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穆斯林,我不恐怖:認同、衝突與思辯,一位外交官父親的殷切期盼

我是穆斯林,我不恐怖:認同、衝突與思辯,一位外交官父親的殷切期盼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Omar Saif Ghobash
圖書標籤:
  • 穆斯林
  • 認同
  • 衝突
  • 文化
  • 外交
  • 傢庭教育
  • 思辨
  • 信仰
  • 社會
  • 自白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世人都覺得我們愛殺人,
該怎麼平反這種指控?
該怎樣讓大傢相信「伊斯蘭是和平的宗教」?
該怎麼教導下一代為自己負起責任?

  你這一代的問題,彆讓任何人替你做決定。
  無論你是不是穆斯林,都該思考自己想變成什麼樣的人。

  6歲時父親死於恐怖暗殺,行兇者是個19歲的槍手,
  為何射殺一個素昧平生、毫無仇恨的人,竟然可以如此簡單?
  父親的驟逝讓他對生存環境充滿疑問,也從此影響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身為阿拉伯聯閤大公國駐俄大使,歐馬.戈巴許同時也是一位憂心忡忡的父親,
  他用自身的生命經驗,想讓孩子知道,他們有權自主思考、判斷是非、
  瞭解真正的伊斯蘭價值,並對信仰和自我提齣真誠而大膽的質疑。
  究竟真實的伊斯蘭世界是何樣貌?現今麵臨瞭什麼睏境?當代穆斯林又有哪些責任?
  來自外交官父親的殷切期盼,都在這27封信。

  資訊快速傳播的當代,是非對錯常讓人來不及思考,價值觀也容易愈走愈偏。

  如何在生命、信仰和世界中找尋真正的自己?對你生存的世界提齣疑問,也許答案就呼之欲齣。

  ․暴力是為瞭捍衛信仰,或隻是消弭歧異的手段?
  九一一過後,西方世界集體齣現「伊斯蘭恐懼癥」,年輕穆斯林該如何看待這種被妖魔化的嚴正指控?是因為西方仇視伊斯蘭,纔必須以暴力反擊嗎?或者應該思考,少數極端分子是如何運用權力、鼓吹憎恨的?恐懼的背後標示齣敵我,但你如何確定自己就是正確的一方?

  ․怎樣當個「好」穆斯林?誰說瞭算?
  有人說「注定要憎恨某些人,纔算是好穆斯林」、「必須為伊斯蘭壯烈犧牲,纔能進入天堂、接近安拉」,事實真是如此嗎?當任何人想當個好穆斯林時,都可能走上一條善意而扭麯的道路。不妨思考一下,這些事是上天的旨意,還是彆人替我們做的決定?某些自詡為權威的人,就是稱職的安拉代言人嗎?
 
  ․激烈的懺悔,就能洗清所有罪孽?
  安拉的係統完美無缺,但請記得,人類並不完美。先是奢淫,再來懺悔,這樣的循環其實並不少見,有些人希望藉著激烈行為洗清罪孽,於是便以宗教之名犯下可怕罪行,但這樣不反而是走上極端嗎?人類的世界需要自省,所有人都能為宗教和道德貢獻一份心力,伊斯蘭又怎麼該是由一小群被個人權力誘惑的「專傢」所把持呢?

  ․為什麼我們該負起責任?又該負什麼責任?
  沒有人該為恐怖分子做的事受到譴責,但我們可以負起責任,要求對伊斯蘭有不同的理解。例如關心社群上的弱勢,以及種種公義和不公義的問題。如果我們不斷努力成為道德上明智的一方,是不是就有權決定社會應該導嚮哪個方嚮?是不是就能體現和平,讓「伊斯蘭是和平的宗教」這句話,更加理所當然?

  「如果父親是我,他會怎麼做?」成長過程中父親的缺席,讓作者習慣在做決定時這樣思考,然後他發現,答案會根據自己認為最好的做法而編齣來。
   
  這代錶,我們會建構一個想要依循的形象,而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是有選擇的。同樣地,你可以決定要如何形塑自己,而你錶述信仰的方式,也該是如此。

【本書特色】

  .真實探討現今穆斯林的睏境、挑戰與責任。
  .真切、深沉的提問,反應齣一位父親的殷切期盼。
  .以最具國際觀的視野,帶讀者深入瞭解伊斯蘭世界。
  .指引年輕一代自主思考信仰、生活和自我定位的關係。
  .大膽、誠實地自我批判,是所有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必讀佳作。

【專業推薦】

  鄭慧慈(政大阿拉伯語文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奇慈飛(「蹲點阿拉伯」站長)

【各界享譽】

  ★2016年法蘭剋福書展重點推薦
  ★2017年芝加哥圖書最佳書評
  ★《紐約時報》編輯選書
  ★《時代》、《Stylist》、《新政治傢》雜誌:2017年最受期待的一本書

  「『我認為我們必須看看《查理週刊》、巴黎巴塔剋蘭劇院和美國奧蘭多的恐怖攻擊,問問自己,難道這不正是有些人從宗教領袖那裏學到的嗎?』一個阿拉伯外交官有勇氣提齣這樣的討論,我們都該欽佩,並且重視他的話。」──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美國史丹福大學鬍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戈巴許由自己的生命經驗齣發,在一係列寫給兒子的優美書信中,探討瞭在這國際化世界裏,伊斯蘭信仰傳統最迫切的一些問題。」──易蔔拉辛.穆撒(Ebrahim Moosa),美國聖母大學基奧全球事務學院伊斯蘭研究教授

  「頭條新聞塑造瞭西方對伊斯蘭的態度;這本書則談論在那之外的穆斯林的希望與抱負。時機恰好,而且字字中肯。在這個時代,伊斯蘭的內憂是極端主義的威脅,對極端主義的反動則使穆斯林受到孤立,本書更是各年齡層穆斯林與非穆斯林必讀的佳作。」──瓦利.納斯爾(Vali Nasr),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學院院長

  「本書真誠而不乏自我批判,引導世界各地年輕穆斯林處理他們麵臨的睏境。書中充滿無畏的疑問與智慧,或許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個誠摯的父親,由衷渴望其子孫的世代能阻止神權法西斯主義興起。」-艾德.鬍森(Ed Husain),《伊斯蘭主義者》(The Islamist)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歐馬.薩伊夫.戈巴許(Omar Saif Ghobash)


  他是阿拉伯聯閤大公國駐俄羅斯大使。戈巴許大使除瞭在莫斯科的職位,也贊助瞭奬勵阿拉伯文學翻譯的薩伊夫.戈巴許-班尼波奬(Saif Ghobash–Banipal Prize),並且是國際阿拉伯小說奬(Prize for Arabic Fiction)的創辦理事,和倫敦的布剋奬(Man Booker Prize)閤作。戈巴許大使在牛津研讀法律,並在倫敦大學修習數學。

譯者簡介

周沛鬱


  颱大森林係碩士,愛在真實世界裏旅行,在幻想世界中遨遊,化身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樑。譯有《中年的意義》、《土壤的救贖》、《濛上你的眼》、《我的朋友都是超級英雄》、《畫怪物的男孩》、《美傷》等書。

圖書目錄

推薦序1 對自我期許,對他者寬容(鄭慧慈/政大阿拉伯語文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推薦序2 透過不同角度,檢視自身價值(奇慈飛/「蹲點阿拉伯」站長)
前言 不管做齣什麼選擇,都是要承擔的責任

第01封 沒有「注定憎恨」的人
第02封 不存在二元世界,你有權自主思考
第03封 「伊斯蘭恐懼癥」反應齣什麼問題?
第04封 過於強烈的懺悔,會走嚮極端
第05封 如果父親是我,他會怎麼做?
第06封 當我們根本不知道真相時,該怎麼辦?
第07封 為何暴力就這麼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第08封 誰有權告訴你該怎麼做?
第09封 如何確定我們是正確的一方?
第10封 用「和平」迴應敵意,纔真正有意義
第11封 隻有讓所有人參與對話,纔有進步空間
第12封 身為穆斯林該負起什麼責任?
第13封 是我,決定瞭要做我自己
第14封 你這一代的問題,彆讓任何人決定答案
第15封 暴力隻會帶來暴力,算不上有價值的犧牲
第16封 堅守扁平化的曆史觀,會淪為不知變通
第17封 真正的挑戰:以穆斯林身分在外界生存
第18封 抗拒西方文明,卻享用西方便利?
第19封 每一代穆斯林都該重新檢視信仰
第20封 如何看待世界,就如何錶述信仰
第21封 下意識地纍積善功,不如隨心所欲行善
第22封 思考古蘭經,不隻古蘭經
第23封 我們如何塑造自己,是個選擇
第24封 女性地位低下,是明文規定或父權作祟?
第25封 問題本身沒錯,不許問纔危險
第26封 如果能為自己負責,伊斯蘭就是解答
第27封 以個人的身分立足,決定該怎麼活

緻謝

圖書序言

推薦序1

對自我期許,對他者寬容

                                                                    
  一個人生命中所遭遇的不幸,有時會導緻傢庭的成員人格偏執與扭麯。然而,受害親屬卻也可以如本書作者一樣,更客觀、理性,並積極探究任何問題,進而散布祥和之氣。

  本書作者是阿拉伯聯閤大公國的外交官,幼年曾遭遇傢庭變故,位居外交部長的父親遭恐怖分子誤殺,迫使他童年的記憶留下很深的傷痕。或許這些慘痛的經曆,造就他成為一位令人敬佩的穆斯林,相信此書是他體驗生命後淬鍊齣的結晶。

  身為非傳統阿拉伯教育下的知識份子,作者憑著他的智慧、開放的胸懷與人生經驗,洞悉當前伊斯蘭社會的弊病,藉由書信教導兒子看待任何議題都必須客觀。實際上,亦是在對世界各族群對話,呼籲他們看待穆斯林必須更全麵,不能以極少數人來評斷十七億的穆斯林。

  盡管此書以英文撰寫,卻隱約透露作者熟諳阿拉伯傳統文學的技巧。阿拉伯書信文體傳承自中世紀,許多文人喜愛藉由書信傳達理念或對議題的論述。由於是對第二人稱的單嚮對話,讓讀者深具臨場感,文筆質樸,流露真摯的情感。

  這些書信內容富有知識性、哲理性與批判性,處理許多伊斯蘭宗教、文化、曆史、社會的核心議題。譬如,探討當代伊斯蘭教派與宗教思想地域分布狀況、「伊斯蘭是和平的宗教」口號所麵對的質疑、兩性隔離的謬論、伊斯蘭服飾、寬容的大多數屈服於極端的極少數……等議題。

  作者在處理問題時平實不做作,勇敢掲露阿拉伯伊斯蘭社會的核心問題。尤其不避諱評論積習已久的宗教權威、極端主義,並秉持同理心,指責宗教極端分子對西方文明攻擊的不理性。譬如,「伊斯蘭國」的二元論將人的行為分善惡,而自己充當道德裁判,嚴重麯解伊斯蘭精神。

  他進一步分析極端分子封閉的世界觀及他們充滿憤怒、仇恨的原因,並且提齣穆斯林改善自我生活環境的建言。讀者能從字裏行間感受他的語重心長,期盼穆斯林生命更充實、世界更平和的深意。

  此書可以說是一位成熟的穆斯林對當前所處的國際環境、自我屬性定位的深沉省思;是一位國際化的當代人對世界和平的吶喊;也是一位非主流文化社會人對自我的期許以及對他者的寬容。

  透過此書,讀者得以瞭解伊斯蘭是極具韌性,其真理「在不同文化、地理、時代會有不同的樣貌」,得以理解絕大多數穆斯林的所思所想,瞭解他們的內省能力與道德情操。

  相對的,此書也讓非伊斯蘭社會的人們,瞭解伊斯蘭社會與主流社會思想價值的差異,提供人們內省的動力,進一步以同理心包容他者。

政大阿拉伯語文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鄭慧慈

推薦序2

透過不同角度,檢視自身價值


  作者身為阿拉伯聯閤大公國駐俄大使,在多元文化環境下成長,因而有機會接觸各種文化與不同政治體製。正是因為這特殊的成長背景,讓他對於年輕一輩穆斯林現況更有感觸:在這世界洪流中,歧見紛紜雜遝的時代,要如何正確認識伊斯蘭,並保有自身穆斯林的特質?
   
  比起苦口婆心地告誡,或是當麵諄諄教誨;我認為用書信作為親子溝通的方式是再理想不過瞭,在閱讀同時,更能仔細思考父母欲傳遞的深遠含意。
   
  作者透過自身經驗、成長背景和傢族曆史,循循善誘孩子(讀者們)去思考自身的價值。第一步先瞭解何謂伊斯蘭?進而認識自己的穆斯林身分。
   
  麵臨西方主流文化入侵的挑戰,作者發現這一輩的年輕人對於自身文化産生質疑,與其全盤接受,更應該研究本質上的差異,透過不同角度去做價值觀的取捨。最後,迴到人生的大課題上,身為一個穆斯林該如何在這個時代中立足?
   
  作者以開明的教育方式,希望孩子敞開心胸,大量吸收新知,去研究其背後的價值。更強調讓不同聲音彼此交流溝通的重要性,不僅是伊斯蘭不同教派的交流,更要讓世界上不同宗教、不同理念的人相互瞭解。藉此知己知彼,有助於理解自我,重新檢視自身的信仰與價值觀。
   
  雖然我本身並非穆斯林,也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但此書的觀念卻句句受用,特彆是作者在討論「自身價值的認知」這一點。成長於同樣被「西方文化入侵」的颱灣社會,歐美強權文化充斥在生活之中。從小女孩時期玩的芭比娃娃、少女時期欣賞的西洋金麯、好萊塢電影裏的情節……等等,淺移默化的西方價值觀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我們這一代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感不夠深厚,很有可能讓外在文化顛覆瞭本土文化,造成價值觀的混淆。書中提到,身為穆斯林的真正挑戰並不是逃離或否決西方,而是知道如何以穆斯林身分在外在架構中生存。
   
  作者希望年輕一代能夠分辨不同的價值,並運用自身的意誌力與洞察力,重新檢視自己的角色。我認為這是值得任何一種宗教信仰學習的地方。
   
  27封書信中,字裏行間流露著真摯的父愛,傳遞作者豐富人生曆練所孕育齣的智慧,更反應瞭一位穆斯林父親的伊斯蘭價值觀與教育方式。Omar Saif Ghobash的金玉良言,不隻是寫給他的兒子薩伊夫,更是寫給所有閱讀此書的讀者們。

「蹲點阿拉伯」站長 奇慈飛

前言

不管做齣什麼選擇,都是要承擔的責任


  我有兩個兒子。長子薩伊夫生於二○○○年,次子阿布杜拉生於二○○四年。他們來到我的生命中,讓我找到生活的準則。如果說我自以為有人生目標,那便透過我的兒子和妻子,發現瞭更深遠的目標和意義。
   
  單身生活隻要照顧好自己,建立傢庭卻會帶來責任感與和諧的感覺,超乎我原本的想像。隨著建立傢庭而來的責任,讓你能檢視自己的立場,發現這世界上有其他人比你更需要你的心力和時間。有他們在,我在這世界上的作為纔有所本。我覺得自己對孩子有種強烈的責任感,他們得仰賴我和他們的母親來引導、保護。   
   
  以前我總覺得思想和態度雖然有趣,卻不那麼重要。事情自會有辦法,船到橋頭自然直。有瞭孩子之後,我看這世界的視野更廣瞭。現在發生在世界上的事非常重要,而誰的想法是主流也很重要。我瞭解這些事之後,也察覺到我照顧、保護孩子的責任不隻於此,更廣泛地延伸到無法掌控人生的人,或依賴其他人獲得社群支持的人身上。
   
  我是阿拉伯聯閤大公國派駐俄羅斯的大使。阿拉伯聯閤大公國位在阿拉伯半島的末端,北邊是伊朗,西臨沙烏地阿拉伯。自古以來,我們的人口混閤瞭沙漠民族、撈珍珠的討海人和商人。現今的人口逼近一韆萬,包括逾一百八十個部族。人們和諧地工作、禮拜、比鄰而居。
   
  我從二○○九年一月擔任大使至今。有幸從至少三種截然不同的角度觀察國際關係。我說英語、阿拉伯語、俄語和法語,而且在美國、歐洲、俄羅斯與阿拉伯世界都有同事,因此能接觸到不同文化與不同政治體製當前的思維。隨著擔任這個職位愈久,愈相信思想和語言有力量可以讓這世界變得更美好。
   
  我成長的世界裏,雖有思想傳播,卻幾乎和現實脫節。我常聽到夢想著新的世界秩序,根據的卻是非常直白的伊斯蘭教義。我們學著祈禱、讀古蘭經。我們總是聽說某些行為是哈拉目(haram)。哈拉目是指非法的、禁止的事,哈拉(halal)是指閤法的、允許的事。
   
  說也奇怪,我們通常聽人說的都是各種禁忌─不被允許的事。吃豬肉、喝酒似乎令人們驚恐,這些絕對是哈拉目。還有哪些是哈拉目?欺騙、偷竊,以及把不屬於你的東西據為己有也是。傷人害己也是哈拉目,因為身體和生命都是安拉(真主)的恩賜。自殺等於拿走不屬於你而是屬於安拉的東西,所以尤其會讓你落入燃燒的地獄。
   
  週五我們會被帶到清真寺去午間聚禮。布道聲迴響著,人們也凝視著,直到簡短的禱告時刻。那感覺很愉快。你周圍是各式各樣的人,有工人也有富翁,他們都整齊列隊,唸著相同的禱詞,儀式結束後互相握手。
   
  不過還有一些人,姑且稱之為伊斯蘭基本教義派。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是什麼意思?意思是世界會恢復成七、八世紀伊斯蘭帝國的鼎盛時期。這概念在學校裏不斷重復,齣瞭學校也一樣。這些概念總是和我們周遭的世界形成強烈對比。這是一種他們在世上很弱、會遭彆人摧毀的感覺。
   
  黎巴嫩內戰始於一九七五年,當時正如火如荼,之後兩伊戰爭從一九八○打到瞭一九八八年。如果按他們說的,恢復七、八世紀伊斯蘭祖先的做法,我們就能重拾他們當初享有的權力、榮耀和成就。我們學到的事還有另一層麵。我現在纔明白,其中的意義有時必未必明顯,不過總是存在。種種概念似乎和前述的教訓背道而馳。例如自殺炸彈攻擊。
   
  人們會說,為瞭社群、國傢或伊斯蘭的烏瑪(ummah,全球的穆斯林社群)獻齣生命是偉大的犧牲。我和我朋友曾問,為什麼因為悲傷或不快樂而自殺,被視為違抗安拉的深重罪孽;而為瞭對抗「敵人」而死,卻是穆斯林最偉大的犧牲?一九八○年代我還是青少年的時候,這問題很有意義,時至今日仍然如此。
   
  直到二○○一年九月十一日那天,紐約市的雙子星大樓毀於我這輩子見過最驚人的恐怖攻擊事件,我纔發覺那些看似不切實際的話,竟然成瞭事實。我小時候聽到、吸收的那些話,這下子在周圍的世界裏有瞭意義。那些話産生瞭一種現實,不隻是歐美人士要承擔的後果,我和我在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同胞也逃不過。
   
  我的長子齣生於二○○○年十二月。我記得二○○一年的夏天,我用嬰兒包巾揹著他,當時我們造訪瞭曼哈頓。就在我們迴杜拜幾天後,在CNN上看到瞭九一一那樁恐怖事件。我對這孩子湧起一股強烈的責任感。當時我決定,雖然我能發揮的作用有限,但我該採取行動瞭。
   
  我投入藝術、文學和教育。我一心渴望啓發思想、語言和想像的領域,讓自己和我的穆斯林同胞明白,世界可以給我們的,遠遠不隻鬱鬱寡歡人民的有限想像。

  後來我纔開始從事外交工作。我在進行外交工作時,同樣對思想與可能性抱持著開放的態度。我四處旅行、和各式各樣的人互動:從虔誠至極的人到知識淵博的人,有教育程度低落的人,也有人麵極廣的人;我在他們身上注意到我們共通的人性。
 
  我聽到相異的價值觀點,並且瞭解它們會發生怎樣的衝突,於是明白人類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多麼有意義的事。我寫信給我的兩個兒子,以及所有的穆斯林青年男女,希望能開拓他們的視野,告訴他們可能要麵對的一些問題,以及一些可能的答案。我希望讓他們明白,有些問題打從人類有思想起就存在瞭,現代穆斯林沒理由不像從前的世世代代一樣,來處理這些問題。我要重申,我們都有責任思考、發問,以及有建設性地參與這個世界。我希望我兒子和他們這一代的穆斯林可以瞭解,我們所在的世界充滿差異並且是多元化的。
 
  我希望他們瞭解,該怎麼忠於他們傳承的伊斯蘭信仰與伊斯蘭最深刻的價值,又能明白要怎麼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上生存。我希望他們透過觀察與思考,就會發現伊斯蘭與世界上的其他種人用不著起衝突。我要他們瞭解,即使是宗教信仰方麵的事,我們仍然要做許多抉擇。宗教中不是所有看似必要的事物都必然不可或缺。許多事看起來像上天的指示,其實卻反應著彆人替我們做的選擇。
   
  我在後麵某一封信裏會寫到,伊斯蘭的某些結構原則,例如追求知識、指示我們運用頭腦思考周遭的世界。我希望我兒子這一代的穆斯林可以明白,他們有權思考、判斷孰是孰非,瞭解哪些是伊斯蘭價值、哪些對信仰無關緊要。不論他們做齣什麼選擇,都是他們要承擔的責任。

圖書試讀

◎﹝第1封﹞沒有「注定憎恨」的人
 
親愛的薩伊夫:
 
你常問我為什麼我要寫書,這本書在說什麼。有時我說我在為你寫這本書,有時我說是為你這樣的年輕穆斯林而寫。我看著你成長,我想到你曾經麵對與未來將麵對的挑戰,有時我很明白,我是在為自己寫這些信。
   
我還記得你意識到自己是穆斯林的時候。那時你好小,胖嘟嘟的,貼心又親人。當時學校辦瞭一個活動。目前為止你上的都是英語授課的學校,學生來自超過一百個民族。有一天,校方要學生辨識齣自己的宗教,而你纔「意識到」你的宗教認同。
   
你對你的認同非常嚴肅。你開始問我你「該怎樣」纔能成為穆斯林。我盡可能解釋該怎麼以簡單的步驟知道,天上那個創造世界的大老闆其實叫安拉,上韆年前,安拉讓祂的使者穆罕默德把古蘭經帶給我們。我說,我們一天祈禱五次,我提醒你齋戒月的事,那時我們整天都不吃東西,直到夜晚。
   
不久之後,你從學校迴來會告訴我,我該怎麼當個「好穆斯林」。看來你的阿拉伯老師和他的同仁(你的宗教研究老師),比較清楚身為穆斯林是什麼意思。你變得有點激進,我纔發覺教養你的不隻是我和你母親。我發現我們得和其他人競爭,纔能引起你的注意力。
   
我有一點驚慌。我想像著你跑去敘利亞參戰,那裏的人會利用你的善良。我想像你切斷你和我們、和你傢人的聯係,因為按你跟你那些所謂的老師學來的標準,我們不算夠嚴謹的穆斯林。我真想跑去你的學校揍他們,說他們無權教你那些事。 
   
我屢次和你母親長談。她比我小七歲,長大的地方和我與手足住的地方隻隔三條街。她和我不同,她的父母都來自阿拉伯聯閤大公國艾因城的同一個鎮。和我比起來,她受到的教養比我單一,是阿拉伯和穆斯林教育(因為我母親是俄國人,而且是東正教神職人員之後)。
   
你母親有過和你類似的經驗。我之所以知道,是因為我們從前讀的是同一所學校。其實學校並沒有真的教我們要恨某幾群的人,隻是教師會不經意地說些話,操場上會流傳著猶太人或伊斯蘭什葉派的謠言,以及假定你可以指責從沒見過的人,盡管那些人從來沒做錯任何事。你母親和我一樣,從那時至今都堅持不讓我們的孩子學會憎恨。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是穆斯林,我不恐怖:認同、衝突與思辯》——光是讀到這個名字,我就能感受到一種飽含力量的敘事撲麵而來。它沒有迴避現實的復雜性,而是直麵“衝突”這個詞,並將其置於“認同”之後,暗示著在追尋自我身份的道路上,必然會遇到挑戰和摩擦。而“思辯”則為這一切的解決指明瞭方嚮,它不是簡單的論證,而是引導讀者深入思考,去理解錶象之下的真實。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穆斯林個體在當今社會所麵臨的身份睏境,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睏境中,堅守自己的信仰,同時又與主流社會進行著富有建設性的對話。“不恐怖”這三個字,是對所有汙名化和刻闆印象的有力反駁,它傳遞齣的信息是清晰而堅定的:一個宗教,一個群體,不應被少數極端分子的行為所定義。而“一位外交官父親的殷切期盼”這個副標題,則讓這本書的視角更加立體和深刻。我設想,這位父親,憑藉其在外事活動中的豐富經驗,深知文化理解與溝通的重要性,他可能希望通過這本書,為自己的孩子,也為所有麵臨身份認同挑戰的年輕人,提供一份精神的指南,教會他們如何在多元化的世界中,保持自信,尊重差異,並通過理性的思辨,消弭誤解,搭建溝通的橋梁。

评分

我一直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個體如何看待自身認同以及如何處理外部世界的誤解和偏見感到好奇。這本書的名字《我是穆斯林,我不恐怖:認同、衝突與思辯》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它直接觸及瞭一個在當下社會常常被標簽化和妖魔化的群體,並用一種非常堅決而又充滿反思的姿態來迴應。“一位外交官父親的殷切期盼”這個副標題則增添瞭一層深刻的人文關懷,讓我聯想到在一個動蕩的世界裏,一位父親如何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帶著清晰的自我認知、不被偏見裹挾地成長,並且能夠以理性的智慧去麵對衝突。我設想這本書會深入探討穆斯林身份在現代社會的多重維度,不僅僅是宗教層麵的信仰,更是在文化、社會、政治等各個層麵的交織與碰撞。它或許會講述作者或書中人物如何在一個充滿刻闆印象的環境中,努力捍衛自己的身份,並且用事實和邏輯去打破那些基於無知和恐懼而産生的隔閡。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思辯”的過程,即不是簡單地辯駁,而是通過深入的思考,去理解衝突的根源,尋找化解誤會的路徑,最終達到一種更和諧的共處狀態。這不僅僅是對穆斯林群體的辯護,更是對所有人如何理解和接納差異的深刻啓示。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我是穆斯林,我不恐怖:認同、衝突與思辯》立刻點燃瞭我內心深處的某種共鳴。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很容易被片麵的敘事所裹挾,尤其是關於一些群體,負麵標簽似乎總比真實的麵孔更容易傳播。這本書以一種極為直接和有力的方式,嚮世界宣告“我是誰”,並且否定瞭那些強加的、扭麯的身份。“不恐怖”這三個字,雖然簡短,卻飽含著多少被誤解者的無奈和抗爭。而“認同、衝突與思辯”則勾勒齣瞭這本書的核心議題:它不是簡單的辯護,而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審視和對外對話。我推測,書中會呈現齣穆斯林群體內部關於身份的復雜討論,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解讀下的伊斯蘭教義,以及在現代社會中,這些傳統如何與個體的日常生活相融閤。同時,“衝突”也預示著書中不會迴避那些敏感和尖銳的問題,比如歧視、偏見、甚至是激進主義的誘因,但關鍵在於“思辯”,這意味著這本書將嘗試去理解這些衝突的根源,去分析其發生的社會和曆史背景,並提齣一種超越簡單對立的解決思路。副標題“一位外交官父親的殷切期盼”則為這本書增添瞭溫度和人文關懷,它讓我聯想到,這位父親是如何在復雜的外交世界中,看到文化隔閡的巨大挑戰,並希望通過這本書,為下一代播下理解與和平的種子,讓他們能夠帶著清醒的頭腦和包容的心去擁抱世界。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個畫麵:在一個充滿誤解和偏見的時代,有一個聲音在呼喊,在澄澈,在用一種近乎懇切的語調,想要撥開籠罩在“穆斯林”這個身份之上的迷霧。《我是穆斯林,我不恐怖:認同、衝突與思辯》——僅僅是書名,就蘊含瞭巨大的力量。它沒有迴避“衝突”,反而將其置於核心,預示著一場關於身份認同的艱難探索。而“思辯”二字,更是將這本書的基調定位於理性與深度,而非情緒化的宣泄。我猜想,這本書一定充滿瞭作者對自身文化和宗教的深刻理解,以及與外界不斷對話、碰撞的經驗。它可能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展現瞭穆斯林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被誤解、被攻擊,又如何堅守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並且以超越簡單的“辯解”的方式,去促進理解。我尤其好奇“一位外交官父親的殷切期盼”這個副標題,它為這本書增添瞭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和對未來的憧憬。一個在國際舞颱上周鏇的外交官,深知文化差異與誤解可能帶來的巨大破壞力,因此他或許希望通過這本書,為自己的孩子,也為所有麵臨類似睏境的年輕一代,提供一種思考的範式,一種不被標簽定義,而是能以自信、理性和同情心去麵對世界的勇氣。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我是穆斯林,我不恐怖:認同、衝突與思辯》充滿瞭人文關懷與深刻的洞察力。它用一種近乎直接的宣告,試圖打破長期以來圍繞著穆斯林群體存在的負麵刻闆印象。我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無奈與決心,以及對自我身份的清晰認知。“不恐怖”這三個字,不僅僅是對外界偏見的否定,更是對自己內心正直和善良的肯定。而“認同、衝突與思辯”則勾勒齣瞭本書探討的核心維度。我預想,書中會細緻地剖析穆斯林個體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在復雜的文化語境下構建和維護自己的身份認同,並且如何去應對那些因誤解而産生的衝突。這裏的“衝突”並非僅僅指外在的對立,更可能是內在的掙紮,是信仰與現實、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張力。關鍵在於“思辯”,這錶明本書不是一篇簡單的控訴,而是一次理性的、深入的思考過程。它會引導讀者去審視衝突的根源,去理解不同視角的閤理性,並尋求一種超越簡單對立的解決方案。副標題“一位外交官父親的殷切期盼”為這本書注入瞭溫暖的情感和更為宏大的視角。一個曾經在國際舞颱上穿梭、洞悉文化差異帶來的微妙影響的外交官,他的期盼,必然是對下一代能夠在一個更加理解與和諧的世界中成長的深切渴望。這本書或許就是他為實現這一期盼,所播下的思想的種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