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穆斯林,我不恐怖:认同、冲突与思辩,一位外交官父亲的殷切期盼

我是穆斯林,我不恐怖:认同、冲突与思辩,一位外交官父亲的殷切期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Omar Saif Ghobash
图书标签:
  • 穆斯林
  • 认同
  • 冲突
  • 文化
  • 外交
  • 家庭教育
  • 思辨
  • 信仰
  • 社会
  • 自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世人都觉得我们爱杀人,
该怎么平反这种指控?
该怎样让大家相信「伊斯兰是和平的宗教」?
该怎么教导下一代为自己负起责任?

  你这一代的问题,别让任何人替你做决定。
  无论你是不是穆斯林,都该思考自己想变成什么样的人。

  6岁时父亲死于恐怖暗杀,行兇者是个19岁的枪手,
  为何射杀一个素昧平生、毫无仇恨的人,竟然可以如此简单?
  父亲的骤逝让他对生存环境充满疑问,也从此影响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身为阿拉伯联合大公国驻俄大使,欧马.戈巴许同时也是一位忧心忡忡的父亲,
  他用自身的生命经验,想让孩子知道,他们有权自主思考、判断是非、
  了解真正的伊斯兰价值,并对信仰和自我提出真诚而大胆的质疑。
  究竟真实的伊斯兰世界是何样貌?现今面临了什么困境?当代穆斯林又有哪些责任?
  来自外交官父亲的殷切期盼,都在这27封信。

  资讯快速传播的当代,是非对错常让人来不及思考,价值观也容易愈走愈偏。

  如何在生命、信仰和世界中找寻真正的自己?对你生存的世界提出疑问,也许答案就唿之欲出。

  ․暴力是为了捍卫信仰,或只是消弭歧异的手段?
  九一一过后,西方世界集体出现「伊斯兰恐惧症」,年轻穆斯林该如何看待这种被妖魔化的严正指控?是因为西方仇视伊斯兰,才必须以暴力反击吗?或者应该思考,少数极端分子是如何运用权力、鼓吹憎恨的?恐惧的背后标示出敌我,但你如何确定自己就是正确的一方?

  ․怎样当个「好」穆斯林?谁说了算?
  有人说「注定要憎恨某些人,才算是好穆斯林」、「必须为伊斯兰壮烈牺牲,才能进入天堂、接近安拉」,事实真是如此吗?当任何人想当个好穆斯林时,都可能走上一条善意而扭曲的道路。不妨思考一下,这些事是上天的旨意,还是别人替我们做的决定?某些自诩为权威的人,就是称职的安拉代言人吗?
 
  ․激烈的忏悔,就能洗清所有罪孽?
  安拉的系统完美无缺,但请记得,人类并不完美。先是奢淫,再来忏悔,这样的循环其实并不少见,有些人希望借着激烈行为洗清罪孽,于是便以宗教之名犯下可怕罪行,但这样不反而是走上极端吗?人类的世界需要自省,所有人都能为宗教和道德贡献一份心力,伊斯兰又怎么该是由一小群被个人权力诱惑的「专家」所把持呢?

  ․为什么我们该负起责任?又该负什么责任?
  没有人该为恐怖分子做的事受到谴责,但我们可以负起责任,要求对伊斯兰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关心社群上的弱势,以及种种公义和不公义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断努力成为道德上明智的一方,是不是就有权决定社会应该导向哪个方向?是不是就能体现和平,让「伊斯兰是和平的宗教」这句话,更加理所当然?

  「如果父亲是我,他会怎么做?」成长过程中父亲的缺席,让作者习惯在做决定时这样思考,然后他发现,答案会根据自己认为最好的做法而编出来。
   
  这代表,我们会建构一个想要依循的形象,而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有选择的。同样地,你可以决定要如何形塑自己,而你表述信仰的方式,也该是如此。

【本书特色】

  .真实探讨现今穆斯林的困境、挑战与责任。
  .真切、深沉的提问,反应出一位父亲的殷切期盼。
  .以最具国际观的视野,带读者深入了解伊斯兰世界。
  .指引年轻一代自主思考信仰、生活和自我定位的关系。
  .大胆、诚实地自我批判,是所有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必读佳作。

【专业推荐】

  郑慧慈(政大阿拉伯语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奇慈飞(「蹲点阿拉伯」站长)

【各界享誉】

  ★2016年法兰克福书展重点推荐
  ★2017年芝加哥图书最佳书评
  ★《纽约时报》编辑选书
  ★《时代》、《Stylist》、《新政治家》杂志:2017年最受期待的一本书

  「『我认为我们必须看看《查理週刊》、巴黎巴塔克兰剧院和美国奥兰多的恐怖攻击,问问自己,难道这不正是有些人从宗教领袖那里学到的吗?』一个阿拉伯外交官有勇气提出这样的讨论,我们都该钦佩,并且重视他的话。」──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戈巴许由自己的生命经验出发,在一系列写给儿子的优美书信中,探讨了在这国际化世界里,伊斯兰信仰传统最迫切的一些问题。」──易卜拉辛.穆撒(Ebrahim Moosa),美国圣母大学基奥全球事务学院伊斯兰研究教授

  「头条新闻塑造了西方对伊斯兰的态度;这本书则谈论在那之外的穆斯林的希望与抱负。时机恰好,而且字字中肯。在这个时代,伊斯兰的内忧是极端主义的威胁,对极端主义的反动则使穆斯林受到孤立,本书更是各年龄层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必读的佳作。」──瓦利.纳斯尔(Vali Nasr),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等国际研究学院院长

  「本书真诚而不乏自我批判,引导世界各地年轻穆斯林处理他们面临的困境。书中充满无畏的疑问与智慧,或许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诚挚的父亲,由衷渴望其子孙的世代能阻止神权法西斯主义兴起。」-艾德.胡森(Ed Husain),《伊斯兰主义者》(The Islamist)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欧马.萨伊夫.戈巴许(Omar Saif Ghobash)


  他是阿拉伯联合大公国驻俄罗斯大使。戈巴许大使除了在莫斯科的职位,也赞助了奖励阿拉伯文学翻译的萨伊夫.戈巴许-班尼波奖(Saif Ghobash–Banipal Prize),并且是国际阿拉伯小说奖(Prize for Arabic Fiction)的创办理事,和伦敦的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合作。戈巴许大使在牛津研读法律,并在伦敦大学修习数学。

译者简介

周沛郁


  台大森林系硕士,爱在真实世界里旅行,在幻想世界中遨游,化身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樑。译有《中年的意义》、《土壤的救赎》、《蒙上你的眼》、《我的朋友都是超级英雄》、《画怪物的男孩》、《美伤》等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1 对自我期许,对他者宽容(郑慧慈/政大阿拉伯语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推荐序2 透过不同角度,检视自身价值(奇慈飞/「蹲点阿拉伯」站长)
前言 不管做出什么选择,都是要承担的责任

第01封 没有「注定憎恨」的人
第02封 不存在二元世界,你有权自主思考
第03封 「伊斯兰恐惧症」反应出什么问题?
第04封 过于强烈的忏悔,会走向极端
第05封 如果父亲是我,他会怎么做?
第06封 当我们根本不知道真相时,该怎么办?
第07封 为何暴力就这么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第08封 谁有权告诉你该怎么做?
第09封 如何确定我们是正确的一方?
第10封 用「和平」回应敌意,才真正有意义
第11封 只有让所有人参与对话,才有进步空间
第12封 身为穆斯林该负起什么责任?
第13封 是我,决定了要做我自己
第14封 你这一代的问题,别让任何人决定答案
第15封 暴力只会带来暴力,算不上有价值的牺牲
第16封 坚守扁平化的历史观,会沦为不知变通
第17封 真正的挑战:以穆斯林身分在外界生存
第18封 抗拒西方文明,却享用西方便利?
第19封 每一代穆斯林都该重新检视信仰
第20封 如何看待世界,就如何表述信仰
第21封 下意识地累积善功,不如随心所欲行善
第22封 思考古兰经,不只古兰经
第23封 我们如何塑造自己,是个选择
第24封 女性地位低下,是明文规定或父权作祟?
第25封 问题本身没错,不许问才危险
第26封 如果能为自己负责,伊斯兰就是解答
第27封 以个人的身分立足,决定该怎么活

致谢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对自我期许,对他者宽容

                                                                    
  一个人生命中所遭遇的不幸,有时会导致家庭的成员人格偏执与扭曲。然而,受害亲属却也可以如本书作者一样,更客观、理性,并积极探究任何问题,进而散布祥和之气。

  本书作者是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的外交官,幼年曾遭遇家庭变故,位居外交部长的父亲遭恐怖分子误杀,迫使他童年的记忆留下很深的伤痕。或许这些惨痛的经历,造就他成为一位令人敬佩的穆斯林,相信此书是他体验生命后淬鍊出的结晶。

  身为非传统阿拉伯教育下的知识份子,作者凭着他的智慧、开放的胸怀与人生经验,洞悉当前伊斯兰社会的弊病,借由书信教导儿子看待任何议题都必须客观。实际上,亦是在对世界各族群对话,唿吁他们看待穆斯林必须更全面,不能以极少数人来评断十七亿的穆斯林。

  尽管此书以英文撰写,却隐约透露作者熟谙阿拉伯传统文学的技巧。阿拉伯书信文体传承自中世纪,许多文人喜爱借由书信传达理念或对议题的论述。由于是对第二人称的单向对话,让读者深具临场感,文笔质朴,流露真挚的情感。

  这些书信内容富有知识性、哲理性与批判性,处理许多伊斯兰宗教、文化、历史、社会的核心议题。譬如,探讨当代伊斯兰教派与宗教思想地域分布状况、「伊斯兰是和平的宗教」口号所面对的质疑、两性隔离的谬论、伊斯兰服饰、宽容的大多数屈服于极端的极少数……等议题。

  作者在处理问题时平实不做作,勇敢掲露阿拉伯伊斯兰社会的核心问题。尤其不避讳评论积习已久的宗教权威、极端主义,并秉持同理心,指责宗教极端分子对西方文明攻击的不理性。譬如,「伊斯兰国」的二元论将人的行为分善恶,而自己充当道德裁判,严重曲解伊斯兰精神。

  他进一步分析极端分子封闭的世界观及他们充满愤怒、仇恨的原因,并且提出穆斯林改善自我生活环境的建言。读者能从字里行间感受他的语重心长,期盼穆斯林生命更充实、世界更平和的深意。

  此书可以说是一位成熟的穆斯林对当前所处的国际环境、自我属性定位的深沉省思;是一位国际化的当代人对世界和平的吶喊;也是一位非主流文化社会人对自我的期许以及对他者的宽容。

  透过此书,读者得以了解伊斯兰是极具韧性,其真理「在不同文化、地理、时代会有不同的样貌」,得以理解绝大多数穆斯林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内省能力与道德情操。

  相对的,此书也让非伊斯兰社会的人们,了解伊斯兰社会与主流社会思想价值的差异,提供人们内省的动力,进一步以同理心包容他者。

政大阿拉伯语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郑慧慈

推荐序2

透过不同角度,检视自身价值


  作者身为阿拉伯联合大公国驻俄大使,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成长,因而有机会接触各种文化与不同政治体制。正是因为这特殊的成长背景,让他对于年轻一辈穆斯林现况更有感触:在这世界洪流中,歧见纷纭杂沓的时代,要如何正确认识伊斯兰,并保有自身穆斯林的特质?
   
  比起苦口婆心地告诫,或是当面谆谆教诲;我认为用书信作为亲子沟通的方式是再理想不过了,在阅读同时,更能仔细思考父母欲传递的深远含意。
   
  作者透过自身经验、成长背景和家族历史,循循善诱孩子(读者们)去思考自身的价值。第一步先了解何谓伊斯兰?进而认识自己的穆斯林身分。
   
  面临西方主流文化入侵的挑战,作者发现这一辈的年轻人对于自身文化产生质疑,与其全盘接受,更应该研究本质上的差异,透过不同角度去做价值观的取舍。最后,回到人生的大课题上,身为一个穆斯林该如何在这个时代中立足?
   
  作者以开明的教育方式,希望孩子敞开心胸,大量吸收新知,去研究其背后的价值。更强调让不同声音彼此交流沟通的重要性,不仅是伊斯兰不同教派的交流,更要让世界上不同宗教、不同理念的人相互了解。借此知己知彼,有助于理解自我,重新检视自身的信仰与价值观。
   
  虽然我本身并非穆斯林,也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但此书的观念却句句受用,特别是作者在讨论「自身价值的认知」这一点。成长于同样被「西方文化入侵」的台湾社会,欧美强权文化充斥在生活之中。从小女孩时期玩的芭比娃娃、少女时期欣赏的西洋金曲、好莱坞电影里的情节……等等,浅移默化的西方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我们这一代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不够深厚,很有可能让外在文化颠覆了本土文化,造成价值观的混淆。书中提到,身为穆斯林的真正挑战并不是逃离或否决西方,而是知道如何以穆斯林身分在外在架构中生存。
   
  作者希望年轻一代能够分辨不同的价值,并运用自身的意志力与洞察力,重新检视自己的角色。我认为这是值得任何一种宗教信仰学习的地方。
   
  27封书信中,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的父爱,传递作者丰富人生历练所孕育出的智慧,更反应了一位穆斯林父亲的伊斯兰价值观与教育方式。Omar Saif Ghobash的金玉良言,不只是写给他的儿子萨伊夫,更是写给所有阅读此书的读者们。

「蹲点阿拉伯」站长 奇慈飞

前言

不管做出什么选择,都是要承担的责任


  我有两个儿子。长子萨伊夫生于二○○○年,次子阿布杜拉生于二○○四年。他们来到我的生命中,让我找到生活的准则。如果说我自以为有人生目标,那便透过我的儿子和妻子,发现了更深远的目标和意义。
   
  单身生活只要照顾好自己,建立家庭却会带来责任感与和谐的感觉,超乎我原本的想像。随着建立家庭而来的责任,让你能检视自己的立场,发现这世界上有其他人比你更需要你的心力和时间。有他们在,我在这世界上的作为才有所本。我觉得自己对孩子有种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得仰赖我和他们的母亲来引导、保护。   
   
  以前我总觉得思想和态度虽然有趣,却不那么重要。事情自会有办法,船到桥头自然直。有了孩子之后,我看这世界的视野更广了。现在发生在世界上的事非常重要,而谁的想法是主流也很重要。我了解这些事之后,也察觉到我照顾、保护孩子的责任不只于此,更广泛地延伸到无法掌控人生的人,或依赖其他人获得社群支持的人身上。
   
  我是阿拉伯联合大公国派驻俄罗斯的大使。阿拉伯联合大公国位在阿拉伯半岛的末端,北边是伊朗,西临沙乌地阿拉伯。自古以来,我们的人口混合了沙漠民族、捞珍珠的讨海人和商人。现今的人口逼近一千万,包括逾一百八十个部族。人们和谐地工作、礼拜、比邻而居。
   
  我从二○○九年一月担任大使至今。有幸从至少三种截然不同的角度观察国际关系。我说英语、阿拉伯语、俄语和法语,而且在美国、欧洲、俄罗斯与阿拉伯世界都有同事,因此能接触到不同文化与不同政治体制当前的思维。随着担任这个职位愈久,愈相信思想和语言有力量可以让这世界变得更美好。
   
  我成长的世界里,虽有思想传播,却几乎和现实脱节。我常听到梦想着新的世界秩序,根据的却是非常直白的伊斯兰教义。我们学着祈祷、读古兰经。我们总是听说某些行为是哈拉目(haram)。哈拉目是指非法的、禁止的事,哈拉(halal)是指合法的、允许的事。
   
  说也奇怪,我们通常听人说的都是各种禁忌─不被允许的事。吃猪肉、喝酒似乎令人们惊恐,这些绝对是哈拉目。还有哪些是哈拉目?欺骗、偷窃,以及把不属于你的东西据为己有也是。伤人害己也是哈拉目,因为身体和生命都是安拉(真主)的恩赐。自杀等于拿走不属于你而是属于安拉的东西,所以尤其会让你落入燃烧的地狱。
   
  週五我们会被带到清真寺去午间聚礼。布道声回响着,人们也凝视着,直到简短的祷告时刻。那感觉很愉快。你周围是各式各样的人,有工人也有富翁,他们都整齐列队,唸着相同的祷词,仪式结束后互相握手。
   
  不过还有一些人,姑且称之为伊斯兰基本教义派。伊斯兰基本教义派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世界会恢复成七、八世纪伊斯兰帝国的鼎盛时期。这概念在学校里不断重复,出了学校也一样。这些概念总是和我们周遭的世界形成强烈对比。这是一种他们在世上很弱、会遭别人摧毁的感觉。
   
  黎巴嫩内战始于一九七五年,当时正如火如荼,之后两伊战争从一九八○打到了一九八八年。如果按他们说的,恢复七、八世纪伊斯兰祖先的做法,我们就能重拾他们当初享有的权力、荣耀和成就。我们学到的事还有另一层面。我现在才明白,其中的意义有时必未必明显,不过总是存在。种种概念似乎和前述的教训背道而驰。例如自杀炸弹攻击。
   
  人们会说,为了社群、国家或伊斯兰的乌玛(ummah,全球的穆斯林社群)献出生命是伟大的牺牲。我和我朋友曾问,为什么因为悲伤或不快乐而自杀,被视为违抗安拉的深重罪孽;而为了对抗「敌人」而死,却是穆斯林最伟大的牺牲?一九八○年代我还是青少年的时候,这问题很有意义,时至今日仍然如此。
   
  直到二○○一年九月十一日那天,纽约市的双子星大楼毁于我这辈子见过最惊人的恐怖攻击事件,我才发觉那些看似不切实际的话,竟然成了事实。我小时候听到、吸收的那些话,这下子在周围的世界里有了意义。那些话产生了一种现实,不只是欧美人士要承担的后果,我和我在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同胞也逃不过。
   
  我的长子出生于二○○○年十二月。我记得二○○一年的夏天,我用婴儿包巾揹着他,当时我们造访了曼哈顿。就在我们回杜拜几天后,在CNN上看到了九一一那桩恐怖事件。我对这孩子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当时我决定,虽然我能发挥的作用有限,但我该採取行动了。
   
  我投入艺术、文学和教育。我一心渴望启发思想、语言和想像的领域,让自己和我的穆斯林同胞明白,世界可以给我们的,远远不只郁郁寡欢人民的有限想像。

  后来我才开始从事外交工作。我在进行外交工作时,同样对思想与可能性抱持着开放的态度。我四处旅行、和各式各样的人互动:从虔诚至极的人到知识渊博的人,有教育程度低落的人,也有人面极广的人;我在他们身上注意到我们共通的人性。
 
  我听到相异的价值观点,并且了解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冲突,于是明白人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我写信给我的两个儿子,以及所有的穆斯林青年男女,希望能开拓他们的视野,告诉他们可能要面对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可能的答案。我希望让他们明白,有些问题打从人类有思想起就存在了,现代穆斯林没理由不像从前的世世代代一样,来处理这些问题。我要重申,我们都有责任思考、发问,以及有建设性地参与这个世界。我希望我儿子和他们这一代的穆斯林可以了解,我们所在的世界充满差异并且是多元化的。
 
  我希望他们了解,该怎么忠于他们传承的伊斯兰信仰与伊斯兰最深刻的价值,又能明白要怎么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生存。我希望他们透过观察与思考,就会发现伊斯兰与世界上的其他种人用不着起冲突。我要他们了解,即使是宗教信仰方面的事,我们仍然要做许多抉择。宗教中不是所有看似必要的事物都必然不可或缺。许多事看起来像上天的指示,其实却反应着别人替我们做的选择。
   
  我在后面某一封信里会写到,伊斯兰的某些结构原则,例如追求知识、指示我们运用头脑思考周遭的世界。我希望我儿子这一代的穆斯林可以明白,他们有权思考、判断孰是孰非,了解哪些是伊斯兰价值、哪些对信仰无关紧要。不论他们做出什么选择,都是他们要承担的责任。

图书试读

◎﹝第1封﹞没有「注定憎恨」的人
 
亲爱的萨伊夫:
 
你常问我为什么我要写书,这本书在说什么。有时我说我在为你写这本书,有时我说是为你这样的年轻穆斯林而写。我看着你成长,我想到你曾经面对与未来将面对的挑战,有时我很明白,我是在为自己写这些信。
   
我还记得你意识到自己是穆斯林的时候。那时你好小,胖嘟嘟的,贴心又亲人。当时学校办了一个活动。目前为止你上的都是英语授课的学校,学生来自超过一百个民族。有一天,校方要学生辨识出自己的宗教,而你才「意识到」你的宗教认同。
   
你对你的认同非常严肃。你开始问我你「该怎样」才能成为穆斯林。我尽可能解释该怎么以简单的步骤知道,天上那个创造世界的大老板其实叫安拉,上千年前,安拉让祂的使者穆罕默德把古兰经带给我们。我说,我们一天祈祷五次,我提醒你斋戒月的事,那时我们整天都不吃东西,直到夜晚。
   
不久之后,你从学校回来会告诉我,我该怎么当个「好穆斯林」。看来你的阿拉伯老师和他的同仁(你的宗教研究老师),比较清楚身为穆斯林是什么意思。你变得有点激进,我才发觉教养你的不只是我和你母亲。我发现我们得和其他人竞争,才能引起你的注意力。
   
我有一点惊慌。我想像着你跑去叙利亚参战,那里的人会利用你的善良。我想像你切断你和我们、和你家人的联系,因为按你跟你那些所谓的老师学来的标准,我们不算够严谨的穆斯林。我真想跑去你的学校揍他们,说他们无权教你那些事。 
   
我屡次和你母亲长谈。她比我小七岁,长大的地方和我与手足住的地方只隔三条街。她和我不同,她的父母都来自阿拉伯联合大公国艾因城的同一个镇。和我比起来,她受到的教养比我单一,是阿拉伯和穆斯林教育(因为我母亲是俄国人,而且是东正教神职人员之后)。
   
你母亲有过和你类似的经验。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我们从前读的是同一所学校。其实学校并没有真的教我们要恨某几群的人,只是教师会不经意地说些话,操场上会流传着犹太人或伊斯兰什叶派的谣言,以及假定你可以指责从没见过的人,尽管那些人从来没做错任何事。你母亲和我一样,从那时至今都坚持不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憎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我是穆斯林,我不恐怖:认同、冲突与思辩》充满了人文关怀与深刻的洞察力。它用一种近乎直接的宣告,试图打破长期以来围绕着穆斯林群体存在的负面刻板印象。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无奈与决心,以及对自我身份的清晰认知。“不恐怖”这三个字,不仅仅是对外界偏见的否定,更是对自己内心正直和善良的肯定。而“认同、冲突与思辩”则勾勒出了本书探讨的核心维度。我预想,书中会细致地剖析穆斯林个体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在复杂的文化语境下构建和维护自己的身份认同,并且如何去应对那些因误解而产生的冲突。这里的“冲突”并非仅仅指外在的对立,更可能是内在的挣扎,是信仰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关键在于“思辩”,这表明本书不是一篇简单的控诉,而是一次理性的、深入的思考过程。它会引导读者去审视冲突的根源,去理解不同视角的合理性,并寻求一种超越简单对立的解决方案。副标题“一位外交官父亲的殷切期盼”为这本书注入了温暖的情感和更为宏大的视角。一个曾经在国际舞台上穿梭、洞悉文化差异带来的微妙影响的外交官,他的期盼,必然是对下一代能够在一个更加理解与和谐的世界中成长的深切渴望。这本书或许就是他为实现这一期盼,所播下的思想的种子。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画面:在一个充满误解和偏见的时代,有一个声音在呼喊,在澄澈,在用一种近乎恳切的语调,想要拨开笼罩在“穆斯林”这个身份之上的迷雾。《我是穆斯林,我不恐怖:认同、冲突与思辩》——仅仅是书名,就蕴含了巨大的力量。它没有回避“冲突”,反而将其置于核心,预示着一场关于身份认同的艰难探索。而“思辩”二字,更是将这本书的基调定位于理性与深度,而非情绪化的宣泄。我猜想,这本书一定充满了作者对自身文化和宗教的深刻理解,以及与外界不断对话、碰撞的经验。它可能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穆斯林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被误解、被攻击,又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并且以超越简单的“辩解”的方式,去促进理解。我尤其好奇“一位外交官父亲的殷切期盼”这个副标题,它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憧憬。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周旋的外交官,深知文化差异与误解可能带来的巨大破坏力,因此他或许希望通过这本书,为自己的孩子,也为所有面临类似困境的年轻一代,提供一种思考的范式,一种不被标签定义,而是能以自信、理性和同情心去面对世界的勇气。

评分

我一直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如何看待自身认同以及如何处理外部世界的误解和偏见感到好奇。这本书的名字《我是穆斯林,我不恐怖:认同、冲突与思辩》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直接触及了一个在当下社会常常被标签化和妖魔化的群体,并用一种非常坚决而又充满反思的姿态来回应。“一位外交官父亲的殷切期盼”这个副标题则增添了一层深刻的人文关怀,让我联想到在一个动荡的世界里,一位父亲如何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带着清晰的自我认知、不被偏见裹挟地成长,并且能够以理性的智慧去面对冲突。我设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穆斯林身份在现代社会的多重维度,不仅仅是宗教层面的信仰,更是在文化、社会、政治等各个层面的交织与碰撞。它或许会讲述作者或书中人物如何在一个充满刻板印象的环境中,努力捍卫自己的身份,并且用事实和逻辑去打破那些基于无知和恐惧而产生的隔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思辩”的过程,即不是简单地辩驳,而是通过深入的思考,去理解冲突的根源,寻找化解误会的路径,最终达到一种更和谐的共处状态。这不仅仅是对穆斯林群体的辩护,更是对所有人如何理解和接纳差异的深刻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我是穆斯林,我不恐怖:认同、冲突与思辩》立刻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某种共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很容易被片面的叙事所裹挟,尤其是关于一些群体,负面标签似乎总比真实的面孔更容易传播。这本书以一种极为直接和有力的方式,向世界宣告“我是谁”,并且否定了那些强加的、扭曲的身份。“不恐怖”这三个字,虽然简短,却饱含着多少被误解者的无奈和抗争。而“认同、冲突与思辩”则勾勒出了这本书的核心议题:它不是简单的辩护,而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审视和对外对话。我推测,书中会呈现出穆斯林群体内部关于身份的复杂讨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解读下的伊斯兰教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如何与个体的日常生活相融合。同时,“冲突”也预示着书中不会回避那些敏感和尖锐的问题,比如歧视、偏见、甚至是激进主义的诱因,但关键在于“思辩”,这意味着这本书将尝试去理解这些冲突的根源,去分析其发生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并提出一种超越简单对立的解决思路。副标题“一位外交官父亲的殷切期盼”则为这本书增添了温度和人文关怀,它让我联想到,这位父亲是如何在复杂的外交世界中,看到文化隔阂的巨大挑战,并希望通过这本书,为下一代播下理解与和平的种子,让他们能够带着清醒的头脑和包容的心去拥抱世界。

评分

《我是穆斯林,我不恐怖:认同、冲突与思辩》——光是读到这个名字,我就能感受到一种饱含力量的叙事扑面而来。它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而是直面“冲突”这个词,并将其置于“认同”之后,暗示着在追寻自我身份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挑战和摩擦。而“思辩”则为这一切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它不是简单的论证,而是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去理解表象之下的真实。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穆斯林个体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身份困境,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同时又与主流社会进行着富有建设性的对话。“不恐怖”这三个字,是对所有污名化和刻板印象的有力反驳,它传递出的信息是清晰而坚定的:一个宗教,一个群体,不应被少数极端分子的行为所定义。而“一位外交官父亲的殷切期盼”这个副标题,则让这本书的视角更加立体和深刻。我设想,这位父亲,凭借其在外事活动中的丰富经验,深知文化理解与沟通的重要性,他可能希望通过这本书,为自己的孩子,也为所有面临身份认同挑战的年轻人,提供一份精神的指南,教会他们如何在多元化的世界中,保持自信,尊重差异,并通过理性的思辨,消弭误解,搭建沟通的桥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