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立体论(修订版)

红楼梦人物立体论(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曾有人统计《红楼梦》一书的登场人物高达数百人,即便数量如此庞大,曹雪芹对于每位角色的描写丝毫没有马虎之处,为所有人物创造了别具特色的性格,乃一细腻刻画众生姿态的匠心之作。

  本书每章皆以一位人物作为核心展开论述,由小说原文和相关文献研究等多方切入,深入剖析《红楼梦》人物的真实面貌,包含:诸艳之贯的贾宝玉、心思细腻的林黛玉、大家闺秀的薛宝钗,到与贾家盛衰密切相关的贾元春等,作者以研究红学多年的深厚学术涵养重新诠释红楼人物,别开生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欧丽娟


  ◎学历: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所博士

  ◎任职: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专长:
  唐代诗歌、红楼梦、中国文学史

  着作:
  《唐诗选注》、《杜诗意象论》、《历代诗选注(隋唐卷)》、《大唐诗魁:李商隐诗选》、《唐诗的乐园意识(修订版)》、《诗论红楼梦(修订版)》、《李商隐诗歌》、《红楼梦人物立体论(修订版)》、《唐代诗歌与性别研究:以杜甫为中心》、《惊艳唐诗:字行间的人生密码》、《唐诗的多维视野》、《大观红楼(综论卷)》、《大观红楼(母神卷)》、《大观红楼(正金钗卷)》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红楼梦》论析──「宝」与「玉」之重叠与分化
 第一节 前 言
 第二节 「玉」的一般诠释
 第三节 「玉」的双重属性
 第四节 「宝」与「玉」的分化
 第五节 「宝」与「玉」的重叠
 第六节 结语:水与石的依存关系

第二章  林黛玉立体论──「变/正」、「我/群」的性格转化
 第一节 前言:所谓「立体化」
 第二节 林黛玉之早期性格及其成因
 第三节 个体封界的消融
 第四节 续书者对人物发展轨迹之延续
 第五节 林黛玉之夭亡──《红楼梦》美学原则的确保

第三章  薛宝钗论──对《红楼梦》人物论述中几个核心问题的省思
 第一节 前 言
 第二节 核心情节的个别分析:世俗人文主义的表现
 第三节 有关薛宝钗之诗句的阐述
 第四节 对「面具」恐惧的阅读心理
 第五节 结 语

第四章  「冷香丸」新解──兼论《红楼梦》中之女性成长与二元衬补之思考模式
 第一节 前言: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环绕宝钗之宿疾的相关议题
 第三节 冷香丸的象征寓意与最初服用的年龄
 第四节 蘅芜苑与冷香丸的平行同构
 第五节 女性成长的「通过仪式」
 第六节 「冷」与「香」的重叠与分化
 第七节 结语:二元衬补的思考模式

第五章 《红楼梦》中的「石榴花」──贾元春新论
 第一节 前言:花/女性/水之象喻系统
 第二节 石榴花:元春之代表花
 第三节 「石榴花」之象征意义
 第四节 元春的母神地位
 第五节 元春的钗、黛取舍观
 第六节 结 语

第六章  《红楼梦》中的「灯」──袭人「告密说」析论
 第一节 前言:问题之产生与反省
 第二节 「告密说」之解析与辩证
 第三节 「灯姑娘」与「灯知道」之平行同构
 第四节 告密逐婢之真凶试探
 第五节 结 语

第七章 《红楼梦》中的「狂欢诗学」──刘姥姥论
 第一节 前 言
 第二节 「钟漏型」的母神递接模式
 第三节 小丑/傻瓜/三姑六婆
 第四节 嘉年华/戏拟/生活话语
 第五节  食物/秽物:「物质—肉体下部形象」与「斥弃心理」
 第六节 结 语

第八章  《红楼梦》中的「红杏」与「红梅」──李纨论
 第一节 立体分析的意义
 第二节 老梅: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旁观与陷落
 第三节 稻香村之红杏:余烬中跃动的不安灵魂
 第四节 栊翠庵之红梅:自觉的自我追求与个性实践
 第五节 对「红杏」与「红梅」的价值评断
 第六节 结 语

论文出处暨说明
征引书目
 

图书序言

第一章  《红楼梦》论析──「宝」与「玉」之重叠与分化

第一节 前 言

整部《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是集中在描写石头思凡历劫、幻形入世,于富贵场、温柔乡中度过的点滴岁月,宝玉其人不但是传达作者之创作意旨的灵魂人物之一,更是支撑起整个情节发展的唯一栋梁,对这样一位总括全书的首要人物,作者无疑是会以最深的构思来刻意塑造其人其事,而赋予他艺术上和寓意上最大的传示功能。既然认识一个人往往是从名字开始,所谓「人如其名」并非完全是无稽之谈,何况将名字作为掌握一个人的指标,早已是小说艺术的特权,一如小说理论家所指出:「当人物被赋予名字时,这就不仅确定其性别(作为一条规则),而且还有其社会地位、籍贯,以及其他更多的东西。名字也可以是有目的的(motivated),可以与人物的某些特征发生联系。」1而《红楼梦》之创作更将此一特权充分发挥,从姓字名号到各色名物等各个细节都竭尽隐射、象征和假託之能事,达到以一摄万、以简驭繁的最高成就。正如清人洪秋蕃所说:「《红楼》妙处,又莫如命名之切。他书姓名皆随笔杂凑,间有一二有意义者,非失之浅率,即不能周详,岂若《红楼》一姓一名皆具精意,惟囫囵读之,则不觉耳。」既然作者之苦心亦于「姓氏上着想处」展现,读者必须加以理会始能探得箇中三昧,因此如果能够将「贾宝玉」之命名所蕴含的深层意涵加以釐清,对此一伟大世情小说之解析和深入了解,无疑是极有助益的。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