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之书 关于蜕变的挣扎、思考、风险、决定、行动和承担 (19个用想像力为自己创造全新人生的真实故事)

改变之书 关于蜕变的挣扎、思考、风险、决定、行动和承担 (19个用想像力为自己创造全新人生的真实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olly Morland
图书标签:
  • 蜕变
  • 人生重塑
  • 自我成长
  • 改变
  • 勇气
  • 故事集
  • 个人发展
  • 突破
  • 决心
  • 行动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什么我们想改变?
人可以改变到什程度?
如何做出改变?
最终,我们真的改变了吗?
  
  这本书以改变为主题,从十九个人物的故事出发,探讨关于改变的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我们想改变?有可能改变吗?我们如何做出改变?改变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并辅以哲学观念、心理学解析、大脑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文学参考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见解,探讨改变是怎么一回事。
  
  ——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在事业并无颓势的时候申请成为警察,每天在管辖的街区巡逻服务。心理学如何解释他是出于什么动机想要改变?

  ——拥有俄文名字的女子诸事不顺,她认定只要改掉自己的姓氏就能获得新生。改名字是不是一种可以彻底改变身分认同的魔术?对此,人类学有什么观察?社会学如何解释?

  ——脑部受到重创的二十岁大男孩,抢救回来之后,个性大变。根据脑神经科学的研究得知,是一种叫「大脑边缘系统的修正」作用让他父母家人得以适应这个再也不一样的家庭关系。

  ——叛逆少年为非作歹几年,一日突受到灵性启发,决定进入修道院,他坚忍苦行数年,有一日突然又受到情感的吸引而想要还俗……哲学如何解释人的灵性为何会产生极端的变化?

  ——家族曾经受到纳粹威胁的犹太裔人士,成长后受到共产理念吸引,奔向东德怀抱成为政治线民,最后又基于良心而向西德投诚。这种转变,如何从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一段话和心理学研究来加以解释?
  
  还有更多故事和探索:
  ‧一位盲人动了手术之后得以看见。
  ‧离婚之后才觉得找到爱情的女同性恋者。
  ‧体重超过两百公斤的男子足不出户七年,有一晚终于决定必须减重。
  ‧九十岁的舞蹈家经历漫长人生之后对于时间有所体悟。
  ‧生物学博士转行进入金融业,十数年后又转头研究生物演化学,对于改变有一针见血的意见。
  ‧哲学家医生谈:改变之后的我还是我吗?
  
  本书中的真实人物各有属于自己的改变过程。他们借由对自己的未来的想像,经由性格的坚韧与勇气,从内在有了改变的力量。而他们的改变,都是来自他们自己所做的事。
  
  人的适应力极为强大,人的认同也非常富有弹性。面对改变,就是在面对存在。这本改变之书,就是生命之书。
  
本书特色
  
  ‧一本谈改变的书而能旁征博引,见解深刻,同时又流畅易读。本书以深度人物採访报导为主轴,辅以哲学概念、心理学研究发现、大脑神经科学的见解以及文学参考,观察与探索改变是怎么一回事。
  
  ‧本书带领读者看见:改变不是一个目的地,而是一个过程。快乐幸福不是一个固定的形状,而是一种流动的状态。
  
  ‧本书的人物故事每一个都发人深省,提供了我们对照看待自己的人生。而书里对于改变的学理探讨,既崭新又深刻,句句珠玑,处处闪现睿智的火花。
  
  ‧人类永远都在适应,都在创造。我们比自己以为的更有弹性,更可以蜕变成为自己渴望的模样。因为,改变正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关键。
  
  ‧为了得到崭新的未来,我们必须先切断过去,用想像力为自己描绘一个更想要的样子。愿这本改变之书带领我们更认识自己,更勇于迎接变化,更能动用想像力,拥抱自己的生命力。
  
赞誉与推崇
  
  英国《卫报》专文书评推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波莉‧莫兰(Polly Morland)


  纪录片制作人。为英国广播公司(BBC)、第四频道(Channel 4)和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拍摄纪录片超过十五年。

  她的第一本着作《胆小鬼俱乐部,又名如何勇敢》(The society of Timid Souls or How to be Brave),得到皇家文学学会杰伍德文学写作奖助计画(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Jerwood Award),并获英国《卫报》「首次出版最佳着作奖」(The 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提名。

  她是英国作家艾伦.狄波顿创立的「人生学校」(The School of Life)成员之一,并与人生学校合作,撰写了她的第二本着作《美好人生的风险智慧:九个聪明冒险家教你如何在不确定中变勇敢》(Risk Wise:Nine Everyday Adventures)。

  现与先生及三个儿子定居在英国的怀伊谷(Wye Valley)。

  个人网站:www.pollymorland.com

  她写这本关于蜕变的书是为了「把学术书籍中那些复杂纠结的概念融入真实世界中」。她想要把凡夫俗子对于人生的睿智见解和务实的智慧能为世人所见。从某方面来看,这本书的目的是「要让哲学变得大众化」。

译者简介

郭宝莲


  台大社会学硕士,辅大翻译研究所肄。专职译者,译作包括小说和非小说,已出版译作共七十余本。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部 为什么想要改变?
第1章 为了成长
第2章 为了救赎
第3章 为了乐观
第4章 为了在办公室的美好一天
第5章 为了活下去

第二部 我们可以改变多少?
第6章 名字的魔术
第7章 盲人得以看见
第8章 爱里没有性别
第9章 脑部边缘系统的修正
第10章 减重之后的身体与我

第三部 我们如何改变?
第11章 做你相信的事
第12章 理性与认知失调
第13章 每天做到一点点
第14章 压抑的反弹力道
第15章 快乐、意义与行动

第四部 我们真的改变了吗?
第16章 我就是这个
第17章 重生的进行式
第18章 悠长人生的时间向度
第19章 生命纠结交错之处
 
 

图书序言

引言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场实验,欢迎各位读者加入这个实验。我们这里不需要实验室白袍,用不到护目镜、本生灯和试管,没有分析大笔资料用的电脑,也没有显微镜、望远镜或占星用的天宫图──虽然没有天宫图,但我们时时惦记着要看向未来。这个实验有的是亲密的、属于个人的事务,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唯一需要的设备是想像力。所以,请把压在你心中那只玻璃罩底下的想像力释放出来,让它飞舞,然后我们就可以开始。

  这场实验──请以最宽松的定义来看待实验二字──与改变有关:为什么我们想改变?有可能改变吗?如何做出改变?改变之后会发生什么事?于此,我们可以说,这场实验是跟我们的生命核心故事有关,也跟我们的想像力如何形塑希望及恐惧相关。如果可以改变,谁不想改变呢?我们日日辛劳,满怀各式各样的、大大小小的渴望。我们渴望从胖变瘦,从伤心变快乐,把乏味无趣的人生变得充实满足,让愤怒变平和,从孤单变成有人爱,从浑噩迷惘变得澄澈明朗,从幻灭的状态变成找到新意义,从恐惧变得有安全感,失败变成功。

  我们的文化,让我们觉得有权利改变自己和生活中的经验,以符合我们的梦想和抱负,而且这种情况的程度比过去更甚。这种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生命主人的选择权,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我们可以自由到什么程度,其中包含着几种几项我们最为珍视的观念──比如平等、民主和自主。然而,我们经常不知该如何运用这个选择权,因而沦为许多速成法的消费对象,昧于各式各样教人快速改变的方法,比如自我成长类的书籍、饮食减肥法、平静心灵的闭关修行,以及可提供激励作用的手机应用程式(app)。

  而这本书绝不是速成法,书里没有一步一步跟着做就会成功的计画,也没有可以终结各种麻烦的万灵丹,更不提出一套照着做就能解决所有疑难杂症的方法。本书无意提供这类虚华的锦上添花之举。我们却要问出四个关于改变的核心问题,并从那些已经改变了的人和正在改变的真实人物身上寻求答案。这个实验就是要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力量来开启我们的心,让我们用新的眼光看待如何改变自己。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如何改变,我们经常会有一种迷惑:这世上明明什么都在变啊,包括人也时时在变。这个转动的世界本来就没一刻是静止的。河流滔滔向前涌流不歇,一如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喟叹。我们成长,我们变老,我们学习、我们演化、我们流动、我们旋转。谋新职、搬新家、谈恋爱,然后失恋。我们做决定,然后改变心意。我们为人父母,经历挚爱死去,悲伤痛苦,而后再次欢喜。老友渐行渐远或者失宠,换成能让我们笑的新友得势。日落,日出。明天是崭新的一天,每一天对所有人都是新的一天。

  赫拉克利特对于河流所发出的喟叹名言,经常受到偏颇的错误诠释。其实,他说的话并非如一般引述所认为的,说是因为河流时时变动,所以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段两次。而是,正因河流会流动,所以河流才是河流。同样的,并非我们都是人,所以会变,而是因为我们会变,所以我们是人类。

  事实上,我们比自己以为的更擅长于改变,尤其在改变人生方向这件事上,我们堪称高手。人类永远都在适应,都在创造,所以人类可不是我们自以为的那样听话。这是天性,是生命週期和我们这种生物存在的必要条件(sine qua non)。我们的童年经验在成人之后仍然会常驻心头,这是人类这种动物所独有的经验,而这种经验跟人类大脑有能力学习、有能力让想像力驰骋的特性息息相关。正是这种力量让我们有办法做到个人生命的改变或是社会集体的改变,但同时在某些基本层次上维持不变,仍是同一种东西、同一条河流、同一个人。改变是一种开展的过程,不是至高无上的良方;改变使我们成为我们。

  所以,本书所说的蜕变,不是两千多年前的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笔下的景象──人(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动物、树木、鸟禽、花朵、海洋中的漩涡或天上星群。事实上,你得有足够的忍受力才能接受奥维德在他的《变形记》里描写的那些强暴、自杀、乱伦、吃人、肢解的经典情节,看到这些行径里隐含着各式各样一厢情愿的或者邪恶的欲望,伴随着残酷的惩罚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变形。我这本书所提到的蜕变,也不是卡夫卡笔下那个跟外界疏离的业务员葛瑞格.萨姆沙(Gregor Samsa),一朝醒来变成了甲虫(或有一说是蟑螂),在家里蠕动。我们这里要谈的改变,是插画家艾瑞.卡尔(Eric Carle)的着名绘本《好饿的毛毛虫》(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里那只不断吃着各种东西的毛毛虫所等待的蜕变;我们在意的是一个汇聚着无数小改变、小奇蹟,而且持续改变着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毛虫会变成美丽蝴蝶,人能以惊人的方式改变,而且真的大幅改变。

  蜕变是到处可见的现象,虽然说人类的蜕变所需的时间远远不只是几天而已。在探讨为什么我们想要改变时,我们会看见涌动的自然力如何跟人类主体亟欲成为自己生命主人的渴望相碰撞。在检视身体和心理可以改变到什么程度时,我们会发现:选择什么样的改变和开启什么样的门有多么重要。在说明如何改变时,我们会发现:想让改变发生,不必去破解改变的神祕过程,而是去透过实用主义来利用那种神秘过程。而当我们探询是什么东西该被改变、蜕变之后会发生什么事、会如何维持这已经改变了的状态,我们会发现,即使是在最彻底的蜕变,我们的认同也可以极有弹性,极有适应力。

  最重要的,在这个探索改变是什么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了不起的人,他们的故事提供了最有效力的改变良方。而这正是关键。对于如何改变,这世上已有不计其数的蓝图:有些是草图,有些则是历经多年审慎实证研究的成果。然而,本书中这些故事里的人──这些人不是研究的对象,而是研究过程中的重大惊喜──没有一个人是经由某一种范例、某一本自我成长的书籍,或某种步骤、某种疗程就得到最终的改变。是的,他们会阅读、会听从建议,会寻找既有的智慧并找人谈话,但最重要的,他们每个人各以某种方式受到鼓舞,各有属于自己的改变过程。他们的改变,不是来自别人,而是来自他们自己去做了改变。他们有时挣扎,经常犯错;他们常常不想改变,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改变,但最后,一天过去、一週过去、一年过去,他们证明了自己对自己的怀疑都是错的,因为他们做到了。借着想像力和坚韧,以及更常需要的勇气,这些人有了改变的力量。

  所以,如果你要找的是「如何在七天内改变人生」那种方便手册,请找别的书;但如果你想了解何谓改变,改变是如何发生,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想看看别人的故事是否足以感动你,让你开始思考自己人生可以如何蜕变,那么请继续读下去,然后请你设法去建立这样的过程,开始去想像,甚至开始改变,就像接下来要看到的十九只蜕变后振翅昂扬的蝴蝶。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