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文学概论

图解文学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文学理论
  • 文学批评
  • 文化研究
  • 经典文学
  • 入门教材
  • 图解
  • 普及读物
  • 文学导读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学」充斥在生活的各个层面,无所不在。它也像一面双稜镜,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对生活各层面(包括友情、爱情、亲情、人、事、物等)的体悟与丰富想像力外,也可透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发展,进而达到自我生命的反思。

  本书从文学的基本概念起始,接着解构小说、散文、诗词、戏剧等,继而衍伸到文学与创作、文学赏析、作品风格与作品的关系、文学与超文本;文学、阅读与思考;文学与修辞、文学与文化、应用文学、文学评论等,概论文学的全部样貌,并辅以图表及相关情境插画,让文学更具衍伸性阅读,也是喜爱文学、想接触文学的最佳入门文本。

  这是一本「文学」入门书,让你了解文学、认识文学,进而爱上文学。

  文学是指作者透过文字,将他对生活的体验后所产生的思想与感情,真实地或揉合想像而表达出来的一种文字型态。通常以小说、散文、新诗或剧本的模式呈现,故也可视为一门生活艺术。
 
《世界建筑史:从古典到现代的风格演变》 书籍简介 《世界建筑史:从古典到现代的风格演变》是一部全面而深入地梳理人类建筑艺术发展脉络的恢弘巨著。本书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经,系统考察了自史前时期人类首次建造居所,直至二十一世纪当代建筑浪潮中的主要流派、代表性风格及其背后的文化、技术和社会驱动力。我们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立体的世界建筑知识体系,理解建筑如何作为凝固的历史、文化身份和技术创新的载体,映照人类文明的进程。 本书的结构设计兼顾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的流畅性。我们摒弃了单纯的年代罗列,而是将建筑史划分为若干关键的“时代篇章”,深入剖析每个时期建筑哲学的核心关切。 第一篇:文明的基石——早期与古典建筑的起源(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476年) 本篇聚焦于人类定居后,为神祇、君主和共同体构建的最初的、具有永恒意义的结构。我们将从美索不达米亚的宏伟神塔(如吉库拉塔)和古埃及法老的永恒陵墓(如金字塔群)开始,探讨早期文明如何利用材料的坚固性来表达对超越性力量的敬畏与对现世权力的巩固。 随后,我们将详细阐述古希腊建筑的“黄金比例”与理性精神。这不仅是对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三大柱式的细致图解和溯源,更是对“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理念在帕特农神庙等范例中的完美体现。我们分析了其对和谐、对称与精确几何的追求,如何奠定了西方美学的基石。 紧接着,本书将转入古罗马的工程奇迹。罗马人继承了希腊的艺术形式,却以其无与伦比的实用主义和工程创新(如混凝土的发明、拱券和穹顶技术的成熟)开创了宏伟的公共建筑时代。万神殿的巨大穹顶、罗马斗兽场的阶梯式观众席,以及跨越山川的引水渠,无不展示了帝国秩序与技术力量的结合。 第二篇:信仰的殿堂——中世纪的宗教与防御(约公元476年—公元15世纪) 中世纪的建筑是信仰与权力斗争的直接产物。在西欧,我们首先考察了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庭的建筑遗产。以圣索菲亚大教堂为代表,拜占庭建筑将宏伟的空间感与复杂的马赛克装饰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基督教艺术风格。 随后,本书重点剖析了罗马式建筑的厚重与防御性。这些粗犷、墙体厚实的教堂和修道院,以其坚固的半圆形拱券,为动荡的欧洲社会提供了精神的庇护所。 高潮部分是哥特式建筑的兴起。我们深入研究了飞扶壁、肋拱和尖拱的结构原理,解释了这些技术是如何使得建筑得以“向上生长”,将厚重的石墙转化为轻盈、充满光线的“玻璃骨架”。从沙特尔大教堂到科隆大教堂,哥特式建筑不再是简单的庇护所,而是试图将世俗空间引向天堂意象的垂直向上之梦。 第三篇:回归人本——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恢宏叙事(约公元15世纪—18世纪中叶) 文艺复兴是建筑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回归”——对古典理性、人文主义和数学和谐的再发现。本书详述了布鲁内莱斯基在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圆顶工程上的突破,以及阿尔伯蒂、帕拉迪奥等人如何通过复兴古典的比例原则,重建了建筑的秩序感。我们考察了这些“理想城市”的蓝图,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 巴洛克风格则将文艺复兴的理性转化为感性的戏剧性。本书分析了巴洛克建筑如何利用曲线、夸张的光影效果、错觉艺术(Trompe-l'œil)和高度复杂的装饰,服务于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和君主专制的需要。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贝尼尼)和凡尔赛宫的镜厅,是这种权力与激情交织的宏大叙事的巅峰体现。 第四篇:工业革命的洗礼与新旧交替(18世纪末—19世纪) 工业革命对建筑实践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本篇探讨了新古典主义对十八世纪末社会动荡的反思,以及随后的折衷主义和复兴风格的兴起(如新哥特式、新文艺复兴式)。建筑师们开始尝试运用新材料——铸铁和钢材,尽管最初它们多被隐藏在古典主义的立面之下。我们研究了水晶宫等早期展馆,它们象征着技术解放了建筑形式的可能性。 第五篇:现代主义的革命与探索(20世纪初—1970年代) 二十世纪是建筑史上最具颠覆性的时期。本书详细梳理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诞生及其核心哲学:“形式追随功能”。我们着重分析了以勒·柯布西耶(“新建筑五点”)、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和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学派)为代表的大师,如何通过简化几何形态、使用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幕墙,彻底摒弃历史装饰,追求效率、透明性和普遍适用的“国际风格”。 此外,本书还涵盖了现代主义内部的分支,例如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在美国有机建筑运动中的独特贡献,以及功能主义在不同国家(如斯堪的纳维亚、苏联等)的具体实践。 第六篇:解构、后现代与当代语境(1970年代至今) 随着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发展,现代主义的严苛性受到挑战。本书探讨了后现代主义的“回归装饰”与对历史语汇的戏仿和挪用,以及文丘里等人对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倡导。 最后,我们转向当下的建筑前沿: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如贝聿铭、扎哈·哈迪德的非线性形态)、高技术派(High-Tech)对结构本身美学的强调,以及当代可持续发展和数字设计工具(参数化设计)对建筑形态和环境责任的深刻影响。 结语:面向未来的对话 全书力求通过对建筑美学、技术进步与时代精神之间复杂互动的深入剖析,使读者不仅能“认出”这些建筑风格,更能“理解”它们之所以如此的深层原因。通过对不同文明在空间构建上的不懈努力,我们得以窥见人类自身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秩序、美、信仰和技术的终极追求。这本书是一扇通往过去、现在和未来建筑世界的全景之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郑淑娟


  现职:江苏省淮安淮阴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学历: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
  逢甲大学中国文学所硕士、博士
  经历:曾任国立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 黄俊杰院长教学助理、助教;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逢甲大学、明道大学中国文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教授课程:文学阅读与赏析、创意语文运用、语言与文化、当代文学选读、现代小说选读、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职场应用文、文言文教学、华语文教学导论。
  研究领域:马一浮思想研究,马一浮与朱子学之关系研究、华语文教学、当代文学研究。

张佳弘

  现职:教师、作家
  学历:成功大学硕士、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所博士
 

图书目录

文学的基本概念
UNIT 1-1 文学的定义及其价值 2
UNIT 1-2 文学的起源与流变 5
UNIT 1-3 文学的范畴 7
UNIT 1-4 文学与生活 15
UNIT 1-5 文学与艺术 18
UNIT 1-6 文学与社会 22
UNIT 1-7 文学与创意 24
UNIT 1-8 文学与想像力的关系 27
问题思考与单元习作 28
小说概论
UNIT 2-1 小说的基本要素 30
UNIT 2-2 古典小说概述与举隅 32
问题思考与单元习作 33
散文概论
UNIT 3-1 散文概述与举隅 36
UNIT 3-2 旅游散文的特色 39
UNIT 3-3 励志散文 42
UNIT 3-4 寓言故事 44
UNIT 3-5 小品文概述 46
问题思考与单元习作 46
本书目录
4 诗词概论
UNIT 4-1 诗的特色 50
UNIT 4-2 古典诗析论与举隅 55
UNIT 4-3 现代诗与歌词创作 58
UNIT 4-4 词作析论与举隅 60
问题思考与单元习作 62
戏剧概论
UNIT 5-1 戏剧概说 66
UNIT 5-2 古典戏剧赏析与举隅 68
UNIT 5-3 现代戏剧赏析与举隅 72
UNIT 5-4 戏剧展演概述 74
问题思考与单元习作 74
文学与创作
UNIT 6-1 创作与生活 78
UNIT 6-2 创作与灵感 80
UNIT 6-3 小说创作 82
UNIT 6-4 散文创作 85
UNIT 6-5 诗的创作 87
UNIT 6-6 剧本创作 89
问题思考与单元习作 89
文学赏析
UNIT 7-1 小说的赏析视角 92
UNIT 7-2 散文的赏析视角 95
UNIT 7-3 诗的赏析视角 98
问题思考与单元习作 99
作者风格与作品的关系
UNIT 8-1 何谓风格 102
UNIT 8-2 散文家风格及其作品举隅 104
UNIT 8-3 现代诗人及其作品举隅 108
UNIT 8-4 现代剧作家及其作品举隅 110
问题思考与单元习作 110
文学与超文本
UNIT 9-1 超文本概述 114
UNIT 9-2 文学与绘本 116
UNIT 9-3 文学与传播 118
UNIT 9-4 小说与电影 119
UNIT 9-5 网路文学 121
UNIT 9-6 多媒体创作 123
问题思考与单元习作 123
文学、阅读与思考
UNIT 10-1 阅读与文学创作 126
UNIT 10-2 思考与文学创作 129
问题思考与单元习作 129
文学与修辞
UNIT 11-1 修辞法概述 132
UNIT 11-2 譬喻法的运用 134
UNIT 11-3 转化法的运用 136
UNIT 11-4 象征法的运用 137
UNIT 11-5 类叠法的运用 138
问题思考与单元习作 138
文学与文化
UNIT 12-1 文学是文化的传播者 142
UNIT 12-2 文学语言与文化 144
问题思考与单元习作 144
应用文学
UNIT 13-1 中国文字的特色 148
UNIT 13-2 报导文学 150
UNIT 13-3 新闻稿 152
UNIT 13-4 广告词 155
UNIT 13-5 传记文学 157
UNIT 13-6 演说 159
UNIT 13-7 对联 162
UNIT 13-8 谜语 165
UNIT 13-9 笑话 167
问题思考与单元习作 168
文学评论
UNIT 14-1 何谓文学评论 172
UNIT 14-2 读者与作品评论 174
UNIT 14-3 作品、作者与文学评论 175
问题思考与单元习作 176
参考书目 17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知识探险”。作者仿佛知道我会有哪些困惑,并且提前准备好了答案。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文学批评”的部分,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理论书籍,上来就罗列一大堆流派和代表人物,而是通过一个非常巧妙的结构,让我一步步地去理解不同批评理论的核心思想。例如,在介绍“精神分析批评”时,作者并非直接抛出弗洛伊德的理论,而是先从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入手,展示了故事背后可能存在的潜意识驱动力,然后才引申到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书中穿插的那些“思考题”和“实践练习”,也非常有价值。它们不是那种流于形式的题目,而是真正引导我去运用书中学到的理论去分析具体的文学现象。我尝试着去运用书中的方法分析了我最近在读的一本小说,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也对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我看到了文学研究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理论。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是相当“接地气”的。作者在处理一些比较复杂的文学理论时,总是能找到最贴切、最形象的比喻,让我能够瞬间理解。我之前一直对“象征主义”和“意象”这些概念感到模糊,读了这本书之后,才豁然开朗。作者用大量的生活实例,比如一个飘落的叶子可能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一个雨滴可能代表着忧愁,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而且,书中对不同文学体裁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不太理解诗歌和散文的区别,这本书通过对它们各自的语言特点、结构方式以及情感表达方式的详细阐述,让我清晰地认识到了它们之间的差异。甚至连一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地方,比如“韵律”和“节奏”在诗歌中的作用,作者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我尤其欣赏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作者会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然后运用书中学到的理论进行细致的解读,让我能够亲眼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被应用的,以及它们能够带来多么深刻的洞察。这本书让我感觉,文学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触手可及。

评分

一本读完,我仿佛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了一整天,收获满满。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文学理论,变得如同引人入胜的故事一般。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文本解读”的部分,它不再是生硬的条条框框,而是引导读者去发现文学作品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书中穿插的大量精美插图,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在理解起来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解叙事结构时,作者通过一幅幅精心绘制的图表,清晰地展现了情节的起伏、人物的动态,让我瞬间茅塞顿开,仿佛亲眼见证了故事的生成过程。这种“图解”的教学方式,对于我这样对文学理论初窥门径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消除了我之前对文学理论高深莫测的畏惧感,让我更加自信地去探索文学的世界。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平易近人,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而是直击要害,言简意赅,却又不失深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文学的理解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也对未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恨不得马上拿起一本经典名著,运用书中学到的方法去细细品味。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文学概论”听起来总是那么高大上,有些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者并没有像很多教材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从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入手,比如我们熟悉的电影、流行歌曲,甚至是日常对话,来引出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入方式,让我很快就放松下来,并且开始对书中的内容产生兴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文学语言”的分析,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文学作品的语言总是与日常语言有所不同,以及这些“不同”是如何产生艺术效果的。书中的一些文学批评的流派介绍,也变得不再那么枯燥,作者通过对比不同的批评家对同一部作品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文学分析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它不是告诉你“标准答案”,而是鼓励你去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教给我的不是具体的文学知识点,而是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思路。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拥有了一副新的眼镜,看世界的角度都变得不一样了。

评分

这次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相当的“解渴”。我之前总觉得文学理论离我们生活太远,而这本书却巧妙地将那些宏大的理论框架,拆解成一个个 relatable(可关联的)的片段,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来佐证。书里对“文学史”的梳理,不像那种按时间顺序堆砌人名和作品的流水账,而是通过勾勒出不同时代文学思潮的演变轨迹,以及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学发展的脉络。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现代主义”的阐述,作者没有局限于枯燥的定义,而是引用了很多具体的作品片段,并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文学变革,以及它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那些抽象的“意识流”、“碎片化”等概念,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触手可及。而且,书中的一些观点也颇具启发性,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比如,作者提出的“读者在文本中的主体性”,让我意识到,阅读并非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创造意义的过程。总而言之,这本书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文学的迷宫,让我看到了更多不曾留意过的风景,也让我对文学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