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至高的幸福天注定,平凡的幸福则来自努力
洪仲清 日复一日的规律生活,几乎淹没了所有感受。看似拥有一切,却忘了怎么发自内心微笑。或许,你只是罹患了「日常惯性炎」。 我喜欢作者创造了「日常惯性炎」的说法,来统整说明我们生活中会面临的困境,以及很自然地、顺情顺理地推导出突破困境的方法—舍弃不适合我们的习惯、建立好习惯。
把心理治疗技巧跟小说结合在一起,是我很喜欢的形式,因为可亲又趣味。所以这本书,也可以视为一种自助疗癒的手册,不是只有感动,还能化为行动。 一次把事情成功做好并不困难,每天都能如此才是真正的挑战。 因此作者在一开始就提醒读者要调整心态,习惯在养成的过程中,本来就是一步一步慢慢来。别贪多,别急着速成,在思想上先把自己难倒了,最后连启动改变都有困难—这正是很多人还没做就先放弃的心理状态。 我是唯一该对自己的人生与幸福负责的人。 其实道理都知道,可是我们更常倾向停留在虽不喜欢但熟悉的受害者位置里。讲白了,我们很多时候没有意识到,该为自己负责。作者引用汤姆.彼得斯的名言提醒我们:「改变是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门。」
作者很有智慧,她所使用的概念涵盖身心两方面,而且兼採东方与西方的思想精髓。建设之前,先整地;调整内在之前,先从相对简单的外在改变起,所以她把断舍离的方法引入书中。
我们有没有不喜欢或不适合的东西堆在家里,甚至在每天会使用的书桌旁,一直没有清理呢?
对物质充裕的现代人来说,大概很难完全没有吧。我们想要的,常比我们需要的多,在心理层面也是如此,我们也会抓着没那么合适的信念,造成自己的负担。譬如升学主义,依然是很多人虽不喜欢,甚至不完全认同,却又紧抱着不放的价值观。
那些周而复始的规律,单调与寻常无奇逐渐侵蚀我们的生活。当我们不再感觉有必要在意对方,渐渐也就变得毫不在乎了。马虎与敷衍在我们的爱情里占得上风,甚至当着我们的面逐渐壮大,但我们完全没有察觉到。 惯性的力量之大,足以让我们僵持在一个让我们不满意的关系里,渐渐发臭、恶化,但就是不清理。然而一谈到舍弃,又不甘心,因为曾经付出过很大的心神力气。
「付出得要有收获」这个信念,让我们花更多的力气僵持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坚持」跟「僵持」是不同的,如果不想改善,又留在我们的身边占空间,让新的可能性进不来,是为什么呢?
当我们下定决心要整顿自己之后,无论是内在或外在,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也具有研究佐证的方法。像是让我们练习建立一个美好平静的心像,去缓和跨出舒适圈所面对的压力。学着自我肯定,培养正向眼光,建立清晰有效的目标,为自己立下承诺,随时记录成就与喜悦的时刻。觉察自己在互动中使用的剧本,理解我们可能把别人的问题当成了自己的问题。而当感觉到负面情绪的时候,试着一点一点释放,避免出现一次性的大爆发…… 情感同理会让妳把他人的哀伤视为自己的哀伤,因此吸收了对方的负面情绪,结果让自己的内心也不好受!理性同理则是让妳能够倾听、同情周遭亲友的问题,但不会被他人负面的情绪影响。这种保护盾牌可以让妳不被卷入他人情绪,避免长期压抑自身感受,以致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再也无法承受时,便爆发失控,这不正是妳现在的情况吗? 小说的好处,正是把抽象的理论或策略,以主角的具体实例为脉络,巧妙地融入我们日常的生命里,这是其他文体相对不容易达到的效果。书末还把小说中所提到的「自疗」策略整理成一个手册,便利我们搜寻与使用。
作者的写法很有趣,视角从个人进入关系,再从关系回到个人。来来回回地启发着我们,打通内外,渐趋一致。 你可以与另一半(或是孩子)商议好一个信号,在即将发生争执的危险时刻,就以这个信号通知对方!这就像是车辆的警示灯。信号一打出,就会以持续闪动的灯光警告我们避开危险。像这样用约定好的信号提醒对方,就能够防止冲突与侵略性节节升高。
在面对关系的时候,我们常要有停损点的设立,或者停战协议。因为我们常会在关系里争输赢,而放弃了和平。懂得喊暂停,可以帮助我们更有余裕维系关系。
使用「我讯息」沟通,学习建立内在的心灵导师,用不同的方式待人处事,觉察我们对他人所使用的负面言语,试着感恩,从内在发出微笑……小说的好处,是能让我们在几个章节内,看到一个人可能历时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从无到有所累积出来的改变,因此强化我们的信心。 我走在路上,也时常想像自己的身体是介于天地间的一道直线,感受着自己与伟大的万有连结,而不再视自己为一个迷失于自然中的孤立元素。我意识到自己可以斩断所有感觉到什么程度,既然我已决心安处现在,就不再浪费时间反覆回想过往,或是为了明日忧虑。于是,我的内心十分平静。 此外,别在关系里迷失了自己,作者提醒我们,别忘了回到内在轻松安详的家。注意我们的身体与唿吸,借由有意识地行走与伸展,让我们身心和解,给自己从容的时间,安然欣赏着本来就拥有的一切……
或者,无所谓拥有,只是暂时停留在我们身上或身边的状态与物质。得到什么,也意味着有失去的时候。「欣赏」比紧紧抓握着,来得轻松。 选你所爱,是自由;爱你所选,是幸福。 作者喜欢引用一些格言,用这些简单有力的句子,深入平时不可及的心底。让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但热情仍能被点燃。 宽恕不能改变过去,但能拓展未来。 这句话作者引自美国导演保罗.博斯,因为我们往前走的时候,很容易一个不小心被过去拖住了脚步。感恩与宽恕,能让我们尽可能温柔地抚慰过去的伤痛,让过去辛苦承受的我们知道,自己已经更坚强,跟无助无力的过往不一样。
当我们清楚明白人生只有一次的时候,才有机会开始我们的第二个人生。真心感谢作者的引导,让我再次借着主角的重生,得到跟困境共处的力量,享受存在本身的美好。
(本文作者为 临床心理师╲作家)
推荐序
你值得更好的人生,好好享受这本书吧!
路怡珍 我相信所有对人生旅途产生疑惑、需要力量与方向的人,翻开了这本书,就很难停下来。
它是本小说,但女主角所有经历的峰回路转,却像是每个人在生活里都会经验的转弯一样。很容易就可以在她的经验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她的低谷,就很像是我们都会有的低潮;她的担心,也是每天让我们辗转难眠的烦恼;于是当她的「惯性治疗师」提出几个关键心态与解法时,我们也好像立即找到了生活攻略一样,盲点破解、危机解除。
啥,什么治疗师?或许你会问,坊间已经有这么多身心灵治疗师了,怎么还多了治疗「惯性」的?但其实,人的思维和行为的确是靠着一系列的自动导航在施作,而设定这些自动导航路径的工程师,就是我们根深柢固的信念,以及从小到大几个关键的情绪。很难想像,这几套基本的信念与创伤(暂时称为创伤吧),掌控了我们接下来超过半世纪的人生。所以与其说是「治疗惯性」,倒不如理解成有人能够看出这些重复的模式,并且从基本上砍掉重练,重新撰写人生程式。
几个在书中我特别喜欢的小技巧,作者都把它融入成串联故事的一部分,非常易读、好懂、好记。像是:1.虚拟照相机:我们都是透过有色的眼镜在看待身边的人事物,如果我们在感受负面的当下,能够想像成自己是个摄影师,用截然不同的泸镜、摄像镜头来拍摄这些人事物,那么转换镜头就是转换立场,将能看见不同维度的解方。2.SMART法则:就是我们在订定目标时必须追求的几个原则,像是可测量的、可达到的、具体可为的,这都是为了保护自己,一方面能衡量努力和成果的转换率,一方面也确保不会在追求目标的同时失去焦点、饱受折磨。3.情感同理和理性同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很多男女关系中的沟通歧异就是,女生需要情感同理,但男生总是给出理性的解决法,还期待崇拜的眼神,结果当然是惨烈收场。
书中有很多像这样的实用小技巧,常常用有趣、浅入的方法让你上钩,但其实后头都有深厚的学理与研究成果支持。靠着这些小技巧,或许没有办法一夕间完成所有的成功清单(这时候要用SMART法则检验一下原先的成功清单合理吗?),但是至少可以更感恩、感觉自己更富足,遭逢人生转弯的时候更有弹性。与每一个充满热情和好奇的你分享,你值得更好的人生,好好享受这本书吧。
(本文作者为 双语科技财经主播 路怡珍)
推荐序
美好的人生,开始于你了解,并且做出改变
张闵筑 当男主角克劳德说出「小步理论」:「我们不可能一夜成为『改变的黑带高手』,但生命中所有决定性的改变,都是从小小的、表面上看起来稀松平常的转变开始。」我的心微微一颤,虽然看起来是人尽皆知的常识,却是令我长年困扰不已的问题。
曾经,我也像女主角卡蜜儿一样,拥有外人看起来相当不错的人生配件,却在不知不觉中让抑郁的情绪悄悄入侵大脑,而得到书中提及的「日常惯性炎」—即便还没罹患忧郁症,却感到空虚与郁闷,而且还老是觉得浑身不对劲。
还记得成长的过程中,每一次担忧自己不够好、进步不够快、始终追不上同侪的成就而焦虑难耐,甚至为此胃痛、失眠的日子有多么难熬。直到遇上一位智者,他告诉我:「就算妳每天只有进步 0.0000001,非常非常少,但长久累积起来,还是大于0,比起妳什么都没做,好很多!」我才有所改善。于是,我在每次焦虑发作的时候,练习深唿吸,并告诉自己:「我知道,虽然这些小进步、小成就还不足以达到『理想的自我』,但妳已经有进步啰!别对自己那么苛刻,可以给自己一些鼓励了,这些看是渺小的成长,都是让妳更靠近梦想的累积。」并且练习了几个月,我才根除这个困扰。智者所言,和书中提及「列出自己的成功经验清单」与克劳德在卡蜜儿完成阶段性任务时赠与她莲花幸运饰品(鼓励)的概念如出一辙。
虽然现在的我,是正向心理学的忠实信仰者兼实践者,但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曾非常抗拒利用各种技巧来改变我的思考模式,深怕会因此失去自由意志,我再也不是原本的我,而是被某个什么洗脑后的傀儡。
如果你和我一样,还在抗拒这些思考技巧的话,我必须告诉你一个真相:就算不用这些心理学的技法来改变我们的心智运作,它也会让你在浑然不觉中被环境影响,例如:别人跟你说过的话、经历的事情、和朋友的互动……等等。更惊人的是,人在思考上有确认偏误的现象,我们总是倾向相信那些价值观与自身相近的事情。所以当你陷入低潮的时候,想法已经非常负面,还会不自觉「收集」世上更多糟糕透顶的事情,这正是书中阐述的「良性循环」及「恶性循环」。
我也是过了很多年,才真正体认到—人生中的经历,经常是福祸相倚。如同感受暖阳照拂的同时,也产生了阒黑的阴影,差别只在于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哪里」而已。这也是正向心理学所关注与应用的:研究者试图找到某一群自认为过得幸福的人,探讨他们比较快乐的原因:他们怎么思考?行为模式如何?让自觉不幸的人可以透过学习他们的心智运作,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舒坦、愉悦。
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非常有感触,本书作者,就如同当初我遇见的那个智者,叙述了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及简单、实用的方法。
像是几个书中提及的行动方针:唠叨盒指的就是在想抱怨、有负面想法的时候,将硬币投入存钱筒,可以量化、具体化自己的行为,进而察觉「啊,原来我平常有这么悲观的习惯啊?」;透过虚拟照相机则是观察并收集日常中的好事,让注意力集中在正向的事物上;每天花一些时间感恩让我们「开始发现」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关心我们的人、幸运的好事,只是不小心遗忘了;接着,利用SMART原则,帮自己制定出务实且有效的改变策略,而不会因好高骛远而焦虑,或是达不成目标而沮丧……等等。让我们随着故事的发展,跟着卡蜜儿一起探索自己的内在,并练习这些心理学小技巧,一起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本书的女主角一样,在人生谷底时幸运地遇见专属自己的惯性治疗师,但幸运的是,我们能够拥有作者赠与的宝物,透过它,你也能成为自己的惯性治疗师,塑造你的幸福第二人生。让我们,一起翻开书,採取行动吧!
(本文作者为 成功大学心理系学生、《别再叫我加油,好吗》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