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主编序 作为台湾第一代西画家,陈澄波几乎可以和「台湾美术」划上等号。这原因,不仅仅因为他是台湾画家中入选「帝国美术展览会」(简称「帝展」)的第一人,更由于他对艺术创作的投入与坚持,以及对台湾美术运动的推进与贡献。
出生于乙未割台之年(1895)的陈澄波,父亲陈守愚先生是一位精通汉学的清末秀才;尽管童年的生活主要是由祖母照顾,但陈澄波仍从父亲身上传承了深厚的汉学基础与强烈的祖国意识。这些养分,日后都成为他艺术生命重要的动力。
1917年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毕业,1918年陈澄波便与同乡的张捷女士结缡,并分发母校嘉义公学校服务,后调往郊区的水崛头公学校。未久,便因对艺术创作的强烈慾望,在夫人的全力支持下,于1924年,服完六年义务教学后,毅然辞去人人称羡的安定教职,前往日本留学,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图画师范科。
1926年,东京美校三年级,便以〈嘉义街外〉一作,入选第七回「帝展」,为台湾油画家入选之第一人,震动全岛。1927年,又以〈夏日街景〉再度入选。同年,本科结业,再入研究科深造。1928年,作品〈龙山寺〉也获第二届「台湾美术展览会」(简称「台展」)「特选」。
隔年,东美毕业,即前往上海任教,先后担任「新华艺专」西画科主任教授,及「昌明艺专」、「艺苑研究所」等校西画教授及主任等职。此外,亦代表中华民国参加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同时入选全国十二代表画家。其间,作品持续多次入选「帝展」及「台展」,并于1929年获「台展」无鑑查展出资格。
居沪期间,陈澄波教学相长、奋力创作,留下许多大幅力作,均呈现特殊的现代主义思维。同时,他也积极参与新派画家活动,如「决澜社」的多次筹备会议。他生性活泼、热力四射,与传统国画家和新派画家均有深厚交谊。唯1932年,爆发「一二八」上海事件,中日冲突,这位热爱祖国的台湾画家,竟被以「日侨」身份,遭受排挤,险遭不测,并被迫于1933年离沪返台。
返台后的陈澄波,将全生命奉献给故乡,邀集同好,组成「台阳美术协会」,每年举办年展及全岛巡回展,全力推动美术提升及普及的工作,影响深远。个人创作亦于此时迈入高峰,色彩浓郁活泼,充份展现台湾林木蓊郁、地貌丰美、人群和善的特色。
1945年,二次大战终了,台湾重回中国统治,他以兴奋的心情,号召众人学说「国语」,并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同时膺任第一届嘉义市参议会议员。1947年年初,爆发「二二八事件」,他代表市民前往水上机场协商、慰问,却遭扣留羁押;并于3月25日上午,被押往嘉义火车站前广场,枪决示众,热血流入他日夜描绘的故乡黄泥土地,留给后人无限怀思。
陈澄波的遇难,成为战后台湾历史中的一项禁忌,有关他的生平、作品,也在许多后辈的心中逐渐模煳淡忘。尽管随着政治的逐渐解严,部分作品开始重新出土,并在国际拍卖场上屡创新高;但学界对他的生平、创作之理解,仍停留在有限的资料及作品上,对其独特的思维与风格,也难以一窥全貌,更遑论一般社会大众。
以「政治受难者」的角色来认识陈澄波,对这位一生奉献给艺术的画家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历经三代人的含冤、忍辱、保存,陈澄波大量的资料、画作,首次披露在社会大众的面前,这当中还不包括那些因白蚁蛀蚀而毁坏的许多作品。
个人有幸在1994年,陈澄波百年诞辰的「陈澄波.嘉义人学术研讨会」中,首次以「视觉恆常性」的角度,试图诠释陈氏那种极具个人独特风格的作品;也得识陈澄波的长公子陈重光老师,得悉陈澄波的作品、资料,如何一路从夫人张捷女士的手中,交到重光老师的手上,那是一段沧桑而艰辛的历史。大约两年前(2010),重光老师的长子立栢先生,从职场退休,在东南亚成功的企业经营经验,让他面对祖父的这批文件、史料及作品时,迅速地知觉这是一批不仅属于家族,也是台湾社会,乃至近代历史的珍贵文化资产,必须要有一些积极的作为,进行永久性的保存与安置。于是大规模作品修复的工作迅速展开;2011年至2012年之际,两个大型的纪念展:「切切故乡情」与「行过江南」,也在高雄市立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先后且重叠地推出。众人才惊讶这位生命不幸中断的艺术家,竟然留下如此大批精采的画作,显然真正的「陈澄波研究」才刚要展开。
基于为艺术家留下尽可能完整的生命记录,也基于为台湾历史文化保留一份长久被压缩、忽略的珍贵资产,《陈澄波全集》在众人的努力下,正式启动。这套全集,合计十八卷,前十卷为大八开的巨型精装图版画册,分别为:第一卷的油画,搜罗包括仅存黑白图版的作品,约近300余幅;第二卷为炭笔素描、水彩画、胶彩画、水墨画及书法等,合计约241件;第三卷为淡彩速写,约400余件,其中淡彩裸女占最大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精采力作;第四卷为速写(I),包括单张速写约1103件;第5卷为速写(II),分别出自38本素描簿中约1200余幅作品;第六、七卷为个人史料(I)、(II),分别包括陈氏家族照片、个人照片、书信、文书、史料等;第八、九卷为陈氏收藏,包括相当完整的「帝展」明信片,以及各式画册、图书;第十卷为相关文献资料,即他人对陈氏的研究、介绍、展览及相关周边产品。
至于第十一至十八卷,为十六开本的软精装,以文字为主,分别包括:第十一卷的陈氏文稿及笔记;第十二、十三卷的评论集,即历来对陈氏作品研究的文章汇集;第十四卷的二二八相关史料,以和陈氏相关者为主;第十五至十七卷,为陈氏作品历年来的修复报告及材料分析;第十八卷则为陈氏年谱,试图立体化地呈现艺术家生命史。
对台湾历史而言,陈澄波不只是个杰出且重要的画家,同时他也是一个影响台湾深远(不论他的生或他的死)的历史人物。《陈澄波全集》由财团法人陈澄波文化基金会和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共同发行出版,正是名实合一地呈现了这样的意义。
感谢为《全集》各册尽心分劳的学界朋友们,也感谢执行编辑赖铃如、何冠仪两位小姐的辛劳;同时要谢谢艺术家出版社何政广社长,尤其他的得力助手美编柯美丽小姐不厌其烦的付出。当然《全集》的出版,背后最重要的推手,还是陈重光老师和他的长公子立栢夫妇,以及整个家族的支持。这件历史性的工程,将为台湾历史增添无限光采与荣耀。
《陈澄波全集》总主编
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所教授
萧琼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