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情感交融:英国浪漫时期风景画的天空

自然与情感交融:英国浪漫时期风景画的天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英国浪漫主义
  • 风景画
  • 天空
  • 自然
  • 情感
  • 艺术史
  • 绘画
  • 18世纪
  • 19世纪
  • 浪漫主义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彩色印刷书衣精装,近百张来自世界各地知名博物馆、美术馆、
画廊所收藏的彩色画作,完整呈现英国浪漫时期风景画的天空

英国浪漫时期因为拥有特殊的艺术、科学、宗教背景
很多画家和画论家皆以科学的精神研究天空
不仅天空习作与速写大量出现
有关天空的论述也突然增加变多,天空成为不少画家作品的焦点,
天空在风景画的重要性于此时达到巅峰

  英国浪漫时期的画家,一方面承受了自十六世纪以来欧陆风景画的影响,另一方面因自十八世纪末以来,人们对国内工业革命渐生反感,对大自然心怀赞美向往,再加上当时美学家倡导「如画的」与「崇高的」浪漫思潮,故促使他们比欧陆画家更强调户外速写及以水彩当场上色。

  此时正值科学日益进步,不仅光学与色彩学备受重视,气象学家豪尔德更于1803年提出颇具影响力的云型态分类法。此外,当时佩利的自然神学观念广受欢迎,有些画家更以称颂上帝之心描绘大自然。

  此时期的泰纳、康斯塔伯、寇克斯、林内尔、帕麦尔五人的天空描绘最为突出,各有其相异的发展过程与特色,其中暴风雨与夕阳是他们多数最感兴趣的主题,尤其是中、晚年阶段,其次是彩虹与月亮,而夕阳、彩虹与月亮皆具有宗教的象征意涵。透过暴风雨景象他们淋漓尽致的呈现出崇高意境,且经由夕阳、彩虹与月亮他们传达出无尽的诗意或宗教幻想,崇高意境与神圣诗意正是浪漫时期所强调的浪漫美学。

  尽管他们偏爱的天空景象不尽相同,读者仍可清楚看到他们所共同展现出的鲜明时代特色,即是他们不仅皆视天空为风景画的关键,印证了罗斯金当年敏锐的观察,而且他们的天空亦呈现出紧密融合了客观的真实自然与主观的个性情感或宗教情怀。

  《自然与情感交融:英国浪漫时期风景画的天空》一书分两篇,旨在探讨英国浪漫时期风景画的天空发展情形。上篇先概述浪漫时期之前的英国风景画,再分析其天空元素传承了欧陆风景画及画论何种影响;接着探讨天空描绘在浪漫时期是处于何种特殊的美学思潮、艺术、科学与宗教氛围。下篇再以英国浪漫时期重要的天空论述、天空习作、风景画的天空为对象,除探索各论述的观点与影响,各画家的创作来源、动机与特色,且尝试归纳出各画论间、各画作间所具有的共通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淑卿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艺术史博士,现任国立中正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英国风景画史、中国书画史、台湾书画史。着作包括:〈John Constable天空风格之发展──兼论其创作Hampstead天空习作之因〉、〈光辉多彩的天国──嵌画中的天空(A.D. 313-730)〉、〈风雨交加──David Cox的天空〉、〈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英国浪漫时期的天空习作〉、〈古人会的推手-林内尔〉、〈英国浪漫时期科学观天空画论──由Cozens的天空构图到Ruskin云的透视〉、〈以圣经为原则──林内尔的风景画〉、〈作伪的剖析──济汀伪作帕麦尔画作事件〉、〈清代隶书大家──伊秉绶的书法特色〉、〈从主题角度探讨黄山画派的发展及其定义问题(上)(下)〉、〈默写在肖像画史的论述与创作〉、〈笔简神全──李琦以默写创作的肖像画〉、“Forgeries Signed as Mei Qing─Mountain Huang Paintings”、〈人书俱老──朱玖莹的书法〉、《嘉义县志‧卷十一‧艺术志》(纂修)、《台湾全志‧卷十二‧文化志──艺术篇》(与萧琼瑞合着)。
 

图书目录

自序
导论

上篇 传承与背景
第一章 欧陆早期天空元素对英国风景画的影响
第一节 英国早期风景画与欧陆的关系
第二节 欧陆天空画论对英国的影响
第三节 欧陆天空描绘对英国的影响

第二章 英国浪漫时期天空描绘的背景
第一节 「崇高的」及「如画的」浪漫美学盛行
第二节 户外速写流行
第三节 水彩画兴盛
第四节 豪尔德的云型态分类
第五节 光学与色彩学受重视
第六节 自然神学普及

下篇 论述与创作
第三章 科学观与图文并重的天空画论
第一节 十八世纪后半期
第二节 十九世纪初期
第三节 十九世纪中期

第四章 科学观的天空习作
第一节 十八世纪后半期
第二节 豪尔德提出〈云的变化〉之后
第五章 自然与情感交融的天空杰作
第一节 泰纳的天空──暴风雨、太阳
第二节 康斯塔伯的天空──暴风雨、彩虹
第三节 寇克斯的天空──风雨交加

第六章 真实与象征结合的天空杰作
第一节 林内尔的天空──暴风雨、夕阳
第二节 帕麦尔的天空──月亮、夕阳

结论
引用书目
索引
人名索引(西文)

图版目次
图1-1 鲁本斯(Peter P. Rubens):《秋景》(An Autumn Landscape with a View of Het Steen),约1636年。油彩、橡木、131.2× 229.2公分。伦敦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图1-2 华伦西安兹(Pierre Henri de Valenciennes):《拉法亚拉暴风雨》(The Storm of La Fayolla),1778年。铅笔、纸、11.5× 35.6公分。 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éque nationale de France, Paris)。 
图2-1 英国夏秋多云的天空,作者摄于2009/07/31。 
图2-2 英国夏秋多云的天空,作者摄于2009/07/31。 
图2-3 英国夏秋多云的天空,作者摄于2009/07/25。 
图2-4 英国夏秋多云飞舞的天空,作者摄于2009/08/26。 
图2-5 英国夏秋多云飞舞的天空,作者摄于2009/07/25。 
图3-1 寇任斯(Alexander Cozens):《天空构图》(Sky Composition),1785年。线雕版,113×160公分。From A New Method of Assisting the Invention in Drawing Original Compositions of Landscape.
图3-2 寇任斯(Alexander Cozens):《天空构图》(Sky Composition),1785年。线雕版,113×160公分。From A New Method of Assisting the Invention in Drawing Original Compositions of Landscape.
图3-3 寇任斯(Alexander Cozens):《天空构图》(Sky Composition),1785年。线雕版,113×160公分。From A New Method of Assisting the Invention in Drawing Original Compositions of Landscape.
图3-4 寇任斯(Alexander Cozens):《天空构图》(Sky Composition),1785年。线雕版,113×160公分。From A New Method of Assisting the Invention in Drawing Original Compositions of Landscape.
图3-5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临仿寇任斯天空构图》(Cloud Study after Alexander Cozens),约1821-23年。铅笔、墨水、9.3×11.5公分。伦敦大学可陶德艺术学院(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University of London)。 
图3-6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临仿寇任斯天空构图》(Cloud Study after Alexander Cozens),约1821-23年。铅笔、墨水、9.3×11.5公分。伦敦大学可陶德艺术学院(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University of London)。 
图3-7 豪尔德(Luke Howard):《云速写──卷云、积云、层云》(Cloud Sketches: Cirrus, Cumulus, Stratus),1803年。From “On the Modifications of Clouds.”
图3-8 豪尔德(Luke Howard):《云速写──卷积云、卷层云、积层云》(Cloud Sketches: Cirro-Cumulus, Cirro-Stratus, Cumulo-Stratus),1803年。From “On the Modifications of Clouds.”
图3-9 豪尔德(Luke Howard):《云速写──雨云》(Cloud Sketch: Nimbus),1803年。From “On the Modifications of Clouds.”
图3-10 弗斯特(Thomas Forster):《云习作》(Cloud Study),1815年。From Researches about Atmospheric Phenomena.
图3-11 弗斯特(Thomas Forster):《云习作》(Cloud Study),1815年。From Researches about Atmospheric Phenomena.
图3-12 欧瑞姆(William Oram):《天空备忘录》(Memorandum of a Sky),1810年。From Percepts and Observations on the Art of Colouring in Landscape Painting.图3-13 寇克斯(David Cox):《风》(Wind),1813年。From A Treatise on Landscape Painting and Effect in Water Colours.
图3-14 寇克斯(David Cox):《雨》(Rain),1813年。From A Treatise on Landscape Painting and Effect in Water Colours.
图3-15 寇克斯(David Cox):《月光效果》(Moonlight Effect),1813年。From A Treatise on Landscape Painting and Effect in Water Colours.
图3-16 罗斯金(John Ruskin):《云的直线透视图》(Cloud Perspective- Reclilinear)。From Modern Painters, vol. 5.
图3-17 罗斯金(John Ruskin):《云的直线透视图》(Cloud Perspective- Reclilinear)。From Modern Painters, vol. 5.
图3-18 罗斯金(John Ruskin):《云的曲线透视图》(Cloud Perspective- Curvilinear)。From Modern Painters, vol. 5.
图4-1 寇任斯(Alexander Cozens):《多云的天空习作》(Study of a Cloudy Sky),约1771年。黑色、灰色、淡黄色纸、12×15公分。苏俄隐修院博物馆(Hermitage Museum, Russia)。 
图4-2 莱特(Joseph Wright of Derby):《敞开的多云天空》(An Opening in a Cloudy Sky),约1774年。铅笔、墨、淡棕色与绿色、纸、17.1×23.4公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图4-3 莱特(Joseph Wright of Derby):《天空习作》(Sky Study),约1774年。铅笔、墨、纸、20.3×27.1公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图4-4 科里奥斯.瓦利(Cornelius Varley):《威尔斯山的全景图》(Mountain Panorama in Wale),1803年。铅笔、黑色粉笔、纸、26.4×43.3公分。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ul Mellon Collection)。 
图4-5 泰纳(Joseph M. W. Turner):《夕阳习作》(Study of Sunset),约 1816-18年。水彩、纸、12.5×24.7公分。伦敦泰德画廊(Tate Britain)。 
图4-6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从汉普斯德荒地看哈罗》(View from Hampstead Heath, Looking towards Harrow),1821年。油彩、纸、25×29.8公分。曼彻斯特艺术画廊(Manchester Art Gallery)。 
图4-7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云习作──汉普斯德》(Study of Clouds at Hampstead),1821年。油彩、纸、24.2×29.8公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图4-8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高积云习作》(Study of Altocumulus Clouds),1821年。油彩、纸、24.8×30.2公分。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ul Mellon Collection)。 
图 4-9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有水平线树的云习作》(Cloud Study with an Horizon of Trees),1821年。油彩、纸、25×29公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图4-10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汉普斯德荒地──望向哈罗》(Hampstead Heath, Looking over Towards Harrow),1821年。油彩、纸、23.5×28.6公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图4-11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积云习作》(Study of Cumulus Clouds),1822年。油彩、纸、28.6×48.3公分。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ul Mellon Collection)。 
图4-12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卷云习作》(cirrus),1822年?油彩、纸、11.4×17.8公分。伦敦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图4-13 寇克斯(David Cox):《去干草原》(Going to the Hayfield)。水彩、黑色粉笔、纸、31.9×45.6公分。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ul Mellon Collection)。 
图4-14 穆尔雷迪(William Mulready):《豪尔德各型态云图表》(Diagrammatic Illustration of Luke Howard’s Classification of Clouds),约于1824年。笔、棕色墨、纸。曼彻斯特大学怀特渥斯艺术画廊(Whitworth Art Gallery,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图4-15 穆尔雷迪(William Mulready):《云习作》(Study of Clouds),1840年。笔、棕色墨、纸。曼彻斯特大学怀特渥斯艺术画廊(Whitworth Art Gallery,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图4-16 帕麦尔(Samuel Palmer):《有数字提要的云习作》(Study of Clouds with Numbered Key, Sketchbook of 1819),1819年。铅笔、水彩、纸、11.7×19.4公分。伦敦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 
图4-17 罗斯金(John Ruskin):《云习作》(Study of Clouds)。From Modern Painters, vol. 5.
图4-18 罗斯金(John Ruskin):《云习作──轮廓》(Cloud Study: Outline)。From Modern Painters, vol. 5.
图4-19 罗斯金(John Ruskin):《黎明习作》(Study of Dawn)。水彩、铅笔、蓝灰色纸,15.4×22.3公分。牛津艾许莫里安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 Oxford)。
图4-20 汉特(William Henry Hunt):《海上阵雨》(A Passing Shower at Sea),1864年。铅笔、纸,9.1×7.2公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图5-1 泰纳(Joseph M. W. Turner):《巨石阵》(Stone Henge),1827-38年。From Picturesque Views in England and Wales, vol. 1.
图5-2 泰纳(Joseph M. W. Turner):《索尔斯堡》(Salisbury),1827-38年。From Picturesque Views in England and Wales, vol. 2.
图5-3 泰纳(Joseph M. W. Turner):《巴特米尔湖──阵雨》(Buttermere Lake, with Part of Cromack Water, Cumberland: a Shower),1798年展出。油彩、画布、88.9×119.4公分。伦敦泰德画廊(Tate Britain)。 
图5-4 寇克斯?(David Cox):《风车》(The Mill),1853年。水彩、31.1×36.2公分。贝德福德塞西尔艺术画廊与博物馆(Cecil Higgins Art Gallery & Museum, Bedford)。 
图5-5 泰纳(Joseph M. W. Turner):《暴风雪──汽船离港在浅滩中放烟幕弹,铅锤引其方向。艾瑞尔离开哈威奇港当晚,画家在暴风雪中》(Snow Storm: Steam-Boat off a Harbour’s Mouth making Signals in Shallow Water, and going by the lead, The Author was in this Storm on the Night the Ariel left Harwich),1842年展出。油彩、画布、91.4×121.9公分。伦敦泰德画廊(Tate Britain)。 
图5-6 泰纳(Joseph M. W. Turner):《暴风雪──雪崩与洪水》(Snow storm, Avalanche and Inundation),1837年展出。油彩、画布、92.2×123公分。芝加哥艺术研究所(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Illinois)。 
图5-7 泰纳(Joseph M. W. Turner):《太阳自雾气中升起》(The Sun Rising through Vapour),1807年展出。油彩、画布、134.5× 179公分。伦敦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图5-8 泰纳(Joseph M. W. Turner):《黛朵创建迦太基》(Dido building Carthage; or, the Rise of the Carthaginian Empire),1815年展出。油彩、画布、155.5×232公分。伦敦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图5-9 泰纳(Joseph M. W. Turner):《尤里斯嘲弄独眼巨人》(Ulysses deriding Polyphemus─Homer’s Odyssey),1829年。油彩、画布、32.5×203公分。伦敦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图5-10 泰纳(Joseph M. W. Turner):《铁美黑赫号战舰被拖去拆毁》(The Fighting “Temeraire”, tugged to her Last Berth to be broken up),1838年。油彩、画布、91×122公分。伦敦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图5-11 泰纳(Joseph M. W. Turner):《雨、蒸汽与速度》(Rain, Steam and Speed),1844年展出。油彩、画布、91×122公分。伦敦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图5-12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暴风雨海景》(Rainstorm over the Sea),约1824-25年。油彩、纸、画布、23.5×32.6公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图5-13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海上暴风雨──布来顿》(Stormy Sea, Brighton),约1828年。油彩、纸、画布、16.5× 26.7公分。耶鲁英国艺术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ul Mellon Collection)。 
图5-14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汉普斯德望向伦敦》(View at Hampstead, Looking towards London),1833年。水彩、11.4× 19.1公分。伦敦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图5-15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旧萨伦》(Old Sarum),1834年。水彩、30×48.7公分。伦敦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图5-16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双彩虹风景》(Landscape with a Double Rainbow),1812年。油彩、画布、33.7×38.4公分。伦敦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图5-17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天空与彩虹习作》(Sky Study with Rainbow),1827年。水彩、网线纸、22.5×18.4公分。耶鲁英国艺术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ul Mellon Collection)。 
图5-18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从草坪看索尔斯堡教堂》(Salisbury Cathedral from the Meadows),1831年。油彩、画布、151×189公分。泰德画廊(Tate Britain)。 
图5-19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汉普斯德双彩虹》(London from Hampstead with a Double Rainbow),1831年。水彩、灰纸、19.7×32.4公分。伦敦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 
图5-20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巨石阵》(Stoneheng),1836年。水彩、纸、38.7×59.1公分。伦敦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图5-21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巨石阵》(Stoneheng),1820年。铅笔、纸、11.4×18.7公分。伦敦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图5-22 寇克斯(David Cox):《多佛海景》(Dover from the Sea, 1831),1831年。水彩、13×15.6公分。伯明罕博物馆与艺术画廊(Birmingham Museums & Art Gallery)。 
图5-23 寇克斯(David Cox):《拉弗安城堡》(Laugharne Castle, Caermarthenshire, South Wales),约1833年。水彩、20.9×30.5公分。伯明罕博物馆与艺术画廊(Birmingham Museums & Art Gallery)。 
图5-24泰纳(Joseph M. W. Turner):《拉弗安城堡》(Langhorne Castle),约1833年。From Picturesque Views in England and Wales, vol. 2. 
图5-25 寇克斯(David Cox):《太阳、风与雨》(Sun, Wind, and Rain),1845年。水彩、石墨、黑色粉笔、纸、46.4×60.5公分。伯明罕博物馆与艺术画廊(Birmingham Museums & Art Gallery)。 
图5-26 泰纳(Joseph M. W. Turner):《兰开斯特沙地》(Lancaster Sands),1818年。水彩、28×39.4公分。伯明罕博物馆与艺术画廊(Birmingham Museums & Art Gallery)。 
图5-27 寇克斯(David Cox):《渡沙地》(Crossing the Sands),1848年。油彩、画板、26.37×37.9公分。伯明罕博物馆与艺术画廊(Birmingham Museums & Art Gallery)。 
图5-28 寇克斯(David Cox):《阿尔弗斯顿沙地》(Ulverston Sands),1835年。水彩、纸、60.5×85.5公分。伯明罕博物馆与艺术画廊(Birmingham Museums & Art Gallery)。 
图5-29 寇克斯(David Cox):《翩曼海滩》(Penmaen Beach),1852年。水彩、铅笔、苏格兰纸、57.1×82.5公分。伯明罕博物馆与艺术画廊(Birmingham Museums & Art Gallery)。 
图5-30 寇克斯(David Cox):《十字路》(The Cross Roads),1850年。油彩、画板、16.5×25.4公分。伯明罕博物馆与艺术画廊(Birmingham Museums & Art Gallery)。 
图5-31 寇克斯(David Cox):《夜间火车》(The Night Train),1856年。水彩、28.5×30.1公分。伯明罕博物馆与艺术画廊(Birmingham Museums & Art Gallery)。
图5-32 寇克斯(David Cox):《在荒野中挑战暴风雨的公牛》(The Challenge: A Bull in a Storm on the Moor)。水彩、黑色粉笔、粗纸、45.4×64.8公分。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图6-1 林内尔(John Linnell):《肯内尔河》(The River Kennel),1815年。油彩、画布、45.1×65.2公分。剑桥费兹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 Cambridge)。图6-2 林内尔(John Linnell):《柯林斯农庄》(Collins’s Farm),1831-34年。油彩、画板、15.4×37.5公分。伦敦博物馆(Museum of London)。 
图6-3 林内尔(John Linnell): 《诺亚──大洪水前夕》(Noah─Eve of the Deluge), 1848年。油彩、画布、144.7×223.5公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Cleveland Museum of Art, Ohio)。 
图6-4 林内尔(John Linnell):《暴风雨》(The Storm或称The Refuge),1853年。油彩、画布、90.2×146.1公分。费城艺术博物馆(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图6-5 林内尔(John Linnell):《暴风雨欲来》(A Coming Storm),1873年。油彩、画布、127 x 167.7公分。格拉斯哥艺术画廊与博物馆(Glasgow Art Gallery and Museum)。 
图6-6 林内尔(John Linnell):《日落丰收归:最后一车》(Harvest Home, Sunset: The Last Load),1853年。油彩、画布、88.3× 147.3公分。伦敦泰德画廊(Tate Britain)。 
图6-7 林内尔(John Linnell):《萨里风景》(A Surrey Landscape),1858年。油彩、画布。英国波尔顿艺术画廊(Bolton Art Gallery, Lancashire)。 
图6-8 林内尔(John Linnell):《荒野夕阳》(Sunset over a Moorland Landscape),1850年代。油彩、画板、21.3×25.6公分。剑桥费兹威廉博物(Fitzwilliam Museum, Cambridge)。 
图6-9 帕麦尔(Samuel Palmer):《夜祷返家》(Coming from Evening Church),1830年。混合媒材、纸、30.2×20公分。伦敦泰德画廊(Tate Britain)。 
图6-10 帕麦尔(Samuel Palmer):《月亮与星星伴着牧羊人和羊群》(A Shepherd and his Flock under the Moon and Stars),约1827。黑色与棕色墨、白色树胶水彩、10.8×13公分。耶鲁英国艺术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ul Mellon Collection)。 
图6-11 帕麦尔(Samuel Palmer):《满月下的牧羊人》(Shepherds under a Full Moon),约1826-30年。笔、棕色墨、树胶、纸板、11.8×13.4公分。牛津艾许莫里安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 Oxford)。 
图6-12 帕麦尔(Samuel Palmer):《满月》(The Harvest Moon),1833年。油彩、纸、22.2×27.6公分。耶鲁英国艺术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ul Mellon Collection)。 
图6-13 帕麦尔(Samuel Palmer):《七叶树田园》(Pastoral with a Horse Chestnut Tree),约1831-32年。水彩、铅笔、纸、33.4×26.8公分。牛津艾许莫里安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 Oxford)。 
图6-14 帕麦尔(Samuel Palmer):《羊群与星星》(The Flock and the Star),约1831年。墨汁、铅笔、纸、14.9×17.75公分。牛津艾许莫里安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 Oxford)。 
图6-15 帕麦尔(Samuel Palmer):《明亮的云》(The Bright Cloud),约1833-34。油彩、色胶、红木板、23.2×31.7公分。曼彻斯特艺术画廊(Manchester Art Gallery)。图6-16 帕麦尔(Samuel Palmer):《水车》(The Watermill),约1848年。水彩、树胶、51.3×71.2公分。牛津艾许莫里安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 Oxford)。 图6-17 帕麦尔(Samuel Palmer):《亚平宁之梦》(A Dream in the Apennine),1864年展出。树胶水彩、纸、66×101.6公分。伦敦泰德画廊(Tate Britain)。
图6-18 帕麦尔(Samuel Palmer):《古典河景》(Classical River Scene),约1878年。水彩、树胶、卡片纸、23.1×35.2公分。伦敦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图6-19 帕麦尔(Samuel Palmer):《梯若重建祖传田园》(Tityrus Restored to his Patrimony),约1874年。水彩、树胶、卡片纸、50.2×69.9公分。伯明罕市博物馆与艺术画廊(Birmingham Museums & Art Gallery)。 
 

图书序言

自序(节录)

  此书的初始与完成并非刻意,亦非偶然,是随着时空转移、顺着心、依着兴趣、靠着机缘、凭着执着,而终究水到渠成。就像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其形成背后有诸多有形与无形(或内在与外在)的因素,需由创作者经长期的学习后,在特定时空与情境下完成。本书内容以英国浪漫时期为主,亦略述英国与欧洲早期风景画,探讨近两百张数十位画家的画作与风格,可想见内涵应是庞大复杂的,然因限于篇幅并无法鉅细靡遗,只能尽量朝深入浅出的目标,好让读者能不因它所具的学术性与专业性而觉得艰涩枯燥。

  在西方绘画史上,直至十四世纪天空仍被大多数画家以宗教象征来处理,而自十六世纪以来风景画家渐呈现出自然界真实的各种天空景像。然因写实风景画的地位,一直不如传统的圣经故事画、历史故事画、肖像画及理想的风景画,直至十九世纪前半期,天空的重要性才凸显于英国的风景画中。当时英国着名的评论家罗斯金(J. Ruskin)在《现代画家》(Modern Painters)中,提出浪漫时期风景画最令人震撼的是「多云」,认为「云的贡献」是当时风景艺术的特性。罗斯金此观点颇为新颖,是首次将风景画所关注的元素由地面景物转移到天空。然他并未进一步分析造成转移的种种因素。他的看法在当时,甚至至今并未受到应有的注意。他当年的观察是否真确呢?英国浪漫时期风景画的特色是什么?这是本书撰写的动机。

  本书《自然与情感交融──英国浪漫时期风景画的天空》,主标题中的自然是指宇宙大自然,亦特别是指以科学角度观看的自然。我很赞同康斯塔伯(J. Constable)晚年所强调风景画应「是科学的,亦是诗意的。」这是理性与感性兼顾的创作观点,需先理性客观地观察自然景物,再融入作者的个性情感或思想情怀。画家的想像力是否被全面激发、自身的情感是否能完全投注,端看描绘的对象对其有多少吸引力。本书副标题的天空,是本书的主角,其是每一幅风景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天空景象是瞬间变幻,无固定形态,画家如何能捕捉其形貌与神韵呢?若与地面上的景物、人物、动物或建筑物相比较,显然天空是风景画中最诗意、最抽象、最自由、且变化无穷的元素。有趣的是,天空景象在浪漫时期特别受到德国和英国画家的重视,尤其是英国,其中以泰纳(J. M. W. Turner)、康斯塔伯、寇克斯(D. Cox)、林内尔(J. Linnell)、帕麦尔(S. Palmer)等五位画家最具代表性。为何是浪漫时期的英国呢?有何特别的时代背景呢?而这五位画家的天空各有何独特性呢?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前半期的英国画家成长于浪漫思潮高涨的年代,当时英国不仅如画的与崇高的美学盛行、户外速写与水彩画流行,并且气象学兴起、光学与色彩学受重视,自然神学亦颇为普及,这些外在的时代因素或多或少影响着他们。他们大都从早期就以科学的观点,注意去观察天空且在户外练习速写天空,然因他们的境遇、个性、思想、情感、宗教等条件皆异,故他们风景画中的天空常各具风貌。他们最喜爱的共通题材是具有崇高之美的暴风雨,其次是具宗教象征意义的夕阳与彩虹。当时有很多重要画家不仅视天空为「真实自然」的关键,更是他们呈现「心灵情感」或「宗教情怀」的枢纽,相信罗斯金会更赞同我以《英国浪漫时期的风景画──自然与情感交融的天空》为书名。

  康斯塔伯即视天空为风景画的「关键」,亦认为其是「衡量的标准、情感的枢纽……自然中光线的来源,且主导一切。」泰纳晚年认为「太阳即是上帝」,故画作上常描绘一大片光芒四射的日出或夕阳。除了画家,浪漫时期的英国画论家亦特别注意到天空的重要性,例如泰勒(C. Taylor)即提出:「天空是一幅画接收光线和阴影的部分,毫无争议的它是最重要的部分,故必须好好画。」身兼画家的罗斯金赞美「天空是地球上能被看到最神圣的景色」,然他亦慨叹「很少人了解它」。

  在此附带略述此书形成的背景与过程。记得四十年前在淡江求学时,最怀念的时刻之一,即是常可由瀛苑、古道斜阳、淡海看到各种风貌的夕阳。在华冈读艺术研究所时偏爱中国书法与山水画,注意到大多数传统山水画的天空是留白,尤其是文人画,仅少数描绘云山、雾气、风、雨、夕阳、月亮等,未见描绘星星、彗星和彩虹,是天空景象瞬间变化太难描绘?是画家忽视天空真实景象的存在?是媒材工具不宜画天空景象?是预留空间给观众去想像?或给自己或他人题诗或题跋?或则是因中国画讲求虚实相映,以留白营造天空广阔的空灵意境?后与先生至英国留学,有机会看到不少西方风景画及阅读相关的书籍资料,始察觉中西画家对天空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各异其趣,因而引发了对天空主题的兴趣。

  我对西方风景画中天空元素的注意,寇克斯是最早的激发者。留英第一年因常至伯明罕博物馆与艺术画廊看画,很快就被寇克斯画作中简单宽广且风雨交加的天空所吸引,接着就注意到康斯塔伯一幅幅颇具动感的天空习作,并渐扩及到英国其他风景画家。隔年就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最初即以中英绘画对天空描绘之比较作为论文范畴,指导教授Roderick Whitfield乃建议我去伦敦学院(UCL),旁听Andrew F. Hemingway开设的三门有关英国1750年至1850年风景画课程。然终因范围太大且自身能力有限,最后仅以黄山画派大师中最擅长描绘烟云变幻的梅清为主题(“The Paintings of Mei Qing (1624-1697)”, 1994)。

  1996年至中正大学任教后,很庆幸有机会再重拾对英国风景画天空的探索。于1999年发表了第一篇与本书主题有关的文章〈John Constable天空风格之发展──兼论其创作Hampstead天空习作之因〉,接着一篇篇相关的文章陆续出版,无意中本书的架构也逐渐形成。此书能完成且顺利出版,首先要赞颂造物者创造宇宙大自然的天空,让它不仅无时无刻变化着,给予世人最神圣、完美、多样的视觉享受,包括各种云彩、雾、大气、风、雨、暴风雨、日出、夕阳、彩虹、月亮、星星等,并且激发画家的想像力去捕捉它的各种形态与神采,尤其是特别吸引英国浪漫时期的画家。

导论(节录)

  天空虽早在西元前六千多年就成为绘画的元素,但直至中世纪具象征性的云彩才大量出现于教堂内的嵌画(mosaic)上,而自然界真实的云和其他天空景象,自文艺复兴以来,始逐渐出现于画作上。云和其他天空景象在传统的宗教绘画上有其特别的象征含意,云在《圣经》上被描述为上帝的宝座,天使和圣者的栖息处。《圣经》描述上帝不仅是出现于天上的云端,亦坐在围绕着彩虹的天国宝座上,或站立于周围绕着有如彩虹的云彩中。《旧约.创世纪》记载大洪水后,上帝把虹(bow)放在云彩中,作为与人类及所有活物立约的记号,约定不再以洪水毁灭一切。文艺复兴之前宗教画上的天空,通常是描绘象征神圣的天国。文艺复兴时期还有很多以圣经故事为主题的绘画,有些还出现天使、圣者、圣母或耶稣基督立于云端,亦有出现圣母与圣子被太阳光环包围,而自然界的蓝天白云亦渐以各种面貌出现于画面。

  在西方绘画史上,天空这元素扮演着相当特殊的角色,其不仅兼具象征与真实的意涵,亦是最自由且变化无常。天空各种大气现象虽有其一定的物理形成过程,但因其亦有瞬间变幻及不定型的特性,故给予画家很宽敞的想像空间去描绘。画家不仅可以根据实际观察,描绘出各种大气现象的自然真实面貌,亦可以自由地驰骋想像力,以传达其宗教思想或内在情感,故天空比其他绘画元素更能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与风格。

  天空的意义在中世纪绘画中,很明显是受基督教思想影响而强调宗教性。然自文艺复兴以来,则因倡导人文主义,而渐转为追寻艺术性与真实性。天空的风格亦由具基督教的象征性,渐转为传统学院派的理想性,再发展至户外写生的真实性。十七、十八世纪传统风景画家大都以描绘地面上的景物为重心,仅少数画家了解到天空是画面上光的来源,决定整幅风景画的明暗与氛围。十七世纪荷兰风景画家最早尝试呈现自然界真实天空之美,至于各种天空景象在绘画中的重要性,直到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时期才达到巅峰,尤其在德国和英国,英国更是如此。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最权威的艺术评论家兼画家罗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于1843-1860年间完成《现代画家》(Modern Painters)一书共五册,其对艺术的发展、古代大师,以及当时画家皆有极犀利的评论。罗斯金早年就跟随费尔丁(Copley Fielding, 1787-1855)、哈定(James Duffield Harding, 1798-1863)、普罗特(Samuel Prout, 1783-1852)等水彩画家学画,奠定他以客观的观察为创作依据。另外,他从小就对气象学有兴趣,于1839年出版一篇颇受注意的文章〈论气象学现况〉(“Remarks on the Present State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该文对大气中光和色彩的观察相当精确。由《现代画家》一书中对云的论述,可知罗斯金对英国化学家兼气象学家豪尔德(Luke Howard, 1772-1864)于1803年所提出云的型态分类很熟悉。他在该书用了约十分之一的篇幅,由科学与艺术的角度探讨天空,其中对云的分析最详尽。他虽未深入介绍云形成的诸物理现象,但努力去分析云的形状、组织及意义,故经由其论述与附图,读者遂能了解云在天空中组成时的美与复杂。他在1856年由古典风景画谈论到中世纪及现代风景画时,说明中世纪画家的兴趣在于稳定、清晰、明亮,而现代风景画家的兴趣转向那些瞬间变化、消逝的事物,且期望由不可能把握及困难了解的景物中求得满足与指示。他提出现代风景画首先最让我们震撼的是「多云」(cloudiness),认为如果要给予现代风景艺术一个通用且具特性的名称,那么「云的贡献」(the service of clouds)应是最恰当的。

  罗斯金所指的现代即是当时,涵盖维多利亚初期,然主要是指浪漫时期,他认为当时英国画家普遍喜爱徐风、灰暗氛围,也注意云的真实型态与雾的细致刻画,且细心描绘日出、日落,及日出日落时云与雾的现象。他在《现代画家》中不厌其烦地称赞泰纳(Joseph. M. W. Turner, 1775-1851)的风景画,尤其是其画天空的特色。他指出「云的贡献」是当时风景画的特色,这种将以往风景画所关注的对象由「地面景物」转移到「天空景象」的观点是创见。然而极为可惜,在当时并未引发共鸣或异议,且之后亦未引起学界的关注。至今不但未见到质疑其观点的论述,亦未见有依其论述而加以深入探讨者。罗斯金当年的观察是否真确?当时英国风景画的真正特色是什么?这是本书撰写的动机。罗斯金虽提出新颖的观察,且论述到天空各种景象,但他并未进一步说明是什么因素,导致天空这元素在浪漫时期的风景画具有如此重要的分量,是否有哪些特别的时空背景?除了泰纳,他并未深入探讨当时还有哪些画家重视速写或描绘天空,且他们各自如何呈现天空?是否有时代共通性?此外,他更未提及有哪些画论家或画家特别讨论到描绘天空的诸问题,他们的论述内容有何异同?这些围绕着「天空」的议题皆是本书分析的重点,期望透过对这些议题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判断罗斯金的独特观察是否正确,更重要的是对英国浪漫时期的风景画能有更清晰与深刻的了解。

  西方自十七世纪以来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日益进步,至十八世纪很多学科已有长足的发展。不过气象学发展较为迟缓,至十九世纪初才开始有成果。豪尔德在1803年发表了具代表性的〈云的变化及其形成、悬浮、解散的原则〉(“On the Modifications of Clouds, and on the Principles of their Production, Suspention, and Destruction”)一文,该文将云的型态分为七种。在此之前很少有具实质内涵的艺术家或科学家在这领域有所突破,对当时顶尖的艺术家与科学家而言,这是相当令人兴奋的新领域。他们首次面对这一巨大的自然景象宝库,他们热切渴望着原创力,期盼着自己可能是新视觉争论的系统陈述者或是新真理的发现者。气象学在英国兴起时,正值欧洲浪漫美学思潮盛行,亦正逢户外速写流行、水彩画兴盛、光学与色彩学格外受重视,以及自然神学普及之时,因这种种时代氛围的镕铸,再加上英国特殊海岛地理环境,夏秋常出现滚动多变化的云彩,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激发了很多画家对天空中各种景象的兴趣。

  欧洲浪漫主义虽是当时观念上和文化上的普遍潮流,但此主义并非是一有组织的运动,亦无确切的定义,而是一种社会文化特质,特别称颂「个别性」(individual)。浪漫主义最主要是一种美学的现象,其反抗当时的理性美学标准,在视觉艺术上的反应是品味的改变,感受性(sensibility or feeling)变成最重要,因而对美的感觉异于先前,例如对哥德建筑、荒芜景色的偏爱。至于欧洲浪漫时期的时间断限亦颇为分歧,英国浪漫主义的早期支持者有着名的文学家兼画家布雷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柯尔雷基(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和华茨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等,但此运动直到十九世纪初才在英国真正生根,且自此主宰了英国的艺术和诗文近半个世纪,甚至在某些方面持续到该世纪末。本书所指浪漫时期涵盖十八世纪后半期至十九世纪后半期,但以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期为主,这期间英国风景画的发展亦达至巅峰期。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欧陆早期天空元素对英国风景画的影响

英国风景画直至十九世纪才在艺坛上拥有重要地位,在此之前是肖像画和历史画的天下。在十七和十八世纪间,英国风景画主要当作人类各种活动的背景,或艺术家个人情怀的抒发,并未被视为是一种具独自形态的艺术。与英国的艺术发展相较,欧洲很多地区,尤其是北方低地国家,在十七世纪时风景画和肖像画皆已盛行。因英国风景画的发展远晚于欧陆,早期受到荷兰、法兰德斯及义大利的影响甚巨,故欲探讨欧陆早期的天空论述与画作对英国浪漫时期的风景画有何影响,应先了解英国早期风景画的发展与欧陆之间的关联。

第一节 英国早期风景画与欧陆的关系

早在十六世纪中期,低地国家已出版有关水彩画技巧的手册,例如1549年瑞士西北部巴塞尔(Basel旧称Basle)就出版了鲁法赫(Valentin Boltz von Rufach)所写的着名手册《抄本图绘》(Illuminierbuch)。而水彩画的创作,尤其是风景画,亦约于此时的荷兰已发展完成。1648-50年诺哈特(Edward Norgate, 1581-1650)在《纤细画或装饰艺术》(Miniatura or the art of Limning)一书中指出好几位荷兰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初擅长水彩风景画的画家,且提到:「风景画在英国是如此的新……此艺术的名称是由荷文“landschap”借来的。」英国的水彩风景画受到十七世纪荷兰风景画的影响很大,此乃因英国内战(Civil Wars, 1642-51)之前和查理二世(Charles II)于1660年复辟以后,有很多荷兰和法兰德斯画家来到英国,他们将荷兰的风景画及海景画介绍到英国,其中最重要的是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戴克(Anthony van Dyck, 1599-1641)、希柏瑞(Jan Siberechts, 1627-c.1703)和维尔德(Willem van de Velde)父子等人。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