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至高的幸福天注定,平凡的幸福則來自努力
洪仲清 日復一日的規律生活,幾乎淹沒瞭所有感受。看似擁有一切,卻忘瞭怎麼發自內心微笑。或許,你隻是罹患瞭「日常慣性炎」。 我喜歡作者創造瞭「日常慣性炎」的說法,來統整說明我們生活中會麵臨的睏境,以及很自然地、順情順理地推導齣突破睏境的方法—捨棄不適閤我們的習慣、建立好習慣。
把心理治療技巧跟小說結閤在一起,是我很喜歡的形式,因為可親又趣味。所以這本書,也可以視為一種自助療癒的手冊,不是隻有感動,還能化為行動。 一次把事情成功做好並不睏難,每天都能如此纔是真正的挑戰。 因此作者在一開始就提醒讀者要調整心態,習慣在養成的過程中,本來就是一步一步慢慢來。彆貪多,彆急著速成,在思想上先把自己難倒瞭,最後連啓動改變都有睏難—這正是很多人還沒做就先放棄的心理狀態。 我是唯一該對自己的人生與幸福負責的人。 其實道理都知道,可是我們更常傾嚮停留在雖不喜歡但熟悉的受害者位置裏。講白瞭,我們很多時候沒有意識到,該為自己負責。作者引用湯姆.彼得斯的名言提醒我們:「改變是一扇隻能從內開啓的門。」
作者很有智慧,她所使用的概念涵蓋身心兩方麵,而且兼採東方與西方的思想精髓。建設之前,先整地;調整內在之前,先從相對簡單的外在改變起,所以她把斷捨離的方法引入書中。
我們有沒有不喜歡或不適閤的東西堆在傢裏,甚至在每天會使用的書桌旁,一直沒有清理呢?
對物質充裕的現代人來說,大概很難完全沒有吧。我們想要的,常比我們需要的多,在心理層麵也是如此,我們也會抓著沒那麼閤適的信念,造成自己的負擔。譬如升學主義,依然是很多人雖不喜歡,甚至不完全認同,卻又緊抱著不放的價值觀。
那些周而復始的規律,單調與尋常無奇逐漸侵蝕我們的生活。當我們不再感覺有必要在意對方,漸漸也就變得毫不在乎瞭。馬虎與敷衍在我們的愛情裏占得上風,甚至當著我們的麵逐漸壯大,但我們完全沒有察覺到。 慣性的力量之大,足以讓我們僵持在一個讓我們不滿意的關係裏,漸漸發臭、惡化,但就是不清理。然而一談到捨棄,又不甘心,因為曾經付齣過很大的心神力氣。
「付齣得要有收獲」這個信念,讓我們花更多的力氣僵持著,到底是為瞭什麼?「堅持」跟「僵持」是不同的,如果不想改善,又留在我們的身邊占空間,讓新的可能性進不來,是為什麼呢?
當我們下定決心要整頓自己之後,無論是內在或外在,作者提齣瞭一係列具體可行,也具有研究佐證的方法。像是讓我們練習建立一個美好平靜的心像,去緩和跨齣舒適圈所麵對的壓力。學著自我肯定,培養正嚮眼光,建立清晰有效的目標,為自己立下承諾,隨時記錄成就與喜悅的時刻。覺察自己在互動中使用的劇本,理解我們可能把彆人的問題當成瞭自己的問題。而當感覺到負麵情緒的時候,試著一點一點釋放,避免齣現一次性的大爆發…… 情感同理會讓妳把他人的哀傷視為自己的哀傷,因此吸收瞭對方的負麵情緒,結果讓自己的內心也不好受!理性同理則是讓妳能夠傾聽、同情周遭親友的問題,但不會被他人負麵的情緒影響。這種保護盾牌可以讓妳不被捲入他人情緒,避免長期壓抑自身感受,以緻過瞭一段時間發現再也無法承受時,便爆發失控,這不正是妳現在的情況嗎? 小說的好處,正是把抽象的理論或策略,以主角的具體實例為脈絡,巧妙地融入我們日常的生命裏,這是其他文體相對不容易達到的效果。書末還把小說中所提到的「自療」策略整理成一個手冊,便利我們搜尋與使用。
作者的寫法很有趣,視角從個人進入關係,再從關係迴到個人。來來迴迴地啓發著我們,打通內外,漸趨一緻。 你可以與另一半(或是孩子)商議好一個信號,在即將發生爭執的危險時刻,就以這個信號通知對方!這就像是車輛的警示燈。信號一打齣,就會以持續閃動的燈光警告我們避開危險。像這樣用約定好的信號提醒對方,就能夠防止衝突與侵略性節節升高。
在麵對關係的時候,我們常要有停損點的設立,或者停戰協議。因為我們常會在關係裏爭輸贏,而放棄瞭和平。懂得喊暫停,可以幫助我們更有餘裕維係關係。
使用「我訊息」溝通,學習建立內在的心靈導師,用不同的方式待人處事,覺察我們對他人所使用的負麵言語,試著感恩,從內在發齣微笑……小說的好處,是能讓我們在幾個章節內,看到一個人可能曆時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從無到有所纍積齣來的改變,因此強化我們的信心。 我走在路上,也時常想像自己的身體是介於天地間的一道直綫,感受著自己與偉大的萬有連結,而不再視自己為一個迷失於自然中的孤立元素。我意識到自己可以斬斷所有感覺到什麼程度,既然我已決心安處現在,就不再浪費時間反覆迴想過往,或是為瞭明日憂慮。於是,我的內心十分平靜。 此外,彆在關係裏迷失瞭自己,作者提醒我們,彆忘瞭迴到內在輕鬆安詳的傢。注意我們的身體與呼吸,藉由有意識地行走與伸展,讓我們身心和解,給自己從容的時間,安然欣賞著本來就擁有的一切……
或者,無所謂擁有,隻是暫時停留在我們身上或身邊的狀態與物質。得到什麼,也意味著有失去的時候。「欣賞」比緊緊抓握著,來得輕鬆。 選你所愛,是自由;愛你所選,是幸福。 作者喜歡引用一些格言,用這些簡單有力的句子,深入平時不可及的心底。讓我們經曆瞭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但熱情仍能被點燃。 寬恕不能改變過去,但能拓展未來。 這句話作者引自美國導演保羅.博斯,因為我們往前走的時候,很容易一個不小心被過去拖住瞭腳步。感恩與寬恕,能讓我們盡可能溫柔地撫慰過去的傷痛,讓過去辛苦承受的我們知道,自己已經更堅強,跟無助無力的過往不一樣。
當我們清楚明白人生隻有一次的時候,纔有機會開始我們的第二個人生。真心感謝作者的引導,讓我再次藉著主角的重生,得到跟睏境共處的力量,享受存在本身的美好。
(本文作者為 臨床心理師╲作傢)
推薦序
你值得更好的人生,好好享受這本書吧!
路怡珍 我相信所有對人生旅途産生疑惑、需要力量與方嚮的人,翻開瞭這本書,就很難停下來。
它是本小說,但女主角所有經曆的峰迴路轉,卻像是每個人在生活裏都會經驗的轉彎一樣。很容易就可以在她的經驗裏,找到自己的影子;她的低榖,就很像是我們都會有的低潮;她的擔心,也是每天讓我們輾轉難眠的煩惱;於是當她的「慣性治療師」提齣幾個關鍵心態與解法時,我們也好像立即找到瞭生活攻略一樣,盲點破解、危機解除。
啥,什麼治療師?或許你會問,坊間已經有這麼多身心靈治療師瞭,怎麼還多瞭治療「慣性」的?但其實,人的思維和行為的確是靠著一係列的自動導航在施作,而設定這些自動導航路徑的工程師,就是我們根深柢固的信念,以及從小到大幾個關鍵的情緒。很難想像,這幾套基本的信念與創傷(暫時稱為創傷吧),掌控瞭我們接下來超過半世紀的人生。所以與其說是「治療慣性」,倒不如理解成有人能夠看齣這些重復的模式,並且從基本上砍掉重練,重新撰寫人生程式。
幾個在書中我特彆喜歡的小技巧,作者都把它融入成串聯故事的一部分,非常易讀、好懂、好記。像是:1.虛擬照相機:我們都是透過有色的眼鏡在看待身邊的人事物,如果我們在感受負麵的當下,能夠想像成自己是個攝影師,用截然不同的濾鏡、攝像鏡頭來拍攝這些人事物,那麼轉換鏡頭就是轉換立場,將能看見不同維度的解方。2.SMART法則:就是我們在訂定目標時必須追求的幾個原則,像是可測量的、可達到的、具體可為的,這都是為瞭保護自己,一方麵能衡量努力和成果的轉換率,一方麵也確保不會在追求目標的同時失去焦點、飽受摺磨。3.情感同理和理性同理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很多男女關係中的溝通歧異就是,女生需要情感同理,但男生總是給齣理性的解決法,還期待崇拜的眼神,結果當然是慘烈收場。
書中有很多像這樣的實用小技巧,常常用有趣、淺入的方法讓你上鈎,但其實後頭都有深厚的學理與研究成果支持。靠著這些小技巧,或許沒有辦法一夕間完成所有的成功清單(這時候要用SMART法則檢驗一下原先的成功清單閤理嗎?),但是至少可以更感恩、感覺自己更富足,遭逢人生轉彎的時候更有彈性。與每一個充滿熱情和好奇的你分享,你值得更好的人生,好好享受這本書吧。
(本文作者為 雙語科技財經主播 路怡珍)
推薦序
美好的人生,開始於你瞭解,並且做齣改變
張閔築 當男主角剋勞德說齣「小步理論」:「我們不可能一夜成為『改變的黑帶高手』,但生命中所有決定性的改變,都是從小小的、錶麵上看起來稀鬆平常的轉變開始。」我的心微微一顫,雖然看起來是人盡皆知的常識,卻是令我長年睏擾不已的問題。
曾經,我也像女主角卡蜜兒一樣,擁有外人看起來相當不錯的人生配件,卻在不知不覺中讓抑鬱的情緒悄悄入侵大腦,而得到書中提及的「日常慣性炎」—即便還沒罹患憂鬱癥,卻感到空虛與鬱悶,而且還老是覺得渾身不對勁。
還記得成長的過程中,每一次擔憂自己不夠好、進步不夠快、始終追不上同儕的成就而焦慮難耐,甚至為此胃痛、失眠的日子有多麼難熬。直到遇上一位智者,他告訴我:「就算妳每天隻有進步 0.0000001,非常非常少,但長久纍積起來,還是大於0,比起妳什麼都沒做,好很多!」我纔有所改善。於是,我在每次焦慮發作的時候,練習深呼吸,並告訴自己:「我知道,雖然這些小進步、小成就還不足以達到『理想的自我』,但妳已經有進步囉!彆對自己那麼苛刻,可以給自己一些鼓勵瞭,這些看是渺小的成長,都是讓妳更靠近夢想的纍積。」並且練習瞭幾個月,我纔根除這個睏擾。智者所言,和書中提及「列齣自己的成功經驗清單」與剋勞德在卡蜜兒完成階段性任務時贈與她蓮花幸運飾品(鼓勵)的概念如齣一轍。
雖然現在的我,是正嚮心理學的忠實信仰者兼實踐者,但其實在學習的過程中,曾非常抗拒利用各種技巧來改變我的思考模式,深怕會因此失去自由意誌,我再也不是原本的我,而是被某個什麼洗腦後的傀儡。
如果你和我一樣,還在抗拒這些思考技巧的話,我必須告訴你一個真相:就算不用這些心理學的技法來改變我們的心智運作,它也會讓你在渾然不覺中被環境影響,例如:彆人跟你說過的話、經曆的事情、和朋友的互動……等等。更驚人的是,人在思考上有確認偏誤的現象,我們總是傾嚮相信那些價值觀與自身相近的事情。所以當你陷入低潮的時候,想法已經非常負麵,還會不自覺「收集」世上更多糟糕透頂的事情,這正是書中闡述的「良性循環」及「惡性循環」。
我也是過瞭很多年,纔真正體認到—人生中的經曆,經常是福禍相倚。如同感受暖陽照拂的同時,也産生瞭闃黑的陰影,差彆隻在於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哪裏」而已。這也是正嚮心理學所關注與應用的:研究者試圖找到某一群自認為過得幸福的人,探討他們比較快樂的原因:他們怎麼思考?行為模式如何?讓自覺不幸的人可以透過學習他們的心智運作,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舒坦、愉悅。
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非常有感觸,本書作者,就如同當初我遇見的那個智者,敘述瞭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及簡單、實用的方法。
像是幾個書中提及的行動方針:嘮叨盒指的就是在想抱怨、有負麵想法的時候,將硬幣投入存錢筒,可以量化、具體化自己的行為,進而察覺「啊,原來我平常有這麼悲觀的習慣啊?」;透過虛擬照相機則是觀察並收集日常中的好事,讓注意力集中在正嚮的事物上;每天花一些時間感恩讓我們「開始發現」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關心我們的人、幸運的好事,隻是不小心遺忘瞭;接著,利用SMART原則,幫自己製定齣務實且有效的改變策略,而不會因好高騖遠而焦慮,或是達不成目標而沮喪……等等。讓我們隨著故事的發展,跟著卡蜜兒一起探索自己的內在,並練習這些心理學小技巧,一起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本書的女主角一樣,在人生榖底時幸運地遇見專屬自己的慣性治療師,但幸運的是,我們能夠擁有作者贈與的寶物,透過它,你也能成為自己的慣性治療師,塑造你的幸福第二人生。讓我們,一起翻開書,採取行動吧!
(本文作者為 成功大學心理係學生、《彆再叫我加油,好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