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视野下的生活民俗研究

现代视野下的生活民俗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俗学
  • 生活民俗
  • 现代民俗
  • 文化研究
  • 社会文化
  • 民族文化
  • 地域文化
  • 风俗习惯
  • 文化遗产
  • 民俗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民俗的形成需要稳定的蕴酿,但是稳定之后必然有其变异因素产生。这是历史流变现象的反映,也是文化发展的动态活力所在。稳定与变异,这两种建构社会文化的力量,基本上是有所冲突的,但是社会文化就在此冲突中不断地孕生出来。相对而论,稳定的部分姑且称为「元民俗」,是变异前的发展平原期文化现象;变异的部分姑且称为「新民俗」或「异民俗」,属于再次呈现发展平原期的前期文化现象。两者并非断然二分,而是息息相关、血脉相连的。
    
  本书收录八篇论文,从古典到现代,从节俗到文学,除了对于关键问题正本清源,也唿吁正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东方文明的千年回响:古代社会的生活图景与精神世界》 本书导言:追溯文明的源头,重构失落的生活现场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留下了宏伟的帝王将相、磅礴的战争史诗,然而,构成文明肌理的最细微的脉络——普通人的日常起居、信仰的演变、情感的流转,却往往淹没在岁月的尘烟之中。本书《东方文明的千年回响:古代社会的生活图景与精神世界》,正是一次深入挖掘这些“微观历史”的尝试。我们聚焦于古代社会(主要涵盖周秦至唐宋时期)的日常生活层面,试图通过碎片化的史料、考古发现以及文献的细微之处,重构出一个鲜活、立体、充满烟火气的古代世界。 本书并非一部宏观的政治史或思想史,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构成“生活本身”的要素:从清晨的第一缕炊烟到深夜的灯火阑珊,从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到婚丧嫁娶的仪式规范,再到人们在面对生老病死时所寄托的精神慰藉。我们相信,理解一个文明的深度,必须潜入其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 --- 第一编:尘世的基石——古代社会的基础生活形态 本篇致力于剖析古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底色,探究支撑起整个社会运转的物质基础与环境因素。 第一章:食的礼仪与百味变迁 食物,是维系生命最直接的纽带,也是社会阶层和地域文化最直观的体现。本章将详尽梳理古代不同历史阶段的粮食结构。我们不再满足于“五谷丰登”的表象描述,而是深入考察从粟、黍到稻米为主导的转变过程中,农业技术的进步(如铁犁牛耕的应用)如何影响了人口分布与社会结构。 重点讨论“肉食”的获取与分配。在古代,肉类远非日常之物,其消费往往与祭祀、宴饮或特定的社会地位挂钩。我们将分析不同阶层可获得的肉类种类(家禽、牲畜、渔猎所得),以及烹饪技艺的演变。例如,从“燔”到“羹”,再到唐宋时期复杂调味品的兴起,食物如何从单纯的生存需求升华为一种“味道的艺术”和“身份的符号”。此外,茶文化的兴起是本章的另一重点,探究茶如何从药用到饮品,最终成为士人阶层乃至民间重要的社交媒介。 第二章:衣冠的秩序——服饰与社会身份的构建 服饰,是古代社会最直观的“无声语言”。本章系统梳理了从先秦的“深衣”到唐宋的“襦裙”、“圆领袍”的形制演变。我们着重探讨“颜色”和“纹饰”的政治意义。例如,特定色彩(如黄色、紫色)的垄断权,如何成为维护皇权和贵族等级的工具。 细节之处在于对“穿戴的困境”。古代的纺织技术虽然精湛,但对普通百姓而言,衣物的耐用性与保暖性是首要考量。我们考察了麻、葛、丝绸在不同阶层间的流通壁垒,以及特定服饰制度对个体自由的约束——从发髻的梳理到鞋履的样式,无一不刻印着时代的规矩。 第三章:安居的哲学——居所、建筑与家族空间 古代的居所,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家族伦理和宇宙观念的实体化体现。本章侧重于对传统民居布局的研究。北方“四合院”的封闭性与向内收敛的空间哲学,与南方园林式住宅的开放与借景,反映了不同地域对“私密性”和“自然观”的不同理解。 我们将分析“宅”与“庐”的区别,探讨建筑材料的选择(土坯、夯土、木构架)如何受制于自然资源和技术能力。尤其关注“内廷”与“外院”的划分,这直接映射了古代宗法制度下,长幼尊卑在空间上的等级排序。 --- 第二编:精神的疆域——信仰、仪式与情感生活 物质生活解决了生存问题,而精神生活则赋予了生命以意义。本篇深入探讨古代人的内在世界,他们的恐惧、希望与寄托。 第四章:敬畏之始——古代的自然崇拜与原始信仰的残留 在官方宗教体系确立之前,古代社会对自然力量充满了敬畏。本章考察了山川河流的“神格化”过程。从地方性的社稷之神到岳渎的封禅大典,我们追溯了这些仪式如何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之中。 重点分析巫、觋在民间社会中的地位。他们是连接人与超自然力量的桥梁,在疾病、歉收、生育等关键时刻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这些残留的原始信仰,即便在儒家文化占据主导的时代,依然以“迷信”或“风俗”的形式,顽强地存在于民间。 第五章:生死之间的界限——婚、丧、礼的社会功能 婚姻、死亡与祭祀,是人生中绕不开的重大仪式。本章聚焦于这些仪式背后的社会功能,而非单纯的宗教意义。 关于“婚”,我们研究“合姓”的政治经济考量,如何通过“聘娶”确定两大家族间的利益关系。童养媳、纳妾制度下的女性地位,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个体情感的压抑与重塑,构成了古代婚姻的主旋律。 关于“丧”,丧葬礼仪是儒家“孝道”最集中的体现。守孝期限的长短、墓地的选择、送葬的规模,无不关乎家族的“面子”和死者在家族谱系中的最终定位。我们分析了从厚葬到薄葬的争议,以及这些物质投入如何成为维系宗族凝聚力的手段。 第六章:闲暇的艺术——游乐、节庆与时间的组织 古代社会并非只有劳作,闲暇时刻的安排,定义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品位。本章考察了官方钦定的节庆活动(如岁首、冬至、上元节)如何渗透到民间。这些节日往往是社会压力的集中释放口,提供了短暂的身份颠覆和狂欢空间。 探讨游艺活动的兴衰,如投壶、围棋、蹴鞠的普及程度。特别是“说唱艺术”的兴起,如宋代的“说话”和“瓦舍勾栏”,标志着城市文化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娱乐活动开始从贵族私密空间走向公共剧场。 --- 第三编:市井的脉动——流动性、知识与人际网络 本篇转向古代社会动态的层面,考察人口的流动、知识的传播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网的运作机制。 第七章:行走的社会——古代的迁徙与地理观念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基础的定居型社会,但人口的流动从未停止。本章分析了战争、灾荒导致的被动迁徙(如“衣冠南渡”)与经济驱动下的主动流动(如商人、工匠的远行)。 我们研究了古代的交通基础设施(驿站、河运)如何影响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与物资的流通范围。更重要的是,我们考察了“家乡”观念的形成:对于长期背井离乡的游子而言,故乡是如何被记忆和建构的? 第八章:知识的传递与民间智识的载体 在印刷术普及之前,知识的传承高度依赖口头讲述和手抄本。本章关注那些不被正统史家记录的知识——如医药偏方、民间技术、道德故事。 我们分析了“说书人”、“僧侣”和“游方术士”在知识传播中的角色。他们是文化基因的携带者,将复杂的哲学思想简化为易于接受的故事和谚语,深入到不识字的广大民众之中。 第九章:邻里与江湖——古代的人际交往模型 古代社会高度依赖熟人网络,血缘、地缘和业缘构成了复杂的人际图谱。本章侧重于“里社”制度的运作。在基层社会,邻里互助是抵御风险的重要防线,这种互助建立在严格的义务与回报之上。 同时,我们也审视了“江湖”的意义。对于脱离了宗族和地域限制的群体(如盐商、行脚僧、帮派组织),他们如何建立起一套新的、超越血缘的信任体系?这种“江湖道义”与官方律法之间的张力,是理解古代社会复杂性的关键。 --- 结语:历史的温度 《东方文明的千年回响》试图将“历史”从高高在上的殿堂拉回到泥土芬芳的厨房、嘈杂的市井和温暖的灯下。古代的生活充满了局限与挣扎,但也在这些限制中,发展出了独特的韧性、精妙的智慧和深沉的情感。通过还原这些细节,我们不仅是在研究过去,更是在重新审视我们自身文化基因中那些未曾褪色的印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钟宗宪


  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

  现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教育部补助中等教育阶段国语文领域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国民及学前教育署国民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辅导群语文学习领域国语文组召集人。

  出版有学术性专书《炎帝神农信仰》、《黄帝研究—黄帝神话传说之嬗变与有关黄帝学术源流问题之辨正》、《先秦两汉文化的侧面研究》、《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采风》、《中国神话的基础研究》、《中国神话的符号现象》等,以及《现代应用文书》、《应用文》、《现代小说读本》、《苦海慈航—观世音菩萨》、《神农大帝—五谷王》、《关圣帝君—关公》、《代天巡狩—王爷》、《保生大帝—大道公》、《洪叶精选阅读测验》、《超重低音》等实用性、文学性书籍。
 

图书目录

陈序
代序/月的圆缺与人文中秋

第一编
1.生命意义观照下的端午节俗
一、前言
二、端午节俗中的长命缕
三、七夕节俗的母性意涵
四、端午节的护儿活动
五、结语
附录    27
      
2.民俗节日氛围营造与文化空间存续——兼论新旧民俗与旅游开发
一、前言
二、异文化对元民俗的冲击与新民俗的产生
三、民俗节日与文化旅游内容的强化
四、文化空间的经营与存续
五、结语    
    
3.论台湾婚丧习俗中的母舅地位——兼比较闽南畲族相关习俗
一、前言
二、台湾婚丧习俗中的母舅角色
三、「舅」的意涵
四、畲族母舅习俗
五、结语    

4.论保生大帝故事的文化意义
一、前言
二、显示其医疗之神性质的传说
三、信仰内涵扩大而产生的传说
四、保生大帝故事的特殊性
五、结语

第二编
5.论先秦文学史建构中的民间文学
一、前言
二、重新检视先秦文学的建构
三、先秦民间文学的种类
四、结语    

6.创世史诗中的神人关系刍议——以中国西南各民族史诗的比较为主要范畴  
一、前言
二、中国西南各民族创世史诗的类型
三、神与人的关系比较
四、讲述与接受之间的意识形态
五、结语    

7.社会、科学与文学的互涉——民间文学研究方法的省思      
一、民间文学研究的侷限与跨越
二、民间文学「文本」的多元研究视角
三、人文地理与通讯科技双管齐下的民间文学研究
问答、评议与讨论    204

【附录】
8.外配婚姻对台湾社会影响的三种面向
一、前言
二、外籍社群的处境
三、饮食文化的融合
四、隔代教养的问题
五、结语    

 

图书序言

陈序
  
  老友钟宗宪教授学养丰赡,着作等身,其中有两部民间文学、民俗学论着与我有些关联,一部是他2006年2月由台北里仁书局出版的《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采风》,他在〈自序〉中提到该书的集结出书与出席娄子匡先生的纪念研讨会、发表〈论民间文学的学科认知与研究方向〉一文有关,而2005年8月的那场「纪念娄子匡先生百岁冥诞之民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正是我为娄老所主办的。

  另一部就是现在由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最新推出的《现代视野下的生活民俗研究》,全书分二编与附录,共收录八篇掷地有声的学术论文,备感荣幸的是,其中半数与我有关。第一编的〈生命意义观照下的端午节俗〉、〈论台湾婚丧习俗中的母舅地位──兼比较闽南畲族相关习俗〉、〈论保生大帝故事的文化意义〉,分别是应我主办端午文化、闽南文化、保生大帝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所写,硬被我「逼」出来的;第二编的〈创世史诗中的神人关系刍议──以中国西南各民族史诗的比较为主要范畴〉,也是我邀他去越南参加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越南分会主办亚洲史诗会议所产出的研究成果。

  正因为本书的问世,与我的几度「催生」有些关联,所以宗宪兄嘱我写序。我是欣然接受这项任务的,毕竟其中半数篇章我确实早在它们各自诞生之初便已仔细拜读并亲自校对过多回了,如今重新捧读,既能重温他学术眼光的锐利与学术见解的独到,同时也可让我有机会正式向他表达我由衷的感谢与忏悔:感谢他对于我的请求总是二话不说,情义相挺;忏悔我每次电话催稿似乎都太过急躁,不顾他除了研究教学,还兼任行政主管工作,又得忙着替台湾的国文教育以及学校的国际交流劳心劳力,老是带给他压力。还记得他2011年端午节当天专程赶到彰化鹿港出席「第12届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年会暨东亚端午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后背才刚开过刀,而开刀前的他正是忍着痛、拚了命在赶写我所拜託的那篇〈生命意义观照下的端午节俗〉,现在回想起来,不免深感愧疚。

  不过,愧疚归愧疚,最近我仍不断在想,我和他分别担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台湾分会的会长与秘书长,今年1月20日「世界保生大帝庙宇联合总会」在台南学甲慈济宫隆重成立了,那么讨论过保生大帝故事的文化意义的钟秘书长再怎么忙,似乎也应该出面代表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台湾分会,再写一篇论文,以具体的行动来协办台南祀典兴济宫2018年的「世界保生大帝信仰学术研讨会」,共襄盛举才是。

  心动不如赶快行动,我最好马上给他打电话……。说到这里,又让我想起一件往事──有一天深夜,我突然接到宗宪兄从海外打来的一通电话,我猜他极可能是被朋友灌醉(或自己喝醉)拨错号码了,当他发现接电话的人是我时,镇定地表示:「你知道吗?当一个人喝醉酒之后只会给自己最好的朋友打电话……」,就这一句话便让我对于深夜突来的这通越洋电话「爱不释手」起来。于此,亦足见他的机智与幽默。

  现在,且请读者诸君忽略我俩之间打电话的闲话,认真看看这位机智幽默、自称是畬族后裔的钟宗宪教授,以八篇力作所打造出来的这部《现代视野下的生活民俗研究》吧!
 
陈益源
2018.2.25于金门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它并没有将自己束之高阁,而是以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探索生活民俗的奥秘。作者在引用大量的史料和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个人观察,使得整本书充满了鲜活的气息。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仪式感”的解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都感到生活缺乏仪式感,而这本书则通过对婚礼、生日、乔迁等各种仪式中的细节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仪式感对于个体心理慰藉、情感表达以及社会认同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即使是最简单的用餐,如果注入了仪式感,也能变得意义非凡。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也可以通过一些有意识的仪式,来为平淡的日子增添色彩。此外,书中对于“禁忌”的探讨也相当有趣。那些看似荒谬的迷信,在作者的分析下,往往折射出人们对未知风险的恐惧、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民俗不仅仅是过去的遗留,更是活生生的、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文化现象,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关于生活民俗的知识,更在于它引发了我对自身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的深刻反思。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对照书中的论述,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思考这些习惯的来源和意义。比如,书中关于“丧葬习俗”的描写,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些繁复的礼节,虽然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有些过于隆重,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对逝者的哀思、对生者的慰藉,以及对生命轮回的尊重,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作者并没有对这些习俗进行道德评判,而是将它们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面对生命终结的态度和方式。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邻里关系”的探讨。在现代城市生活中,邻里关系日益淡漠,但书中却通过对传统邻里互助、节日串门等习俗的描绘,勾勒出了一种温情脉脉的社群生活图景,这让我怀念起那种淳朴的人际交往方式,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这种现代化的居住模式中,重新构建有温度的邻里关系。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发现隐藏在生活细节中的文化密码,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所传承下来的这份宝贵文化遗产。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身边那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背后竟然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文化肌理!作者对于“生活民俗”的定义非常开阔,不仅仅局限于那些宏大的节日庆典,更是将触角伸向了家庭中的日常起居、人际交往、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请客吃饭”的部分。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场合下的宴请礼仪,从座位安排、菜品选择,到敬酒顺序、用餐禁忌,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在不经意间遵循着那么多古老的规矩,这些规矩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更是维护社会和谐、表达尊重和情谊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于“面子”文化的探讨,作者用一种非常客观的视角,揭示了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社交行为。此外,书中对“人情往来”的阐述也让我茅塞顿开。那些看似繁琐的送礼、还礼的规矩,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负担,而是维系人际关系、传递情感的重要纽带。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俗”的价值,原来“俗”并非粗俗,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基因的“风俗”,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生活,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解读方式,可以说是颠覆了我对民俗研究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这类研究会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繁复的理论模型。然而,作者却以一种极其生动、贴近生活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民俗现象还原到具体的社会情境中。比如,书中对于“择偶”的分析,就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物质层面的考量,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家庭观念、生育期望、甚至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作者巧妙地将现代婚恋观与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进行了对比,展现了在时代变迁下,人们择偶标准的演变和内在逻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育儿”习俗的章节,它详细解读了从怀孕、生产到养育过程中,那些代代相传的经验和禁忌。这些习俗,虽然在科学层面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在情感上,它们却凝聚了长辈对晚辈深深的关怀和祝福,是家庭情感的重要载体。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这些习俗,而是通过分析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和社会功能,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它们在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存在价值。这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研究方法,既保留了民俗的本真,又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让我耳目一新。

评分

这本书,我刚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封面和沉甸甸的质感吸引了。封面设计上,采用了比较现代的设计理念,但又巧妙地融入了一些传统民俗的元素,比如那若隐若现的祥云纹样,还有字体选择,既有力量感又不失温润。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学术的严谨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些被现代生活逐渐淡忘的角落,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意义非凡的生活细节。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对于一些节庆习俗的现代解读,比如春节的年夜饭,它在现代家庭中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情感连接?端午节的粽子,是仅仅作为一种食物,还是依然有祈福避邪的古老寓意?甚至是一些日常的礼仪,比如拜访亲友时的禁忌和讲究,在现代社会是否还被遵守,又或者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本书的标题“现代视野下的生活民俗研究”让我觉得它不会停留在简单的描述,而是会深入分析,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这些古老的习俗,将它们置于当代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看看它们如何与我们的现代化进程相融合,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变迁。我甚至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关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以及民俗在构建个体身份认同和社会凝聚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