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文化地景重构与博物馆的诞生

淡水文化地景重构与博物馆的诞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博物馆如何诞生?」是知名文化政策学者Tony Bennett曾提出的大哉问,在殷宝宁教授笔下,则翻转成为探问台湾独特历史与政治情境的本地疑旨,开展出值得关注的后殖民视野和社区焦点。

  当前台湾的文化治理研究,空间上聚焦于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主要城市,时间上则专注于日治时期与战后阶段。相对于这个主导趋向,殷教授选择淡水小镇,以后殖民视线凝望马偕牛津学堂与红毛城代表的西方传教暨商贸脉络下的现代性权力构造。

  本书的写作环绕着以「淡水」为核心,与其说是刻意地挑选出这个「地方」作为研究的对象,不如说是淡水蕴含的丰富文化地景与历史场所精神,诉说着太多的故事,诱发人无法忽视。特别是研究者多年来在淡水的持续观察:从组织性设置的「博物馆」,到经由文化治理机构所认可的「文化资产」,一直到「文化景观」变迁三者之间有机的辩证关系,不断诱发着对这些相关课题彼此动态变化所激盪出文化政策、地方治理、文化资产保存、文化地景变迁等课题,一场场从理论概念到实践场域的辩证思考。

专文推荐

  王志弘(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黄瑞茂(淡江大学建筑学系副教授)

诚挚推荐

  李干朗(台湾艺术大学古蹟艺术修护学系客座教授)
  阮庆岳(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系教授)
  夏铸九(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名誉教授)
  陈志诚(台湾艺术大学校长)
  黄光男(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名誉教授)
  以上按姓氏笔划排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殷宝宁


  可能因为正巧出生地址是台北旧城墙遗址,历经着某些不断地穿越边缘的人生轨迹。住在外省籍人口较多的中山区北淡线铁路边,跨越铁道去讲闽南语为主的大同区上学;从法学院变成工学博士。在教育行政部门任职,负责校园建筑事务。在广播电台工作,不做广播节目。在没有建筑系的大学里教建筑。可能因此对二元对立跟分类总是充满疑惑,难以抗拒时空间转换交替的奇魅。在不断地穿梭之间,想寻找或融合、或平衡、或共存、或颠覆界线的诸般历程中,生命从双连、石牌一路向北到了淡水。循着淡水河的水流声迹,想像着当年同样在此停驻的马偕博士,在空间中,探索着台湾最初的博物馆诞生,淡水的文化资产保存与地景变迁课题,从一座港口城市的历史容颜,窥看着都市治理与文化想像,期盼召唤出更多人心中的那个淡水。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博士。现职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所副教授,同时兼任教学发展中心主任与古蹟艺术修护学系主任。曾经任职于中央广播电台、教育部、真理大学等机关学校;担任文化研究学会秘书长与理事长等职务。主要研究专长为建筑与文化研究、文化资产与博物馆、都市研究等。曾出版《情欲‧国族‧后殖民—谁的中山北路》、《性别与设计:建筑与女性主义的邂逅》等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文化之为用:底蕴积淀与活化转生的辩证/王志弘 7
推荐序/城市是第一个博物馆!/黄瑞茂 13

第1章
博物馆是什么? 19
第一节 问题的起点 20
第二节 为什么是「淡水」? 24
第三节 从文化治理、文化资产保存到博物馆的诞生? 31
第四节 淡水空间历史素描:文化景观变迁视角 40
第五节 本书章节及书写架构 45

第2章
台湾第一座博物馆?马偕牛津学堂博物室空间建构历程再思 49
第一节 前言 50
第二节 马偕研究文本的再检视 55
第三节 传教士或帝国之眼?马偕眼中福尔摩沙的后殖民阅读 60
第四节 马偕的宣教任务与台湾本土教育进展 67
第五节 牛津学堂空间生产—学堂兴建、教学与传教活动之连结 73
第六节 承载、展示与传递知识的牛津学堂博物室:一个帝国之眼的再现?89
第七节 结语:牛津学堂文化资产价值的历时性意涵 93

第3章
一座博物馆的诞生?文化治理与古蹟保存中的淡水红毛城 97
第一节    前言 98
第二节 红毛城建构历程概述:从治理术的历时性变迁到国族遗产确立 100
第三节 不同历史阶段文化治理的红毛城 102
第四节 结语:文化治理中的协商与抵抗 129

第4章
以博物馆为方法之古蹟活化策略探讨:淡水古蹟博物馆观众研究 133
第一节 前言 134
第二节 文资法三十年的转折、轨迹与困境 136
第三节 研究个案—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馆 140
第四节 博物馆行销与观众研究 143
第五节 问卷讨论与分析:淡古馆观众经验概述 149
第六节 观众的参观满意度与对古蹟的认知 169
第七节 结语:从与观光结合的古蹟参访到寓教于乐的博物馆 183

第5章
古蹟活化、文创产业与美学反身性
—香草街屋与重建街创意市集的文化保存运动 187
第一节 前言 188
第二节 美学反身性、古蹟文化消费与空间主体认同 191
第三节 危机中的文化资产价值争夺:从重建街14号到「香草街屋」 200
第四节 「为什么是文创」?生产—消费关系与美学反身性 205
第五节 从文创到文化观光的空间 212
第六节 结语:从美学反身性、文化消费到历史保存 219

第6章
在博物馆与文化资产中重新想像淡水 241
第一节 重回发问的起点:博物馆可以是什么? 242
第二节 以美学反身性期许于文化资产保存实践 249
第二节    消费美学化与淡水地景及产业变迁 25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