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之意: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研究

画外之意: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汉代画像
  • 孔子
  • 老子
  • 道家
  • 儒家
  • 文化研究
  • 历史研究
  • 图像学
  • 艺术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过去不少学者认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后,孔子与儒家地位达于独尊。这样的结论主要是依据文献而来,没注意到非文字的图像资料。图像资料是另一扇可通达古人内心世界之窗。如果留意装饰汉墓的壁画和石刻画像,即可发现汉世儒生的内心世界和文献所呈现的不仅有异,更见复杂。本书旨在结合文献与图像,透过分析七十余幅孔子见老子画像,一窥汉儒和地方官员的所思所想。
《秦汉简牍的世界:书写、制度与社会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期,其社会、政治和文化面貌如何通过考古学发现的简牍材料得以重现与理解。秦汉帝国通过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和儒家思想的官方化,奠定了此后两千年中华文明的基本格局。而恰恰是这些被埋藏在地下两千余年的竹木简牍,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直接观察那个时代日常运作、思想交流和法律执行的窗口。 本书并非对单一主题的聚焦,而是立足于简牍这一核心载体,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秦汉社会图景。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全面展示简牍所承载的丰富信息。 第一部分:物质基础与书写技术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简牍作为书写材料的物质属性及其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中的应用差异。秦汉时期,竹、木是主要的载体,但不同地区因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不同,简的形制、编联方式乃至墨色的使用都有细微差别。我们详细考察了出土简牍的形制分类,包括律令简、史书简、私人书信、遣册、兵符等,并结合文献记载,探讨了当时的制笔材料(如竹笔、骨笔)和墨料的制作工艺。 重点分析了书写风格的变化。从战国晚期向秦系隶书过渡的“古隶”特征,到汉代成熟隶书的规范化过程,简牍为我们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通过对特定地区(如睡虎地、张家山、尹湾等地)简牍的字体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央政令推行过程中,不同区域在文字规范化接受上的速度与差异,以及这种书写技术变革如何服务于帝国的统一管理需求。 第二部分:律令制度与国家治理 秦汉帝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在于其高度发达的官僚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简牍文献中数量最为可观的,正是各类法律条文、行政文书和司法记录。本部分聚焦于“法律文本”的研究。 详细梳理了如《秦律十八种》、《汉律》残篇等重要出土文献所揭示的秦汉法律精神。我们探讨了秦朝法律的严苛性与汉初律令的调整。例如,通过对徭役、赋税、土地买卖等记录的分析,复原了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重点分析了简牍中体现的“簿书”制度,即国家行政档案的管理方式,包括户籍、田亩登记、兵籍册等。这些材料直接反映了中央权力如何通过一套精密的文书系统,渗透到最基层的乡村社会,实现对人口和资源的精确控制。 同时,本书也探讨了法律的“执行现场”。通过研究司法审判的笔录、勘验报告等,展现了汉代官员在基层如何依照既定律令处理具体案件,体现了法制在实践中的灵活性与局限性。 第三部分:社会生活与个体经验 如果说律令简牍展现了国家的意志,那么私人信札、遣册和记事简则为我们勾勒出汉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图景。本部分将研究视角转向社会层面。 我们细致考察了“私人通信”的语境与功能。汉代的书信往来,不仅是亲友间的问候,更是商业信息传递、债务清偿、婚丧嫁娶协调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信件中的称谓、祝福语和请求事项,可以重建当时社会人际网络和伦理关系。例如,分析了简牍中频繁出现的“贽”礼和“馈赠”行为,揭示了礼仪在维系社会关系中的核心作用。 此外,对“遣册”(随葬清单)的深入研究,为我们了解汉代丧葬观念和物质文化提供了无价之宝。这些清单详细记录了墓主人随葬的器物、粮食乃至奴婢数量,直观地反映了阶层之间的财富差距和对死后世界的想象。本书将这些碎片化的个体记录串联起来,力求还原一个有温度、有矛盾、有活力的秦汉社会。 第四部分:知识传播与思想动态 简牍也是秦汉时期知识传播和学术思想流动的载体。本部分探讨了官方学术与民间学识的交汇。 系统梳理了出土的医方、卜筮记录、数学算表等实用性知识文本。这些材料证实了许多文献中记载的知识并非是空中楼阁,而是被实际应用于当时的生产和生活中。例如,对居延汉简中军事日记和边塞吏员活动的分析,展现了国家机器在边疆地带的日常运作和对外部威胁的应对策略。 在思想文化方面,本书比较了在简牍中发现的与传世经典内容相异或互补的文本。这些新发现的材料,丰富了我们对“独尊儒术”背景下,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信仰、道家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并存的复杂局面认知。简牍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汉代思想史的多元性,而非仅仅局限于官方史书所记载的单一叙事。 结语 《秦汉简牍的世界》通过对海量考古资料的细致梳理与跨学科整合,旨在超越传统的文献史学框架,为读者描绘一幅由竹木碎片拼贴而成的、生动而复杂的秦汉帝国全景图。它证明了考古发现的物质证据,如何成为理解古代制度、社会结构和个体命运的关键钥匙。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邢义田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院士,美国夏威夷大学博士,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硕士、学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曾出版《秦汉史论稿》、《西洋古代史参考资料》、《古罗马的荣光》、《天下一家》、《治国安邦》、《地不爱宝》、《画为心声》、《立体的历史》等。

 

图书目录



上编:画像构成与意义

一、前 言   3

二、孔子见老子画像的构成   12
1.一个不容再忽视的课题   12
2.认识画像的方法:格套与榜题   18
3.格套与图谱   26
(1)山东地区孔子见老子画像的基本构图   26
(2)山东地区以外的孔子见老子图   58
(3)画像构图特征与区域、图谱的关系   65

三、孔子见老子画像的社会、思想史意义   71
1.汉人心目中的孔子和老子(附:晏子、周公、左丘明)   72
2.项橐:汉代人的幽默?   101
3.学圣与尊师   112
4.图谱的两个传统和圣人是否可学   119
5.墓主身分与「邹鲁守经学」   142

四、结论:仍然待解的谜   150

下编:画像石过眼录
1.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孔子见老子及周公辅成王画像   168
2.日本天理参考馆藏汶上孙家村孔子见老子画像   180
3.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   188
4.山东泰安岱庙藏大汶口汉墓孔子见老子画像   203
5.山东嘉祥武氏祠孔子见老子画像   207
6.山东济宁市郊城南张村出土孔子见老子画像   224
7.山东嘉祥齐山村所出孔子见老子画像   231
8.山东纸坊镇敬老院出土的孔子见老子画像   238
9.嘉祥武氏祠藏孔子见老子及周公辅成王画像   245
10.山东安丘县博物馆藏董家庄汉墓孔子见老子画像   253
11.山东平邑县文化馆藏汉功曹阙孔子见老子画像   260
12.山东邹城孟庙藏两方孔子见老子画像   269
13.山东滕州市西户口出土的孔子见老子画像   281
14.山东阳谷八里庙汉墓出土的孔子见老子画像   290
15.山东省博物馆藏疑出嘉祥的孔子见老子画像   295
16.山东长清孝里大街村东汉墓出土孔子见老子画像   305
17.山东嘉祥宋山、五老洼孔子见老子及周公辅成王画像   312
18.山东省博物馆藏嘉祥洪家庙孔子见老子画像   322
19.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绥德出土孔子见老子画像   324
20.河南新野樊集出土孔子见老子画像砖   332
21.河南新野出土孔子见老子画像空心砖   337
22.中研院史语所藏宝应射阳孔子见老子画像拓片   343
23.四川新津有「孔子」、「老子」等榜题的画像石函   355
24.史语所藏董作宾手拓山东临淄的孔子项橐画像   366
25.德国菲雪(Adolf Fischer)藏孔子、老子、周公等榜题的画像石   370
26.德国柏林倭霍(E. Worch)藏孔子见老子画像   377
27.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藏武氏祠画像石   382
28.江苏徐州清山泉镇白集东汉祠堂孔子见老子画像   386
29.山东平阴县博物馆藏孔子见老子画像   391
30.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孔子见老子及周公辅成王画像   399

附录
1.汉代画像项橐考   413
2.项橐手中的鸠车新考   422

参考书目   431
图片出处   450

图书序言



  这本书原是一篇篇深埋抽屉,没打算发表的旧稿。今年1月三民书局忽来电话,告知刘振强先生不幸仙逝的消息。我立刻警觉这一辈子欠刘先生的都来不及偿还了。电话中,除了述说内心最深的歉疚,表示必会参加刘先生的告别式之外,也同时表达了在《秦汉史》来不及写出前,设法略作补救的心愿。因而有了出版这本书的念头—将一本酝酿足足二十七年的书献给刘先生在天之灵。

  2013年三民书局六十周年大庆前夕,我曾有缘在纪念集中回顾和三民书局刘先生结缘的经过。1980年夏我返国,回到政大历史系教书。从秋天开始,先后教授中国通史、秦汉史和西洋古代史等等课程。当时住在离政大不远,木栅秀明路二段的一幢小小的公寓里,薪水每月不过数千元,须要负担购屋贷款和迎接即将到来的第一个小孩,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依稀记得就在那年秋或第二年春,系主任王寿南先生接受三民书局委託,邀约一批教授写一套中国断代史教科书。印象中受邀的都是国内各领域知名前辈。猜想王主任大概知道我的处境,就推荐正在教秦汉史的我去写这一部分。我一想稿费可以济燃眉之急,没用大脑就答应了。那时在专业研究上尚无成绩可言,每天忙于备课、写讲稿。自以为正在写讲稿,一年课上完,书稿也就差不多。回想当年的冒失和大胆,只能用初生之犊不畏虎来形容。

  初步同意写书后的某一天,刘振强先生忽然亲自到访。三民书局是台湾着名的书局,出版各种教科书。学生时代曾读过很多三民出版的名着。万万没有想到一位知名书局的大老板会提着礼盒来到自己的家门前。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正值盛年、事业有成的刘老板,完全没有看轻后辈,和蔼可亲地谈起他早年如何因战乱流离,失去求学的机会、如何来到台湾,在艰难困苦中走上出版的道路,并准备为出版文化事业奉献一生。说着说着,刘先生拿出合约和一个内有十万元的信封。我没用什么心思,就签字收下了。将近四十年前和刘先生见面的一刻,至今不能忘怀。

  惭愧的是十万元到手,随即花用一空,书稿却没出来。一连数年,在春节前后,刘先生总是亲自带着礼物,登门拜访。惭愧的我除了空言快了快了别无他法,对不起刘先生的心情也就与日俱增。年事稍长,知道真要写一部秦汉史谈何容易,我那些教书用的讲稿不过抄纂成说,既无体系,也乏见解,用来搪塞刘先生,越来越觉得太对不起他的盛情。

  如此过了好多年,心想或许可以暂用其他的稿子报偿刘先生的厚意于万一。大概在1986年左右,刘先生又来访,我即提议将这些年累积的一些论文交给三民,不取分文,但求稍减自己的愧疚。万万没想到刘先生说:论文集他乐于出版,稿费照给,不过希望我仍能同意写那部拖延六年的秦汉史。像刘先生这样的出版人,说实在迄今没有再遇到第二位。感激之余,将手头十余篇不成熟的文稿四十余万字奉交三民,1987年出版了《秦汉史论稿》。稍感安慰的是这部论文集隔年侥倖获得教育部学术奖,没给刘先生丢人。

  如今在三民出版这本小书,并无法表示我已清偿债务,而是希望在刘先生过世周年前夕,能对刘先生说:我没忘记我未了的承诺。

邢义田序于南港
2017年12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画外之意: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研究》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汉代艺术和哲学史的一个全新视角!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触摸那些被尘封的古代文明遗迹,每一个字句都带着历史的温度。我一直对汉代艺术的象征意义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描绘历史人物的画像,总觉得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像,背后一定蕴含着更深层的信息。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探究欲。作者在论述孔子见老子的画像时,并没有停留在对画面元素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同一题材画像之间的细微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可能反映的时代思潮、政治风向甚至民间信仰。读到一些关于画像中人物服饰、动作、表情的解读时,我常常会掩卷沉思,想象着当时绘制者的意图,以及观看者的反应。那些看似寻常的笔触,在作者的笔下,仿佛都活了过来,讲述着一段段被遗忘的故事。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画像的构图和空间处理时,结合了当时的哲学思想,比如“天人合一”的概念,来解释为何画面要这样布局,为何人物要这样安排。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让整个解读过程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艺术的灵动,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我仿佛看到了汉代文人墨客在月下秉烛,讨论着这些画像的深意,也看到了普通百姓在街头巷尾,对着画像议论纷纷,赋予它们不同的解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几幅画的学术论文,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有机会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如何看待他们所敬仰的先贤的。

评分

我拿到这本《画外之意: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研究》后,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完全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在讲“画”,更在讲“人”和“思想”。作者以汉代孔子见老子这个经典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对现存画像的深入研究,展现了汉代社会对于这两位思想巨擘的认知和想象。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留下的“未解之谜”,而这本书记就恰恰是在解开那些关于画像的“未解之谜”。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严谨的学术考证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引导读者去思考。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画像差异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和耐心。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然后从中推演出深刻的文化意义。比如,他会分析在不同画像中,孔子和老子的服饰、发髻、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哲学思想流派的演变联系起来。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式,让我对汉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虽然是学术著作,但一点也不枯燥。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读到一些关于汉代人如何理解“天道”、“仁政”等概念,并将其投射到对孔子和老子的画像塑造上时,简直如同醍醐灌顶。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品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载体,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希望、恐惧、追求和信仰。

评分

我一直认为,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时代,它奠定了中国后续两千多年的文化基础。而《画外之意: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研究》这本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汉代思想和文化图景的独特窗口。作者以“孔子见老子”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历史场景为切入点,通过对大量画像的细致辨析,揭示了汉代人如何理解和建构他们心目中的圣人形象,以及这种建构背后所反映的时代精神。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和描述,而是充满了探究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在考证画像的来源、年代、风格时,旁征博引,大量的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料被巧妙地运用进来,使得他的论述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趣味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画像中的哲学寓意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他能够将画像中的人物造型、构图布局与汉代盛行的道家、儒家思想相结合,解读出那些隐藏在画面背后的复杂含义。比如,他会探讨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于“道德”的理解如何影响了对孔子和老子形象的塑造,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在视觉上得以体现。这种跨越艺术史、哲学史、思想史的综合研究,让这本书的内容显得格外丰富和深刻。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几幅古画,更是在与汉代的人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如何传承他们宝贵的思想遗产。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汉代精神世界的大门,让我对那个充满智慧与活力的时代有了更深切的感悟。

评分

这本《画外之意: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研究》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几幅古画的解读,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汉代思想深处的大门。我一直对“道家”和“儒家”这两个思想流派的早期互动非常感兴趣,而孔子见老子这个题材,恰恰是两者交汇的绝佳切入点。作者在书中,对这一题材的画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比较,他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幅画,而是将它们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思想演变中进行考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画像细节时所展现出的敏锐观察力。他会注意到画中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然后就能从中引申出丰富的文化含义。比如,他会探讨为何在某些画像中,孔子会表现出恭敬的姿态,而老子则显得更为超然,这背后究竟蕴含着汉代人对这两位先贤怎样的认识和期许。读到这些地方,我仿佛亲眼见到了汉代的学者们,是如何在智慧的碰撞中,构建他们对宇宙、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这本书的研究方法也非常新颖,它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史研究模式,而是将艺术、哲学、历史、甚至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视角融合在一起。作者在论证时,经常会援引一些考古发现,比如墓葬壁画、陶器纹饰等,这让整个研究显得格外生动和有说服力。它不是那种陈列式的介绍,而是充满探索性和启发性的。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作者在讨论汉代人如何理解“见”这个动作时,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相见,更可能是思想上的交流和精神上的启迪。这种对“画外之意”的挖掘,正是本书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如何将静态的画像转化为动态的思考。我原本以为,所谓“画像研究”,无非就是描述一下画上有什么,然后套用一些历史文献来解释一下。但《画外之意》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并非简单地呈现,而是层层剥茧,从宏观的艺术史脉络,到微观的笔触细节,再到深层的哲学寓意,构建了一个极其丰富和立体的分析框架。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被作者的论证逻辑所折服。他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引用了大量出土的汉代简牍、帛书、铜器铭文等一手资料,将文字的记载与图像的视觉语言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在讨论某一幅画像时,作者会详细考证汉代关于“圣人”的标准,关于“德”的理解,然后才能去解读为何孔子和老子的形象会被这样塑造。这种扎实的考据功夫,让这本书的结论具有极高的说服力。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既有学术的精准,又不乏文学的韵味,读起来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他不会用过于晦涩的术语来“吓退”读者,而是用一种引导性的方式,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进汉代的精神世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画像的“传播”和“接受”时,也花了很大的篇幅。他分析了这些画像在不同阶层、不同场合的流传情况,以及它们可能被赋予的各种社会功能。这让我意识到,一件艺术品,它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创作本身,更在于它被如何理解和使用。这本书让我对汉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宏观的视角,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看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