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史学研究的趋势、方法与实践:从新文化史到全球史

当代史学研究的趋势、方法与实践:从新文化史到全球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当代史学
  • 新文化史
  • 全球史
  • 历史研究
  • 研究方法
  • 学术史
  • 史学史
  • 历史学
  • 交叉学科
  • 历史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史学两大重大转变,
开启当代史学研究新视野,
带领台湾史学迈向全球化风潮

  二十世纪的欧美史学发展有两次重大转变,一是自一九六○年代以来的「社会史」挑战了传统史学,逐渐成为历史学研究的主流。一九八○年代起,「新文化史」取代社会史,成为学界的宠儿。近十年来,另外一波史学转变为全球史的研究视野。
《历史的再发现: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史学思潮与转向》 导言:历史学在变革中的航向 二十世纪下半叶,全球历史学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随着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复杂演变,传统的历史叙事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时期内,西方乃至全球史学研究中涌现出的主要思潮、方法论的革新,以及这些变革对历史实践产生的具体影响。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历史学家如何应对“宏大叙事”的衰落,转而探索更精微、更具包容性的历史书写,以及这些新的路径如何重塑了我们对过去的理解。 第一部分:从社会科学转向文化与符号——“年鉴学派”的遗产与“新文化史”的兴起 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历史学深受年鉴学派“长时段”和“社会结构”分析的影响。然而,进入七十年代后,对纯粹经济决定论和社会阶层分析的过度强调引发了反思。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布洛赫、费弗尔等奠基人对历史时间观念的重构,并着重探讨了年鉴学派后期(如布洛赫的“异端”研究)如何为后来的文化转向埋下了伏笔。 随后,本书聚焦于“新文化史”的崛起。这一思潮的核心在于对“文化”概念的拓宽,不再将其局限于精英艺术或思想,而是将其视为日常生活、符号系统、仪式、情感和表征的复杂交织体。 1. 符号的权力与意义的建构: 重点分析了克利福德·格尔茨的人类学转向,阐释了“深描”(Thick Description)如何成为文化史家解读异质性文化现象(如巴厘岛斗鸡)的关键工具。文化不再是社会结构的被动反映,而是主动的意义生产场域。 2. 日常生活与物质文化研究: 考察了法国年鉴学派后期学者对“物的历史”和“感觉史”的探索。通过对服饰、饮食、空间布局等日常物质的分析,历史学家得以进入普通人的感知世界,挑战了以政治精英为中心的传统史学视角。 3. 语言的转向与话语分析: 探讨了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对史学的影响。历史学家开始关注“知识的考古学”,审视特定历史时期内何种话语被建构、谁有权定义“真实”,以及这些话语如何规范了主体性。这使得对法律文本、医学档案和教育记录的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重塑主体性与身份政治——性别史与后殖民史的介入 随着社会运动的深化,历史学无法回避关于权力、压迫与身份认同的议题。本部分分析了两种关键的身份史研究如何彻底改变了历史的叙事重心。 1. 性别史与女性研究的突破: 初期,性别史致力于“补阙”——将女性从男性史的阴影中解放出来。本书详述了从关注杰出女性(Great Women)到研究“性别建构”(Gender Construction)的转变。关注点从女性的“经验”转向了性别如何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和权力机制被构建、执行和反抗的过程。通过对家庭、劳动力和性规范的细致考察,性别史揭示了历史叙事中固有的性别偏见。 2. 后殖民批评与“他者”的历史: 殖民体系解体后,史学界面临着如何处理欧洲中心主义遗产的挑战。后殖民史学,以萨义德的东方学批判为先导,深入剖析了帝国主义话语的构建过程,强调了知识生产与政治统治之间的共谋关系。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研究被压迫者的口述历史、抵抗叙事以及非西方知识体系,来“去殖民化”历史书写,使被边缘化的声音得以被听见。 第三部分:跨越边界的视野——全球史与跨国史的兴起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趋势促使历史学家重新思考研究的地理范围和连接模式。本书将“全球史”视为对传统民族国家中心史学的一种矫正,但同时也区分了其与宏观世界体系史的区别。 1. “世界史”与“全球史”的辨析: 明确区分了基于既定框架(如世界体系论)的“世界史”与更强调连接性、流动性和非等级化互动(Connectivity and Flow)的“全球史”。重点分析了如何使用微观案例(如特定贸易网络、疾病传播路径)来阐释全球性过程。 2. 跨国史(Transnational History)的实践: 关注在民族国家边界之外发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这包括移民社群、流散群体(Diaspora)的研究,以及对国际组织和非国家行为者作用的考察。跨国史强调历史过程本身即是跨越既定政治地理的,从而挑战了国家边界作为历史分析基本单位的地位。 3. 方法论的融合与挑战: 全球史和跨国史的兴起对史料的获取和解释提出了极高要求,需要历史学家掌握多种语言、理解不同区域的制度差异,并警惕将全球化简单等同于西方化的风险。 结论:实践中的历史学——档案、叙事与伦理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总结了这些思潮对当代历史学“实践”的深远影响。新方法论要求历史学家更加自觉地反思其主体性、研究的伦理立场,以及对史料的批判性解读。当代史学研究不再满足于描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更关注“意义是如何被创造和争夺的”,以及“我们今天如何有责任去讲述过去”。它强调历史的开放性、多重性和持续的解释张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蒋竹山


  国立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国立东华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兼人文社会学院大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台湾历史评论」脸书粉丝页及「新文化史部落格」网站,并担任联经、蔚蓝、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历史丛书主编。着有《岛屿浮世绘:日治台湾的大众生活》(蔚蓝,2014)、《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裸体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读本》(蔚蓝,2016)、《This Way看电影:提炼电影里的历史味》(蔚蓝,2016)。目前正在进行的写作计画有「味素的全球史」及「日治台湾脚踏车的物质文化史」。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第一部分 文化转向   
第一章 当代新文化史的研究趋势再探   
第二章 从《新史学》看当代台湾史学的文化转向:创刊前期(1990-2000)的观察   
第三章 大陆历史研究的「文化转向」:从新社会史到新史学   
第四章 新文化史视野下的中国医疗史研究
第五章 从日记看日常生活史研究—─以《有泰驻藏日记》为例   

第二部分 全球视野   
第六章 当代史学研究中的全球史与全球转向初探   
第七章 超越民族国家的历史书写:全球视野下的环境史   
第八章 东亚博物学知识的文化相遇—─一本十八世纪的琉球本草书籍初探
第九章 药、医学知识与消费文化:东亚人参史研究的新方向   

参考书目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吸引我了,尤其“新文化史到全球史”这个跨度,让我对作者的视野和梳理能力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历史并非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堆砌,而是流淌着思想、文化、社会变迁的活水。当我们从“新文化史”这个视角切入,我想象中会看到那些被忽略的日常细节、被压抑的情感表达,如何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被重新发掘和解读。那些关于身份认同、权力运作、日常生活史的深入探讨,无疑会为我们理解过去提供更丰富、更人性化的维度。而紧接着的“全球史”,更是将目光拉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它意味着不再局限于民族国家或地域的藩篱,而是关注跨文化交流、全球化进程、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影响。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不同,实则又相互关联的史学进路融合在一起的,是如何在微观的文化审视和宏观的全球视角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勾勒出一幅更为立体、动态的历史画卷。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当下的世界,是否能启发我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历史的多样性,这是我最为期待的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令人振奋的,仿佛一次穿越史学前沿的智识之旅。作者的叙述清晰而富有逻辑,将“当代史学研究的趋势、方法与实践”这三个看似独立的维度巧妙地串联起来。尤其是在“实践”部分,书中通过对一系列具体研究案例的剖析,生动地展现了“新文化史”和“全球史”是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被运用的。我看到了如何通过对微观文化符号的解读,来揭示宏大的社会变迁;也看到了如何将区域性的历史现象,置于全球互动的框架下进行审视。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清晰过渡,让我对史学研究的实际操作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书中对于“方法”的探讨也十分到位,它不仅列举了各种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不同方法论之间的差异和互补性。这让我明白,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对于构建有说服力的历史叙事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适合史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对于任何对理解历史、理解当下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思考良多的著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层次更加丰富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新文化史”和“全球史”割裂开来,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和互相促进。新文化史对日常经验、文化符号的关注,恰恰为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全球互动提供了基础。全球史的宏大视野,也反过来促使新文化史的研究者去思考,那些微观的文化现象是如何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演变,甚至产生全球性影响的。书中对于“实践”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仿佛看到了作者如何从一个看似平凡的文化现象入手,抽丝剥茧,最终将其置于全球互动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这种研究路径本身就极具启发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史学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一种新的历史观——一种更加多元、更加包容、更加关注个体经验和文化张力的历史观。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从来都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不断演进、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触及了当代史学领域几个最前沿、最活跃的议题。我一直关注着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而“新文化史”和“全球史”无疑是近几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发展方向。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和评价这些趋势的。新文化史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宏大叙事的反思和挑战,它强调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从文化的建构和解读中去理解历史。书中是否详细阐述了新文化史在研究什么?它关注的“文化”具体是指哪些方面?又是如何超越了旧有的文化史概念?而“全球史”,则代表着一种更为宏观和整体的历史视野,它试图打破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视角,关注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和跨文化交流。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全球史的研究范式,它如何处理跨国、跨区域的历史联系,又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大杂烩”或过度概括的问题。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将如何展现当代史学研究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其内在张力充满了期待。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扎实的理论功底所折服。作者在梳理“当代史学研究的趋势”时,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罗列,而是对各种新兴史学流派的产生背景、核心观点、研究方法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剖析。比如,关于“新文化史”,书中是否对它如何挑战了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叙事,以及它在微观史、叙事史等领域的影响做了深入的探讨?我又很好奇,它如何理解“全球史”的兴起,是否将其视为对过去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的一种反拨,抑或是对跨国史、比较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我对书中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论述尤其感兴趣。史学研究方法是连接史料与历史解释的桥梁,不同的方法论往往会引导研究者走向截然不同的结论。书中是否提供了关于文本分析、档案挖掘、口述史访谈、数字人文等多样化研究方法的具体案例和操作指南?而“实践”部分,我相信会是最能检验理论是否有效的部分。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具体的历史研究之中,如何通过生动的学术实例,展示当代史学研究的活力和创造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