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国哲学史要略(2版)

图解中国哲学史要略(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史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文化
  • 历史
  • 通俗哲学
  • 图解
  • 哲学入门
  • 学术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哲学的核心为生命的实践,历来各时期的哲学发展皆围绕于此;其中,儒道二家为中国哲学发展史中的主流。用简洁的说明方式,帮助读者轻易理解中国哲学的相关思想,并且能快速的记忆重点。此外书中更透过图表方式来加深印象。

  本书旨在介绍中国哲学的发生与流变。摊开历史,中国各家哲学林立,相互对照,各有殊胜。此般现象反映出思想家留意问题的洞察力、解决问题的胆识力以及创新思想不滞于传统的创造力。有别于西洋哲学着重知识的思辨,中国哲学特以生命作为智慧寻求活动的核心。为此,本书篇章架构除针对各时代别具特色的思潮进行叙述外,将注意哲学史发展脉络的分析,使读者理解思想家们心中的问题意识。此外,思想的主张倘若仅于意见的表述,纵然辞藻华丽打动千千万万颗心灵,亦无足成就严格意义底下的系统。《论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哲学思想固有其哲学预设,然撇开各家哲学预设不谈,同一哲学阵营中的思想人物,其彼此在义理建构上亦有所别,分辨其中的异同、检示系统各环节的关系,无论对于再修正或中国哲学的当代发展而言,皆是必要的工作。
 
儒学思想的演变与核心义理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儒家思想自先秦至近代的演变历程,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核心义理阐释与实践。我们将聚焦于儒家思想的内在逻辑、对中国社会结构与政治伦理的影响,以及其如何回应时代变迁与外来思想的挑战。 第一章:先秦儒学的奠基与争鸣 本章追溯儒家思想的源头,重点剖析孔子构建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范畴。通过对《论语》等经典文本的细致解读,阐明“克己复礼”的实践路径与“中庸之道”的辩证智慧。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如何催生了他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构建渴望,并确立了以“德治”为核心的政治哲学。 紧接着,我们将进入孟子与荀子的论辩。孟子“性善论”的提出,为儒家思想注入了积极的人性基础,他将“仁义”视为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潜能,并通过“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确立了儒家政治伦理的价值取向。而荀子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性恶论”视角,强调礼法教化在塑造社会秩序中的关键作用。这种对人性的不同认识,不仅影响了后世儒家内部的争论,也塑造了中国古代教育与治理模式的差异。 本章还将简要介绍“稷下学派”的百家争鸣对儒家思想的早期影响,以及儒家如何在诸子竞争中确立其显学地位。 第二章:汉代儒学的独尊与经学体系的建立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章将探讨董仲舒如何通过吸收阴阳五行学说,对先秦儒学进行改造,使其更适应大一统帝国对稳定性的需求。重点分析“天人感应”学说如何成为君权神授与道德劝谏的理论支柱,以及“三纲五常”的伦理框架如何被系统化,成为维系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基石。 汉代的经学研究是本章的另一核心内容。经学家们对《五经》的注释与训诂,形成了庞大而严谨的“经学体系”。我们将考察“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间的分野与互动,以及这种学术争论如何影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解释权。这种对经典的权威化处理,使得儒家思想在结构上趋于僵化,但也为其在漫长历史中的持续生命力提供了坚实的文本基础。 第三章:魏晋玄学的兴起与儒家思想的调整 面对汉末以来的社会剧变与思想危机,魏晋时期出现了“玄学”思潮。本章将分析玄学对儒家“实务”精神的冲击,探讨竹林七贤与“三玄”(《老子》《庄子》《周易》)的流行,是如何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僵化儒家伦理的逃离与超越。 然而,玄学并非完全否定儒家。本章也将考察何晏、王弼等人如何尝试将老庄的“无”与儒家的“有”相结合,试图在个体精神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这种对个体生命本体的关注,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内在反思埋下了伏笔。 第四章:隋唐的融合与宋明理学的重塑 隋唐时期,佛教的鼎盛对儒家思想构成了强劲的挑战。本章将重点分析儒家学者如何应对佛学的思辨深度和对“心性”问题的探讨。 进入宋代,儒家思想迎来了一次深刻的复兴与转型,即“理学”的创立。本章将详细阐述程颢、程颐以及集大成者朱熹的学说。朱熹的“理一分殊”与“格物致知”,试图在宇宙论和知识论层面,重建一个超越性的、更具哲学深度的儒学体系。理学将“天理”内在于万物之中,并强调通过修身养性以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境界,极大地提升了儒家思想的思辨高度。 明代王阳明的“心学”则代表了理学的另一高峰。本章将深入剖析“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革命性主张。阳明心学将哲学的重心从外部世界的“格物”转向了内在的“心性”,强调主体性的觉醒与实践的统一,对后世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五章:晚明至清代的学风分野与儒学的守成 清代学风的转向,表现为对宋明理学过度思辨化的反动。本章将探讨“乾嘉学派”的“朴学”兴起,他们主张回归汉学考据,强调对经典的原始义理的准确把握,而非空泛的义理推演。这标志着学术重心从“义理”转向了“考据”与“训诂”。 与此同时,清代中期也出现了如黄宗羲、顾炎武等“经世致用”的思想家。他们对明末清初的政治乱象进行了深刻反思,重新拾起了儒家“为政以德”的社会责任感,主张将学问应用于实际的民生与政治改良之中,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改革呼声做了理论准备。 第六章:近代儒学在危机中的挣扎与转型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西学东渐与帝国衰亡的压力,使儒家思想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本章将梳理儒家学者对内忧外患的初步回应,包括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思想尝试,以及康有为借托“孔子改制”来推动维新变法的努力。 本章的重点在于探讨以梁启超、章太炎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儒学传统权威性的批判与继承。他们试图在保存儒家伦理价值(如仁爱、社会责任)的同时,切割其政治体制与形而上学的元素,以期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寻找新的精神支撑。 本书通过对上述六个历史阶段的系统梳理,力图展现儒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在适应、抗争、重塑中延续了数千年的动态思想体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匀翔


  学历:辅仁大学哲学博士

  现职: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兼任助理教授、辅仁大学进修哲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第一篇:中国哲学概论
1-1哲学
1-2历史决定与思维主体
1-3哲学的价值
1-4哲学史的理解与诠释
1-5中国哲学的精神
1-6中国哲学内容分类
1-7中国哲学的时代分期
1-8天
1-9道
1-10理
1-11性
1-12德
1-13心
1-14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

第二篇:先秦哲学
2-1先秦哲学发生的因素
2-2周文疲弊
2-3孔子大略
2-4仁论
2-5义命对扬
2-6克己复礼
2-7正名
2-8孟子大略
2-9与告子论性
2-10大体与小体
2-11义利之辨
2-12王与霸
2-13荀子大略
2-14性恶
2-15礼论
2-16解蔽
2-17天论
2-18〈大学〉
2-19〈中庸〉
2-20《易经》与《易传》
2-21老子大略
2-22道
2-23人与自然
2-24无为
2-25庄子大略
2-26逍遥
2-27齐物论
2-28坐忘与心斋
2-29墨子大略
2-30三表法
2-31知识
2-32论辩
2-33说理七法
2-34名家
2-35惠施
2-36公孙龙
2-37法家
2-38法
2-39术
2-40势
2-41阴阳家
2-42邹衍

第三篇:两汉哲学
3-1两汉哲学
3-2陆贾
3-3贾谊
3-4《吕氏春秋》
3-5《淮南子》
3-6道与气
3-7养生论
3-8严遵
3-9董仲舒
3-10天与人
3-11伦理思想
3-12扬雄
3-13王充
3-14疾虚妄

第四篇:魏晋玄学
4-1魏晋玄学
4-2名理与玄论
4-3刘劭
4-4何晏
4-5王弼
4-6言意之辨
4-7裴頠
4-8阮籍
4-9稽康
4-10郭象
4-11独化
4-12神仙之学
4-13魏伯阳
4-14葛洪
4-15格义

第五篇:隋唐佛教
5-1隋唐佛教
5-2缘起思想
5-3三法印说
5-4四圣谛论
5-5八正道
5-6中道思想
5-7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5-8三论宗
5-9天台宗
5-10五时八教
5-11法相宗
5-12末那识与阿赖耶识
5-13华严宗
5-14五教十宗
5-15律宗
5-16密教
5-17禅宗
5-18慧态
5-19净土宗
5-20儒家的觉醒

第六篇:宋明理学
6-1宋明理学
6-2三系说
6-3周濂溪
6-4张横渠
6-5程明道
6-6程伊川
6-7胡五峰
6-8朱熹
6-9性与心
6-10陆九渊
6-11鹅湖之会
6-12陈亮
6-13王阳明
6-14格物
6-15天泉证道
6-16王龙溪
6-17聂豹
6-18王艮与王襞
6-19罗汝芳
6-20东林学派
6-21刘蕺山

第七篇:清代哲学
7-1清代哲学
7-2孙奇迎
7-3黄宗羲
7-4顾炎武
7-5王夫之
7-6李二曲
7-7颜元
7-8干嘉之学
7-9载震
7-10章学诚
7-11清末哲学的转机与危机
7-12中国哲学的展望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1-1哲学
 
就绝大多数人的印象来说,「哲学」一词多令人感到晦涩与费解。虽然我们也没有真正投入时间去钻研建筑、法律、造船与行销等领域,努力使自己具有该领域的专业;但是,当旁人正在进行有关这些领域的交谈时,我们却能够相对有自信地加入谈话活动。这项差异无疑是明显的,直觉上会以为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长时间或有意或无意的接触,使得我们对它们不会感到完全陌生;从而,借由推想可以明白它们的大概、了解它们是研究、处理什么样的问题,而哲学探讨却与生活不相关。
 
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事实上哲学一直与人类生活在一起,比起其它领域更早与人类发生关系,之所以哲学让人有距离感,或可说正是因为它如影随形存在在生活中,反使得人类忽略了它的临在;又或可说是人类将它视为理所当然,因而逐渐遗忘它本有的批判精神,将它视为当然。
 
(一)哲学的定义与精神
 
哲学的探讨范围可说是包罗万象,以空间来看,同时期而地域不同的哲学关怀彼此间有其差异性;以时间来看,同地域而时期不同的哲学焦点也随着需要而有改变。宏观的来看,空间与时间不仅仅是左右哲学所探讨对象的变因,它们同时也扮演着牵动哲学内涵转化的角色,任何企图找出一项让能够让所有人都认同的哲学定义,将只是徒劳无功的空忙。
 
在定义上所呈现的差异有时候不仅只是单纯反映它们在侧重上的不同;事实上,定义本身宣示着在处理对象以及方法上的不同,等于在宣告它们的鸿沟。例如,将哲学视为「语言的逻辑分析以及所使用之字义与概念的辨识」与「不滞于名相的有限而直探世界的实在」有着强烈的差异。
 
如果不坚持某种对于哲学的定义,採以较广义的看法,将可发现哲学的对象其实包罗万象。举凡道德、宗教、历史、科学、社会、自然等领域皆有哲学的踪迹。当然,哲学的对象随着学科的专业化分而逐渐从某些问题的探讨活动中退离开,但是它一直以来对于人类文化进行反省的精神却始终不变,批判是哲学的核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尤其对先秦诸子百家及其思想的演变轨迹很感兴趣。之前尝试阅读过一些原著,但往往因为文言文的晦涩和概念的跳跃而感到力不从心。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够将这些古老思想以更易懂、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书籍。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图解”,这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会借助图画、图表等视觉元素来辅助理解。我设想,它或许会用时序图来展示不同学派的兴衰,用概念图来梳理相互关联的思想体系,甚至用场景复原来描绘哲学家的生活和论辩。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清晰的时间线索,了解不同学派的思想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相互碰撞、融合和发展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哲学精髓的书籍。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带我领略老子、孔子、庄子等先贤的思想光辉,感受中国哲学那种独特的东方智慧。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精辟的论述,让我体会到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尤其好奇它会如何处理那些抽象的概念,例如“气”、“阴阳”、“五行”等,是否会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图示或类比来解释其内在逻辑。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中国哲学那种“天人合一”的宏大境界,以及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深邃的蓝与烫金的字体组合,散发着一种古典而又不失现代感的韵味。我当时只是被它吸引,随手翻开,没想到就此踏入了一场奇妙的哲学之旅。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哲学博大精深,但总是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去理解,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碎片化,很难找到一本能够将复杂概念系统化、条理化的著作。而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但仅从目录和部分章节的浏览来看,它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切入点。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道”的解读部分感到好奇,传统观念中,“道”是飘渺而难以捉摸的,不知道这本书会如何以图解的方式来将其具象化,是否会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或者思维导图来帮助读者理解?这一点让我非常期待。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正在学习一门关于中国古代思想的课程,需要寻找一本能够辅助理解教材的参考书。我对哲学理论本身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非常看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概览性的视角,让我能够对中国哲学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不是只停留在对个别哲学家或学派的零散了解上。我期待它能够清晰地划分中国哲学史的各个时期,并阐述每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及其核心观点。如果它还能提供一些对比分析,比如将不同学派的思想进行横向比较,或者将同一学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进行纵向梳理,那就更好了。

评分

对于我这个对西方哲学了解更多,而对中国哲学知之甚少的人来说,寻找一本入门级的读物一直是我学习的难点。我常常觉得中国哲学似乎更加注重实践和人生智慧,与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思辨和形而上学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搭建一座理解中国哲学的桥梁,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其核心概念和发展脉络。我特别关心它是否能够清晰地解释“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概念,以及“无为”、“自然”等道家思想的精髓。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深入理解这些思想的深层含义,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