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你以为作者在打脸大众品味,
没多久,你发现作者是在打脸菁英品味,
最后明白,其实每个人都被婊了!
一本在音乐圈、世界各地大学的英文及文化研究系所,还有部落格与podcast,
甚至电视谈话节目中,引爆品味辩论的评论经典!
有人喜欢蓝色风景画,有人喜欢黑色抽象画;有人喜欢席琳.狄翁,有人喜欢巴布.狄伦。品味战争,每天都在我们的世界开打。而音乐可能比任何型式的嗜好更能标记个人认同,更能表现出你想让别人认识的表象人格。音乐的品味战争,其实是「身分认同」的战争!
但是,我们会如何讨论「喜爱」,或者更精确说,我们会如何讨论「厌恶」?借着仔细检视我们在音乐上的恐惧和厌恶,检视我们认定的「坏品味」,可能会让我们看出许多隐藏的真相,以及你所不认识的自己。
本书作者卡尔‧威尔森身为靠「品味」吃饭的专业乐评人,他逐渐对「品味」感到好奇:品味如何形成?如何运作?为何大众品味似乎与所谓「文化菁英」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卡尔决定进行一项实验:认真聆听一部广受大众喜爱,却令他厌恶的音乐作品,并深入研究其表演者,看看他是否会因此爱上这部作品,并开始欣赏他原本厌恶的这名音乐人,从而动摇他的「品味」根基。
魁北克出身的卡尔选择了他最知名的同乡,在当地具有民族英雄地位的天后歌手席琳‧狄翁。
在本书中,读者将随着卡尔的研究取径前进,对品味展开研究与反思。他先是检视流行乐评史上的翻案纪录,包括金属、迪斯可、异国沙发音乐乃至前卫摇滚等,借此质疑评论者的威信。再从席琳的法语背景切入美国流行音乐的种族地图,观察黑人与白人音乐如何画地分界,及模煳地带如何变动;借由席琳打入日本市场的过程展示跨国唱片公司的全球在地化策略;更从席琳充满爆发力的演唱方式分析流行音乐的表演美学与角色塑造。卡尔也实际拜访了几位席琳歌迷,验证乐评人想像中的坏品味大众样貌究竟有几分为真,这些歌迷的音乐品味又如何反映他们的人生经历。
接着,他从席琳的音乐类型历史谈到雅俗分界的起始点、阶级品味的成形,并爬梳布迪厄的思想,探讨品味如何扮演策略性工具的角色,一方面用来区隔社会阶层低于我们的人,另一方面也用来追求我们认为自己应得的地位。品味因而是一种区辨我们和别人的手段,也是对于差别的追求。最后,卡尔将重新聆听席琳的《说爱》专辑,并写下一篇完整的评论文章,作为实验的总结。
本书于2007年出版后引起不少讨论,作者也因此受邀上了知名的深夜讽刺电视节目《科尔伯特报告》。许多教师在美学哲学、批评、流行音乐与文化研究的课堂上使用本书,例如小说家强纳森‧列瑟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的非虚构文类写作课程(知名演员詹姆斯‧法兰科更因爲这门课而对本书爱不释手,甚至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中对娱乐记者聊起本书)。2014年,卡尔为本书的再版召集了一场文字鸡尾酒派对,邀请艺人、思想家与评论家等各界人物发表他们对本书的回应。其中某些人直接回应本书议题,某些人则把本书当成跳板,提出自己的论述与分析,使得本书成为更多思考与对话的起点——而这正是我们对艺术评论的诸多期望之一。
名人推荐 ◆尼克.宏比:「艺术批评(还有我对于艺术批评的阅读、体验以及贡献)有一点让我觉得愈来愈不安,那就是开放的心胸极为罕见。相反的,评论家把完全未经检验的好品味当成武器,用来鞭笞无知的大众。
在我的理想世界里,世人随时都在阅读、聆听音乐及观赏电影,并且深深喜爱他们所接触的那些艺术。评断这些人或者他们喜爱的作品,不论是席琳.狄翁还是舒伯特的交响曲,即是以彻底无益的方式破坏他们与文化的关系。卡尔.威尔森这本充满洞见、挑战性以及人性的小书相当重要,因为只要我们愿意聆听这本书提出的意见,那么我理想中的那个世界就会多那么一点点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