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转化的技艺学

生命转化的技艺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以余德慧教授在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开设之「宗教与自我转化」的课程纪录整理而成。余教授在此课程中带领学生批判地阅读坊间「心灵疗癒」书籍,或不归在此类、却可能具有疗癒机制的着作(如文学小说),探索何谓「修行」与「自我转化」。

  修行与自我转化看似高深,然而这个课程中不採任何「法门本位」的语言,而是透过阅读、比较十几本各类「转化书」,让人将修行与转化回到个人「存有的大地」的经验层次、回到日常生活的处境中来思考。

  借由《流浪者之歌》、《生命告别之旅》、《凝视太阳》等不同语境文本的阅读,余教授带领读者深入探讨改变的机转如何可能,并反思、观照我们一己生命脉络中的种种转化机缘。

  真正神圣的发生与显现,应该是直接性的绵密流动,在无法被意义所捕捉的「域外」被经验着。转化终究不可能由意识所促成。

  阅读本书,就像亲临大师说书的现场,读者用自己的肉身体会、聆听,从各种具体案例中琢磨自身生命的疗癒与转化。

本书特色

  •阅读本书,体验亲炙大师课堂的亲切感与临即感。

  •将「修行」或「转化」从高不可攀的理论世界,放回我们具体落身的生活世界――每个人都能沿着自身的条件,走一条自己独特的转化路径。

  •视野宽广,不以任何「宗教」或「法门」的语言立说,只从个人经验层次谈修行转化的可能。

  •翻转既定的价值,带领读者读出现实话语之外、种种没有被说出的广大幽微。

  •面对生命难关,不以「面对」或「接受」这类智性语言说教,而是引导我们注意日常生活中种种不经意的手艺所给出的情义与情感――「小东西行巫」这种生活技艺亦是一种促成疗癒转化的修行工夫。

  •邀请读者把自己的生命看成一个不断实验、创造的场所――自我转化作为一种「自己对自己的工夫」,就像以匠人的技艺,创造、发明我们自己。

名人推荐

  丁兴祥(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王心运(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系副教授)
  汪文圣(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
  宋文里(清华大学荣誉退休教授、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兼任教授)
  余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维伦(东华大学谘商与临床心理学系教授)
  沈志中(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副教授)
  林安梧(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元亨书院创办人)
  林耀盛(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翁士恆(东华大学谘商与临床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毕恆达(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黄冠闵(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政治大学哲学系合聘教授)
  彭仁郁(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彭荣邦(慈济大学人类发展学系助理教授)
  杨儒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杨凯麟(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
  蔡铮云(前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
  蔡怡佳(辅仁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
  卢蕙馨(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
  龚卓军(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专业推荐(按姓氏笔划排列)

  宗教具身化是余老师的践行;这本书是自在自由的余老师在说话,以具身经验的方式开创出现象学心理学的人文临床的践行,是默会力量的聚集。――林耀盛

  余老师话语的疗癒力量,仍然在人世间回盪,为你我的受苦经验祈愿转化的可能。――翁士恆

  明明说的是深渊,涌现的却是汨汨的生命感。余老师最后奉献给世界的手艺是转化生命的技艺,从哀伤与苦痛所转化成的温柔之味,疗癒之光。――蔡怡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余德慧教授(1951.1.10-2012.9.7)


  台湾屏东潮州人,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教授、东华大学谘商与辅导学系(现更名为谘商与临床心理学系)创系主任、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主要教授:本土心理学、文化心理学、人文谘商、宗教现象学、宗教疗癒等课程。

  余德慧是台湾心理学界的另类份子,才情出众,学通古今,创办台湾第一本人文心理杂志《张老师月刊》,担任总编辑期间开拓新颖的本土心理学研究领域,多次荣获行政院新闻局颁发的杂志类金鼎奖。他在《张老师月刊》撰写的刊头文章,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其优美的文学作品《生命史学》、《生死无尽》、《生命梦屋》、《情话色语》、《观山观云观生死》、《生命宛若幽静长何》均由此集结成书。他同时担任张老师出版社总顾问,畅销书《前世今生》、《西藏生死书》的出版即出于他的策划。

  2000 年成立的心灵工坊文化公司,余德慧是主要的催生者之一,并担任谘询顾问召集人,将身心灵整体疗癒的观念带进出版界,引进探讨生病心理学的《病床边的温柔》、省思医疗伦理的《医院里的哲学家》、探究生命终极关怀的《道德的重量》,以及他最珍爱的灵性疗癒经典《好走:临终时刻的心灵转化》等前卫好书。他在人文临床、生死学、临终照护、宗教疗癒的创作也非常丰富,中晚期的重要着作有:《诠释现象心理学》、《生死学十四讲》、《台湾巫宗教的心灵疗癒》、《临终心理与陪伴研究》等。他的重要书评,则在其逝世一週年时,集结成《生命诗情》。心灵工坊文化亦整理其在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的课程记录,编辑为《宗教疗癒与身体人文空间》、《宗教疗癒与生命超越经验》二书出版。

  2012 年 9 月 7 日,在爱妻顾瑜君教授及慈济医疗团队的柔适照顾之下,浸润在灵性恩宠之中,泰然离世。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转化之前的必要条件/宋文里
推荐序二 在世情怀之书:作为一种手艺的赠礼/林耀盛
推眷序三 哀伤之书,生命之歌/蔡怡佳
推荐序四 一个不可能的对话/黄冠闵
编者序 一种对「转化书」的后设阅读/吴明鸿

导论 课堂读本介绍
生命的契机/《远离悲伤》/《最后的演讲》/《生命告别之旅》/《凝视太阳:面对死亡恐惧》/《雪洞》/《当生命陷落时》/《亚当:神的爱子》/《一朵小白花》/《当下,繁花盛开》/《流浪者之歌》/《静静的生活》/《一片花海的声音》/《口袋里的钻石》

第一讲 骤变中的转化:《远离悲伤》
「人文临床疗癒」与文学家的结合/开悟的经验/韵律/有知觉的生命感/「渐近线」与「外抛线」/为学术者戒/罗门尼逊的故事/「幻在症」/错认的自我

第二讲 条件性的转变:《最后的演讲》
继续讨论《远离悲伤》/实在存有vs.真实存有/在深渊中的回旋/虚拟的存在/「实在存有」与「真实存有」的共存性/条件性的转变:《最后的演讲》/在世圆满/愿有决断

第三讲 认生与认死之间:《生命告别之旅》
臣服与奉献/凡人认生,圣人认死/续谈「认死」与「认生」

第四讲 迂回抵达与生命感:《凝视太阳:面对死亡恐惧》
不抵达的抵达/迂回与抵达/死亡的恐惧/生命感

第五讲 无人称存有的大海:《雪洞》
修行的静谧处/修行的关键字/修行:回到精神的赤裸处/修行:脱去几层皮/何来生命的悲哀?/修行:投向无人称的存在状态/课后师生对话:开悟是动词,不是名词

第六讲 自然死亡与守夜仪式:《杂菜记》、《黑昼记》
记录是为了继续活下去/现代医疗下的悲剧/自然死亡与临终守夜/生命的「地下室」

第七讲 修行是动词:《当生命陷落时》、《一朵小白花》
修行形式的有无/关键字:面对/修行要掌握「动词」/动词是真实的/动词形式的「爱」/不幸迫使人修行/爱:在孩子的行为仓库里游泳/出离自己,护持他人/《一朵小白花》/恩典:人的自我出离

第八讲 修行界里的地下人:《当下,繁花盛开》
修行界中的地下人/地下人的重生领域/来自生命经验的体悟/人生的浮沉/身体的修行地/反逻辑

第九讲 世界的消失与反转:《亚当:神的爱子》
一、没有语言的亚当/二、宗教是语言的产物/反转/非语言与不在场/逻辑与真相/「成了」/内向修行

第十讲 身体情绪Ⅰ与《流浪者之歌》
末期病人的生存难题/静坐的身体现象/触摸与肤慰/谈论身体情绪的必要性/两个案例/与宠物相处的真理/「身体情绪」的爱情//「身体情绪」与「体位」/「身体情绪」与味道/「身体情绪」与音乐/谈《流浪者之歌》/孤独。河流

第十一讲 论私人空间:《静静的生活》
「卓越」与「伟大」/进入《静静的生活》/私人空间/私人空间:音乐与写作/宠物给出的「自由空间」

第十二讲 身体情绪Ⅱ与《一片花海的声音》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身体模式/身体技术/体物入微/以心冥境/半物/心:身体流动中的内在生命/身体技术:《坐忘论》与心斋法/迎纳之道/我们为什么需要「小说」?

第十三讲 实存的力道:《明珠在怀》
实存的力道/每个人自己的「壶」

第十四讲 物的空间:《一个新世界》
「语言空间」与「物的空间」/语言的意指鍊/权力介于语言与物自身之间/物的世界没有善恶/修行之路充满谜团/修行:成为我的「不是」/救世者可能与修行无涉/修行与尼采的「超人」/内在空间与微粒子状态

第十四讲补充 灵性经验:生活残片的组合
「小我」与「大我」的命题/被错认的宗教/关于「临在」/悟性:意识之非/残片的组合

第十五讲 自然的行动:《口袋里的钻石》
「自然的行动」与「我的行动」/存在的未知寂静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自然的行动」是他者/为道日损/事物的多层次存有/闭着眼将「它」迎来/被动性/在被动性中「护持」

附录 心灵疗癒的伦理技术──将自己的存在作为赠礼的手艺
听语言的边边/让事情转动的伦理手艺/失望里乍现的希望/丰富的沉默。深思的缓慢/存在与非存在间的转圜/现象变化的多重角度/陌生人的咫尺亲近
 

图书序言

第一讲
 
骤变中的转化:《远离悲伤》
 
余老师:我们每天过着平常人的生活,可是突然晴天霹雳的,一个事件发生了,然后原本的情况便不得不因此而转变。这当中涉及了一个艰辛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该怎么办?」这就是这本书所展示的状态。
 
我们在上一堂课提到,很多人的转化是被迫发生的。你从来不知道那「被迫」的最重要原因是发生在哪里。可是,当它发生了以后,我们便进入了深渊并陷落,然后「转化」可能就开始进行了。当然也有人会消沉到要去自杀,不过他们自有另外要自杀的原因。大部分的情况就好像是把你丢到漩涡里,基本上你至少会拼命地垂死挣扎,让自己不会沉下去。后来是因为没力气了,你才不得不让自己往下沉。所以,每一个跌入深渊的人,他基本上都会有垂死挣扎的动作。但是,这个动作跟他后来能不能转化成功,就不一定有关系了。
 
那么,「哀伤」该怎么去度过呢?
 
在我们所读到的书里,我们看到大部分的哀伤好像都能够被度过,其实不然。写书的作者就是因为已经度过了自己的哀伤,才能够写成书;他如果没有度过,那就已经躺在坟墓里头了,在坟墓里的人是不会写书的。所以,我们不要凭着自己所读到的那些成功的案例,就以为「哀伤」都是可以度过的。那些写书的人,基本上都是转化成功的人。
 
今天我们要讨论邓美玲的案例,然后我再来说罗门尼逊的故事。罗门尼逊的故事跟邓美玲的非常相似,但是我们的重点不在故事的层面。我们会从故事里头把它掀开,我们要看的是:他们的流血是怎么被止住的;他们是怎么让自己有一天可以抬起头来;他们在过去的三、五年来是在干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等。
 
「人文临床疗癒」与文学家的结合
 
同学:邓美玲她是唸中文系的,她现在的工作是在经典教育这方面,她的重新站起来似乎也与这些背景有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力量。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