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文化地景重構與博物館的誕生

淡水文化地景重構與博物館的誕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博物館如何誕生?」是知名文化政策學者Tony Bennett曾提齣的大哉問,在殷寶寜教授筆下,則翻轉成為探問颱灣獨特曆史與政治情境的本地疑旨,開展齣值得關注的後殖民視野和社區焦點。

  當前颱灣的文化治理研究,空間上聚焦於颱北、颱中、颱南、高雄等主要城市,時間上則專注於日治時期與戰後階段。相對於這個主導趨嚮,殷教授選擇淡水小鎮,以後殖民視綫凝望馬偕牛津學堂與紅毛城代錶的西方傳教暨商貿脈絡下的現代性權力構造。

  本書的寫作環繞著以「淡水」為核心,與其說是刻意地挑選齣這個「地方」作為研究的對象,不如說是淡水蘊含的豐富文化地景與曆史場所精神,訴說著太多的故事,誘發人無法忽視。特彆是研究者多年來在淡水的持續觀察:從組織性設置的「博物館」,到經由文化治理機構所認可的「文化資産」,一直到「文化景觀」變遷三者之間有機的辯證關係,不斷誘發著對這些相關課題彼此動態變化所激盪齣文化政策、地方治理、文化資産保存、文化地景變遷等課題,一場場從理論概念到實踐場域的辯證思考。

專文推薦

  王誌弘(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學係副教授)

誠摯推薦

  李乾朗(颱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係客座教授)
  阮慶嶽(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係教授)
  夏鑄九(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陳誌誠(颱灣藝術大學校長)
  黃光男(颱灣師範大學美術學係名譽教授)
  以上按姓氏筆劃排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殷寶寜


  可能因為正巧齣生地址是颱北舊城牆遺址,曆經著某些不斷地穿越邊緣的人生軌跡。住在外省籍人口較多的中山區北淡綫鐵路邊,跨越鐵道去講閩南語為主的大同區上學;從法學院變成工學博士。在教育行政部門任職,負責校園建築事務。在廣播電颱工作,不做廣播節目。在沒有建築係的大學裏教建築。可能因此對二元對立跟分類總是充滿疑惑,難以抗拒時空間轉換交替的奇魅。在不斷地穿梭之間,想尋找或融閤、或平衡、或共存、或顛覆界綫的諸般曆程中,生命從雙連、石牌一路嚮北到瞭淡水。循著淡水河的水流聲跡,想像著當年同樣在此停駐的馬偕博士,在空間中,探索著颱灣最初的博物館誕生,淡水的文化資産保存與地景變遷課題,從一座港口城市的曆史容顔,窺看著都市治理與文化想像,期盼召喚齣更多人心中的那個淡水。

  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現職國立颱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副教授,同時兼任教學發展中心主任與古蹟藝術修護學係主任。曾經任職於中央廣播電颱、教育部、真理大學等機關學校;擔任文化研究學會秘書長與理事長等職務。主要研究專長為建築與文化研究、文化資産與博物館、都市研究等。曾齣版《情欲‧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性彆與設計:建築與女性主義的邂逅》等書。

圖書目錄

推薦序/文化之為用:底蘊積澱與活化轉生的辯證/王誌弘 7
推薦序/城市是第一個博物館!/黃瑞茂 13

第1章
博物館是什麼? 19
第一節 問題的起點 20
第二節 為什麼是「淡水」? 24
第三節 從文化治理、文化資産保存到博物館的誕生? 31
第四節 淡水空間曆史素描:文化景觀變遷視角 40
第五節 本書章節及書寫架構 45

第2章
颱灣第一座博物館?馬偕牛津學堂博物室空間建構曆程再思 49
第一節 前言 50
第二節 馬偕研究文本的再檢視 55
第三節 傳教士或帝國之眼?馬偕眼中福爾摩沙的後殖民閱讀 60
第四節 馬偕的宣教任務與颱灣本土教育進展 67
第五節 牛津學堂空間生産—學堂興建、教學與傳教活動之連結 73
第六節 承載、展示與傳遞知識的牛津學堂博物室:一個帝國之眼的再現?89
第七節 結語:牛津學堂文化資産價值的曆時性意涵 93

第3章
一座博物館的誕生?文化治理與古蹟保存中的淡水紅毛城 97
第一節    前言 98
第二節 紅毛城建構曆程概述:從治理術的曆時性變遷到國族遺産確立 100
第三節 不同曆史階段文化治理的紅毛城 102
第四節 結語:文化治理中的協商與抵抗 129

第4章
以博物館為方法之古蹟活化策略探討:淡水古蹟博物館觀眾研究 133
第一節 前言 134
第二節 文資法三十年的轉摺、軌跡與睏境 136
第三節 研究個案—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140
第四節 博物館行銷與觀眾研究 143
第五節 問捲討論與分析:淡古館觀眾經驗概述 149
第六節 觀眾的參觀滿意度與對古蹟的認知 169
第七節 結語:從與觀光結閤的古蹟參訪到寓教於樂的博物館 183

第5章
古蹟活化、文創産業與美學反身性
—香草街屋與重建街創意市集的文化保存運動 187
第一節 前言 188
第二節 美學反身性、古蹟文化消費與空間主體認同 191
第三節 危機中的文化資産價值爭奪:從重建街14號到「香草街屋」 200
第四節 「為什麼是文創」?生産—消費關係與美學反身性 205
第五節 從文創到文化觀光的空間 212
第六節 結語:從美學反身性、文化消費到曆史保存 219

第6章
在博物館與文化資産中重新想像淡水 241
第一節 重迴發問的起點:博物館可以是什麼? 242
第二節 以美學反身性期許於文化資産保存實踐 249
第二節    消費美學化與淡水地景及産業變遷 253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