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妆与痛史

红妆与痛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红楼梦
  • 脂砚斋
  • 红学
  • 古典文学
  • 清代文学
  • 文化史
  • 女性文学
  • 考证
  • 批注
  • 版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出身自中国文化贵族之家的陈寅恪先生,擅长「以诗证史」,也因为中国历史研究,及诗学的杰出贡献,而被称为真正的「国学大师」,及撰写的最后一本着作为《柳如是别传》。三十年来中国学界对《柳如是别传》也有不少深入研究,国际研究会议就召开过多次,发表论文不下百篇,但是以专着而行世的书籍所见不多。

  本书作者是陈宝箴曾孙、陈寅恪堂侄,以家学渊源、世家教育而于中国文化有较深研究,曾任几所文科大学的教授,退休后更是老而弥坚,对中国文化寝馈以之。

  作者在研读陈寅恪先生之作后,对《柳如是别传》(原名《钱柳因缘诗释证》)有感而发,特以本书上篇是作者揣测陈先生写成《柳如是别传》的种种看法,下篇为《柳如是别传》写作时代、着者心情、身体状况及陈寅恪先生的广博学识,和书中辗转缠绵的深意。
 
尘封的墨痕:一部关于中世纪欧洲骑士精神与世俗生活的史诗 引言: 本书并非聚焦于脂粉堆里的旖旎风光,亦非详述王朝更迭中那些被文人墨客反复渲染的宫廷秘辛。相反,我们选择将目光投向那段被厚重铠甲与硝烟气味所覆盖的岁月——中世纪的欧洲,一个充满矛盾、信仰与铁血交织的时代。这是一部关于骑士精神的起源、演变及其在世俗社会中产生的深刻影响的史诗性著作。它试图剥离笼罩在“浪漫”面纱后的真实面貌,深入探究那些手持长剑的战士们,他们的誓言、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挣扎与最终的沉沦。 第一部分:骑士阶层的黎明与塑造(公元9世纪至12世纪) 第一章:从蛮族战士到封建扈从——身份的蜕变 中世纪的骑士阶层并非一夜之间出现的贵族群体。他们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法兰克人和其他日耳曼部落的尚武传统。本章详述了“封建制度”这一社会契约如何将分散的战士整合成一个有组织的军事力量。我们考察了“效忠宣誓”的仪式——那不仅是政治上的依附,更是精神上的捆绑。通过分析早期的军事手册和领主文献,我们描绘了早期骑士的物质条件:简陋的马匹、粗糙的链甲,以及他们作为“武装骑兵”在战场上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章:教会的介入与精神枷锁的铸造 骑士精神的形成,是军事需求与基督教教义相互拉扯的结果。罗马教会在公元10世纪后开始积极干预骑士的暴力倾向,试图将其导向“保护弱者”和“捍卫信仰”的方向。本章深入研究了“上帝的和平与休战”运动,解析了教会如何通过圣礼、忏悔和对异教徒的圣战(十字军东征)来“驯化”这些暴力的精英。我们对比了《查士丁尼法典》中对荣誉的定义,与教会所倡导的“基督教骑士精神”的本质差异与融合点。 第三章:骑士的日常:训练、装备与社会功能 在没有战争的岁月里,骑士是如何生活的?本章超越了对决斗场景的简单描述,聚焦于骑士庄园的经济结构。我们分析了骑士的训练过程,包括对步兵战术的掌握(尽管骑兵是主力)以及狩猎作为军事预演的社会意义。同时,详细考察了马鞍、马镫和锁子甲的冶金技术进步,这些技术革新如何改变了战斗的形态。骑士不仅是战士,他们还是地方司法权力的执行者、税收的征收者,构成了地方权力的基石。 第二部分:骑士文化的鼎盛与世俗化(12世纪末至14世纪) 第四章:宫廷文化的反噬:骑士文学的兴起 随着社会趋于稳定,对军事价值的过度强调开始转向对“宫廷礼仪”和“高贵爱情”的追求。本章重点分析了游吟诗人和宫廷诗人(如克雷蒂安·德·特鲁瓦)如何构建出亚瑟王传奇和“骑士精神的黄金时代”。我们探讨了“宫廷之爱”(Courtly Love)的社会学意义:它既是对贵族女性地位的微妙提升,也是对骑士履行世俗义务的一种精神逃避。这些文学作品对骑士行为规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任何军事条令。 第五章:军事技术的冲击与骑士阶层的危机 14世纪标志着中世纪军事技术的剧变。长弓、弩箭,特别是早期火器的出现,极大地削弱了重装骑兵的战场统治力。本章详细考察了百年战争初期,英格兰步兵如何屡次击败法兰西重装骑士的战例,如克雷西和阿金库尔。这场危机迫使骑士阶层进行痛苦的适应——从依赖个人英勇转向依赖组织和经济实力,同时,贵族身份的界限开始模糊。 第六章:经济基础的动摇:土地、财富与借贷 骑士的地位建立在对土地的控制之上。本章剖析了中世纪晚期,随着商业复兴和货币经济的发展,许多传统骑士家族因管理不善、沉迷享乐或在战争中耗尽家财而陷入债务危机。我们通过对庄园账簿和遗嘱的分析,揭示了金钱如何逐渐取代了血统和封臣义务,成为衡量一个贵族“高贵”与否的新标准。这使得“骑士精神”的实践变得日益昂贵和空洞。 第三部分:黄昏下的挽歌:身份的固化与衰亡(15世纪) 第七章:荣誉的仪式化与内部的僵化 面对外部冲击,骑士阶层采取了强烈的防御姿态,将“荣誉”和“血统”看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本章研究了“骑士团”的复兴与制度化,这些组织(如金羊毛骑士团)更多地成为政治联盟的工具,而非纯粹的军事机构。通过详述骑士比武大会(Jousting)如何从实战训练演变为昂贵的、高度程式化的娱乐表演,我们展示了骑士精神如何从一种社会功能退化为一种维护精英阶层排他性的表演艺术。 第八章:新君主制与骑士精神的终结 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地方性的军事力量(即依附于小领主的骑士)逐渐被常备军和雇佣兵取代。国王们更倾向于信赖拥有稳定财政支持和现代装备的军队。本章分析了路易十一和亨利七世等君主如何系统性地削弱封建领主的军事权力,将骑士从国家的军事骨干降格为宫廷的侍从和地方行政的辅助角色。 结论:回响在现代的铁甲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骑士精神作为一种道德理想,是如何在历史进程中被现实的经济和军事压力所侵蚀、扭曲,最终被更高效的政治和军事结构所取代。我们探讨了“骑士精神”的幽灵是如何潜入近代欧洲的贵族文化、军官团道德以及现代英雄叙事之中,成为一个复杂而迷人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关于剑与盾的历史,更是关于一个精英阶层如何努力维持其社会相关性,最终在时代洪流中无可避免地消逝的编年史。 附录: 原始文献选段(如《贝蒂的军事规则》片段、中世纪比武大会章程等)、主要中世纪人物年谱、军事术语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云君


  江西义宁人,学者、诗人、书画家。清湖南巡抚陈宝箴曾孙,诗从着名学者、书法大师吴玉如先生研习经史诗书之学。曾追随佛学大师巨赞法师学习佛学,亲近佛门大德净慧长老二十余年。原天津东方艺术学院副院长、天津书画学院院长。现任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天津市诗词学会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天津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佛学院客座教授,天津文化学院教授,福建电视大学名誉教授。着有《中国书法史论》、《中国书法美学纲要》、《尚有所住集》、《书谱解》、《余叔岩艺术论》、《燕居香语》、《云君诗稿》、《香界七签》等。
 

图书目录

上篇

绪论/3
一、《柳如是别传》写作心曲臆测/4
二、试论陈寅恪先生治学方法/11
三、钱谦益、柳如是与《柳如是别传》/14
四、20世纪50年代以后陈寅恪先生的学术生涯/27
五、陈寅恪先生学术人品之指归/39

正论/53
一、读《柳如是别传》之道前方便/53
(一)钱谦益/54
1.钱谦益平议/54
2.简说吴伟业其人其事/58
3.钱谦益遴比吴伟业/62
(二)柳如是平议/65
1.柳如是遇钱谦益之前/65
2.柳如是与钱谦益结缡之后/68
二、读《柳如是别传》第一章“缘起”笔记/75
三、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对钱谦益之评述/95
四、有关陈寅恪先生之“颂红妆”问题/129
五、《柳如是别传》中所谓钱谦益抗清复明活动/142
六、钱谦益、柳如是之诗才足当陈寅恪先生为之释证所耗之心血/185
(一)陈寅恪先生心仪钱诗之例/185
(二)补述陈寅恪先生笺证钱柳诗之其他/206

下篇

一、引论/227
二、明朝亡国原因之我见/229
(一)明初处理残元及北方诸狄之误/231
(二)明宦竖乱政为历朝之尤/233
(三)明朝吏治之败坏/238
(四)明末党争误事/239
(五)崇祯朝治国之误/246
三、南明乱局之我见/256
(一)南明诸王/259
1.福王/259
2.潞王/261
3.唐王(隆武)/261
4.继隆武/262
5.桂王/262
(二)南明“人物”/263
1.守江四镇/263
2.史可法/265
3.马士英/267
4.阮大鋮/269
5.左良玉/269
6.瞿式耜/270
7.郑成功/273
8.黄道周/278
9.张煌言/279
10.张名振/280
11.李定国、孙可望/281
(三)明朝东事之远因近果/284
(四)南明之亡/289
1.史可法之无能为加剧南明乱局/289
2.弘光之败象/299
3.南明文臣武将皆误国/305
4.强弩之末/308
四、论贰臣/311
附录:七律两组/324
主要参考文献/330
 

图书序言



  我读书时虽不是学习文科专业,但自中学、大学时代就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经史。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本专业之外,我还读了不少中外历史和中国经典,在后来办企业的过程中获益颇多,所以也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最近三十年,“义宁学”——即以江西修水(古称“义甯”)的陈氏家族的陈宝箴、陈散原、陈师曾、陈寅恪、陈封怀等为代表的“四代”人的文化贡献被全国乃至世界充分认可并深入研究,特别是陈寅恪,因其中国历史研究以及诗学的杰出贡献被称为真正的“国学大师”。陈宝箴作为清末“十大巡抚”,其在文化、政治上影响甚大;陈三立作为同光体的诗学泰斗对中国诗学贡献为晚清以来之翘楚;陈师曾在中国画学方面开启文人画价值的新认识;陈封怀被称为“中国植物园之父”,因此修水陈氏被称为“中国文化贵族之家”。我本人读过不少陈氏家族的作品,特别是对陈寅恪的作品曾有过比较深入的阅读,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等等名着佳篇都是我早年阅读的,并受其影响,启发了我对中国历史、哲学的浓厚兴趣。陈寅恪先生的最后一部名着——《柳如是别传》更是我近年来阅读的主要历史着作之一,我甚至把这部书置于案头时常翻读,以为工作之余的乐趣。对陈寅恪的“以诗证史”的写作方法,我尤为叹服。在洋洋洒洒的八十万字之中,他把明末清初的复杂历史亦庄亦谐地予以表达,以钱谦益和柳如是二人为线索写尽了江浙一代文人志士的伟大民族气节。其中引用各种资料达数百种,充分表达了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感情和高深造诣,一时被学界称为“近代以来最恢弘的历史典籍”,我也时常被此书感动。《柳如是别传》成了我研习明末,特别是南明(指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所建立的“弘光”小朝廷)一段历史的主要参考书。

  三十年来中国学界对《柳如是别传》也在深入研究。有关陈寅恪先生及《柳如是别传》的国际研究会议就召开过多次,发表有关论文不下百篇。专论《柳如是别传》的文章不在少数,但是以专着而行世的书籍所见不多。这可能是由于此书篇幅宏大,内容广博,而且全书全部用文言文写作,所用资料太多,涉及了较深的文、史、诗层面。加之老年学者的精力有限、青年学人不能沉寂于枯燥等种种原因。我的好友陈云君先生是陈宝箴曾孙、陈寅恪堂侄,以家学渊源、世家教育而于中国文化有较深研究,曾任几所文科大学的教授,退休后更是老而弥坚,对中国文化寝馈以之。云君先生几十年教学之外有十几种专着出版,近年来因为特殊的关系很少谈自己家庭的历史,也因为谦虚的缘故很少写家族文化研究方面的着作。他处事低调,不接受任何媒体的採访,只是努力治学。几年前,我曾鼓励云君先生写一些有关《柳如是别传》的着作,可以作为后来学习此书的“道前方便”,云君先生以和我的交情之深欣然答应,二年后即写成一本《〈柳如是别传〉湔尘》。至今,云君先生又在进一步深研《柳如是别传》及南明一段历史之后写出了这本《红妆与痛史:<柳如是别传>暨南明史略论稿》。此书付梓之前,云君先生请我作序,因为当初是我劝云君先生写一些这方面的书,因此我与此书出版关系不浅,加之与云君先生的感情深厚实难推脱,便简单地写了这篇短文,以应云君先生之请。因工作太忙,不惶参考任何书籍,难免有误,幸与云君先生为至交,所以就不计其他了,是为序。
 
二○一七年五月
作者为海航集团董事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红妆与痛史》,光看书名就觉得有故事。我猜想,这“红妆”大概是指女性生命中最鲜艳、最充满希望的时刻,可能是少女的初恋,新婚的喜悦,或者事业上的辉煌。而“痛史”,则直接道出了那些伴随女性一生,甚至影响了整个时代女性的伤痛,可能是压抑的封建礼教,战争的残酷,还是家庭的变故。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把这两个对比强烈的词语串联起来。是“红妆”的绚丽,让“痛史”显得更加触目惊心?还是,在“痛史”的磨砺下,女性的“红妆”反而更加闪耀,象征着一种浴火重生的坚韧?这本书会不会是一部女性史的百科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揭示出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她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选择?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她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呈现出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默默承受、坚韧前行的女性形象,让我们得以窥见她们内心深处的波澜,以及她们身上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

初拿到《红妆与痛史》,我脑海中便勾勒出了许多画面。我想象着,那些描绘着“红妆”的部分,或许是浓墨重彩地描绘着某个重要场合,比如一场盛大的婚礼,一个家族的荣耀时刻,甚至是宫廷里华丽的舞会。那时的女性,她们的服饰、妆容、言谈举止,都可能被细致入微地刻画。但紧接着,笔锋一转,便要进入“痛史”的叙述。这“痛史”会是怎样的?是战争的阴影笼罩?是封建礼教的束缚?是时代的变革带来的动荡?还是隐藏在家庭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的。是“红妆”成为“痛史”的背景,更加凸显了悲剧的残酷?还是,“痛史”中的女性,依然在生活的缝隙中,努力寻求一丝属于自己的“红妆”,哪怕只是短暂的慰藉?或许,这本书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在绚烂的色彩之下,隐藏着深刻的叙事,让读者在感受到美的时候,也同时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不易。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她独特的笔触,为我们揭示出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意义,让我对“红妆”与“痛史”的理解,产生全新的认识。

评分

《红妆与痛史》,光是这个名字就充满了张力,让我好奇作者究竟想要表达怎样一种复杂的情感。我想象着,书中的“红妆”可能象征着女性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是青春年华,是爱情的萌芽,是家庭的幸福,是社会对女性的某种期待。而“痛史”,则直指那些伴随女性一生,甚至影响整个时代的伤痛,可能是生理上的创伤,心理上的煎熬,或是社会地位的卑微,命运的不公。这本书,是不是在探讨,女性在经历生命中最美好的“红妆”时刻,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痛史”的深渊?或者,是在那些看似风光的“红妆”背后,早已埋下了“痛史”的种子?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对比的,是写出一种宿命的悲凉,还是在绝望中挖掘出人性的光辉?这本书会不会是一部女性史诗,用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来折射出时代变迁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轨迹?我想,作者必定对历史和女性的处境有着深刻的洞察,才能够取下如此一个引人深省的书名。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女性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以及她们所承受的、却又依然坚韧的生命力量。

评分

“红妆与痛史”,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浓烈的戏剧性。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些画面,比如,一位身着艳丽嫁衣的新娘,在喜庆的乐声中,却怀揣着无法言说的悲伤,她的“红妆”之下,是无法启齿的“痛史”。又或者,是一个繁华都市里,光鲜亮丽的女性群体,她们精心打扮,如“红妆”般耀眼,却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承受着各自的“痛史”。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极端的情绪和意象编织在一起的。是“红妆”的绚烂,反衬出“痛史”的更加凄凉?还是,在“痛史”的泥沼中,女性依然努力地为自己披上“红妆”,象征着一种不屈的生命力?这本书会不会是一部关于女性命运的史诗,通过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女性故事,来展现她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抗争?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去挖掘那些被遗忘的女性声音,去描绘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伤痕,让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女性生存的不易,以及她们身上所散发出的独特光芒。

评分

这本《红妆与痛史》,光是书名就足够让人浮想联翩了。红妆,总是与喜庆、出嫁、女性的美丽和青春联系在一起;而痛史,则直接揭示了字里行间的悲伤、苦难和历史的沉重。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想知道在这“红妆”之下,掩盖着怎样的“痛史”。是某个特定年代女性群体的集体记忆?还是某位传奇女性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抑或是,作者试图通过某个家族、某个地域的故事,来折射出那个时代女性所经历的种种不易?我尤其好奇,“红妆”的鲜艳与“痛史”的深邃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是绝望中的一丝希望?是繁华背后的苍凉?还是,是那些在命运洪流中,依旧努力绽放生命光彩的女性身影?或许,它会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历史的深处,理解那些曾经被遗忘的声音,感受那些不曾被触碰的伤痕。我相信,作者一定在字里行间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去挖掘、去梳理、去呈现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去。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阅读一个故事,更能获得一种深刻的理解,一种对过往人生的敬畏,以及对女性力量的感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