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视觉化设计的潮流:资讯与图解的近代史

资讯视觉化设计的潮流:资讯与图解的近代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信息可视化
  • 数据可视化
  • 图解
  • 信息设计
  • 视觉传达
  • 设计史
  • 近代史
  • 视觉文化
  • 信息图表
  • 可视化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了解「资讯视觉化设计」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知识—必读!
  借由地图、交通路线图、统计数据、插图和电脑程式编码的丰富图像范例,
  从根本理解资讯图绘的演进,并提供思考未来设计的机会。


  ★推荐给各领域的视觉工作者★
  提供设计相关系所师长同学、平面设计师、企划人、编辑、新闻从业者、媒体人、程式设计师等
  理解时代趋势与视觉资讯传达的最佳辅助

  ★从古至今:何谓「资讯视觉化设计」
  Information Graphics/ Infographics=数据资料等资讯的可视化呈现,于本书统称为「资讯视觉化设计」。而又有什么是从久远的从前开始便发展至今的资讯图表呢?从记录自己移动范围开始,一直延伸到世界、宇宙的想像图,多种多样的地图被人们描绘下来,作者在书中第1章即尝试从「地图」说明「图像的起源」,并从欧美都市交通图的发展一窥视觉设计的潮流。

  ★十五世纪到二十一世纪:从「绘画」演变到「图解」、「比喻」到「抽象」的科技进展与美学意识
  人类透过「图形」和「符号」将资讯视觉化,特别是文艺复兴后,印刷技术的出现与发达与工业革命以来大众传播媒体的出现,无论是福克斯的《新植物志》还是布丰的《自然通史》,都可见到从「绘画」演变到「图解」的过程。紧接着,图解的发展又被继之而起的《百科全书》风潮给承继下来;又,新艺术运动带动孕育美学意识、伦敦地下铁Beck Map呈现抽象化与机械理论之美等,以上时代进程皆对资讯图绘的发展影响巨大;人们怎么用图像元素说故事、呈现新闻报导,促进了「图表」和「象形图」(Pictogram)等现代视觉传达形式的建立。图示方法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包括交通路线图、地图、新闻图表、手册、教育上等,资讯视觉化设计被广泛用于社会的各层面,到今天,我们周遭所见、所到之处,环境中的各种视觉讯息传达从西方上述时代发展而来。在二十一世纪,由于电脑和网路的普及,人们周围的资讯量急遽增加,资讯图绘作为一个跨越人类识别能力和理解大量数据之间的桥樑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大数据时代:从资讯「视觉化」过渡到资讯「体验化」
  西元2000年之后,主要的资讯载体从纸张变成了萤幕。所有资讯几乎都能借由网路连结,而在不知不觉中蒐集到许多资讯,然后还可以即时地利用电脑解析将其视觉化,借此所描绘出来的并非启蒙式的绘画,也非被整理过的图表,而是像混沌理论(chaos)般复杂交织的网络。或许从这个时候开始,解析资料这件事已经可以全然委託电脑;人类所需要做的仅是去「感受」资讯而非仅仅理解,这便是从资讯「视觉化」过渡到资讯「体验化」的过程。

  对于资讯图绘的制作、操作和理解,有必要从根本上掌握资讯和表达之间的关系,而这本书正是从基础开始的思路,使人们能在潮流中站稳脚步,前往未来的世界、思考引领未来的设计。

好评推荐

  ★设计相关系所教授、设计界顾问、资深编辑人 潮流推荐 ★(按姓氏笔画顺序)

  中原大学文创中心主任  林昆范
  人类发展视觉资讯的历史,远比文字更加久远,可说是跨越时空的国际语言。在五感之中,我们以视觉接收资讯的比例最高,随着各式媒体的推陈出新,对视觉资讯的仰赖更是与日俱增,此书正是掌握这股时代趋势的最佳辅助。

  唐草设计总经理  胡佑宗
  近几年担任大型企业的设计顾问,越来越依赖边讲边画。要整合复杂的各方需求,理清问题现况,单凭你一言我一句,很难建立对现状的共识。利用图表勾勒出大家的位置、关切点、关系、目标⋯⋯一切突然就清晰了。即使乍看还是混乱纠葛,但处理问题就可以从理清这张图表开始!面对复杂现状与不确定的未来,视觉图表都会是最有利的工具与技能!

  北科大互动设计系/所 专任教授  曹筱玥
  资讯视觉化是人因工程的一脉分支,起因于「以人为本」的图形化思考。一旦想法成形,我们得赋予抽象的概念切实的形体,让相异的灵魂透过视觉资讯图表的表现更加适切地相互理解。本书诚为精彩的入门书籍,有志的设计者们借此得略窥资讯视觉化设计的堂奥,一同加入行列,帮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资深编辑人  黄威融
  视觉传达形式不只是好看的外表,
  是历史的浓缩,是文化的菁华,室内的神采。
  喜爱视觉工作的人很需要看这本书,
  习惯用Word文字档看世界的人的企划人们,
  更要好好消化这本视觉书的所有细节。

  云科大视传系特聘教授  曾启雄
  视觉的设计除了基本的美感表现外,必须面对将不容易阅读的大量资讯转换成有意义且让一般人容易理解的图像表达。未来设计师所面临的,不仅是表现问题、更是表达问题。借由西方此方面长期的痛苦演变史的说明,作为对自己都市整理的理解契机,此书提供了理解的好线索。

  资深编辑人与文化评论家  詹伟雄
  Infographic是二十一世纪编辑人最重要的技艺,它不仅能帮助读者快速理解复杂的资讯,也让他们「感觉」到资讯里的爱、恨、情、仇。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永原康史


  平面设计家、多摩美术大学资讯设计科教授(媒体设计)。从电子媒体到展览会的策展,其设计工作横跨多种领域。曾任2005年爱知万博「Cyber日本馆」以及2008年西班牙沙拉哥萨万博日本馆艺术总监;同时也是2016年爱知国际艺术祭( Aichi Triennale )的官方代表设计师。着作包括:《设计的风景》(BNN新社出版)、《日本语的设计》(美术出版社)、《Design・With・Computer》(MdN Corporation 出版)等。另在字体排印学(Typography)领域也有独自的研究与实践,发表过许多相关着作。2012年发表了以指尖在iPad上书写为基础所研发的新字体「Finger」(TypeBank)。曾获选MMCA(财团法人Multimedia Content Association)举办Multimedia大赛之策展类别最优秀奖。

译者简介    

李柏黎


  1974年出生。日本同志社大学美学与艺术学科毕业、京都大学美术史硕士。现为雄狮美术总编辑。着有《遗民‧深情‧刘锦堂》;译有《waterscape 水中风景》、《SUBTLE—纤细的、微小的》、《欲望的教育—美意识创造未来》、《原研哉的设计》。

严可婷

  (第3-6章注释翻译)
  东吴大学日文系毕业,曾任职诚品书店、远流出版集团等机构,现从事翻译。译有《日本建筑大师: 伊东豊雄.观察记》、《小津安二郎的餐桌》、《路上观察学入门》(合译)、《大人的科学1:35双眼相机》等书。
 

图书目录

前言
 
1    都市交通图—现代主义的美学
从都市交通图所窥见之潮流╱伦敦的都市交通前史╱十九世纪伦敦的平面设计╱都市交通初期的资讯图表╱Beck Map诞生前夕╱拓朴学(Topological)Map的诞生╱Frank Pick与伦敦市交通局的尝试╱发生于英国的早期现代主义与美学意识╱后拓朴学的路线资讯图表设计╱脱离拓朴学式的介面
 
2    图解与统计—启蒙时代的资讯图
布伦费尔斯的《本草写生图谱》╱福克斯的《新植物志》╱布丰的《自然通史》╱狄德罗与达朗贝尔的《百科全书》╱近代图表的发明╱南丁格尔玫瑰图与象形图(Pictogram)
 
3    视觉语言—二十世纪的冒险①
布林顿的《图示法》╱奥图・纽拉特与ISOTYPE╱「维也纳学派方法」的构筑与《社会与经济》╱格德・阿恩茨与玛丽・纽拉特
 
4    可视化与故事化—二十世纪的冒险②
富勒的「世界游戏」╱赫尔伯特.拜耳的《World Geo-Graphic Atlas》╱彼得・苏利文的新闻图解╱塔夫特(Tufte)与图表垃圾╱沃尔曼的「理性的设计性」╱可视化与故事化的二十一世纪
 
5    关系图从比喻到抽象
隐喻的树形╱从系统树到进化图╱海克尔的系统进化图╱山型的关系图╱图表理论╱网路拓朴学
 
6    编码的型态大量资讯的时代
大量资讯时代的起始╱数位资料与网路╱World Wide Web的开始-1990年代╱借由感知(Sensing)产生的动态图表-2000年代╱接触未知的资讯-2010年代╱借由编码所成就的美学意识
 
     资讯与图解的近代史
大航海时代与启蒙时代╱法国大革命前后╱从工业革命到二十世纪╱大战后与美国╱科技的效用╱二十一世纪的变化╱结语
 
后记
索引
人名索引╱书名索引╱图版出处╱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前言     

  利用网路检索而将蒐集到的资料视觉化,称之为「资料视觉化 (Datavisualization)」,究竟这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风潮的呢?《资料流(Data Flow)》(Gestalten)一书出版于2008年,并以「平面设计资讯之视觉化」为副标。而做为续篇的「资料流2」,以及尝试将视觉化的型态做分类的《视觉繁美:资讯图像化方法与案例解析(Visual Complexity: Mapping Patterns of Information)》(Princeton Architectual Press)也于2011年出版。隔年2012年,Taschen出版社也出版了页数480页且包含丰富图片的《资讯设计(Information Graphics)》一书。

  以资讯视觉化设计享誉盛名的《纽约时报》线上版(http://www.nytimes.com/),从2004年开始导入互动式图表(interactive graphics),随之在三年后的2007年,推出有别于传统图表:一种全新型态的视觉资讯图表;1月22日,一篇关于基因组(genome)的报导中,出现了表现基因组之间相互关系的正圆形图表即为其应用。

  对我个人来说,这让我想起了2005年爱知万博的时候,将日本馆的内外环境所蒐集到的观察资料,按照时间顺序,设计了如何在网页上展现的装置所付出的劳苦(p.146)。将大量资料以视觉化方呈现的案例在当时仍属罕见。
现在重新回想,发现资料视觉化似乎是在2000年代前期开始在业界成为话题,而到了2000年代后半才真的在这社会上产生了需求。

  就在此「关于资料呈现的崭新视觉化手法」逐渐朝向具体化的过程之中,日立制作所的设计本部(当时)邀请我参与他们的共同研究,其课题是探讨与视觉资讯图表相关的资料视觉化历史,以及种种促成其变化的要因。我所参加的是2012年秋天到2013春天的上半期,那时关于社会史与技术史的年表已经制作完成,我的工作是将与其相关的视觉资讯图解的例子给补充进去,并且加上说明文字。

  本书就是以那个时候的调查与研究为基础,再次去审视究竟人们是如何将多种多样的资讯转化为视觉上的可用情报。本书最首要的目的是:找出从以前到现在,人们将资料以视觉的方式呈现之关键点为何?以及盼望提供读者思考今后资讯视觉化之可能性的机会。

  第1章是以「地图与都市交通」为主题,从伦敦市交通局的地下铁路线图开始探讨,一直到电子化的行程安排系统为止。所谓地图,因着它的本体就是一张图,比起其他东西来都较容易让人看出有变化之处,所以对于探讨变化要因这个主题来说,以地图为例再适切不过了。

  伦敦在工业革命后,之所以能够领先各国完成都市化,乃是因为一位名为法兰克・皮克(Frank Pick)之人物的贡献。他为伦敦市交通局设计了视觉识别系统,在伦敦的设计界贡献良多。关于此人的详细就先不在此论述,不过因着Pick先生的存在,我们可把此变化要因的关键聚焦在「人」的身上。

  所以,从第2章到第4章是以「图解与统计图」为主题,并以「人」为中心来进展我的论述。无论是莱昂哈特・福克斯(Leonhart Fuchs)的《新植物志》还是布丰的《自然通史》,都可见到从「绘画」演变到「图解」的过程。然后图表的发展紧接着又被继之而起的《百科全书》风潮给承继下来。威廉・普莱费尔所开创的统计图表风潮,不仅仅是借用拿破崙的名言:「统计造就国家」,并且也成为之后资讯视觉化设计的主题。

  接着第3章与第4章,时序再次来到二十世纪。威拉德・柯普・布林顿(Willard Cope Brinton, 1880-1957)于1914年在纽约发行的《呈现事实的图示法》与奥图・纽拉特(Otto Neurath, 1882-1945)所发明的视觉语言「ISOTYPE」皆是二十世纪前半的焦点所在。

  二十世纪是战争的世纪,特别是两次的世界大战大大改变了这个世界。工业技术的发达促使社会开始变动,从二十世纪中叶起许许多多的人们开始移动,人类因此共同要面对人口、能源、环境等问题。此外,社会大众的成熟与同时获得进展的新闻媒体,也因而促成了(news graphics)的诞生。

  在上述潮流之中,粉墨登场的乃是以统计视觉化研究闻名,同时是政治学者也是统计学者的爱德华・图夫特(Edward Tufte)。他为「视觉化」这件事定义了包括「比较」、「多变性」、「关系性」等等必要的元素,也提倡了要从画面上排除「噪音」之「美丽的画面」。从另一方面来说,大众化的资讯所追求的是一目了然与趣味性,并且再加上娱乐性。我们可从二十世纪后半的视觉资讯设计之发展历程中看见,「可视化」与「故事化」这两个重要的方向。

  不过,我想资讯的视觉化并非只是单纯地因着社会的变化或技术的进步,其所伴随而来之人类在创意上所下的功夫所孕育而成,而是人类从远古以来便习惯将无法理解或眼睛未能见之不可思议力量,以某种型态将其表现出来。这便成了幻想的动物,或是化为人类姿态的神明。

  本书第5章便介绍了诸多上述比喻表现的图,其中又以「系统树」为代表。这跟我们将眼睛虽未能看得到却确实存在的某种关系,投射到某种抽象化的型态上是相同意识的作用吧。

  最后第6章论述了二十一世纪以大数据时代作为起头的序幕。我们透过网路所蒐集到的大量资讯,利用电脑解析并视觉化,借此所描绘出来的并非启蒙式的绘画,也非被整理过的图表,而是像混沌理论(chaos)般复杂交织的网络。或许从这个时候开始,解析资料这件事已经可以全然委託电脑;人类所需要做的仅是去「感受」资讯,我想这便是从资讯「视觉化」过渡到资讯「体验化」的过程。

  书中所提出的「视觉资讯设计」(Infographics)一词,便是将诸如图表、图解、图示等许许多多为了将资讯视觉化的手法所做的一个泛称。

  本书主体内容虽然是本文与图版,但它们就像是枝干,注释与图说则像是枝叶, 我是以此为架构来撰写。所以,或许某些註解超出了我们原本对于註解的理解也说不定,但当然它们是相互关联的, 希望读者朋友可以相互参读。

  每一章都是不同题目的独立篇章,当然分开来读是没有问题的。但基本上还是有我论述的逻辑顺序,所以建议还是从头开始阅读是最理想的。

  那么,我们就开始吧。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