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有来头 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02:战争与刑罚篇

字字有来头 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02:战争与刑罚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殷墟
  • 甲骨文
  • 战争
  • 刑罚
  • 文字学
  • 历史
  • 考古
  • 古代文明
  • 文化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际甲骨文权威学者、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专聘学者
许进雄教授 以其毕生之研究 倾囊相授

  国内首部 跨文字学*人类学*社会学
  有系统且分门别类介绍甲骨文的丛书


  古代人想尽办法透过图象表达抽象的概念,若能了解一个字的创意,就能了解造字的社会背景,与当时的生活经验。

  战争是人类文明得以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战争促进武器的改良,改善工具、提高生产力,更改变社会的面貌。军事的管理,更加严密的管控人们,因而建立庞大组织的中央统制王权。战争不但是古代国家最重要的事务,也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古人创造了很多相关的表意文字,透过这些与战争有关的表意字,能帮助我们掌握更多古代社会的细节。

  《战争与刑罚篇》内容包含:
  ☉ 原始、战斗及仪仗使用的武器
  ☉ 防护装备
  ☉ 军事行动与掠夺、军事技能
  ☉ 刑罚、五刑与法治
  ☉ 政府的管理者

本系列特色

  ※附超展开古文字形表

  【字字有来头 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系列共有五册,由国际甲骨文权威学者许进雄执笔,其核心概念是以甲骨文字分析古代创字时的想法,经由研究字的演变过程,以推敲古代文化、生活习惯、社会制度,找到造字者的巧思和创意。在五册中分别介绍「动物」、「战争与刑罚篇」、「日常生活」及「器物制造」有关的字,全系列合计有超过五百个字的详尽解析。

  字字有来头: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  系列1-5册

  01 动物篇
  野生动物(打猎的对象、四灵)
  一般动物(鸟类与其他)
  家畜

  02 战争与刑罚篇
  原始、战斗及仪仗使用的武器
  防护装备
  军事行动与掠夺、军事技能
  刑罚、五刑与法治
  政府的管理者

  03日常生活篇Ⅰ
  食物的种类,食物的採集与加工,烹饪的方式
  衣服的採用,游牧与农耕的不同生活方式等

  04日常生活篇Ⅱ
  居住的演进、建筑的形式,房间的分室等
  交通的作用,行路的修建,车舆舟船的建造

  05 器物制造篇
  圣人造物
  各类工艺
  材料:玉石漆木皮革金属陶

名人推荐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壬癸、曾永义、何大安
  台湾大学文学院前院长、国语日报前董事长、世新大学终身荣誉教授  黄启方
  暨全台中文学界重量级教授群  共同推荐

  廖玉蕙(海洋大学讲座教授)、徐富昌(台湾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隆献(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林启屏(政治大学文学院院长)、许俊雅(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王基伦(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洪淑苓(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萧丽华(佛光大学中文系主任)、王琼玲(中正大学中文系教授)、林黛嫚(淡江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谢佩芬(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林世仁 (儿童文学作家) 联名推荐

【各界推荐】

这部书,是一座汉字文化基因库
林世仁(儿童文学作家)

                                       
  十几年前,当我对甲骨文产生兴趣时,有三本书让我最惊艳。依出版序,是许进雄教授的《中国古代社会》、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台版改名《汉字的故事》)、唐诺的《文字的故事》。这三本书各自打开了一个面向:《中国古代社会》将甲骨文与人类学结合,从「文字群」中架构出古代社会的文化样貌;《汉字王国》让甲骨文与影像结合,让人从照片、图象的对比中惊叹文字的创意;《文字的故事》则将甲骨文与散文结合,让文字学沾染出文学的美感。

  十几年来,两岸各种「说文解字」的新版本如泉涌出。但究其实,若不是「旧内容新编排」,就多是挤在《汉字王国》开通的路径上。《文字的故事》尚有张大春《认得几个字》另噼支线,《中国古代社会》则似乎未曾再见类似的作品。何以故?因为这本书跳脱了文字学,兼融人类学、考古学,再佐以文献、器物和考古资料,取径既大,就不是一般人能踵继其后的了。

  这一次,许教授重新切换角度,直接以文字本身为主角,化成《字字有来头》系列,全新和读者见面。这一套五本书借由「一册一主题」,带领读者进入「一字一世界」,看见古人的造字智慧,也瞧见文字背后文化的光。

  古人造字没有留下说明书,后人「看字溯源」只能各凭本事。许老师胜过其他人的地方,在于他曾任职博物馆,亲手整理、拓印过甲骨。这使他跳出一般文字学者的训诂框架,不会「只在古卷上考古」。博物馆的视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证」的能力与「大胆假设」的勇气,后者是我最钦佩老师的地方。

  例如他以甲骨的钻凿形态来为卜辞断代,以甲骨文和犁的材质来论断商代已有牛耕,以气候变迁来解释大象、犀牛、廌等在中国绝迹的原因,认为「去」 的造字灵感是「出恭」,都让人眼睛一亮。所以这套书便不会是陈规旧说,而是带有「许氏特色」的文字书。

  文字学不好懂,看甲骨文却很有趣。人会长大,字也会长大。长大的字和小时候经常大不相同,例如「为」 原来是人牵着大象鼻子,有作为的意思(大概是要去搬木头吧);「畜」 竟然是动物的肠子和胃(因为我们平常吃的内脏都来自畜养的动物);「函」的金文作 ,是倒放的箭放在密封的袋子里(所以才引申出「包函」)……凡此种种,都让人有「看见文字小时候」的惊喜与恍然大悟!

  书里,每一个字都罗列出甲骨文或金文的不同写法,好像「字的素描本」。例如「鹿」,一群排排站,看着就好可爱!还有些字,楷书我们并不熟悉,甲骨文却充满趣味。例如「龏」几乎没人认得,它的金文却魔幻极了──是「双手捧着龙」啊!类似的字还不少,单是看着它们的甲骨文便是一种奇特的欣赏经验。

  这几年,我也开始整理一些有趣的汉字介绍给小读者。许教授的书一直是我的案头书。虽然有些训诂知识对我是「有字天书」,但都不妨碍我从中看到造字的创意与文化的趣味。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字字有来头》系列堪称是一座「面向大众」的基因库。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这套书恰好便是这句话的展演和示例。

有趣又实用的语文暨书法辅助教材
徐孝育(世新大学中文系讲师、世新大学中文系博士生、资深书法教师)


  从事书法和读写教育推广至今二十多年,在设计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书法课程设计时,除了使用字帖教材之外,最需要一套能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教学自学都好用的古文字教材,却始终寻寻觅觅而不可得。

  直到我在世新大学博士班选修了许进雄教授的甲骨文专题、古文字专题、中国古代社会等课程,深感这些课程内容不但令我受益匪浅,也对我从事书法教学大有助益,只可惜中小学教师和社会大众却无缘接触这些有趣又实用的文化知识。直到今年,许教授最新力作、有系统又有趣味的大众文字丛书《字字有来头》,终于在盼望中应世了。

  我在翻阅之后如获至宝,立刻将《字字有来头》的动物篇首先编入我在坊间所开设的语文学班的教材,同时也编入育幼院的阅读书写课程之中,让这些国小到高中的孩子们,能从中学习到严谨而不失趣味的古文字的知识。我更尝试将之编入书法课程,让学生透过文字中有文化,文化中有故事,字字都有来头的习字课程,吸收古文字的背景知识,写起书法更有乐趣!

  孩子们在学习写古文字时,一面口中念念有词:「『为』就是一只手牵着大象的鼻子……「『虣』就是用一把戈,面对着老虎搏斗……」大一点的孩子还能将内容画成自己的心智图呢!

  对于一个非古文字专业的书法和读写推广者而言,这部书除了在备课时能轻松上手,将之编成数位化教材更能适合大班级的讲授。最重要的是,不必担心教材的专业度,也能安心使用,不怕用错教材、讲错字。如果学生是更高程度的孩子或成人,也不用烦恼教材的延展度,因为许进雄教授还有相关的学术着作和大学用书可以参考,备课时可将更专业的资料加入补充教材中,增加教材内容的深度及广度。这部书,确实是非常实用的语文暨书法辅助教材,而且,它极专业却浅显好读,最是可贵。
《字字有来头: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02:战争与刑罚篇》图书简介 内容提要 本书是继《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系列之后,深度聚焦于商代社会生活两大核心议题——战争与刑罚的学术力作。通过对海量甲骨文卜辞的精微解读,本书以文字为载体,还原了三千多年前中原腹地所经历的残酷与秩序。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字学的研究专著,更是一部通过古老契文,重构商王权力的运作机制、军事策略的演变路径以及刑罚制度的实践图景的社会史画卷。本书旨在为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及汉语言文字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份基于第一手资料的、极具洞察力的参照系。 导论:殷墟文字的“战争基因”与“刑罚脉络” 商王朝的统治,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战争资源的掌控和对社会秩序的强制维护之上。殷墟甲骨文,作为商王室最直接的记录媒介,其内容绝大多数与祭祀、农业收成以及最重要的——战争和刑罚紧密相关。本书的开篇,将系统阐述如何从甲骨文的字形、词汇和语境中,捕捉到商代人对“战争”与“刑罚”的认知范畴。我们探讨了“贞问”的结构如何预示着军事行动的必然性,以及“刑”的观念如何从简单的惩戒演变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性展示。文字本身,成为了权力意志的投射。 第一部分:武力与祭祀——商代战争的文字学透视 商代的战争,并非纯粹的军事冲突,它深深根植于神权政治的土壤之中。 一、战事动员与兆辞分析:本书详细梳理了甲骨文中记录的数百次战争相关贞问。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伐X邦”、“获俘Y众”,而是深入到卜辞的结构内部,分析商王在出征前所关注的核心要素:敌方的兵力数量(“众”、“人”、“众马”)、战场的地理方位(如“东土”、“南鄙”),以及最重要的——战胜的概率(“吉”与“凶”的判断)。 二、兵器与战阵的文字表征:通过对“戈”、“矛”、“钺”、“矢”等兵器类文字的字形演变和用法考察,揭示了商代兵器在实际战争中的功能差异。例如,“戈”在卜辞中往往代表主体攻击力量,而“钺”则常与祭祀受俘者一同出现,暗示其更侧重于象征性的处决权。我们还尝试重建卜辞中对战阵的简略描述,如“率众入”与“围”等词汇所暗示的初步军事部署。 三、俘虏的文字归宿:祭祀与役用:战争的最大成果之一是获取俘虏。本书重点分析了与俘虏相关的词汇:“俘”、“虏”、“获”。这些字在不同的卜辞中,其后文指向了完全不同的命运:被用于“燎祭”、“醢祭”的,其文字意义是作为献给神灵的祭品;而被用于“役”、“作”、“耕”的,则标志着其被纳入商王朝的劳动力体系。这种文字选择的差异,直观反映了商代对“人”的功用性评估标准。 第二部分:刑罚的仪式化与文字的威慑力 商代的刑罚,是维护社会等级与王室权威的最后一道防线。甲骨文中的刑罚记录,往往比直接的法律条文更具震撼力,因为它揭示了惩罚背后的神学逻辑。 一、核心刑罚词汇的字源考辨:本书对“劓(鼻)、刖(足)、宫(阉)、杀(口)、墨(黥)”等五刑的基本字形及其在商代的确切含义进行了考证。我们发现,许多字形在甲骨文中保留了更为原始的象形意味,使我们得以直观理解刑罚的物理形态。例如,“刖”字的形体,清晰地展现了截断足部的动作。 二、“辟”与“殹”:国家权力的执行终端:商代国家权力的执行者——“辟”(可能指典狱或执法官员),在卜辞中的出现频率,与重大案件的审判直接相关。本书分析了涉及“辟”的贞问,探究其裁决的依据是“天命”还是“人情”。同时,对表示死亡的词汇如“殹”(病死、非正常死亡)与“杀”的区别考察,帮助我们区分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与国家强制执行的死亡之间的界限。 三、族群与刑罚的关联性:在商代的刑罚实践中,不同族群(如羌人、方国之人)的犯罪,往往受到比商民更为严厉的对待。本书通过比对不同对象遭受刑罚的频率,论证了刑罚在商代具有明显的“身份歧视”色彩。文字记录了这种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即将对异族的惩罚,往往直接导向祭祀,强化了商王朝的自我中心主义。 结语:文字中的三千年前的秩序与暴力 《字字有来头: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02:战争与刑罚篇》最终汇聚成一幅复杂而真实的商代社会图景。战争与刑罚,是维持一个青铜时代王权稳定的两大支柱。甲骨文,作为记录这两大支柱运作的媒介,其词汇的精妙选择、语境的固定模式,无不透露出商代统治者如何运用“神谕”和“暴力”的组合拳,来确保其对中原地区的绝对控制。本书试图通过最严谨的文字学方法,揭示隐藏在这些古老刻痕背后的,是关于权力、秩序与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它邀请读者,跨越三千年的时空,亲身体验文字如何成为历史的最冷峻的见证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进雄


  1941年出生于高雄。于台湾大学中文系就学时,开始研读甲骨学。中文研究所毕业后,1968年应加拿大多伦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聘约,前往整理明义士收藏的甲骨,发现以甲骨上的钻凿形态作为断代的新标准。

  1974年获得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并于该系兼职授课。1996年回台,接受台湾大学中文系聘约,教授有关中国文字学、古代社会与文物课程,2006年退休,转任世新大学中文系教授。

  出版专着有:《殷卜辞中五种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物小讲》、《简明中国文字学》、《许进雄古文字论文集》、《文字小讲》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字字有来头》 这是一部最可信赖的大众文字学丛书    ◎黄启方
自序     字的演变、有迹可循:浅谈中国文字的融通性与共时性
1.原始武器
2.战斗用的武器
3.仪仗用的武器
4.防护装备
5.军事行动
6.掠夺
7.刑罚
8.五刑与法治
9.军事技能养成
10.政府的管理者
后记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这是一部最可信赖的大众文字学丛书
黄启方/世新大学终身荣誉教授, 前台湾大学中文系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前国语日报社董事长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而中国文字的创造,尤其惊天地而动鬼神。《淮南子》就有「昔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记载。现存最古早的中国文字,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极有价值的文物,却晚到十九世纪末(西元一八九九年)才发现。编成于西元一七一六年的《康熙字典》,比甲骨文出土时间早了一百八十四年,就已经有五万多字了。

  从东汉许慎把中国文字的创造归纳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个原则以后,历代文字学家都据此对文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努力做解释。但是,由于文字的创造,关涉的问题非常多,许慎的六个原则,恐怕难以周全,所以当甲骨文出土后,历来学者的解释也就重新受到检验。当然,必须对甲骨文具有专精独到的研究成就,才具备重新检验和重新诠释的条件,而许进雄教授,就是当今最具有这种能力的学者。

  许教授对文字的敏锐感,是他自己在无意中发现的。当他在书店的书架上随兴抽出清代学者王念孙的《广雅疏证》翻阅时,竟立刻被吸引了,也就这么一头栽进了文字研究的天地,那时他正在准备考大学。

  一九六○年秋,他以第一名考进台湾大学中文系;而当大部分同学都为二年级的必修课「文字学」伤脑筋时,他已经去旁听高年级的「古文字学」和研究所的「甲骨学」了。

  当年台大中文系在这个领域的教授有李孝定、金祥恆、戴君仁、屈万里几位老师,都是一时硕儒,也都对这一位很特别的学生特别注意。许教授的第一篇学位论文《殷卜辞中五种祭祀的研究》,就是根据甲骨文字而研究殷商时代典礼制度的着作。他质疑董作宾教授与日本学者岛邦男的理论,并提出殷商王位承传的新谱系,让文字学界刮目相看。然后,他又注意到并充分利用甲骨上的钻凿形态,完成《甲骨上钻凿型态的研究》,更是直接针对甲骨文字形成的基础作探讨,影响深远,目前已经完全被甲骨学界接受,更经中国安阳博物苑甲骨展览厅推尊为百年来对甲骨学具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

  许教授于一九六八年获得屈万里老师推荐,获聘为加拿大多伦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远东部研究人员,负责整理该馆所收藏的商代甲骨文字。由于表现突出,很快由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升为研究员。在博物馆任职的二十几年期间,亲身参与中国文物的收藏与展览活动,因此具备实际接触中国古代文物的丰富经验,这对他在中国文字学、中国古代社会学的专长,不仅有互补的作用,更有加成的效果。

  谈古文字,绝对不能没有古代社会与古代文物研究的根柢,许教授治学兼容并蓄,博学而富创见。他透过对古文字字形的精确分析,解释古文字的原始意义和它的演变,信手拈来,都是极具启发且有所依据的创见。许教授曾举例说明:「介绍大汶口的象牙梳子时,就借用甲骨文的姬字谈发饰与贵族身分的关系;谈到东周的莲瓣盖青铜酒壶时,就谈盖子的泸酒特殊设计;借金代观世音菩萨彩绘木雕,介绍观世音菩萨传说和信仰。…」他在解释「微」字时,借由「微」字字形,从商代甲骨文、两周金文、秦代小篆到现代楷书的变化,重新解释许慎《说文解字》「微,眇也,隐行也」的意涵,而提出出人意表的说法:「微字原本意思应是『打杀眼瞎或病体微弱的老人』。古代丧俗」。而这种丧俗,直到近世仍存在于日本,有名的〈楢山节考〉就是探讨这个习俗的日本电影。许教授的论述,充分显现他在甲骨文字和古代社会史课题上的精辟与独到。读他的书,除了赞叹,还是赞叹!

  许教授不论在大学授课或在网站发表文章,都极受欢迎。他曾应好友杨惠南教授鼓吹,在网路开辟「殷墟书卷」部落格,以「殷墟剑客」为笔名,随兴或依据网友要求,讲解了一百三十三个字的原始创意与字形字义的演变,内容既广泛,又写得轻松有趣,获得热烈回响。

  《字字有来头》则是许教授最特别的着作,一则这部丛书事先经过有系统的设计,分为动物篇、战争与刑罚篇、日常生活篇、器物制作篇,让读者分门别类、有系统的的认识古文字与古代生活的关系﹔再则这是国内首部跨文字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大众文字学丛书﹔三则作者是备受国内外推崇的文字学家,专论着作等身,却能从学术殿堂走向读者大众,写得特别浅显有趣。这套丛书,内容经过严谨的学术研究、考证,而能雅俗共赏,必然能够使中国文字的趣味面,被重新认识。许教授的学术造诣和成就,值得所有读者信赖!

推荐序

中国文字故事多,《来头》讲古最精博!
何大安(中央研究院院士、语言学研究所前所长)


  读了《字字有来头》这部书之后,我想用两句简单的话来概括我的体会。第一句是:「中国文字故事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中国文字的特色说起。有人主张文字的演进,是由图画文字演进为表意文字,再由表意文字演进为表音文字。这是「起于图画、终于音声」的一种见解,这种见解可以解释某些拼音文字的演进历程,自属言而有据。不过,从负载讯息的质和量来说,这样的文字除了「音」、以及因「音」而偶发的一些联想之外,就没有多余的东西了。一旦发展到极致,成了绝对的符号,成了洁净无文、纯粹理性的编码系统,这样的文字,取消了文化积淀的一切痕迹,也就丧失了文明创造中最可宝贵的精华——人文性。这无异于买椟还珠,也就不能不让人感到万分的可惜了。

  好在中国文字不一样,它不但拥有这种人文性,而且数千年来还在不断的增长、生发。这种「增长的人文性」,源于中国文字的最大特点。这个特点,读者未必想得到,那就是「方块化」。

  中国文字是方块字。距今四五千年前,被公认为中国文字雏形的半坡、柳湾、大汶口等地的刻符,已经是纵横有序大小略等的「方块字」了。而正因为是「方块」,所以使他和其他的图画文字,如古埃及文字,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埃及文字是「成幅」表现的。「幅」中共组一图的各个部件,没有明确的独立地位,只是零件。中国文字的「方块」,则将原始图画中的部件抽象化,独立出来。一个方块字,就是一个自足的概念,一个表述的基本单位。古埃及文字中的零件,最终成为「词」的很少,多半成了无意义的音符。中国文字中的每一个方块,却都成了一个个独立自主的「词」,有了自己的生命和历史。所以「方块化」是将「图画」进一步抽象的结果。从「具象」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这是一种进步,一种文明程度的提升,一种人文性的展现。

  所以,有多少中国字,就有多少最基本的概念。这是第一个「故事多」。中国字的传承,经过几千年的假借引申、孳乳派生,产生了概念和语义、语用上的种种变化。一个字,就有着一部自己的演变史;这是第二个「故事多」。

  第三个多,就系乎是谁讲的故事了。《红楼》故事多,那是曹雪芹所讲。《聊斋》故事多,那是蒲松龄所讲。中国文字反映了文化史,其关乎城阙都邑的,考古家能言之;关乎钟鼎彝器的,冶铸家能言之;关乎鸟兽虫鱼的,生物家能言之;关乎生老病死、占卜祭祀、礼乐教化的,医家、民俗家、思想家能言之;但是集大成而尽精微,把中国文字讲出最多故事来的又能是谁呢?在我读过的同类作品中,只有《字字有来头》的作者许进雄教授,足以当之。因此我有了第二句话,那就是:《来头》讲古最精博!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原始武器
 
竞争是自然界为了生存所採取的手段。为寻求必要的生存物资,当双方的利益不平衡时,为了保存自己,不能不透过各种途径压制对方。战争就是压制对方、解决争执的有效方法。人类及动物界,用攻击的手段把对方屈服或杀害,是很平常的事;最激烈的行动,就是把对方消灭。
 
虽然战争是残酷的行为,却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主要动力。战争需要更有效的武器,促进了工艺进步,工具改良后可以提高生产量。还有,弱小者为了对抗强者,就共同联合起来成为集团,也逐渐扩大战争的规模。
 
为了提高战斗绩效,就要有良好的组织,由有能力的人领导。这些过程,终于促成建立国家制度。所有文明国家,都是在不断争战中成长起来的。传说中的华夏始祖黄帝,就是在经过五十二次战争之后,才统一了黄河流域各个大小部落。
 
原始社会的工具,多数与取食有直接关系。那时候的工具与武器,只是使用的对象不同,其形状没有显着的分别。在初期人与野兽争生存的时代,只要有足够的重量和稜角,足以造成杀伤力的工具,都可以拿来做为武器,很少有专为格杀而制造的专用武器。
 
人类最早遭遇具威胁性的敌人,是凶勐的野兽。野兽虽有锐利的爪牙,强壮的身躯,但因人类可以借助他物来防御自己,攻击野兽,所以在长久的斗争中,人类终于成为胜利者。
 

 
甲骨文的父字          ,是手拿石斧的样子。父字的金文字形         ,石斧的形状表现得更为清楚,一端尖锐,一端浑圆。浑圆的一端可以当做槌子,用来重击东西。尖锐的一端可以当作斧头,利用刃部切割材料。
 
石斧可以说是古时候一种多用途的工具,砍树、锄地等重要的工作都需要使用它,甚至到了青铜时代早期,石斧仍旧是男子工作的主要工具。在商代,这个字是做为对父辈众亲长的称唿,因此有人以为,石斧是用来表示男性对女性或父亲对儿女的权威。其实,父的称谓可能只是源自新石器时代的两性分工。
 
母系氏族的社会,子不知其父,由母亲负起养育责任,并且有效控制子女的劳动成果。那时代,财产继承权也经由女性,男子并不特别尊贵。石斧没有威权的象征。孩子称唿母亲的多位伴侣或兄弟为父,只因他们都是劳动力的成员,并不含特别亲近或敬畏的成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殷墟」這個名字,總讓人聯想到那段遙遠而神秘的歷史,甲骨文的刻劃,彷彿還帶著遠古的呼吸。這次的《字字有來頭》,第二部聚焦在「戰爭與刑罰」,光聽名字就覺得夠震撼。身為一個對歷史有點好奇心的台灣讀者,我總覺得,文字不僅僅是記錄,更是當時社會面貌的一扇窗。想像一下,那些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字,是如何描繪出帝王將相的征伐、庶民百姓的苦難,以及那維持社會秩序的嚴酷手段。我很期待作者能透過文字學的專業,為我們解開這些古老符號背後的故事,讓那些冰冷的字眼,重新活過來,帶著我們穿越時空,親身感受殷商時代的烽火連天與鐵腕統治。尤其是在討論刑罰時,我很好奇,那些在甲骨文裡出現的字,究竟代表了什麼樣的懲罰方式?是流血的酷刑,還是更為細膩的社會控制?這本書的選題,無疑觸及了人類社會最原始也最根本的議題,我相信讀起來絕對不會是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歷史探險。

评分

《文字學家的殷墟笔记02:战争与刑罚篇》這個書名,光是聽起來就覺得充滿了學術的深度與歷史的厚重感。我特別喜歡這系列「字字有來頭」的命名方式,它直接點出了核心,就是要去探究每個字的起源和意義。這次聚焦在「戰爭與刑罰」,這兩個詞在任何時代都是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的關鍵。對我一個台灣讀者來說,能從文字學的角度去解讀殷商時期的戰爭,絕對是一次全新的體驗。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從甲骨文裡辨識出關於戰爭的策略、兵器,甚至是軍隊的編制?例如,那些描寫攻城、守城的字,又有哪些是描繪當時戰鬥的激烈程度?同時,刑罰的部分,也讓我充滿了疑問。在那個時代,刑罰又是如何體現社會階級的?「罰」、「刑」、「罪」這些字,在當時的語境下,代表著怎樣的具體行為和後果?我相信,這本書一定能為我們揭示一個比一般歷史書更為細緻、更為真實的殷商社會樣貌,讓我們從文字的根源,去理解那個時代的運作邏輯和人們的生存狀態。

评分

對於「殷墟」這個詞,我總是充滿敬畏,那是一個消失了的文明,卻留下了無數的線索。這次的《字字有來頭》系列,將目光鎖定在「戰爭與刑罰」,這樣的選題實在太有意思了。我對文字學的了解不深,但一直對古老的文字如何反映社會現實感到著迷。在台灣,我們對歷史的學習,常常是從比較近代的事件開始,而殷商的戰爭與刑罰,那更是遙遠的另一種景象。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理解當時人們是如何記錄戰爭的勝利與失敗,又有哪些字詞,承載著對戰爭的恐懼與對和平的渴望。而刑罰的部分,我更想知道,在那個還沒有現代法典的時代,懲罰是如何被定義和執行的?「刑」、「罰」、「罪」這些字,在殷墟的甲骨文裡,又是如何被詮釋的?我相信,這本書會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禮,讓我們從最基礎的文字符號出發,去理解一個古老國家的權力結構、社會秩序,以及人們在那個時代所面臨的生存挑戰。

评分

讀到《字字有來頭》系列出了戰爭與刑罰這本,真的是太讓人興奮了!我一直都很喜歡這種深入探討文字起源和演變的書,尤其是結合歷史事件的。畢竟,要理解一個時代,除了 grandes narrative,更要從細節裡去挖掘。戰爭和刑罰,這兩個詞本身就充滿了力量和權威的意味,在古代社會更是如此。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從那些簡短的甲骨文符號中,解讀出當時的戰爭形態、戰術策略,甚至是軍隊的組織結構?還有刑罰的部分,那些關於「罪」、「罰」、「殺」、「囚」等等的字,背後又隱藏著多少當時的法律條文、審判程序,以及社會對懲罰的態度?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文字,更是關於「人」的故事,是關於權力如何運作,社會如何被維繫,以及人們在極端環境下所展現出的生存智慧與殘酷。很期待能透過作者的筆觸,看到一個立體、真實的殷商戰場和法庭,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課本上的幾個名詞。

评分

每次看到「字字有來頭」這樣的書名,心裡總有一種被點燃的求知慾。這次的《文字學家的殷墟笔记02:战争与刑罚篇》,我對「戰爭」這部分特別感興趣。身為台灣人,我們對歷史的理解,往往受到外來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影響。但追溯到最源頭的文字,或許能提供一個更為純粹、不受污染的視角。我很好奇,殷商時期的戰爭,是以什麼樣的規模進行?是部落間的零星衝突,還是有組織的大規模征伐?那些關於「伐」、「征」、「師」、「眾」的字,又是如何具體地描繪出戰爭的場景和參與者?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像一位偵探一樣,從細微的字形變化、詞語的搭配,甚至是被遺忘的用法中,抽絲剝繭,還原出一段段真實的歷史畫面。此外,刑罰的部分,也同樣令人深思。在那個講求血脈和權力的時代,刑罰的公正性如何體現?又有哪些字,代表著當時社會對「秩序」的維護和對「罪惡」的懲戒?這本書無疑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探殷商社會最為底層的運作邏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