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台湾人‧台湾人书写:台湾文学的跨界对话

书写台湾人‧台湾人书写:台湾文学的跨界对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从清初对台湾原住民的观看、晚清文人的妖怪想像到台湾歌谣再现的文学景观、知识份子写的诗及小说,参照各种不同领域知识网络交织进行书写;作品编织的故事、塑造的人物,或作者社交轶事等文本,形成本书「书写台湾人」、「台湾人歌谣」、「台湾人书写」等三辑。如同德勒兹(Gilles Deleuze, 1925-1995)的「地下茎」(rhizome)概念,延伸的阅读就像触须一样,不断地向外蔓延,为吸收养分而不断地与异质性(hétérogénéité)连结,最后几乎成为漫无边际的知识网路。读者彷彿置身于巨大的理想图书馆,以互为主体性的参照,往外不断延伸地深度诠释。

  作者借由解读、思考,让各种声音得以互相对话激盪,在古老地图、视觉影像缝隙寻觅国家宝藏踪影,试图梳理真实时间里所沈淀的文化纹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龙廷


  现任: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语文学系教授。
  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博士,法国国立高等实践研究院(E. P. H. E.)宗教科学与文化人类学博士候选人。曾两度获得赖和台湾文学研究论文奖、两度获得奖励特殊优秀人才。

  学术专长:
  台湾文学史、台湾戏剧史、台湾歌谣与文化研究、民族志与文学想像、后殖民理论与文学批评、台湾文学场域、现代主义与台湾文学。

  主要着作:
  《台湾布袋戏的口头文学研究》(2015)、《台湾布袋戏创作论:叙事‧即兴‧角色》(2013)、《听布袋戏尪仔唱歌:1960-70年代台湾布袋戏的角色主题歌》(2012)、《庶民生活与歌谣—台湾北海岸的褒歌考察》(2010)、《发现布袋戏:文化生态‧表演文本‧方法论》(2010)、《听布袋戏:一个台湾口头文学研究》(2008)、《台湾布袋戏发展史》(2007)。
 

图书目录

自序 给下个世纪的你

辑一 书写台湾人
第一章 看见台湾人:清代台湾原住民形象的三种论述
帝国倒过来看
相似性
差异性
再现的复制
结语
第二章 妖怪物语:清代台湾原住民的妖魔化书写
蛇人
山魈‧夜叉
人熊
帝国的奇幻世界
结语
第三章 人体雕刻‧灵魂形塑:日治时代台湾人身体的知识与监视
视觉主义展示
台语书写与规训
当地人观点的位移
结语

辑二 台湾人歌谣
第四章 淡水河边的内山锣鼓:二十世纪初台湾歌谣的文学风景
台湾总督府塔楼的视野
老台北人的生活空间
阴性空间的换喻
放水灯‧竖灯篙‧抢孤‧做清醮
生番出草
结语
第五章 南台湾的摩登初体验:1930年代李献璋採集的褒歌
褒歌的特殊性
南台湾地方感
现代性与时间感
结语
第六章 咱的歌诗:《台湾新民报》歌谣採集的集体记忆
一起来写台湾话
乡音情感
民众的心灵地图
时代新知识
从幽默祝祷词到巫术
翻开诗人的菜单
结语

辑三 台湾人书写
第七章 打破你的眼镜:杜潘芳格的诗与寻常习惯的颠覆
符号化过程的任意性 1
陈述与人称
结语
第八章 保正伯请你看大戏:〈帝君庄秘史〉的书写策略
小说在卸妆后
粉墨登场的政客
民主花瓶的行礼如仪
结语
第九章 自画像与艺术家:寻找木瓜树小镇的踪迹
谜样小镇
自画像的对比色与象征
同床异梦的悲哀
南投青春恋歌
结语
第十章 思想在躲猫猫:决战时期张文环的民俗书写策略
冬至/中元时间秩序
自然/文化动物秩序
车鼓旦‧艺旦男女秩序
结语
第十一章:沉思者的郁闷:〈我爱黑眼珠〉凝视下的国族寓言
浮游者的凝视
国族寓言
倾听者缺席
结语
第十二章 圣山的寻与追:〈泰姆山记〉的互文性解读
逃亡轮旋曲
文本马赛克
一座长脚会走动的山
结语

引用书目
 

图书序言

自序

给下个世纪的你


  当你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可能再也没有「中华台北」的幽灵徘徊在台湾天空。人们用脚来投票,有的人早已快乐地拥抱旧大陆作中国梦,有的人早已办好绿卡移民去新大陆作美国梦,而你选择留下来。你好奇地从书架取下这本书,只是为了了解跟台湾有关的事,就像当年的我一样。

  电影《海角七号》最奇特的,就是那些跨越时空的情书。即使书写者已去世,那七封找不到投递住址的信却令人动容。白发苍苍老妇是否仍是当年的友子?她如何理解那些穿越时空而来书信?读者如何理解不在世上的人,隐藏一辈子内心的遗憾?无非是那一封又一封绵密写成,却又迟迟寄不出去的信。逐字念来,除了引扬轮船上的悲惨抑郁,还有遥远的怀念。阅读当下,面对的只是文字编织的世界。书写者振笔疾书身影既看不到,也摸不到,然而透过文字,我们竟然重新聆听到书写者动人的声音,甚至感觉活生生的人站在面前一字一句倾诉。即使确知那些书信纯属虚构,也不得不承认柔软的心被触动,絃被拨弹,久久不能自已。

  记得我大学时代曾经很着迷义大利符号学家艾科(Umberto Eco, 1932-2016)的小说《玫瑰的名字》,也曾买过两种不同法文翻译本。这是以中世纪修道院为谋杀案背景的小说,第一句就是引用圣经的「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中译的「道」,对应法语mot或英文word,原意就是文字、词汇。如果不想受困于「太初有道」文言味难以理解,不妨直率素朴地重新「误读」:「世界一开始就是文字,文字跟神同在一起,文字就是神。」

  当年传教士执意将浅显易懂的「文字」,翻译为中文世界「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当然必定有他们深思熟虑的考量,因为那是大写的文字,是文字的本质,是希腊文逻各斯(logos),同时包括语言、演说,以及理性、思考等意涵,甚至基督教神学古老命题也存在着「道成肉身」。

  《玫瑰的名字》以私人手抄本形式,纪录他与老师一起调查谋杀案的始末。案情发生在修道院,更精确地说是在修道院图书馆。中世纪修士在图书馆努力勤奋地传抄各种抄本,并装订成漂亮彩绘书籍。调查期间陆续发生多起谋杀,而死者共同特征,就是不约而同阅读了亚理斯多德世上仅存孤本。最后兇手查出来,却也死了,而修道院也因火灾烧成灰烬。后来抄写者于遗址附近徘徊,随手捡拾断简残篇小心收藏,直到后来收藏品及相关解读书籍不断累积,很自然地又变成另一座图书馆。谋杀案根源就是文字,好学修士千方百计想要阅读罕见孤本,而虔信教徒却严厉禁止任何人碰触那些亵渎宗教的知识。目睹这一切发生经过的人将事件本末抄录为文,最后成为我们所阅读的这本书。小说鉅细靡遗地描述中世纪修道院的生活作息,图书馆收藏各式各样稀有抄本。修士抄写员所认真抄写的,就是文字本身。书本知识引起人们求知若渴的强烈慾望,却是兇手所绝对禁止的。如果要追问知识本身是什么?那么反思读者所阅读的,无非就是目睹者修士的私人手稿。目睹者手稿所书写的,都真实发生吗?那么他脑海浮现的奇异幻象也是真实的吗?侦探按照圣经〈启示录〉叙述推论出连续犯案的完美模式,却与兇手对犯案动机的直率解释不同,那么哪个是真实呢?如果一切都是虚构想像,那么真实是什么呢?

  如果要停止这种恼人的无止尽辩证,试着回想小说引用〈约翰福音〉的句名,或许可这么重新铸字造句:文学世界一开始就是文字,文字跟书写者灵魂同在一起,文字就是书写者的灵魂。

  文学,可说是文字的肉身,或是静静地躺在图书馆的木乃伊。抖落尘埃后,摆在眼前是反覆折叠的装订厚度。翻开克服岁月风霜而残存的文字,像穿越过重重遗忘海洋的瓶中信,静悄悄地漂流靠近我们身边。文字是一种回归,可以回归到它奇蹟的本源,可以回归到原初书写时的精神状态。即使书写者可能早已不在人世,而读者所接触到的肉身,无非是文字所交织的,可一再重复阅读的结构。文字却往往来自于非文字世界。有的人可能如此着迷视觉艺术的线条、色彩,而想要刻画眼前世界,因而他所驱使的文字显得如此怪异而不寻常。有的人可能沈醉于神秘时间的追寻,不断地追忆过去,甚至置身于过去还要回想遥远过去,最后竟编出轮旋曲般令人晕眩的结构,在翻越层叠阴郁深山而终找到生命定位。在砲弹会从天上掉下来的年代,异议抗争者早已从地球上消失。有人仍想表达心声,那就隐藏在台湾人才能深刻理解的岁时节庆或民俗气氛底下。有的人想要嘲弄那些高高在上的政客,但指名道姓可能落到收不完法院传票的下场,那就让他们粉墨登场吧。即使是口头歌谣的庶民诗人,他们也能巧妙地运用眼前景物、器具,传达出难以直接明说的情感,无论是伤痛别离,情慾缠绵或担心背叛等。

  文字本身,尤其是作品文字一点都不平滑透明,而是有刀工冲切深度,或在断裂残痕藏匿着通往密径的隐讳暗示。如何捕捉词汇的邻近与联想关系,就像是唸诵唿唤灵魂的神秘咒语,召唤沈睡时空的记忆,或唤醒凝固情感的永恆雕塑。解读,并非只是书本知识的反覆或累积,更多的是一种跨文化的破译。表面上乱糟糟的铭刻必须重新清理,从恢复它最原始位置开始,跟随着令人怀疑的、不确定的暗示勇敢向前,摸索完全未知的黑暗角落,直到重新找到铭写当下情境。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前后横跨了十几年。最早一篇年是我在成功大学台湾文学学习之旅所写的。如果说论文发表时是甫哌哌落地的红婴儿,至今也已长成踌躇满志的青少年,虽然那感觉不过是昨日之事。奇妙的缘分,应该是三十年前的偶然。1987年解严那一年,叶石涛(1925-2008)出版了《台湾文学史纲》。当时就读大学的我所读的,如果不是中国文学,就是西洋文学。除了广泛阅读沈从文、鲁迅、萧红、曹禺、钱钟书、巴金、老舍等「匪书」,至少我还很认真地读过《动物农庄》、《金阁寺》、《梵谷传》、《忏悔录》、《浮士德》、《悲剧的诞生》、《罪与罚》、《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百年孤寂》、《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等。因叶石涛这本书,我与朋友开始争论:台湾有文学吗?有台湾文学吗?当年曾经出自好奇心在旧书店买到《阉鸡》,在完全不了解作者生平的情况下阅读,小说里描绘老台北人的容颜与生活风景非常令我讶异,就好像坐上小叮当的时光机器,虽然那只不过是几十年前的台北街头,但是耳际萦绕的日语对话,映入眼帘的景观是如此熟悉却又陌生。那个时代从南部坐火车到台北车站,月台上可看到台湾铁道饭店屋顶上的夕阳,然后搭人力车至港町。新时代女性可以在太平町杂货店工作,打烊后邀伴去逛圆环夜市,假日郊区散步,或到圆山明治桥下划船。台湾铁道饭店、港町、太平町是在台北吗?明治桥就是后来的中山桥,那桥下的基隆河可以划船吗?而最令我惊讶的,却是发现自己处于无知状态: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我,对生活城市的知识却是完全空白?为什么我以前没有读过,甚至根本也没有听过这些作品,遑论作者?突然我好像置身于修道院,化身为心如海绵、求知若渴的小修士,努力捡拾收集废墟的只砖片瓦。

  艺术研究所时,到台湾各地的田野调查,是我真正的教室。那些民间艺人,都是我的老师。来自这块土地的知识,都是我的课本。那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祖父生活的点滴,在他创业的丰得斋一边帮忙,一边听广播电台讲古,或晒稻谷时住在顶宅仔的沁凉夏夜。兴高采烈的假日,我却是随着岁时节庆而忙碌赶工。放寒假整个月,大概都在帮忙准备春节祭祀供品的生仁、枣仔枝。一直要忙到除夕那天下午开始磨米浆,晚上等大灶炊好整笼床的菜头粿,街上都已传来辞岁的鞭炮声。休息两天后,又开始忙到初八当晚日夜赶工拜天公用的麻荖、米荖。七月普渡至少半个月以上,天天都在做绿豆糕、佛手、糖塔。中秋节更是整个月都在忙,从绿豆仁清洗、浸泡、炊熟、碾碎、搅拌等繁复工序制作的绿豆馅,到各式月饼的桿皮、包馅、煎饼、用印、包装。这些岁时节奏以及娶新娘分享亲友的大饼,或女儿回娘家避暑分赠的米香丸等,都是我闭着眼睛也分辨得出的真实气味。童年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经验,竟然是到学校上课时,无法跟同学分享的秘密。

  出社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美术杂志社编辑,也在几家报纸专栏作者,报导过崙背的新剧、东港烧王船的阵头、陈旺欉老歌仔、布袋戏、乱弹戏、歌仔戏等。因这股傻劲而认识《台湾风物》总编张炎宪(1947-2014),那时他特别来信鼓励。直到他去世后,还两次来梦中亲切地看着我,仍是那永远不变的温暖笑容。为了扩展视野,我到法国留学。上课之余,最大乐趣就是整天浸在巴黎的博物馆,或在旧书摊寻宝,也买过雨果古本印刷的《钟楼怪人》。深深感到法兰西学术动力,是来自对他们自己文化、历史的认同与自豪。回国后在中央研究院短期研究,调查过彰化曲馆、武馆,鹿港法师、新竹客家信仰。后来进入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不仅成为叶石涛课堂上的学生,而且竟然成了台湾第一个台湾文学博士。看似纯属偶然巧合,却也是生命回归的必然实践。随着台湾文学史料出土与整理,我为了累积解读能量而勤奋阅读与收藏,到最后宛如一座小图书馆。

  这本书当然是来自这座小图书馆,一开始就是文字本身,以及相关理解工具,除了各种文字解释文字的辞典,更多的是解释台湾地名的辞书、古地图、老照片、纪录片等,到最后几乎是在编制一套漫无边际的百科全书。整理这些论文,像是重新省视青春岁月,还有当年野百合的内心骚动与沈思。如同希腊阿波罗神庙的神谕「认识你自己」,作为地球村一份子的我们不也应扪心自问:我是谁?养育我成长的土地在哪里?我没有资格替自己发言吗?为什么我不能使用自己语言,而必须学习别人语言来表达?在我面前摊开的课题,无论是人迹罕至的洪荒世界,或穿越文字丛林开山辟径涉溪的大冒险,其原始出发点无非是一股强烈想要认识台湾的冲动。台湾知识份子能使用台语、日语、华语,而以诗词、小说等文体来表达时代、土地关怀等深刻情感,已是相当晚近的事。最原始的应该就是台湾人歌谣,直接以母语唱出生命的感动。然而如果缺乏仔细纪录及耐心解读,百年后那些活泼的歌诗不是随风而逝,就是掩埋在图书馆厚重尘埃底下。只有透过阅读与诠释,文字不再只是文字,不再只是印刷铅字,而是复活的肉体,我们才能够重新感受那些司空见惯,却已遥远陌生的日常生活,还有那些隐密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本书并非依照作者、题解等传统教科书模式地解读,而是参照各种不同领域知识网络交织进行。如同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的「冰山理论」,铁达尼号看到的只是浮出海平面的冰山一小角,而巨大冰山底层恐怕才是最后沈船的致命伤。作品编织的故事、塑造的人物,或作者社交轶事等,可能都只是「看得见」的冰山一角,而潜藏海平面底下「看不见」的力量更值得重视吧。但是如何发现那看不见的冰山底层?德勒兹(Gilles Deleuze, 1925-1995)的「地下茎」(rhizome)概念,可能更具实践意义。如果说文本是地下茎,那么我们延伸的阅读就像触须一样,不断地向外蔓延,为吸收养分而不断地与异质性(hétérogénéité)连结,最后几乎成为漫无边际的知识网路。地下茎概念,也像艾科所说的百科全书诠释,读者彷彿置身于巨大的理想图书馆,以互为主体性的参照,往外不断延伸地深度诠释。我们的目的并非在寻找最终或最正确的「标准答案」,而毋宁说是提供一种思考平台,让各种声音得以互相对话激盪。虽然一开始无非是文字,最后却得以超越文字,而绽放出美丽的智慧花朵。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撰写的文章,多年后竟然也悄悄地彼此连结,成为不可思议的地下茎,也就是本书「书写台湾人」、「台湾人歌谣」、「台湾人书写」等三辑。

  辑一 书写台湾人。几乎每个与台湾擦身而过的政权,从此都爱上台湾,但是并不一定爱台湾人。看见台湾了,但是如何看见台湾人,如何书写台湾人?我们依照论述的相似性、差异性、再现的复制,来探索清代书写台湾原住民及其潜在的无意识。如同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耽溺于书本文字堆砌的爱情幻想,晚清文人也曾以书本文字想像来代替观察,而终将既有的原住民意象进行分裂、重组,最后型塑了一种「台湾化的台湾」。还有夏敬渠(1705-1787)撰写英雄文素臣的台湾探险等,这些文学想像及帝国主义的关系是很有趣的思考。

  日治时代台湾人的身体知识如何建构,乃至最后成为官方改造对象,除了民族志及媒体报导,我们也参照了台湾知识阶层观点的私人日记深入解读。从身体改造开始,到语言、思想灵魂的大改造,可说是台湾面对多重殖民处境不断上演相同戏码的写照。

  辑二 台湾人歌谣,将关注台湾歌谣再现的文学景观。景观(landscapes)是人群生活实践所塑造的。文学的空间经验,具有主观特质。借着这些主观感受,可以了解人们如何谈论地方与看待世界。平泽丁东整理台北一带歌谣,在1917年出版第一本台湾歌谣专书。在台北街头开始矗立欧化建筑之际,这些庶民歌声再现的台湾是什么样貌?

  1931年《台湾新民报》歌谣採集运动,可说是台湾话文的第一线实践者,也是台湾知识份子第一次纪录我们的歌。台湾人的声音如何写,不仅是日治时代,乃至战后乡土文学论战焦点,也实际存在于歌谣採集。这些庶民声音几乎不曾被仔细解读过,很值得重新发掘其独特文学美感。

  如果说1917年的平泽丁东是台北观点,1931年新民报歌谣採集运动则是中台湾观点,一开始是彰化和美人黄周的提议,而后在台湾各地掀起阵阵涟漪,那么1936年李献璋的採集则是南台湾观点。在高雄开始迈入现代都会之际,诗人想像的翅膀带领我们,重新感受到面对现代冲击时,他们的担忧、他们的哀愁、他们的情爱等。

  辑三 台湾人书写,将处理台湾知识份子写的诗、小说,包括杜潘芳格(1927-2016)〈平安戏〉、〈中元节〉、〈蜥蜴〉,蔡秋桐(1900-1984)〈帝君庄秘史〉、龙瑛宗(刘荣宗,1911-1999)〈植有木瓜树的小镇〉、张文环(1909-1978)〈夜猿〉、〈阉鸡〉、〈艺旦之家〉、七等生(刘武雄,1939- )〈我爱黑眼珠〉、李乔(李能棋,1934- )〈泰姆山记〉等。这些作品如果说有什么共同性,那应该就是法国象征师派诗人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 1842-1898)所说的谜(énigme)的特质。解开谜语,往往必须跳脱人们所习以为常的认识习惯。我们将从符号化过程的任意性、陈述与人称等两个层面,来解读杜潘芳格超乎思考常轨,深具文学感染力的诗。

  一开始我只是扮演福尔摩斯,随身带着小说、台湾老地图、地名辞书、几张老照片等工具,最后竟然重新看到日治时代南投、元长等台湾在地文学风景。在议会请愿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如果想知道蔡秋桐如何以活蹦乱跳的台语文,来戏弄台湾总督,或庄长、庄协议员等地方政客,那么一定不能错过〈帝君庄秘史〉。

  对龙瑛宗/刘荣宗而言,南投并非一般台湾乡镇,而是杂揉了粗鄙/美丽、诱惑/纯情、堕落/尊严等复杂情感的青春回忆。「小镇」与「木瓜树」的二元意涵结构,不仅反映当年台湾人/日本人的社会结构,同时也是一位知识青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这种共存的背反与跨越界线的渴望,可说是支撑这部小说的强烈矛盾与张力。

  太平洋战争时期,拐个弯不失为一种必要的文学手腕。张文环的价值,恐怕就在于以多义性台湾民俗参照,交织而成的文本张力。检验小说的时间秩序、动物秩序、男女秩序等书写策略,将可发现其隐藏的对抗论述是双重的,不仅是对抗帝国资本主义主流价值,同时也深刻地反省批判台湾传统的抱残守缺。

  七等生的〈我爱黑眼珠〉,集合了各种针锋相对的批评与概念投射。这正好说明了文字本身的暧昧性,以致于可以吸引立场截然不同的读者。透过面包、女用雨衣、香花等象征,本雅明的现代性沈思、罗丹的雕刻艺术、台湾历史经验等互文性,深度解读它所再现的现代社会,以及从现实进入虚幻的国族寓言。

  李乔借着台湾文坛轶事的挪用,而塑造一座会走动的山,「泰姆山」是什么意思?从小说基本结构、次序、时态分析出发,我们可发现它营造了一层又一层繁复的时态交织,宛若轮旋曲式的美感结构。台湾历史记忆的残破、荒芜的断层,随着充满荒谬感的逃亡行动而重新被暴露出来。这种叙事结构不仅是对过往时代的怀旧或悼念而已,而是试图发掘出被统治者以「大叙述」所掩埋的,真实时间所沈淀的历史纹理。

  这场精神大冒险就像一部奇幻探险的电影,虽然一开始纯粹只是文字世界,后来竟然远方传来人讲话的声音,引导我们在古老地图、视觉影像缝隙寻觅国家宝藏踪影。至此,那些熟稔的虚构人物宛如多年老友,而他们的爱恨情仇也深深牵动我们的心。

  很自然地,这只是一本寻宝笔记。
 
2017年5月   于永和寓所

图书试读

台湾旧惯的缠足、辫子,不需要放在「政治不正确」有色眼镜底下观察,更不想从「政治正确」为殖民主义政策辩护,本章只是以身体技术为讨论基础,借此探询视觉主义、台湾话语书写,私密日记、纪录前人所透露的时代记忆,如此或许可以釐清台湾人成为日本人过程,最核心的知识/权力/身体三者交会空间。
 
缠足、辫子,如果被视为一种清代台湾人的象征资本,那么累积这种资本有助于象征权力取得。女性缠足小脚不仅是在婚礼过门时的炫耀,也形成普遍相信缠足女子结婚较好命的主流信念。男人辫子与清代赴台湾就任官员一致,有着平起平坐的地位象征。日本殖民者急于改变台湾人的身体,除了健康、卫生、经济等理由,是否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斗争,从而使得统治者自己的身体惯习乃至生活风格与品味,都成为被支配阶级的模仿对象?布赫迪厄认为(Bourdieu/ Wacquant 1992:143):主流文化合法化的过程(l’acceptation doxique),免不了要经过象征暴力与象征的冲突,包括强制一套社会的合法定义,以稳定社会秩序的再生产、及透过特殊用字以贬低被支配阶层的文化等,相当于一种知识、文化的权力关系。
 
一般人可能都以为身体是自然界的产物,只是自然而然生长而已,而忽略了那其实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在日本统治台湾之前,女性可能因缠足很嫁入豪门,而男性也可能缠辫子而走入官场。这种驯服性(docilité),可以解释权力与身体的微妙关系(Foucault 1975:138)。权力对身体的细致控制与驯服几乎无所不在,战后戒严时代的「发禁」曾是台湾中小学生共同的时代烙痕。解严后台湾人的身体看似解放,却逐渐资本主义化。五花八门的医疗美容,更是将身体视为利润禁脔与权力处置的对象。有时似乎很难理解这些整型手术,在锋利手术刀底下切割、拉皮、抽脂、隆乳等是如何血淋淋,而民众为什么仍趋之若鹜,愿意付出鉅额费用并交出自己的身体,甚至不乏事后向媒体哭诉整型失败的案例?同样的,解缠运动批评最有力的理由莫过于缠足过程的残酷,伴随几乎是惨不忍睹的哀嚎啼哭。时过境迁,我们也很难理解那个时代社会非常重要的惯习,为何母亲非得借着身体技术来改变小女儿的脚踝不可?可能就像时下流行新名词「事业线」,当年缠小脚女性嫁入豪门也是一种主流信念吧。他们付出身体的痛苦,甚至不惜代价只为了获得「美」。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