三册与生物相关,四、五册则与非生物相关。

  大致而言,第一、二册介绍与人及身体器官相关的汉字, 第三册介绍与动植物相关的汉字,第四册介绍文明器物及房舍的汉字,而本系列第五册《汉字树5》则是大自然与神灵篇,主要演绎「天地万物本于一」,亦即介绍「一」所衍生的汉字。

  在古代思想里,万物本于一,「一」不只代表数目,也代表万物的开端,因为与「 天」、「地」、「神灵」或「祖先」有关的字都具有这个符号。简单来说,「一」衍生出天、地、神灵,而天与地又化育出日、月、山、川与各种生物。就宇宙起源而言,「一」蕴藏着无限大的能量,一个宇宙大爆炸,从无到有,自然界与万物于焉诞生。由此窥知,宇宙的创造是有次序的,汉字的衍生何尝不是如此。

  作者廖文豪教授打破部首的限制,根据汉字构件之间的关系,重新建立树状图,也让中文的使用者、学习者有了一种新的观看角度与认知空间。

汉字演化与文化图景:从甲骨文到楷书的轨迹 本书聚焦于汉字的形、音、义的流变,深度挖掘支撑这一复杂符号体系发展历程的文化、社会与哲学根基。 这并非一本探讨特定主题(如神灵信仰)的专论,而是一部宏观梳理汉字在数千年间如何从原始的象形符号,逐步演化为规范化、系统化的表意文字的通史性著作。 第一部分:符号的黎明——远古的刻画与萌芽 本部分将时间轴拉回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探讨刻画符号在陶器、骨器上出现的初始形态。我们不关注其是否与“神灵”有直接关联,而是将其视为人类早期认知世界、建立初步交流系统的尝试。 一、刻画符号的分类与功能初探: 对良渚文化、仰韶文化等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进行细致的图谱分析。探讨这些符号是简单的记事标记、族群徽章,还是初步的记音或指代工具?着重分析其“物我一体”的思维模式,即符号与所指事物在形态上高度的同一性。 二、甲骨文的系统化构建: 详细剖析殷墟甲骨文的结构特征。重点研究甲骨文如何通过“六书”原则(着重于象形、指事、会意的运用)实现符号数量的飞跃。例如,对“马”“牛”“日”“月”等基本象形字的结构解析,展示早期造字者如何通过线条的增减和组合来表达复杂的概念,而非仅仅描摹实体。此处分析的侧重点在于结构逻辑的建立,而非符号背后的祭祀用途。 三、金文的规范与地域分化: 考察商周青铜器铭文的演变。西周金文在线条化、笔画化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字体趋于规整。本章将对比晋系、楚系、吴越系等地域金文的风格差异,探讨在中央权力结构变动下,书写媒介(从龟骨到青铜)如何影响了字体的结构稳定性和美学取向。分析重点在于线条的抽象化趋势,即如何舍弃过多的写实细节,以适应铸造工艺的要求。 第二部分:思想的碰撞与书体的变革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带来了文字的“异形”问题,同时也催生了书体革新的内在需求。本部分将探讨文字如何响应政治和思想的整合呼唤。 一、战国文字的“美学爆炸”: 系统梳理战国时期“大篆”“蝌蚪文”“鸟虫书”等异体字现象。这些书体在结构上的夸张变形,反映了战国精英阶层对于文化标识和个体风格的追求。分析其美学特征,而非探究其特定宗教或礼仪功能。 二、秦系的统一与“书同文”的实践: 重点解析秦朝如何通过强制推行小篆,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标准化。从小篆的结构特点入手,阐释其如何通过“定于一尊”的原则,将复杂的异体字结构进行统一归位,使其更具逻辑性和易读性。分析这一过程对后世汉字规范化的深远影响。 三、隶书的诞生:实用主义的胜利: 详细论述隶书(特别是秦隶)的出现,是书写效率和日常行政需求的直接产物。隶书的“蚕头燕尾”标志着汉字彻底完成了从“画”到“写”的质变。本章将着重分析隶书在笔画处理上对外圆内方的解构,以及笔势的形成,将其视为适应毛笔书写工具的结构适应。 第三部分:楷模的定型与书写体系的成熟 汉代以后,隶书逐渐简化,最终确立了沿用至今的楷书体系。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书写规范的最终确立以及文字的定型化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草书的独立发展与抒情性: 探讨汉魏时期草书(章草到今草)如何从隶书的速写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高度自由和富有表现力的书体。分析其笔画连带、结构简化背后的书写心理学。 二、楷书的成熟与结构原则的最终确立: 细致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如钟繇、王羲之等人的字体)如何吸取隶书的方正和平楷书的秀美,形成稳定、清晰、易于辨识的规范。重点分析楷书在笔画定型(点、横、竖、撇、捺的标准形态)和部首结构上的成熟,这些原则成为此后千年汉字书写的基础准则。 三、印刷术萌芽与文字的固化: 简要提及雕版印刷术兴起后,对楷书规范化的进一步强化作用。文字的复制从手工摹写转向机械雕刻,进一步限制了字体的随意性,促使标准字体(后来的宋体/明体的前身)的形成。 结语:汉字作为文化载体的永恒性 本书总结汉字体系如何从远古的图画思维,历经数次重大的结构性改革,最终形成一个稳定、高效且富有美学价值的文字系统。强调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承载中国社会组织结构、哲学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活化石。其演变轨迹,是技术革新、社会整合与艺术表达三者互动的结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廖文豪


  长期任教于国立台北商业大学,历经电脑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务,钟情于古汉字研究,钻研甲骨文近二十年,自行开发出完整系列图象字及汉字树系统,且已获得相关专利。退休后,创立中华图象字教育有限公司,担任执行长,所着《汉字树》系列皆已发行中文简体版、韩文版多年。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天地本于一
第二章          从一到十全
第三章          天上神灵
第四章          闪电与占卜
第五章          高墙、山崖与河岸
第六章          土地与祖先
第七章          山丘
第八章          太阳与月亮
第九章          火
第十章          水

图书序言

自序

天地万物本于一


  《汉字树5》主要在介绍「一」所衍生的汉字。当我将这些衍生字汇整之后,赫然发现,原来先秦典籍的「万物本于一」思想竟然如此完整地蕴藏在文字里面!

  「一」不仅是数字的开始,也代表万物起源,因为与「 天」、「地」、「神灵」或「祖先」有关的字都具有这个符号。《礼记》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这是儒家「天生万物」、「天生蒸民」的思想,天本为大,一切从天而来,接着是地,日、月、山、川、水、火、气相应而生。简单来说,「一」衍生出天地神灵,而天与地又化育出日月山川与各种生物。就宇宙起源而言,「一」蕴藏着无限大的能量,一个宇宙大爆炸,从无到有,自然界与万物于焉诞生。由此窥知,宇宙的创造是有次序的,汉字的衍生何尝不是如此。

  第一章「天地本于一」是介绍「一」如何衍生出天、地与边界有关的汉字。第二章「从一到完全」是介绍数字的表达,首先描写燎柴祭天时,从一根、两根、三根、四根木柴,再到五根交叉堆叠成一组;其次描写汇集与分配祭物,从六合、七切、八分、九抓,最终来到十全十美。

  第三章「天上神灵」介绍至高之处的概念,从高天中的太「阳」、高崖上的「泉源」,再到至高之处的「神」、与上「帝」,这些字共同之处在于都有一个代表极高之处的甲骨文符号。第四章「闪电与卜卦」论及殷商人相信闪电是天神的作为,隐含天意。他们希望从裂纹中找出端倪,然而,闪电不常有,其裂纹稍纵即逝,难以追踪与考察,于是占卜者便发明了灼龟观兆之术,想要从龟甲或兽骨的裂纹探求天意。

  天与地之间的距离要如何表达呢?甲骨文既然以「一」代表天、地,很自然地就以「丨」来代表垂直高耸。含有此符号者,除了第三章所介绍的至高神、高空太阳之外,其余就是第五章「高墙、山崖与河岸」所介绍垂直高耸的城墙、悬崖峭壁等地形地物。

  土地与祖先都具有生养众多的意义,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尊敬的。土地生养五谷菜蔬,祖先繁衍出子子孙孙,使人类能生生不息。发人深省的是,「土」地、与「祖」先的代表符号都是从甲骨文(丄)开始,都具有从根基往上不断发展的意义。这是第六章「土地与祖先」所彰显的精神。此外,第七章「山丘」的字根也具有从地「土」向上发展的符号与意义。在构字里,大山称为「山」,小山称为「丘」,都是以尖耸地形来描写。

  古人观察天体,无论太阳、星星或「月」亮都是圆的,于是以圆孔的玉琮或圆形的玉璧祭天,这种形状也反映在太阳、星星与月亮的象形字之中。第八章「太阳与月亮」,首先介绍了古人的晨昏作息与气候节气都是以太阳为依归,太阳散发热力与光芒,是一切能量的根源,因此,「日」所衍生的字非常繁多,可见其重要性。随后介绍了月亮的阴柔与多变,甲骨文「肖」像一弯新月,或称眉月,代表微弱的月光,「夕」是弦月,代表夜晚,而「月」则是半圆的月亮,代表月亮。此三字的甲骨文符号呈现出月亮由朔转望的逐步演变。

  在自然界中,除了天体与地貌之外,影响人类至深的当属「火」与「 水」了。人的日常生活总离不开火,第九章罗列了许多有关「火」的汉字,透过这些古文图像,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火来烹煮食物、制作照明设备,又如何以火取暖、祭天,甚至以火治疗疾病。《韩非子》记载古代先祖懂得钻木取火,教导人民吃熟食,免于疾病,被尊为「燧人氏」。其人虽已不可考,但钻木取火确有其事。《 焦氏易林》记载古人「钻木取火,掘地索泉。」《管子》及《韩非子》也都有「钻燧取火」记载。钻木取火所用的细棍,是一支尖棒,古代称之为「木燧」,是周朝人随身携带的用具。更令人惊叹的是,甲骨文图像、也记录了这件历史,就考古而言也多有出土证物。

  水对人类是不可或缺的,无论在生活上的各种层面都离不开水,因此,「水」的衍生字非常多(第十章)。「水」汇集成「川」,遇冷凝结后变成「冰」,蒸发后变成「气」,而气在空气中凝结后变成「雨」降落地面,这些水的衍生字也都收录在第十章里。值得一提的是,水的符号不仅出现在许多日常生活用字里,水还与上古历史有紧密关联,尤其是洪水氾滥有关的故事。透过这些古字,读者将对上古史的发展有相当深刻的感受。

  当我写完最后一章时,不禁对古人的敬天精神深感佩服。由于敬天,因此古人行事讲求顺应自然,不破坏生态环境,遵行季节循环所产生的规律,使万物生生不息;因为敬天,所以体悟出人一切所需都由天地自然所供应,于是懂得珍惜所有;因为敬天,所以追寻本源,进而感念前人贡献,于是祭天之余也同时追念祖先,渐渐培养出感恩的美德;也因为敬天,他们一方面想找出天所定的自然规律,企图建立一个和谐模式,一方面又效法天,创育万物,于是激发出各种智慧与创意。或许就是这种敬天怀祖的精神形塑出千年不坠的汉字文化。

  汉字树系列共有五册,本书是最后一册。在布局上,第一至三册是讨论有关「生物」的汉字,包含第一册人篇、第二册人体器官篇及第三册动植物篇。第四册是器物文明篇,第五册则是大自然与神灵篇。这五册可以说已经网罗了所有汉字独体符号及绝大部分的常用汉字。

  在开发汉字树系统的期间,感谢各方读者的协助与指正,使这套书能不断精益求精。当有新证据出现,或有更具说服力的论述时,我都会重新检讨并予修正,若仍有未及修正的前几册错误,还请读者见谅。期望在你我的耕耘之下,汉字能成为全世界的共通语言。

廖文豪
候教处(Email: liao@ntub.edu.tw)

图书试读

一到十的数字衍生「再」──又一个

从「一」衍生出的汉字


再(ㄗㄞˋ )──又「一」只「鳖」(冉)
鳖是贪饵的动物,容易钓获。《焦氏易林》:「鱼鳖贪饵,死于网钓。」《韩诗外传》:「鱼鳖厌深渊而就干浅,故得于钓网。」「再」引申为第二次,又一个,相关用词如再次、再版等。甲骨文代表已经有「一」只「鳖」(冉),接着又有「一」只。

从「二」衍生出的汉字

互(ㄏㄨˋ )──将「两」物「勾连」在一起
引申为两者之间、彼此,常用词如互相、互助、交互、互动等。

些(ㄒㄧㄝ )──「靠近身边」(此)的这「两」个(二)
中国人以「两」代表少数的几个。口语上的「一两个」,往往就代表「一
些」。「些」引申为不确定的数目。

辆(ㄌㄧㄤˋ )──需要「两」个人或两匹马拉的「车」
「两」个人或两匹马同拉一部「车」是古代常见的车子构形。「辆」引申
为车子或车子的计量单位。

从「三」衍生出的汉字

三」──三个

珍(ㄓㄣ )──「三人」都想要的宝「玉」
引申为人人都喜爱的、稀有的宝物,常用词如珍贵、珍惜、奇珍异
宝、珍禽异兽、山珍海味等。

渗(ㄕㄣˋ )──有「水」「参」与进来
引申为液体慢慢浸透或漏出。常用词如渗透、渗漏、渗入、渗出等。

趁(ㄔㄣˋ )──「三个人」奔「走」追逐争胜
一看见猎物,猎人便一拥而上,看谁能拔得头筹。在古籍中,「趁」代
表许多人在追逐一个共同目标,如《梁书》:「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
獐鹿,每众骑趁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后汉书》:「突骑趁击。」「趁」引申为把握时机,常用词如趁机、趁虚而入、打铁趁热等。

彭(ㄆㄥˊ )──「连续」(彡)击「鼓」(壴)所发出的震盪声音
「彭」的本义为鼓声,引申为众多、盛大。《说文》:「彭,鼓声也。」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朱骏声说:「彭,从壴从彡,会意,彡即三也,击鼓以三通为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出《左传》)。」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次的《漢字樹5》封面設計就很有「神」的感覺,水墨暈染的背景,搭配著古樸的筆觸,一看就覺得裡面藏著千年的智慧。我特別期待裡面能深入探討那些與「祭祀」、「祈禱」相關的漢字。像是「示」這個字,聽說最早的樣子就是祭壇的象形,後來的字,只要跟神諭、神靈有關,很多都帶有這個部首。這是不是就說明了,在古代,與神溝通、向神明展現,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還有「祝」、「禱」、「祀」這些字,它們各自的字形演變,是不是也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祭祀的方式和心態的變化?我很好奇,會不會介紹一些比較少見,但非常有歷史意義的漢字,像是跟「巫」、「筮」有關的字,它們是不是就代表著古人與神靈溝通的媒介?我一直覺得,漢字不只是一個符號,它是一個濃縮了文化的載體,承載了祖先們的觀念、情感和生活方式。這本書如果能把「天地神靈」這個主題,透過漢字的演變來講述,那絕對是把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尤其是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有時候會漸漸疏離了那些更深層次的連結,透過閱讀這樣一本充滿文化底蘊的書,重新找回那份對自然和神靈的敬畏之心,我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

评分

哇,剛拿到這本《漢字樹5:與天地神靈相關的漢字》,就覺得沉甸甸的,很有分量!這系列的書我都有收藏,從第一本開始追,每次都讓我很驚喜。這次的主題特別吸引我,畢竟華人文化裡,對天地、對神靈的敬畏和連結,根本就是DNA裡刻的東西,從小到大聽的故事、拜的神明、看過的廟宇,都跟這些字脫不了關係。光是看書名,就已經讓我腦袋裡跑出好多畫面,像是「山」、「河」、「日」、「月」,還有那些神格化的概念,比如「靈」、「神」、「鬼」、「仙」。我很好奇作者會怎麼把這些看似抽象又無處不在的概念,用漢字的演變來解釋。是不是會講到一些我們日常聽到的成語、俗語,其實都藏著這些古老的智慧?像是「天有不測風雲」、「神來之筆」,這些詞句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天地觀和神靈觀?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翻開來,看看作者是怎麼層層剝繭,把這些漢字背後的故事,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尤其我對文字學的演變一直很有興趣,從甲骨文、金文到隸書、楷書,每一個字形上的細微變化,都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思想的演進。這次的主題更是把這種演變的深度,拉到了跟我們最根本的信仰和世界觀連結的層面,這絕對是一場心靈與知識的雙重饗宴!

评分

每次看到「漢字樹」這個系列出新書,都忍不住要立刻入手,這次的《漢字樹5:與天地神靈相關的漢字》更是讓人期待值爆棚!我一直覺得,漢字的魅力就在於它那種「有圖有真相」的造字邏輯,尤其是當它與「天地神靈」這樣充滿想像空間的主題結合時,那種圖畫感和意境感更是會被放大到極致。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深入剖析那些描繪「天空」、「大地」、「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觀的漢字。像是「天」字的演變,是不是真的能看出一個張開雙臂的人向上仰望的意象?而「地」字,又如何展現出承載萬物的厚實感?我更期待的是,那些與「神靈」緊密相關的漢字,例如「神」、「靈」、「鬼」、「仙」等等,它們的字形又是如何隨著時間演變,承載了不同時代人們對超自然力量的想像和詮釋的。會不會提到一些與「祭祀」、「儀式」相關的漢字,它們的結構和部首,是否就暗示了古人當時的信仰和習俗?我認為,透過理解這些漢字,我們不只是在學習文字,更是在學習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一種對生命、對宇宙的深刻體悟。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能打開我們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門,讓我們重新認識我們文化中那份與天地相連、與神靈共鳴的古老情感。

评分

這次拿到《漢字樹5:與天地神靈相關的漢字》,我整個眼睛都亮了!這個主題真的太棒了,完全是我的菜。我一直覺得,華人文化裡對「天地」和「神靈」的觀念,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漢字就是記錄下這一切最直接的證據。我非常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那些代表「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漢字,它們的演變過程是不是能讓我們感受到古人對大自然的敬畏與觀察?還有,像是「山」、「海」、「川」這些代表地理環境的漢字,它們的字形又是如何簡潔卻又生動地描繪出這些宏偉景觀的?最讓我興奮的是,關於「神靈」的漢字,像是「神」、「聖」、「佛」、「道」等等,作者會用什麼樣的角度去解析它們的字形演變?是不是能看到,隨著不同宗教和信仰的傳播,漢字本身也在不斷地吸收和融合,展現出文化的多元性?我甚至希望,書中能夠稍微提及一些跟「命運」、「輪迴」、「因果」等比較哲學性的概念相關的漢字,因為這些觀念也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對「天地神靈」的看法。總之,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是學習漢字的工具書,更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深度理解我們自身文化根源的指南。讀完之後,相信我們對「天地」的敬畏、「神靈」的連結,都會有更深刻的體會,也對這些漢字的奧妙,產生全新的認識。

评分

拿到《漢字樹5》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來了!」。我一直以來都對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非常著迷,尤其是有關「天地」、「自然」、「神靈」這些宏大主題的漢字,總覺得它們背後的故事最為豐富。這次的主題真的打到我心坎裡了!想想看,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天」的覆蓋之下,飲用著「水」,呼吸著「氣」,這些最基本的事物,其實都跟「天地」息息相關。而「神靈」更是貫穿了我們整個華人歷史和文化,從最早的自然崇拜,到後來的各種神祇,漢字是如何記錄下這些變遷的呢?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探討那些與「五行」相關的漢字,像是「木」、「火」、「土」、「金」、「水」本身,它們的造字有什麼特別的意義?還有那些代表「四季」、「節氣」的漢字,又是如何與「天地」的規律結合的?我還期待看到,那些與「星宿」、「天文」相關的漢字,是如何體現古人對宇宙的觀察和理解的。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文字的書,更是關於我們如何透過文字,去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我們對生命的看法,以及我們與宇宙、與超自然力量的連結。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讓我對漢字多一份尊敬,也對我們自身文化多一份自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