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医生的生死舞台:从恐怖医学院到外科手术新纪元,消毒之父约瑟夫.李斯特的信念与革命。

李斯特医生的生死舞台:从恐怖医学院到外科手术新纪元,消毒之父约瑟夫.李斯特的信念与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indsey Fitzharris
图书标签:
  • 李斯特
  • 约瑟夫·李斯特
  • 外科
  • 消毒
  • 医学史
  • 医疗革命
  • 恐怖医学院
  • 19世纪
  • 科学史
  • 传记
  • 公共卫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让科学之光照亮无知的黑暗

  本书以1846年英国首场使用麻醉药的手术开始,展开了当时还只是个医学生的外科手术消毒技术之父——约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不凡的一生。琳赛.菲茨哈里斯化身为但丁,带领我们穿越十九世纪骇人的外科世界,以细致的笔触描绘李斯特这位医疗史上其中一位最高瞻远瞩的人物,如何竭力把维多利亚时代的屠夫扭转成专业的外科医生,开启人类存活史上最安全无虞的现代世界。

  外科手术在十九世纪前仅被视为一门屠宰技术,血腥、粗暴得令人震撼,医生在麻药还没发明的年代,是以动作快和蛮力而获取名声。那也是一个只是断腿也会导致截肢的年代,医生施行手术时穿着血迹斑驳的衣服、手也不洗,接连在不同病人身上使用同一套未经清洗的器械,因此有一半病人无法活着走出手术室,术后的死亡率更是今天的十倍。即使是医生本身,亦很容易于解剖尸体时不慎割伤自己而受感染死亡——踏进医院无异于走进死亡的通道。当时医学界的观念认为传染病是透过气体传播,他们还不知道脏污的环境会让人类伤口受到细菌感染。李斯特察觉到这点,于是在科学世界所知微乎其微的领域中无畏探索,到底是什么一次又一次夺走病人的性命。他发表大胆前卫的言论,声称细菌即是真正的兇手,一步步揭开传染病的谜底。

  李斯特最不朽的成就,在于成功地让消毒学说遍地开花。尽管一开始遭到满腹怀疑的同业阻挠与诬告,但他积极教导年轻的医学生,建立起一系列消毒的医疗守则。李斯特的门徒带着他的概念、方法,以及那无可动摇的信念,坚信只要正确、一丝不苟地实施这得来不易的技术,因手术而拯救的生命,将会大幅超出因手术意外而流失的生命——由此画下了医学与科学结合的新纪元,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从此以后,知识之于愚昧的优势、勤勉胜过疏忽的态度,定义了外科的未来。

  内容重点
  * 带读者一睹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医院的肮脏实况,骇人程度超出现代读者的想像!
  * 被传统医学视为异端的新观念,如何把外科手术从一门杀人技艺变成拯救人命的科学?
  * 这也是刻画一个继承前人努力、凭着个人坚强信念寻求真相、将病患福祉放在首位的仁医,其温暖人心的传记故事。

得奖纪录

  2018笔会/E•O•威尔逊文学科学写作奖(PEN/E.O. Wilson Prize for Literary Science Writing)
  2018入围威尔康好书奖(Wellcome Book Prize)
  2018 入围沃尔夫森历史奖(Wolfson Prize)
  2017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年度最佳好书奖
  2017《出版人週刊》秋季十大科学书籍
  2017《卫报》最佳历史书籍奖
  2017《观察家报》年度好书
  2017《每日邮报》年度好书
  Amazon读者评分4.5星

媒体赞誉

  (菲茨哈里斯)描绘了撼动人心的故事,关于一位坚守信念、幽默、最重要的是,博爱的男子⋯⋯《李斯特医生的生死舞台》全书读来津津有味。 ——《卫报》

  妙不可言⋯⋯(菲茨哈里斯)以与李斯特带给他病人、同事及学生的同等惊奇与恻隐之心,注入她对于(消毒)革命周全而细微的观察⋯⋯记录下匠心独具的一段生命与时期。 ——《出版人週刊》

  菲茨哈里斯知道如何让读者在医学历史美妙与惊人的细节中身历其境⋯⋯熟练捕捉「科学与医学集成的新纪元时刻」的同时,作者也点出了重要的提醒,即,尽管多数人将科学视为进步的关键,但只有人们愿意开放心胸拥抱改变时,科学才能够发挥作用。 ——《柯克斯书评》

  《李斯特医生的生死舞台》是本令人敬畏的成就——生动描绘的动人故事,这位真实英雄在恐怖维多利亚时代所抵抗的年岁与剧变,媲美威尔基.柯林斯所写过最恐怖的时刻。 ——约翰.J.罗斯《华尔街日报》

  《李斯特医生的生死舞台》是最发自内心又鲜活生动的医学史故事。它会让你永远感恩拯救我们免于手术无消毒时代的恐怖的男子约瑟夫.李斯特;还有琳赛.菲茨哈里斯,给十九世纪医院的死寂景象、声音、气味的恐怖赋予生命的女子。 ——凯特琳.道堤《烟雾迷漫你的眼》作者
 
《血与光的交织:十七世纪欧洲医学的迷思与觉醒》 引言:迷雾笼罩的时代 在人类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史上,十七世纪无疑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剧变的时代。这是一个理性之光初现,却又被古老迷信与不确定性牢牢禁锢的时期。彼时的欧洲医学,如同身处一片浓雾弥漫的沼泽,外科手术,作为与死亡最近的实践,更是充满了血腥、痛苦与极高的感染风险。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停留在体液失衡、瘴气作祟的阶段,而即便是最富经验的外科医生,也鲜有能力将病人从手术台上完整地挽救下来。手术室,与其说是治愈之地,不如说是行刑场一般,充斥着令人窒息的恐惧与绝望。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漫长而黑暗的世纪,深入探究当时医学界的生态、技术瓶颈以及社会观念对医疗实践的深刻影响。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默默探索、却又往往被历史遗忘的先驱者,他们的努力,虽然未能带来立竿见影的革命,却为后世的伟大突破埋下了必要的伏笔。 第一章:手术室的炼狱景象——感官的冲击与无声的呐喊 十七世纪的外科手术,是一场对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拷问。麻醉剂尚未被系统引入,剧烈的疼痛是手术的必然伴随。对于骨折复位、截肢、甚至去除肿瘤的病人而言,他们必须在清醒的状态下忍受刀刃切割皮肉、锯子撕裂骨骼的极致痛苦。我们详尽描绘了当时手术台的真实场景:没有严格的无菌环境,空气中弥漫着汗水、血液、粪便和腐败物的混合气味。 医生们依赖的工具,多是未经消毒的、沾满前次手术残留物的金属器械,它们在烛光下反射着冰冷的光芒。手术的流程,从快速完成的角度来衡量,更多的是一种本能的、近乎蛮力的操作,而非精确的解剖学指导。速度成了比准确性更重要的指标,因为时间拖得越久,病人的休克风险就越大。 本章着重分析了当时外科医生所需的“素质”——他们不仅需要娴熟的刀法,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去面对病人的惨叫和家属的哀求。记录了当时医学文本中对疼痛管理的含糊描述,以及民间流传的草药镇痛法的无效性,这为理解为何“止痛”与“防感染”成为后续医学发展的两大核心命题提供了背景。 第二章:解剖学的僵局与体液说的回响 尽管文艺复兴时期解剖学研究有所进展,但在十七世纪的临床实践中,盖伦的体液学说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疾病被视为“黑胆汁”、“黄胆汁”或“黏液”失衡的产物。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治疗方法,如放血、催吐和灌肠,不仅对许多急性感染性疾病无效,反而常常削弱了本就虚弱的病人体质,加速了其死亡进程。 本书深入考察了当时尸体解剖的法律与道德限制,以及私人解剖在有限的学术圈内进行的艰难尝试。我们对比了安德烈·维萨里奠定的基础与当时医学界对解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程度。许多外科医生,尽管在操作上依赖于经验,但在对人体内部器官的理解上,依然停留在理论与想象的混合体。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巨大鸿沟,直接限制了他们对复杂内部病变的诊断能力。 第三章:感染的幽灵——对“腐败之气”的误解 在那个年代,没有人真正理解“感染”的本质。医生们普遍相信,手术后的并发症源于“瘴气”(Miasma)——一种源自腐烂物质释放的恶臭气体。他们认为,手术室内的臭味是疾病传播的标志,而非自身操作失误的警示。 我们探讨了当时对伤口处理的种种习俗:使用蜂蜜、动物脂肪、甚至涂抹油脂来“密封”伤口,目的在于隔绝恶臭空气。这些措施非但没有帮助,反而为厌氧菌的滋生提供了完美的培养基。脓液的形成被视为“体液净化”的必要过程,而非感染的明确信号。这种对疾病病因学的根本性误解,是导致术后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核心原因。 此外,本书还详细分析了早期微生物学的萌芽阶段。列文虎克透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小动物”虽然令人惊奇,但主流医学界尚未能将其与人类疾病联系起来,将其视为自然界的新奇发现,而非医学革命的钥匙。 第四章:机构与传统——保守力量对创新的抵制 十七世纪的医学教育,主要通过学徒制和行业行会的严格控制进行。外科学长期被视为一种“手艺人”的职业,与受过高等教育的内科医生在社会地位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阶层固化,使得年轻、思维活跃的革新者难以获得主流认可。 我们审视了当时主要的医学机构,如皇家医学院和大学的内部运作模式。这些机构往往更倾向于维护传统和既有的教学大纲,对于任何挑战盖伦体系的激进观点持保守甚至敌对的态度。任何试图质疑传统放血术或强调外科卫生的医生,都可能面临学术排挤或职业封杀的风险。 本书通过对几位早期尝试改善手术器械、优化伤口护理的医生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在缺乏科学验证体系的背景下,个体努力如何被淹没在强大的行业惯性之中。他们的创新,即便有时取得局部成功,也往往被归因为运气而非科学方法。 结语:黎明前的低语 十七世纪的医学,是一片血淋淋的试验田。尽管充满了痛苦与失败,但对更佳治疗方法的渴望从未停歇。正是那些在恶劣环境中默默坚持、细致观察的实践者,积累了关于人体、伤口反应和病理过程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如同沉淀在黑暗中的金沙,等待着十八、十九世纪科学方法和全新观察工具的到来,最终汇集成一场颠覆性的医学革命的浪潮。本书的目的,正是为了记录这场漫长、艰难的觉醒前的低语,理解前人所处的困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进步的来之不易。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Lindsey Fitzharris(琳赛.菲茨哈里斯)


  医疗历史学家。牛津大学科学医药与科技历史博士。她的人气网站「外科医生的学徒」(The Chirurgeon’s Apprentice)多达150万的点击率,7万个订阅者。她也在YouTube上主持一个很受欢迎的节目Under the Knife,以幽默的角度带领观众认识医学历史。她为多份报章杂志撰写专栏,包括:The Guardian、The Lancet、New Scientist、Penthouse和The Huffington Post等;亦曾受邀上以下媒体的节目:PBS、Channel 4 UK、BBC、National Geographic。

译者简介

苏文君


  文藻外语学院毕业,曾就读师大翻译研究所会议口译组,现从事口笔译工作。兴趣是无时无刻与人打招唿⋯⋯「Hi 读者们」。

  热爱电影,iTunes选了shuffle模式还是会一直跳歌。译有《动物也疯狂:动物精神创伤与复元的故事》、《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墙: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自传》等。
 

图书目录

前言:悲痛的年代

1. 显微镜片下的世界
2. 死亡之屋
3. 大型手术处女秀
4. 理想与踌躇
5. 外科界的拿破崙
6. 约瑟夫、赛姆小姐与锋锐的手术刀
7. 像亲王一般地对待病患
8. 石炭酸的神奇特性
9. 卷进怀疑论者的风暴
10. 与志同道合者一同抗战
11. 女王的脓肿
后记:当黑幕掀起,遍地开花。
 
志谢
註解

图书序言

前言

悲痛的年代


  一八四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午后,伦敦大学医院(London’s University College Hospital)的梯形手术室涌入上百名观众,城里最知名的外科医生正准备在众人面前施行大腿中段截肢手术。涌入的人潮丝毫不知,他们即将见证医学史上的一大转捩点。

  教室挤满了医学院学生与好奇的观众,其中多数人身上就这么挟带着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污垢与煤尘踏入。外科医师约翰.弗林特.绍斯(John Flint South)说,当时手术室里挤得水泄不通,一点也不输人们争抢剧场廊道包厢和正厅后排座位的样子。他们就像鱼篮里的鲱鱼挤在一起,坐在后排的人视线一旦被挡住就会大喊:「前面的头、头。」有些时候,若没部分清空过度拥挤的手术室,外科医师根本无法开始手术。尽管当时是十二月,教室通风仍糟到近乎令人不适。挤成一团的观众让这空间热到令人烦躁。

  观众由各方人马构成,有些人甚至根本不是医学专业,也不是医科学生。 手术室前两排坐了满满的「医院助手」(hospital dressers),这一词汇是用来泛指陪在外科医生身边的人,他们负责替外科医生传递包裹伤口所需的材料。助手的身后则是学生,他们在后排座位不断彼此推挤并喃喃低语,除此之外,受邀的贵宾和一般大众也是如此。

  医学上的窥淫癖并不稀奇。它缘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在灯光昏暗的梯形教室里,遭处决罪犯的尸身在众目睽睽下被用作解剖演示,作为其所犯下罪行的附加惩罚。买票的观众看着解剖学家划开正在腐烂的尸体肚子,涌出的不只是人血,还有恶臭的脓液。这般骇人的展演,有时会有轻快却违和的笛声旋律伴随。当时的公开解剖就像剧场表演一样,是一种与斗鸡或斗熊热门度不相上下的娱乐形式。不过,并非所有人都看得下去。法国哲学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曾提到这样的经验:「解剖剧场的景象真是骇人!发臭的尸体、化脓的青灰肉块、血液、令人作呕的内脏、恐怖的骨骸、瘟疫般的水气!相信我,这绝不会是[我]寻求娱乐的地方。」

  伦敦大学医院的手术室和城里其他医院的没太大差别。里面有架高的手术台,环绕手术区的半圆形座位,上头有个让光线穿透的大天窗。在厚云遮蔽了阳光的日子,里面会点燃巨型蜡烛作为照明。手术室中央是一个木制桌台,上面满是过去施行手术所洩漏的痕迹。木台下方撒满木屑,用来吸附截肢后即刻流出的血液。多数日子,在刀下挣扎发出的唿叫声会与日常街道能听见的噪音不协调地混在一起:孩童嘻闹声、人们的聊天声,还有马车经过的声音。

  在一八四○年代,外科手术是一门隐藏危险的肮脏生意,应该不计代价能避则避。由于风险殊多,许多外科医师选择干脆不动手术,只将他们的医疗范围限制在处理皮肤状况或是浅伤这类外部小病痛。侵入式手术的案例少之又少,这也是众多观众在手术当天涌入手术室的原因之一。举例来说,一八四○年代的格拉斯哥皇家医院(Glasgow’s Royal Infirmary)仅展示了一百二十次手术。  当时动手术一定是最后手段,而且只有在生死攸关之际才可能进行。

  医生汤玛斯.帕西瓦尔(Thomas Percival)建议外科医生,在手术与手术间更换他们的手术袍,并且清理手术台与用具,但并非是出于卫生考量,而是为了避免「任何可能激发恐惧的事物」。 听他建议的人并不多。穿着沾满血的手术袍、不怎么洗手或清理手术刀、而且总是带着一股绝对错不了的腐肉味的外科医生。在外科界,这是人们所赞扬的「老牌医院臭」。

  在外科医师认为脓汁只是康复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而不是可怕的败血症征兆的年代,术后感染是造成多数死亡的原因。手术室就是死亡通道。在家动手术都比在医院安全,在医院施行手术的死亡率比在家高出三到五倍。迟至一八六三年,弗罗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才宣告:「医院的确切死亡率,尤其是高度拥挤的大城市中的医院,同一类疾病在院内与院外治疗,前者的死亡率比我们统计的远远高出许多。」 然而,在家接受治疗却费用高昂。

  感染与脏乱不只是唯一的问题。手术本身也很痛苦。数个世纪以来,人类都试图减轻手术的疼痛。虽然自从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于一七七二年首次合成一氧化氢以后,「笑气」就被公认为止痛剂,但在手术中使用的情形并不常见,因为使用结果并不稳定。催眠术(Mesmerism)—— 以一七七○年代发明催眠技术的德国医生弗朗兹.安东.麦斯默(Franz Anton Mesmer)命名——  也未能在十八世纪被主流医学领域视为止痛方法。麦斯默的拥护者相信,当他们在病人面前挥手,就会对病人施展出某种物理影响。这股影响力量能营造正面的生理变化,帮助病人康复,还可以带给人超自然的力量。当时多数医生都无法相信。

  催眠在一八三○年代的英国又短暂流行了一阵子,当时约翰.艾略森(John Elliotson)医生开始在伦敦大学医院进行公开展演,他的两位病人,伊莉莎白与珍.奥基(Elizabeth and Jane O’Key)预告了医院内其他病人的命运。在艾略森的催眠影响下,她们声称看见「死神」(Big Jacky)在另外两名病人的床上盘旋,后来她们也真的过世了。不过,任何对于艾略森手法的认真关注也都没持续太久。一八三八年,世界顶尖医学期刊《刺胳针》(The Lancet)的编辑骗了奥基这对姊妹,让她们承认这场骗局,揭露艾略森不过是个江湖郎中。

  十二月二十一日午后,当知名外科医生罗伯特.利斯顿(Robert Liston)宣布要在他的病人身上测试乙醚的功效时,参与伦敦大学医院手术演示的人们心中仍清楚记得这桩丑闻。「我们今天要来试试洋基佬的把戏,各位绅士们,要让人失去知觉!」 他一面走向舞台中央一面宣布。他一开口整间手术室顿时安静。当时使用乙醚就像催眠一样,人们觉得那是让人进入意识抑制状态的一种外来可疑手法。之所以被称为洋基佬的把戏,是因为最先将乙醚用来做全身麻醉的是美国。乙醚在一二七五年就被发现,但其麻醉效果一直到一五四○年才由德国植物学家暨化学家瓦勒瑞斯.柯达斯(Valerius Cordus)合成出来,他创造出将硫酸加入乙醇的革命性配方。与他同代的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把乙醚用在鸡身上,他记录当禽鸟喝下液体时,就会进入延长的睡眠期,醒来后也毫发无伤。他对这种物质的结论是:「平息各种苦难而不造成任何伤害,还能纾解各种疼痛。」但乙醚用于人类测试却是数百年后的事。

  一八四二年,这一刻到来了。克劳福德.威廉森.朗(Crawford Williamson Long)是文献上首位使用乙醚施行全身麻醉的医生,手术内容是移除病人颈部的肿瘤,进行的地点是在乔治亚州的杰佛森市(Jefferson)。遗憾的是,朗一直到一八四八年才公开他的实验结果。而在一八四六年九月,波士顿的牙医威廉.T.G.摩顿(William T. G. Morton),已经因为替病人拔牙时使用乙醚而声名大噪。无痛拔牙的成功事蹟登上报纸,因而促使一位知名外科医师找上摩顿,请他协助在麻州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进行病人下颚大肿瘤的移除手术。

  一八四六年十一月十八日,亨利.雅各.毕格罗(Henry Jacob Bigelow)医生在《波士顿医学外科期刊》(The Boston Medical and Surgical Journal)中写下这开创性的一刻:「在外科手术中施予减缓疼痛的方式一直是医学上的重要议题。因应此议题的有效药剂终于被开发出来了。」 毕格罗更写下摩顿在手术开始前,给予病人他所谓「忘川水」(Letheon)的样子。这是以古典神话中的忘川(Lethe)命名的一种气体,忘川能让亡者的灵魂忘却他们在世的记忆。手术后不久,摩顿就获得这个气体成分的专利,但部分成分是祕密,就连外科医师都不知道。然而,毕格罗却透露,他能够从那股令人作呕的甜味之中闻出乙醚。这个能够让人们在手术时失去意识的神奇物质迅速风靡全球,各地外科医生都想在自己的病人身上测试乙醚的效果。

  回到伦敦,美国医生法兰西斯.布特(Francis Boott)收到来自毕格罗的信,上面记载了波士顿发生的重大事件。布特感到非常新奇,于是说服了牙科外科医师詹姆斯.罗宾森(James Robinson)在他众多拔牙手术中使用一次乙醚。实验结果获得空前成功,因此布特当天就飞奔至伦敦大学医院告诉罗伯特.利斯顿这个消息。

  尽管心存怀疑,利斯顿却不想错过在手术室尝试新作法的机会。就算没效,至少也能做出好的舞台效果,就这点来说,他的名声也是全国皆晓的。于是他同意在下场手术中使用乙醚,时间就安排在两天后。

  利斯顿那个时期的伦敦是「仕族医生」掌权的时代,他们对医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这些人有一部分是领导菁英,医学界金字塔的顶端由他们组成。因此,他们扮演了医学领域中守门员的角色,只接受他们认为出身良好、具有高道德规范的人。这些仕族本身都是念书型,缺乏实际经验,治疗病人时靠的不是双手,而是大脑。他们接受的教育是全然古典派。当时医生没有实际看诊而直接开药的案例司空见惯。没错,有些医生完全不替病人问诊,只透过书信开立医嘱。

  反之,外科医生则是长久以来都接受学徒制训练,其价值大大取决于师父的能力。他们做的是脚踏实地,借由感知与实例学习的工作。许多十九世纪初期的外科医生都非大学出身,有些甚至连字都不会写。在他们之下的就是药剂师,负责调配药剂。理论上,外科医生和药剂师两者有着明显的划分。但实际上,曾任外科医生学徒的人也可能担任药剂师,反之亦然。这于是就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第四类别,「外科医生—药剂师」,类似现代的家庭医师。穷人生病最先找的就是外科医生—药剂师,尤其是在伦敦以外的穷人。

  迟至一八一五年,医学圈才出现了一种系统化的教育形式,部分原因是因应欧洲的变化,以及统一国内分散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外科学生而言,这股改革带来的变化包括必须出席课堂与巡视医院病房,至少要六个月才能取得主管单位皇家外科医学院(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颁发的执照。首都的教学医院如雨后春笋出现,最先是一八二一年的查令十字(Charing Cross),伦敦大学医院与国王大学医院(King’s College Hospital)也分别在一八三四年与一八三九年设立教学医院。如果想要进一步成为皇家外科医学院的一员,至少必须花上六年进行专业研究,其中三年必须待在医院;交出至少六起临床案例书面记录;经历累人的两日考试,考试中可能需要进行解剖或在死尸身上动手术。

  十九世纪最初十年的外科医生开始进化,从训练不足的技工变成现代外科专家。身为伦敦新建教学医院的教授,罗伯特.利斯顿也参与了这波进行中的转变。

  身高六呎二,利斯顿比一般英国男性平均高了八吋。他的名声建立在蛮力与速度之上,这在当时也是攸关病人存活的关键。来见证手术的人要是往其他地方看了一下,就可能错过一切。利斯顿的同事曾说过,当他在截肢时:「你看见他拾起手术刀的光,之后马上听到刀锯的声音,这两个动作彷彿是同步发生。」 据说他的左手非常强壮,他把左手当止血带用,右手执刀。这等技艺可是需要莫大的力量与熟练度,因为病人通常会因为恐惧或疼痛,挣扎着躲避外科医生的攻击。利斯顿只需要不到三十秒就能截肢一条腿,而且为了好好运用双手,他在手术时通常会靠牙齿咬住鲜血淋漓的手术刀。

  利斯顿的速度同时是天赋也是诅咒。有一次他在截肢病人大腿时,不小心连病人的一颗睪丸也切下来了。他最有名的意外(也可能是虚构的)是在某次手术中,因为动作太快,不小心切断了他助理的三根手指,而且还在更换刀片时划破了其中一名观众的大衣。他的助手和病人后来都因为坏疽死亡,而那位不幸的旁观者则是当场吓到断气。这是手术史上唯一一桩死亡率达到百分之三百的案例。

  确实,在麻醉技术出现之前,惊愕与疼痛限制了外科治疗。十八世纪一段关于手术的文本写道:「对这个领域中真正有能力的人,痛苦的方法一直是最终手段;但对于知识侷限在操刀技艺的人,痛苦却是第一、也是唯一的方法。」绝望到求助于刀下的人都承受了难以想像的痛苦。
 

图书试读

第一章:显微镜片下的世界
 
开始于伦敦大学学院就读时,十七岁的李斯特意识到自己离孩童时期熟悉的生活很遥远。他居住的厄普顿村(Upton)只有一万两千七百三十八个居民。尽管厄普顿距离城市只有十哩,却只有骑马或搭四轮马车沿着充当道路的泥泞小径才到得了。李斯特家的花园有一座东方风格的小桥,桥下有水流过,花园里有苹果树、山毛榉、榆树及栗树。他的父亲写道:「折叠窗通往花园;也通往宜人的温度与沉静,鸟语虫鸣,明亮的草皮与芦荟,延展开的深色雪松,以及顶上变化万千的苍穹。」
 
与色彩鲜明、苍翠花园围绕的厄普顿之家相较,伦敦是一片被笼罩的灰。艺术批评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称之:「一堆正在发酵的可怕砖砌建物,毒素自每个孔洞涌出。」人们习惯将垃圾堆在房子外面,有些房子没有门,因为穷人经常在冬季把门拿来当柴烧。每天行经巷弄道路并留下粪肥的,是数千匹上了马鞍的马、马车、公车及双轮双座马车。一切的一切—— 从建筑物到人—— 全都覆盖了一层煤灰。
 
十九世纪的伦敦人口在短短一百年内从一百万激增到超过六百万。富人为了绿茵草地离开城市,留下因为被群众佔据、不久后就失修的华丽宅邸。一间房间里头可能就塞了超过三十人,各种年纪的人挤成一团,身上盖着弄脏的破布,他们或蹲、或睡、或在盖满稻草的屋舍内排泄。最穷的人被迫住在「地下之家」,永远不见天日。老鼠啃咬着营养不足的婴儿的脸和手指,他们之中许多人就在这般阴暗、恶臭又潮湿的环境中死去。
 
死亡是经常叨扰伦敦居民的访客,而死者的处置又是一个日益麻烦的问题。教堂墓地堆满人类遗体,对公共健康造成莫大威胁。从新翻好的土地里看到骨头突出并非什么怪事。墓地里的尸体一个接着一个往上堆,多数都只是挖开的洞,堆着一排又一排的棺材。谣传这个世纪初期,有两个男人因为坠入二十呎深的埋葬坑里,为尸体腐烂所散发出来的气体所窒息。
 
住在这些埋葬坑附近的人,实在无法承受这股气味。东伦敦克莱门巷(Clemen’s Lane)的住家就位于当地墓园的正后方,墓园渗出腐烂的淤泥;臭气强烈到住户们长年都没打开过窗户。参加恩隆大教堂(Enon Chapel)主日学校的小孩就无法逃过这种不悦了。上课的同时苍蝇在他们身旁盘旋,无疑是从塞了一万两千具腐烂尸体的教堂地窖跑出来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李斯特医生的生死舞台:从恐怖医学院到外科手术新纪元,消毒之父约瑟夫.李斯特的信念与革命》的书名,光是听起来就觉得内容非常厚重且引人入胜。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背后的人物故事特别感兴趣,而约瑟夫·李斯特绝对是医学史上的一个传奇。我常常在想,在没有显微镜、没有细菌理论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理解疾病的传播和感染的?那个时候的外科手术,简直就像是在赌博,成功率低得可怜,很多病人手术后就因为感染而丧命,这简直太令人心痛了。这本书的副标题,特别是“恐怖医学院”这部分,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个年代,医学院的学习环境是怎样的,医生们是如何接受训练的?而李斯特医生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他的“消毒”探索,并最终成为“消毒之父”的?“信念与革命”这几个字,更像是对他个人精神层面的肯定,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医学技术,更是一个关于坚持真理、挑战传统、推动社会进步的励志故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更深入地了解李斯特医生的伟大之处。

评分

《李斯特医生的生死舞台:从恐怖医学院到外科手术新纪元,消毒之父约瑟夫.李斯特的信念与革命》这个书名,确实太有画面感了!“生死舞台”这几个字,瞬间就让我想象到那个没有现代医学的年代,手术室里弥漫着血腥味和绝望,病人进去,很多时候都意味着走向死亡。而李斯特医生,这位“消毒之父”,他的出现,无疑是在这个绝望的舞台上点燃了生的希望。我一直觉得,那些能够革新时代的人物,一定有着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无比坚定的信念。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从恐怖医学院到外科手术新纪元”的描述,让我对李斯特医生的成长经历充满了好奇。我很好奇,当时的医学院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充满了简陋的设备、陈旧的观念,甚至是被忽视的卫生问题?而李斯特医生又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微小的线索,并逐渐形成他那革命性的消毒理论?“信念与革命”更是点明了故事的核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李斯特医生内心深处的想法,他面对质疑和反对时的挣扎,以及他如何凭借自己的信念,推动了整个外科手术的巨大变革,将医学带入了全新的纪元。

评分

天啊,《李斯特医生的生死舞台》这个书名,光是“生死舞台”这四个字就足够让人心头一紧了!我之前有看过一些关于医学史的纪录片,对于十八、十九世纪的外科手术,总是有种既敬畏又恐惧的感觉。那时候的医生,基本上就是凭着经验和胆量在“赌命”,病人一旦进了手术室,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而约瑟夫·李斯特,这个名字我其实隐约听过,知道他跟消毒有关,但具体怎么改变的,中间经历了什么,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本书的副标题,“从恐怖医学院到外科手术新纪元,消毒之父约瑟夫.李斯特的信念与革命”,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读者量身打造的!它承诺了要讲述一个完整的、跌宕起伏的故事,从李斯特医生年轻时的求学经历,可能充满了艰辛和挫折,到他最终如何凭借坚定的信念,推翻了旧的医学模式,开启了全新的外科时代。我尤其好奇“恐怖医学院”这部分的描绘,是怎样的场景,怎样的教育方式,才会孕育出李斯特这样的革新者?而他的“信念与革命”,又将是怎样一番惊心动魄的斗争?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李斯特,一个在巨大的压力和质疑中,依然坚守自己真理的伟人。

评分

天呐,《李斯特医生的生死舞台:从恐怖医学院到外科手术新纪元,消毒之父约瑟夫.李斯特的信念与革命》这个书名,一看就觉得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充满戏剧性!我一直对医学史上的那些关键人物和转折点特别感兴趣,而约瑟夫·李斯特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星辰之一。我常常在想,在十九世纪那个医学尚不发达的年代,医生们是怎么进行手术的?那种环境下,手术室简直就是“炼狱”,病人感染的死亡率高得吓人,而李斯特医生,他凭着什么,敢于挑战当时的医学权威,提出“消毒”这个听起来似乎不那么重要的概念,并最终改变了整个外科手术的命运?“恐怖医学院”这四个字,简直是直接点燃了我对早期医学教育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个时代的医学院是怎样的?充满了怎样的艰辛和困苦?而李斯特医生又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出他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信念和革命性的思想?这本书承诺了要讲述从“恐怖”到“新纪元”的转变,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李斯特,一个在黑暗中为人类带来光明的伟大先驱。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李斯特医生的生死舞台:从恐怖医学院到外科手术新纪元,消毒之父约瑟夫.李斯特的信念与革命》这本书时,我的目光就无法移开了。这个书名太有冲击力了,“生死舞台”四个字,就足以让我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个年代外科手术的残酷景象。我一直觉得,伟大的成就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和不为人知的付出,而李斯特医生,作为“消毒之父”,他的故事一定充满了曲折和坚持。书名中提到的“恐怖医学院”,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医学教育充满了好奇。我很好奇,当时的医生是如何学习和训练的?是不是充满了不人道或者效率低下的方法?而李斯特医生又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萌生出他那颠覆性的消毒理念,并最终开创了“外科手术新纪元”?“信念与革命”这几个词,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医学史的介绍,更是一个关于一个人如何凭借强大的内心力量,挑战旧有模式,推动时代进步的励志传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地展现李斯特医生在追求科学真理过程中的内心挣扎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及他如何最终赢得了“消毒之父”的称号。

评分

《李斯特医生的生死舞台:从恐怖医学院到外科手术新纪元,消毒之父约瑟夫.李斯特的信念与革命》这个书名,简直就像是一部精彩的电影预告片!“生死舞台”这四个字,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于过去医学不发达年代的想象,手术室简直就是生死一线,病人存活率低得吓人。而李斯特医生,我一直把他和“消毒”这个概念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但我对他的个人经历,尤其是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医学生,成长为推动医学革命的关键人物,一直知之甚少。书名里特别强调了“从恐怖医学院到外科手术新纪元”,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会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挑战和突破的世界。我好奇当时的医学院是怎样的“恐怖”?是教学方式陈旧,还是卫生条件糟糕?而李斯特医生又是如何凭借他独特的“信念”,推翻了当时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开启了外科手术的“新纪元”?“信念与革命”这几个字,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会介绍医学知识,更会深入探讨李斯特医生的精神世界,他如何坚持真理,如何面对质疑,并最终改变了整个医疗界。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最期待的医学史读物之一。

评分

当我在书店里看到《李斯特医生的生死舞台:从恐怖医学院到外科手术新纪元,消毒之父约瑟夫.李斯特的信念与革命》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这个书名太有力量了,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年代。我一直对那些改变世界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科学和医学领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人。约瑟夫·李斯特,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总和“消毒”联系在一起,但对于他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如何一步步走向“消毒之父”的地位,一直所知甚少。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从恐怖医学院到外科手术新纪元”这个描述,让我脑补了很多画面。我很好奇,当时的医学院究竟有多么“恐怖”?是教学条件恶劣,还是医学理念陈旧,充满了不人道的做法?而李斯特医生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孕育出他那超越时代的消毒理念?“信念与革命”这几个词更是点燃了我进一步了解的欲望。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能够对抗当时的医学界主流?他的革命又是如何一步步被接受,最终改变了整个外科手术的命运?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关于勇气、智慧、坚持和科学精神的伟大篇章。

评分

《李斯特医生的生死舞台:从恐怖医学院到外科手术新纪元,消毒之父约瑟夫.李斯特的信念与革命》这个书名,真的太吸引人了!“生死舞台”这四个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一直觉得,在很多历史性的医学突破背后,都隐藏着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而李斯特医生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我虽然知道他是“消毒之父”,但具体他那个年代的手术室是什么样子,病人感染率有多高,以及他最初提出消毒概念时,是受到了怎样的质疑和反对,这些细节都让我非常好奇。书名里特别强调了“从恐怖医学院到外科手术新纪元”,这暗示着一个巨大的转变,也预示着李斯特医生整个职业生涯的艰辛和辉煌。我想象着,在那个简陋、卫生条件堪忧的医学院里,年轻的李斯特是怎样学习的,又是怎样开始思考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气味”和“污垢”背后的巨大危险。而他最终如何用自己的“信念”和“革命”精神,一步步地将外科手术从一个充满死亡威胁的“舞台”,变成了一个能够真正治愈生命的“新纪元”,这一切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生动地描绘出那个时代的医学图景,以及李斯特医生在那场伟大的“革命”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这本《李斯特医生的生死舞台:从恐怖医学院到外科手术新纪元,消毒之父约瑟夫.李斯特的信念与革命》的书名,一听就觉得内容肯定非常扎实,而且故事性十足。我一直对医学的发展史挺有兴趣的,尤其是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想想看,在没有现代消毒概念之前,一次手术可能就意味着一次生命的终结,那种情况下的医患关系,医生面对病人的心情,肯定都和现在完全不一样。李斯特医生,我知道他是“消毒之父”,但具体他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过程是怎样的,我其实了解得不多。书名里提到“恐怖医学院”,这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当时那种条件下,医生是如何学习和实践的?是不是充满了鲜血和悲剧?而他又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萌生出那些具有颠覆性的想法,并最终推动了“外科手术新纪元”的到来?“信念与革命”更是点睛之笔,这说明这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医学知识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一个人如何坚持自己理念,挑战权威,最终改变世界的传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挖掘李斯特医生内心世界的挣扎与坚持,以及他在面对重重阻力时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

评分

哇,一看到《李斯特医生的生死舞台:从恐怖医学院到外科手术新纪元,消毒之父约瑟夫.李斯特的信念与革命》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那个年代的医学场景,实在是太震撼了!我一直以来都对医学史,尤其是那些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突破很感兴趣。想想看,在李斯特医生出现之前,手术室简直就像是一个“死亡陷阱”,病人感染、死亡率高得吓人,完全没有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治疗”的概念,更像是“冒险”。而他,一位医生,居然敢于挑战当时根深蒂固的观念,去探寻那些看不见的“病菌”,并提出革命性的消毒方法,这需要何等的勇气、智慧和坚持啊!我特别好奇,书里会不会深入描写他当年在医学院时的经历?那时候的医学院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是不是充满了简陋的设备、拥挤的环境,以及医生们对生命的漠然?这种“从恐怖医学院到外科手术新纪元”的转变,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引人入胜的故事线,光是想象就觉得这会是一本让人热血沸腾的作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走上这条充满荆棘的消毒之路,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最终赢得了“消毒之父”的美誉,为后世无数病患带来了生的希望。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暗示着一段跨越生死、颠覆传统的伟大旅程,我感觉自己已经被深深吸引住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