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斋学术文集 战国竹书卷

朋斋学术文集 战国竹书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战国史
  • 竹书
  • 古籍
  • 学术
  • 历史
  • 文献
  • 考古
  • 中国古代史
  • 朋斋
  • 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系作者二十余年间专注于最新出土战国竹简研究之集大成。内容涵盖面极广,举凡竹简复原、简制分析、字形书法、语文考释、义理诠释、书写驯化、学术传播、司法文书等皆有精当之论述。

  全书内容概分为「综论」、「考释研究」、「其他」三大部分。作者的具体研究成果除深化战国竹简研究之外,对于「郭店儒家佚书」、「上博藏『诸子』类佚书」、「上博藏『国语』类竹书」、「北京清华大学藏『书』类竹书」、「包山与九店楚简」的研究,更可发先秦学术之微眇,故广为两岸及国际汉学界所推重。
 
《天下风云录:秦汉帝国兴衰史》 本书以史诗般的笔触,全景式地描绘了自战国末期至东汉中叶,华夏大地经历的剧烈变革与帝国兴衰的宏大历史进程。这不仅仅是一部叙述性的编年史,更是一部深入剖析政治、军事、思想、社会结构的深度研究。我们试图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出秦汉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内在逻辑与复杂性。 第一部分:秦的崛起与帝国的初创(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2年) 本部分聚焦于秦国如何通过商鞅变法积蓄力量,并最终由秦王嬴政完成“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秦朝。 首先,我们将详细探讨秦国法家思想的实践与制度创新。重点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军事动员能力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根本性提升。我们细致考察了秦的军功爵制如何有效地将底层社会力量转化为国家扩张的动力,以及其郡县制相对于分封制的优越性,为日后中央集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随后,笔锋转向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这不是简单的军事胜利,而是不同文明、不同政治模式的激烈碰撞。我们对比了秦、楚、赵、魏等国在战略部署、兵种运用和后勤保障上的差异,揭示了秦军高效、残酷的战争机器是如何碾碎旧秩序的。 统一之后,秦朝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管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本书深入分析了秦始皇和李斯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措施的远见卓识毋庸置疑,但其推行的急躁与高压政策,尤其是严苛的法律和繁重的徭役,最终导致了帝国根基的动摇。我们对焚书坑儒的事件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探讨其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长期影响,以及它在政治高压下所扮演的角色。 最后,秦末大泽乡的烽火如何点燃了天下义愤,以及项羽和刘邦的楚汉争霸,构成了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历史转折点。我们着重剖析了项羽的军事天赋与政治短视,以及刘邦的用人哲学和坚韧不拔,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鹿鼎的归属。 第二部分:汉承秦制与帝国的巩固(西汉前期:公元前202年—公元前87年) 刘邦建立汉朝,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保持中央集权的同时,缓和秦亡的教训,恢复社会生产力。本部分将详述“汉承秦制”的复杂性。 我们首先研究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如轻徭薄赋和“黄老之学”在国策中的体现。分析了韩信、张良、萧何等功臣在汉初政治格局中的作用与最终命运,揭示了开国君臣之间权力分配的内在矛盾。 接下来的重点是汉武帝时代的全面革新。我们将重点阐述武帝时期对帝国体制的重大调整: 1. 独尊儒术: 分析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使其与法家政治实用主义相结合,最终确立了官方意识形态,对后世两千年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2. 强干弱枝: 详细解析“推恩令”的精妙设计,如何不动声色地瓦解了地方王国势力,使郡县制彻底战胜分封制的残余影响。 3. 对外交往: 详尽记录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中原王朝首次正式进入世界历史的视野,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文化、技术和军事信息交流的动脉。对匈奴战争的战略转移——从和亲到主动出击,是国力自信增长的体现。 本部分也审视了汉武帝晚年因过度对外用兵和穷奢极欲带来的社会危机,为西汉中后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西汉的中衰与光武中兴(公元前87年—公元25年) 随着武帝的逝去,帝国进入了权臣干政与内部矛盾激化的阶段。我们重点分析了外戚与宦官集团的兴衰史。以霍光专权为标志,中央决策权逐渐脱离皇权,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开始下降。 同时,我们也聚焦于社会经济层面的变化。土地兼并的加剧和流民问题的出现,是西汉后期最深刻的社会矛盾。我们梳理了平民政治家如匡衡、疏广等人的努力,以及他们未能扭转大局的原因。 关键的转折点是王莽的新朝。王莽并非简单的篡位者,他是一位有着强烈改革意愿的理论家。本书对其推行的土地国有化、物价统制等一系列超前的改革措施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为何在具体操作层面和时代背景下遭遇全面失败,最终引发绿林、赤眉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光武帝刘秀的崛起,标志着“光武中兴”。我们探讨了刘秀如何利用地方士族的支持,结合严谨的军事部署,重建了一个更倾向于维护地方豪强利益的王朝。建武朝的恢复,是以牺牲部分中央集权和进一步固化土地兼并为代价的。 第四部分:东汉的繁荣与末世的隐忧(公元25年—公元189年) 东汉在政治上采取了更加柔和的治国方针,减轻了对思想和百姓的束缚,带来了长达百年的相对稳定和文化繁荣。 我们深入探讨了东汉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及其在清议中的作用。他们以儒家道德标准来约束皇权,构成了东汉独特的政治景观。太学与党锢之祸的交替,展现了儒家理想与现实政治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经济上,本纪细致描绘了东汉时期手工业、冶铁业和商业的空前发展,以及外向型经济(如对罗马的间接贸易)的活跃。然而,我们同样揭示了繁荣表象下的结构性危机: 1. 外戚与宦官的权力循环: 皇帝年幼化导致外部势力(外戚或宦官)长期把持朝政,国家政治日趋腐败和低效。 2. 豪强地主的膨胀: 地方豪强势力通过兼并土地和隐匿人口,严重侵蚀了国家税基,使得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持续下降。 3. 谶纬之学的泛滥: 思想界从严谨的经学研究转向迷信和末世论的流行,反映了社会对稳定预期的丧失。 最终,黄巾起义的爆发,不仅是沉重赋税和天灾的直接后果,更是长期社会矛盾总爆发的标志。起义虽然被镇压,但中央权威的彻底崩塌,以及地方州牧、刺史拥兵自重,直接将帝国推入了三国鼎立的深渊。 全书通过对权力结构、意识形态演变、军事地理和经济基础的交叉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多维度的秦汉帝国兴衰图景,揭示大一统王朝建立、强盛、衰亡的内在规律,为理解后世中国历史的走向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参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凤五(1947-2015)


  国立台湾大学文学博士、中华民国国家文学博士。曾任国立台湾大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胡适纪念讲座教授、财团法人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杰出人才讲座教授、东吴大学端木恺讲座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学系客座教授、国立中正大学与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中文所创所所长、台湾楚文化研究会会长、台湾书法艺术协会会长。曾获国家科学委员会杰出研究奖、国立台湾大学杰出研究奖、教育部学术奖等。从事学术研究四十余年,学问兼及经学、古文献学、语言文字学、敦煌学、简帛学及古典文学等领域。着有《伪古文尚书问题重探》、《六韬研究》、《敦煌写本太公家教研究》、《华夏之美―─书法》等书。近廿年来更专注于出土古文字与古文献,涵盖古代汉语、古典文献学、学术思想史等等,着有〈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征及其分类意义〉等论文数十篇。论述周浃,学养博雅,备受学界敬重。
 

图书目录

编辑凡例
金字塔底的劬勤身影—记从朋斋先生学习的二三事(代序)/林志鹏

第壹编 综论:文本复原及方法论
 第一篇 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征及其分类意义
 第二篇 郭店竹简编序复原研究
 第三篇 楚简文字的书法史意义
 第四篇 传统汉学经典的再生—以清华简〈保训〉「中」字为例
 第五篇 文字考释与文本解读—以出土楚简为例
 第六篇 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留白问题

第贰编 郭店儒家佚书
 第七篇 郭店楚简〈忠信之道〉考释
 第八篇 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新释
 第九篇 读郭店竹简〈成之闻之〉札记
 第十篇 郭店〈性自命出〉「怒欲盈而毋暴」说
 第十一篇 郭店楚简识字札记
 第十二篇 郭店竹简文字补释
 第十三篇 简帛〈五行〉引《诗》小议

第参编 上博藏「诸子」类佚书
 第十四篇 上博〈性情论〉小笺
 第十五篇 上博〈性情论〉「金石之有声也,弗叩不鸣」解
 第十六篇 读上博楚竹书〈从政(甲篇)〉札记
 第十七篇 上博三〈仲弓〉篇重探
 第十八篇 上博楚竹书〈彭祖〉重探
 第十九篇 试说〈季康子问于孔子〉的荣鴐鹅
 第二十篇 〈孔子诗论〉新释文及注解

第肆编 上博藏「国语」类竹书
 第二十一篇 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
 第二十二篇 上博四〈昭王与龚之脽〉重探
 第二十三篇 上博五〈姑成家父〉重编新释
 第二十四篇 上博五〈竞建内之〉、〈鲍叔牙与隰朋之谏〉补释
 第二十五篇 上博六〈庄王既成〉、〈申公臣灵王〉、〈平王问郑寿〉、〈平王与王子木〉新探
 第二十六篇 上博六〈竞公疟〉「公乃出视朝」解
 第二十七篇 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新探
 第二十八篇 上博九〈成王为城濮之行〉重编新释

第伍编 北京清华大学藏「书」类竹书
 第二十九篇 北京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保训〉新探
 第三十篇 说「尹既及汤咸有一德」
 第三十一篇 清华三〈说命上〉「王命厥百工向,以货徇求说于邑人」解
 第三十二篇 清华三〈赤鹄之集汤之屋〉新註解

第陆编 包山与九店楚简
 第三十三篇 包山楚简文字初考
 第三十四篇 〈睪命案文书〉笺释—包山楚简司法文书研究之一
 第三十五篇 包山楚简〈集箸〉〈集箸言〉析论
 第三十六篇 九店楚简〈告武夷〉重探

第柒编 其他
 第三十七篇 楚简文字琐记(三则)
 第三十八篇 楚简文字考释
 第三十九篇 楚简文字零释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代序

金字塔底的劬勤身影——记从朋斋先生学习的二三事


  犹记三年前周师荣膺胡适纪念讲座,他以「为学当如金字塔」为题作专题演讲,自比为「金字塔底的一块砖」。先生以砖瓦砾石自居,固是谦辞,然亦有其深意:他希望大学的教师要厚植学养,乐于作时贤晚辈攀登高峰的踏脚石,为广大崇高的金字塔添砖加瓦,劬瘁其力。

  一般熟悉周师的同道会认为他是一位古文字学家及书法家,但他在一次公开场合明白地说:「我是语言学家,学术专业是古代汉语。」在先生的心目中,文字学应当纳入语言学的范畴,因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形体脱离了语言脉络,便只是点画线条。周师从上世纪九零年代投入战国竹简的研究领域,从最早发表的〈包山楚简文字初考〉开始,到后来一系列考释郭店、上博、清华竹书的专文,莫不细心还原文本所涉语境,充分考虑文献的性质、对话人物的身分及古代的词汇、语法特点,从而最大程度地复原文本,让一幅幅古代思想文化的图卷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正因为周师将文字纳入广大的语言系统及文化背景,所以在其研究中,考释文字并非目的,而是考证史实、阐明义理的手段。收于本书中讨论上博所藏国语类竹书的几篇专文,集中反映了先生考史的成就,如其论〈昭王与龚之脽〉、〈君人者何必安哉〉联系楚昭王经吴兵入郢后励精图治的经历,考释〈姑成家父〉则穷究晋「三郄之乱」的原委,均能呈现一个时代或一历史事件的鲜明面貌。

  在思想的阐发方面,如〈郭店竹简文字补释〉一文论〈五行〉首章仁义礼智圣「型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型于内谓之行」之「型」,周师未从俗说释为「形」,而如字读为「型范」之「型」。他解释道:「仁、义、礼、智、圣五种道德意识在人心中产生如模型、器范的规范作用,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标准,这就是『德之行』;若任性纵情而为,心中缺乏道德意识的规范,这只是『行』。」更引郭店竹书〈成之闻之〉「型于中,发于色」及〈大学〉「诚于中,形于外」证之。通过此一「型」字的精确破译,使我们深切地体悟到先秦儒家成德成圣之修养,始于内在道德对于心的规范,归结于表里如一的彬彬君子。对于子思学派此一论述的学术史意义,先生也只眼独具地指出:「〈五行〉为儒家后学留下了一个问题:即道德意识究竟从何而来?这正是孟、荀思想同源异派的起点。」

  先生的为学宗旨大体如上所陈,而在微观的古文字考释上,他十分强调方法的重要性。1930年代,唐兰于《古文字学导论》慨叹当时古文字学界「根本没有是非的标准,所以人人得自立其说」,到了八十年后的今日,这种情况似乎没有多大的改善。正因如此,周师近年针对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研究方法,筹办多次读书班及研讨会,屡次撰文希望学术界的同道正视此一问题。他曾总结清干嘉以来学者考释文字的经验,提出十二字要领:「析形定音」、「循音别词」、「因文求义」,将古文字研究应该遵循的法则,和盘托出,可谓金针度人。在考证战国竹书诸多疑难字词时,周师极力贯串上述三项原则,如其解郭店〈老子〉「大曰衍,衍曰转,转曰反」、释上博〈彭祖〉之「沖子」、说郭店〈穷达以时〉及上博〈姑成家父〉之「顑颔」,莫不如此,洵为后学之范式。

  对于读书,周师强调要在无字处读书,贵能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每以「读书得闲」勉励后学。窃以为最能体现先生此一特长者,非〈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征及其分类意义〉莫属。在该文中,他提出郭店竹书各篇的简长、简端形状等形式特征,可以做为判断文献性质的标准,即「简策长者为经,短者为传」,「简端修为梯形者为经,平齐者为传」,据此可将这批竹书分为经典及传注两类。字体方面,先生指出郭店竹书的部分篇章如〈唐虞之道〉、〈忠信之道〉等具有齐国文字的特征,从而提出战国写本在传播的过程中有所谓「驯化」之现象,如传入楚地较久者,经学者反覆抄写,逐渐褪去文本起源地的字体特色;而新近传入者,因驯化尚暂,所以仍保有原来的书体风格。由文字的驯化现象,先生进一步强调「研读出土楚简不能局限于楚国一隅,必须从字形的特征与战国诸子学术的大格局来追溯楚简的文本来源,进而釐清先秦诸子的传播与学派形成。」(别见〈读书与释字方法的省思〉)这些创见,无非是先生平日精思深虑的成果。

  提及此文,也不禁令人慨叹,当今学术界对于竹书形式特征的系统研究并无长足之进展,原因不在后继无人(冯胜君先生于十年前即在周师的字体研究基础上有所推进),主要的障碍在于郭店楚简发现之后,中国大陆掀起一波盗掘竹简的高潮。近年公布的战国秦汉出土古书,如上博简、岳麓简、清华简及北大简等,均为盗墓所得。这些材料虽经各单位「抢救性蒐购」,但盗掘流出的同一批竹书,出土地可能不同,且材料本身无法参照考古地层及共出器物的脉络,这对于实际研究产生很大的干扰,尤其是对竹书时代的判定及形制的归纳而言,更是如此。中国的文物主管单位应当正视此一问题,切莫让简帛文献的发现热潮演变成一场文化浩劫。

  笔者于九零年代进入台大中文系就读,当时周师讲授大学部文字学课程,于汉字起源借鉴汪宁生、李孝定之说,于文字构形则评介唐兰、龙宇纯先生之理论,并兼及唐代以来的正字之学及俗字、简化字的概况。对于许慎「六书」说,周师主张还原其时代背景,将之视为受汉代经学影响的文字理论,明其局限,不必纠缠于「转注」异说之是非。在先生课上,文字初谊的探讨并非枯燥地举例解说,而有生动的呈现。一次上课,我因故迟到,赶到教室时,见三两同学跪坐于讲台前,心里纳闷「究竟作了如何大逆不道之事,竟需跪地悔过?」原来,先生正讲解「乡」、「即」、「既」三字之创意,为了直观地呈现古人席地就食的情况,所以让诸生上台示范。此一事例足见周师教学之用心,也可看出他强调「文字并不仅是语言的符号,亦是历史与文化载体」的立场。

  1999年,《郭店楚墓竹简》出版不久,是年我在硕士班选修先生郭店竹书讨论课。课上由同学轮流进行导读,主讲者除介绍各篇竹书的概况外,并需即席回答老师及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每回上课宛如一次严格的答辩,主讲者莫不全力以赴,而先生也以极大的耐性听着我们浅薄的发言,通过质疑、辩难、讨论,进行脑力的激盪。有时,遇疑难问题无法解决,如郭店三组〈老子〉是处在发展中的本子抑或摘抄本,〈五行〉之心性说究竟近荀还是近孟等,先生并不马上点破,而是让我们当下自己去思考,任由课堂时间随沉默流逝。先生指导研究生,虽属「大音希声」之类型,然则「大扣则大鸣,小扣则小鸣」,一旦学生接触到问题的核心,必扣其两端而竭之,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心得。

  在私下从先生问学的过程中,有两次珍贵的经验,令我难以忘怀。2004年我在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当时周师撰写〈上博三〈彭祖〉新探〉,我因帮忙核查文中所涉文献,得以最早拜读此文初稿。先生在文中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即竹书「心白身怿」四字,明显与《管子》「白心」说有关,不妨假设其为稷下学派之产物。同时,他发现郭店儒家佚书〈五行〉、〈性自命出〉等也出现见于《管子》的稷下学派术语「心术」与「内业」,周师认为此一现象值得深入探究。受其启发,我集中精力将此篇竹书与《管子.心术》、〈白心〉及〈内业〉等反覆对读,发现上博〈彭祖〉的思想与《庄子.天下》所述宋銒一派尤近,而《管子.心术》诸篇存在较多的文本校勘、诠解之问题,彼此之间的关系及学派归属,近世学者颇有争论,如果能解决这些疑难,不但可以增进稷下道家之了解,对于战国时期儒、道二家彼此竞争、互相影响的过程,也能得到更深一层的认识。我将上述构想告诉周先生,并大胆地拟了一份论文写作计画,想征求他的同意,以此做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先生欣然允诺,并惠赐〈上博三〈彭祖〉新探〉之定稿,鼓励我继续探索。

  2009年笔者在北京大学作博士后研究,返台期间周师邀我回母校作报告,我集中讨论了战国楚简中的「曷」字(原作),将其形构说为以人停步张口表达问疑之意,惟此字往往于左侧增一直笔,原本我以饰笔目之,没有追究此一笔划之深意。在报告后,先生告诉我,应该将此字与「疑」字合观,甲骨文「疑」作「」,象人驻杖顾盼而有惑之形,「曷」字所增之笔即人所持之杖。得其开导,形构上的疑点涣然冰释,且因「疑」、「曷」之形义俱有一定的关联,也增强了拙文的论证强度。笔者虽非周师门下的指导学生,却屡屡得到先生无私的帮助及提携,盛情美意,让在异乡飘泊求学的我备感温暖。

  去年仲夏,周师嘱门生为其编订文集,原本想将先生以往的学术文章汇为全集,然卷帙过大,加以先生学问所涉除古文字学、简帛学及经学外,更旁及金石学、楚辞学、敦煌学、书法史、语文教育等领域,一时无法找到理想的编排方案。后来,我建议不妨先汇集先生近二十年来最为着力的战国楚简研究专文,其余则日后陆续编订为别卷,如此一来不但主从有序,更能呈现出先生学术堂庑之宏壮。此一提案得到周师的赞同,遂指示由我初步整理篇目,范丽梅博士负责文集的统筹及校订工作。我参考了周师的论着目录,从其中择取战国竹书专文三十余篇,略依主题别「文本复原及方法论」、「郭店儒家佚书」、「上博藏『诸子』类佚书」、「上博藏『国语』类竹书」、「北京清华大学藏『书』类竹书」及「其他」等六编。其后,范博士在上述编次的基础上又增补若干篇,并新加「包山与九店楚简」一编。今周师的文集付梓在即,谨记下从其受业近二十年来的体会,愚虽不敏,且深知执笔为序难免僭越之讥,然师之所望厚矣,亦不敢推辞,遂化用其「我在金字塔底」之语,以志先生治学之旨趣。
 
林志鹏(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图书试读

第三篇  楚简文字的书法史意义

一、 前言

本文所谓「楚简文字」,主要指战国时代,特别是战国中期以下的楚国简牍所见的古文字。

半个世纪以来,楚国简牍出土甚伙,据不完全的统计,至少有三十批之多;简数不下六千枚,字数超过五万字;性质涵盖公文档案、卜筮祷祠记录、遣策与先秦古籍文献等;其数量之庞大,内容之丰富多样,在出土的先秦古文字资料中堪称后来居上。尤其1988年1月发掘的包山二号楚墓竹简与1993 年冬出土的郭店一号楚墓竹简,前者包括户籍档案、司法诉讼文书、卜筮祷祠纪录、遣策等,文字为当时简牍通用的字体;后者包括〈缁衣〉、〈五行〉、〈老子〉、〈太一生水〉等先秦儒、道两家传世的典籍与佚书共十六种十八篇,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一般通行字体之外,其中更出现了类似「孔子壁中书」的字体,即两汉相传战国时代儒家抄写经传所使用的「古文」,可以与许慎《说文解字.叙》所载「亡新六书」以及《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所收的「古文」相对照。在汲冢竹书出土一千七百多年之后,我们有幸得以亲眼目睹这些珍贵的先秦简牍,真可谓眼福不浅。本文拟以这两批材料为主,探讨楚简文字在先秦书法史的意义。首先归纳先秦墨笔书迹的特征,指出秦汉以来隶书与草书的产生,主要归因于毛笔本身的特性使然,是用笔草率、笔锋发露的产物,自有书契以来即与典雅庄重、笔锋内敛的字体同时并存的。两汉书家对于隶书与草书的贡献,与其说是用笔技法的创新,毋宁更在书法美学理论的建立与用笔技法的规范化。其次,根据《包山楚简》一书,列举包山二号楚墓竹简所见具有篆书、隶书特征的文字,将《郭店楚墓竹简》一书所见字体分为四类,探讨战国时代各国文字的异同,以及儒家用以抄写经典的字体之特色。

二、 先秦毛笔的使用与墨笔书迹的特征

中国书法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毛笔实为主要的原因。我在十五年前所写的一本小书中曾经指出:

毛笔以动物的毫毛加工制成,具有适当的弹性,可以吸附适量的水分,随书写者的需要画出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干或湿、或方或圆、或断或续……等等千变万化的线条,甚至可以将书写者极微妙的手指神经末梢的颤动记录下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以下是为您创作的五段图书评价,以台湾读者的口吻,风格迥异,内容详尽,不包含《朋斋学术文集 战国竹书卷》具体内容,并用

评分

分隔: 这本《朋斋学术文集 战国竹书卷》的装帧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厚重感,让人迫不及待想翻开。封面淡雅,但内页的设计却显得十分用心,排版疏朗,字号适中,阅读起来毫无压力。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案头之物。我一直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一个充满变数、也充满思想碰撞的伟大时代。相传那个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思想的光芒如同星火燎原,照亮了中国文明的早期进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们这些对历史有着求知欲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遥远而又充满魅力的时代。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但光是目录和前言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那种感觉就像站在一座古老宝藏的入口,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惊喜,让人既期待又有些许敬畏。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满足我一直以来对战国时期更深层次理解的渴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那个逝去时代的大门。

评分

坦白讲,我一开始是被它的名字吸引的。《朋斋学术文集 战国竹书卷》,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学术气息。我本身并不是科班出身,对于古文和历史研究了解不多,但是这本书的语言表达方式却非常亲民,一点都没有让人觉得枯燥难懂。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即使是论述一些比较专业的概念,也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阐释清楚,让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读起来的感觉很舒服,就像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他耐心地为你讲解着他所热爱的领域。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学习经验。让我能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接触到一些过去可能觉得遥不可及的知识。我真心推荐给所有对历史,特别是对战国时期感兴趣的朋友,这本书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观点非常新颖,甚至可以说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认知。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些见解的?那种严谨的论证过程,以及对史料细致入微的解读,都让我惊叹不已。有时候,我会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学术研讨的现场,和作者一起,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搜寻线索,层层剥茧,最终抵达真相。书中的某些论述,尤其是关于某些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让我眼前一亮,原本清晰的脉络似乎因此变得更加立体和复杂,也更加真实。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思维的洗礼。我喜欢这种能够挑战我固有观念的著作,它迫使我去反思,去质疑,也去学习。这本书的内容,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考维度,让我对过往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更加理解了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才注意到这本书的。我那位朋友是个非常挑剔的读者,很少会主动向我推荐什么,所以当他兴冲冲地跟我说起这本书时,我便立刻来了兴趣。他告诉我,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考证严谨,而且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分析也相当到位。我拿到书后,翻了几页,就发现他所言非虚。书中的分析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能够让人在阅读的同时,逐渐构建起对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问题的完整认知。这种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是我一直以来在阅读同类书籍时所追求的。感觉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一定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资料,去打磨文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治学精神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