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善垂戒,孝行可风:从中日出版文化论汉籍之东传与承衍

劝善垂戒,孝行可风:从中日出版文化论汉籍之东传与承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汉籍东传
  • 中日文化交流
  • 劝善文学
  • 孝道文化
  • 出版文化史
  • 明清文学
  • 日本汉学
  • 文化承继
  • 垂戒文学
  • 风俗观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江户时代,京都祇园祭正举行山车游行,夹道民众对着其中一台「郭巨埋子」议论纷纷,行孝需要活埋亲子吗?……

  汉籍东传,尤以教养之用书目最被重视,且在传承中谱出变奏,呈现缤纷多元发展。本书以中日出版文化视角,就「说故事」类型之汉籍进行探讨。从中国至日本,从官方至民间,从汉籍至和书,结合人、地与书物关系,分教育与惩治二部分:教育就类书、女教书等方向推行;而惩治则围绕不孝、犯罪、因果报应等主题,并可见时代推移下书肆、儒者、作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样态。
《古籍新探:东亚文化交流史中的典籍传承与影响》 卷首语:文明之桥,典籍之光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东亚文化圈内部,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主要国家之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文化圈的典籍(汉籍)是如何跨越地理与政治疆界,进行传播、适应、演变与再创造的过程。我们不聚焦于某一部特定著作的流传路径,而是着眼于文化现象的宏观梳理与微观案例的对比分析,揭示典籍作为知识载体在不同文明场域中的生命力。 本书将“汉籍东传与承衍”这一宏大主题,拆解为典籍的输入与适应、在地化改造、学术与社会功能重塑三个核心维度,辅以具体的文献学、思想史与出版史证据,力求勾勒出一幅立体而多维的东亚典籍交流图景。 --- 第一部:典籍的远航——输入、接受与文化适应(约400字) 东亚典籍的传播并非单向度的文化倾销,而是一个复杂的主动选择与被动接受交织的互动过程。本部分将首先梳理汉籍自古代中国本土向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传播的早期动力与载体。 1. 早期传播的动力源泉与媒介: 我们将考察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儒家伦理观念的渗透,以及官方主导的文化使节活动,哪些类别的典籍率先进入周边国家。重点分析儒家“六经”、史书以及佛教大藏经的早期版本形态与抄写方式,讨论这些文本在输入国最初扮演的角色——是政治制度的蓝本,还是宗教信仰的基石? 2. 文本的“驯化”过程: 典籍抵达异域后,必然面临语言习惯、社会结构与本土思想体系的“冲突”与“调和”。本章将对比中国本土的注释体系与日本、朝鲜半岛出现的早期“训释”文本,探讨如何通过校勘、增补篇目、甚至改变篇章次序等方式,使外来典籍逐渐被当地知识分子所理解和内化。特别是关注那些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钞本”与“私撰”文献,它们是文化适应的直接物证。 3. 学术范式与学术共同体: 阐述典籍的输入如何塑造了受输入国的早期学术范式。例如,在中国成熟的经学体系(如郑玄、朱熹学说)在不同地域的传播与接受,如何催生出本土化的学术派别,以及这些派别如何通过建立自己的“师承谱系”来巩固其知识权威。 --- 第二部:典籍的变奏——在地化改造与文本演化(约550字) 知识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性。典籍在异域的传播并非原封不动地复制,而是经历了深刻的在地化改造,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版本与新诠释。 1. 典籍的“本土化”注释与再创作: 本部分聚焦于不同地域对同一经典所做的独特注释工作。例如,考察日本学派对宋明理学中某些概念的独特解读,这种解读往往植根于其本土的伦理或美学传统。我们将详细分析那些“补遗”与“摘录”的出版现象,这些行为本身就体现了对原典选择性的继承与重构。 2. 雕版印刷技术在典籍传播中的角色: 探讨印刷技术的传播(特别是雕版印刷)如何影响典籍的普及程度与文本的定型化。印刷术的引入,使得原本由抄写决定的文本差异性(异文)得以固化,同时也为特定地域的学术成果提供了广为传播的基础。我们将对比中日两国雕版印刷在字体风格、装帧形制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文本的阅读体验与学术地位。 3. 汉籍与本土语言的交织: 分析汉籍典籍在被用作教育工具时,如何与本土语言(如日语的“训读”、韩语的“口诀”)发生互动。这种语言学上的连接,既是汉籍深入社会肌理的标志,也是其在本土语境下被“解码”的关键步骤。考察那些在汉文典籍旁附有假名或谚文标注的范例,它们揭示了文化“转译”的精妙之处。 4. 典籍的社会功能转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典籍的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本章将分析儒家经典如何被用作地方乡约的道德规范,史书如何被用以构建国家认同,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参与到风俗习惯的塑造中。这些社会功能的转型,是典籍真正融入当地文化生态的重要标志。 --- 第三部:典籍的再发现——近代转型与跨域对话(约550字) 进入近现代,全球化和西方思想的冲击,使得东亚典籍的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内部的相互影响转向外部视域下的自我审视与重估。 1. 西学东渐背景下的汉籍地位重塑: 当西方科学与哲学思想涌入东亚时,传统汉籍的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部分将探讨知识界如何重新审视和“考古”传统典籍。这种重估并非完全的抛弃,而是将目光转向那些在传统体系中被边缘化的“技术典籍”、“方术之学”或地方史料,赋予其新的现代意义。 2. 现代学术视野下的版本学与文献学兴起: 考察近代以来,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学术界如何借鉴西方学术方法,发展出成熟的版本学和文献学,用以梳理和辨析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海量汉籍。这些方法论的成熟,促进了对典籍流传脉络更精确的认识,同时也为跨国界的善本古籍的整理与交换提供了科学基础。 3. 跨国界的学术合作与电子化浪潮: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东亚各国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在汉籍数字化、古籍普查与合作研究方面所做的努力。探讨这种全球化的学术协作,如何超越历史上的国家壁垒,共同构建一个更为开放和共享的东亚文化知识库。 结语: 本书旨在超越单一民族国家的视角,将东亚典籍的流传视为一个持续、动态的文化生态系统。通过对输入、适应、改造与重估的系统考察,我们期望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是如何在不同文明之间流动、生根发芽,并最终塑造出我们今日所见的东亚文化面貌。典籍的东传,不仅是文字与思想的传递,更是文明间相互理解与共同演进的历史见证。 --- 主题关键词: 东亚文化史、汉籍流传、版本学、在地化诠释、印刷文化、学术交流史、文献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桂如Lin Kuei-ju


  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博士,现为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研究专长为东亚出版文化、古典小说、明清文学。

图书目录


导论

前部:教育篇
第一章 明代《日记故事》类书籍之刊印及其东传情况
第二章 汪廷讷《劝惩故事》之成书及其东传影响
第三章 「贤妻」典范:《女诫》之东传与贝原益轩〈教女子法〉
第四章 「孝女」典范:从中国至江户的官方表彰与行孝模式

后部:惩治篇
第五章 唐判文集中之孝与犯罪
第六章 井原西鹤《本朝二十不孝》之撰写模式与出版
第七章 《龙图公案》东传版本分析与其「不孝」案例之探讨
第八章 日本版包公案:曲亭马琴《青砥藤纲摸稜案》之汉籍援用与出版

结语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劝善垂戒,孝行可风:从中日出版文化论汉籍之东传与承衍》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对中日文化交流史的深度梳理和独特视角。我尤其被“出版文化”这个词吸引。过去我们谈论文化交流,更多的是关注思想、艺术的传播,但“出版文化”则将视角聚焦在书籍的生产、流通和阅读的整个产业链上。我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汉籍在日本出版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比如,汉籍在日本是如何被翻译、校勘、印刷和发行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籍在日本的出版形式是否有所不同?是否会出现一些专门从事汉籍出版的机构或者个人?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关于汉籍在日本的“版权”或者“所有权”的观念演变?我想,对于“出版文化”的探讨,能够更具体地展现汉籍“东传”的实际操作层面,以及“承衍”过程中,日本出版业如何吸收和发展了汉籍出版的经验。这种从出版业的视角来理解文化传播,我觉得是非常新颖和有深度的,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解读方式。

评分

《劝善垂戒,孝行可风:从中日出版文化论汉籍之东传与承衍》这个书名,让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一种古老智慧在新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的过程。我特别好奇书中关于“承衍”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继承”,更包含了一种“发展”和“创新”。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现汉籍的思想和价值观在日本文化中是如何被接受、消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新的、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现象。比如,在文学创作方面,汉籍的诗歌、散文是否启发了日本作家,并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在哲学思想方面,儒家的伦理观念如何在日本社会得到解读和实践,并与本土的神道教、佛教等思想产生怎样的融合?书中会不会探讨一些日本学者对汉籍的独特见解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又反过来对我们理解汉籍本身提供了新的视角?“承衍”二字,给我一种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文化生命力之感,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这样一幅充满活力的文化传承画卷。

评分

这部《劝善垂戒,孝行可风:从中日出版文化论汉籍之东传与承衍》的书名,给我一种庄重而又亲切的感觉,仿佛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一段尘封的历史。我对“劝善垂戒,孝行可风”这一部分尤其感兴趣,它不仅仅是书名的一部分,更像是一个贯穿全书的主旨。我猜测书中会探讨汉籍中那些关于伦理道德、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的经典内容,是如何在日本社会中被发扬光大的。这不仅仅是文字的传播,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的渗透和生活方式的示范。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或者案例,来展现汉籍是如何成为日本社会进行道德教化、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例如,是否有通过汉籍中的故事来教育孩童,或者通过汉籍中的道理来指导社会管理?“孝行可风”更是点明了孝道作为一种普遍的伦理价值,在汉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日本社会形成了独特的“风尚”。我想,这本书会为我们提供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汉籍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以及它如何在异域文化中生根发芽,并最终成为一种被推崇的“风”。

评分

这部《劝善垂戒,孝行可风:从中日出版文化论汉籍之东传与承衍》的书名,光是看名字就觉得内容会非常丰富,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古籍在东亚文化圈中流转的轨迹。我尤其对“汉籍东传”这一部分充满了期待。我们都知道,汉字和汉文化对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具体到书籍的传播和接受过程,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又催生出了哪些本土化的成果,这其中的细节想必是相当迷人的。我猜测书中会深入探讨汉籍在日本的早期传播,比如遣唐使带回的书籍,以及这些书籍在日本国内如何被解读、研究和保存。会不会涉及佛教经典、儒家论著、诗词歌赋等不同类型的汉籍在日本的传播路径和接受情况?我很想知道,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古籍是如何跨越山海,成为他国文明的养分,又是如何在此基础上萌发新的枝芽,最终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觉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透过这扇门,一窥汉籍东传的宏大叙事,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交流的意义。

评分

“劝善垂戒,孝行可风”这八个字,让我对书中关于汉籍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常常强调书籍的知识性,但一本能够“劝善垂戒,孝行可风”的书,其价值无疑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播,它触及的是社会教化和人心塑造的层面。我很好奇,书中会选取哪些具体的汉籍作为案例来论证这一点?是那些在中国古代就广为流传的伦理典籍,还是那些通过汉籍传播到日本后,对当地的社会风尚产生了实际影响的著作?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汉籍是如何在日本社会中扮演教化者的角色,如何通过其蕴含的价值观,比如忠孝仁义,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塑造社会的道德规范。这其中或许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或者是一些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够让我们看到汉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载体,是影响一代代人精神世界的力量。我对“承衍”这一部分也非常好奇,这是否意味着汉籍的思想在日本得到了传承,并且在发展中融入了日本本土的文化元素,形成了新的“风”?这本书名本身就暗示了一种积极的、具有传承意义的文化主题,让我对它充满了探究的欲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