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与展示 : 台湾传世宗教文物研究

历史、记忆与展示 : 台湾传世宗教文物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宗教
  • 文物
  • 历史
  • 记忆
  • 展示
  • 文化遗产
  • 博物馆学
  • 宗教研究
  • 台湾史
  • 传世文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过去,台湾艺术史家面对的若非来自西方的美术精品,便是华夏典范中的贵族艺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精神信仰产物––传世宗教文物,常因材料低廉、流通性高,由无数无名艺术家所创作,因此常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对这类文物的诠释便很难摆脱以「常民物件」或「民俗文物」等具实用性或功能取向的宿命。

  此书主要研究的是非消耗品的祭祀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具社会意义与神圣意涵,也凝聚了信徒对于庙宇或宗祠的集体记忆。当这些祭祀文物历经了一定的年代时,它们除了扮演膜拜或辅佐仪式的角色,更具高度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针对台湾传世宗教文物的物质文化研究,透过神像、梵钟、香炉、铜宣炉、御匾、祖先画像等不同对象与材质,以及相关文物脱离原来宗教脉络后如何被陈列之相关问题,进行历史、记忆与展示三个主题的反思与诠释。

  全书共20余万字,分成8章,各章节曾分别发表于国内期刊、论文专论或收录于专书中。按主题可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文物的历史分析」、「文物的认同与记忆」,以及「文物与展示」。

  通过上述三个主题,本书呈现出台湾传世宗教文物研究的多元面向。这些宗教文物不同于出土的考古资料,是在持续使用中得到传承,成为研究地方社群、集体记忆、地方史与文化交流的资料。

  本书结合图像与物质文化,也运用历史文献与口述资料,以及比对亲身调查东南沿海华人地区的第一手材料,在方法上揉合了艺术史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与当代哲学理论的多元视野。

推荐文

林茂贤/国立台中教育大学台湾语文学系副教授
  「宫庙、佛寺、教堂就是民间的博物馆、艺术中心,基层民众经由宗教信仰参与、接触各种传统艺术。建纬是台湾稀有的民俗文物专家,他长期硏究台湾民间文物,透过专业的学术研究,确认文物的年代和价值,为许多民间的神像、香炉、匾额、图像确立它的历史定位。」
 
黄翠梅/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学系教授暨副校长
  「本书揭示了一位从古代华夏贵族文物起步的艺术史学者,跳脱『古代』、『华夏』和『贵族』的框架后,在台湾常民宗教文物研究上所展现的视野和成果。」
 
齐东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今天的事物就是明天的历史,无可怀疑,随着岁月,有些会消失。目前被称之为“传世民俗文物”还没进入主流学界的视野,但是当我们对更古老的文物作艰难的考证时,会不会想到如今的“传世民俗文物”也会重蹈覆辙?用现代学者的眼光、手段来记录研究这些文物无疑是重要的。它的价值不仅在今天,更会在将来。李建纬教授的这部着作,正是做了这件功在千秋的事情。难得可贵的是,这部着作不仅有详细的记录,还有深入的研究,同时还以史家的责任感,通过理论思考,提出了如何保护、展示等建设性意见。这是一部目前少有的高水平着作,无论是作为历史还是现实,很值得一读。」
 
魏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暨系主任
  「李建纬教授所撰《历史、记忆与展示:台湾传世宗教文物研究》一书,以独特的视角,对台湾传世的宗教文物做了全面阐释。这些宗教文物不同于出土的考古资料,年代被冻结在某个时空,而是在持续的使用中得到传承,成为研究地方社群、集体记忆、地方史,甚至是文化交流的难得资料,是台湾物质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补充。本书不仅结合图像与物质资料,也充分运用历史文献与口述史,以及亲身调查东南沿海华人地区的第一手材料进行研究,在方法上揉合了艺术史学、考古学、人类学与当代哲学理论的多元视野。本书可作为传世宗教文物研究的参考范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建纬


  现任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研究所专任副教授兼所长。主要专长为台湾民间宗教文物、「古物类」文化资产普查与分析、中国金银器研究。近年主要协助文化部文资局执行全国文物普查辅导中心等工作。

  出版专书有《圣物廕福兴:大里杙福兴宫文物的文化资产分析与诠释》(2017)、《中国金银器的时尚、表征与技艺》(2013)、《(第二期)彰化县古蹟中既存古物登录文化资产保存计画》(2013)、《彰化县古蹟中既存古物登录文化资产保存计画》(2012)、《俎豆千古‧礼陶乐淑--台南孔庙释奠礼与礼乐文物》(2011)。此外,有多篇论文涉及到台湾民间古物研究与调查,如〈大里杙福兴宫二妈软身神像研究--历史、物性与主体性〉(2016)、〈台中市万和宫金属钟研究--试论其所反映的产销问题〉(2016)、〈台湾传统金银饰品初探〉(2016)、〈台湾妈祖庙现存「御匾」研究:兼论其所反映的集体记忆与政治神话〉(2014)、〈台湾西部妈祖庙既存石香炉调查与研究〉(2013)、〈彰化定光佛庙调查与研究--其历史、文物与信仰〉(2013)等。

  (本介绍引自「民俗乱弹」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推荐文
前言

第壹章  女神的容颜-新港奉天宫妈祖神像造形研究
一、台湾妈祖神像研究现况
二、新港奉天宫历史沿革
三、新港奉天宫所见妈祖神像
四、奉天宫妈祖神像造形探讨
五、结论
 
第贰章  台中市万和宫金属钟研究-试论其所反映的产销问题
一、前言:关于金属大钟的认识
二、万和宫沿革
三、万和宫两座金属钟基本资料
四、与台湾其它传世古钟比对
五、铸造者考证
六、结论:从大陆东南沿海转向日本订制
 
第叁章  日照香炉生紫烟-鹿港天后宫所见香炉研究
一、历史背景
二、鹿港天后宫传世香炉与相关讨论
三、对于鹿港天后宫香炉的再认识
 
第肆章  台湾寺庙现存「宣德炉」形制、年代与功能
一、宣德炉定义与研究现况
二、台湾寺庙所见宣德炉形制与款识分析
三、台湾寺庙现存宣德炉所见款识种类
四、台湾庙宇所见宣德炉产地与历史影像探讨
五、异地发展-宣德炉在台湾庙宇的文化意涵
 
第伍章  台湾妈祖庙现存「御匾」研究-兼论其所反映的集体记忆与政治神话
一、匾额:一种作为集体记忆与政治神话的载体
二、台湾妈祖庙所见御匾由来与分布:以「与天同功」匾为例
三、台湾妈祖庙现存「与天同功」匾工艺与风格分析
四、台湾妈祖庙其它「御匾」可能年代与其版本
五、「御匾」所反映的集体记忆与政治神话
六、结论
 
第陆章  祖先的「再现」-彰化大村赖氏祖先像的品级、风格与功能
一、前言
二、彰化大村与赖氏的八幅祖先画像
三、祖先画像的展示空间与相关文物
四、祖先画像形式来源:发展概述
五、台湾其它祖先画像
六、大村赖氏祖先画像分析
七、结论:赖氏祖先画像的文化资产价值
 
第柒章  灵光与除魅-当台湾民间宗教文物进入在地「博物馆」收藏
一、民间宗教文物的定义与本质
二、博物馆与「现代性」
三、台湾民间宗教文物典藏实例
四、宗教文物生命历程:从除魅到历史功能的开展
五、宗教文物「拟像化」:宗教文物的救赎或輓歌?
六、除魅后的民间宗教文物:回归科学化的管理
七、结论
 
第捌章  博物馆与历史─历史物件的再现、诠释与记忆
一、历史物件进入博物馆
三、过去与当下的对话:「此在」的诠释
二、传统史观下的历史物件:真理与进化
四、博物馆物件与历史记忆
五、结论
 
参考书目
一、史籍类
二、中文期刊
三、专书或专书之一章
四、翻译书籍
五、外文期刊或专书
六、网路资料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普照与昇华─略谈李建纬《历史、记忆与展示:台湾传世宗教文物研究》专书的意义与价值/(简荣聪)前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
 
  民国八十年,我曾经在拙着《民俗文物典藏鑑赏论》谈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最具体的真实事物,就是文物;文物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具体反映,是民族生活最具体的象征,也是国家历史最真切的表白,它表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与文化层次。」传世的宗教文物,是文物的范畴品类之一,是民族因宗教信仰关系所衍生的文化器物,有其历史性、功能性、价值性!其中、这个价值性更包涵了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作为物质文化的文物,可能是民众司空见惯,绝大部分的人都不重视,常以其老旧而抛弃!这样的习惯,一直到民国50年代还有所见,民家常因长辈过世,即将其所用衣物,所睡红眠床等家具,一把火烧给他(她),或将家具搬到溪埔,或丢置于刺竹丛下。至于宗教文物方面,不论神像、仪仗、供器、匾联、版印、道士挂轴等,遗失常有所闻;有些家庭的古老公妈牌、神龛等,也遭信仰关系而遗弃!而一些宗教文物主要是消耗性物品,如醮坛的精彩煳纸、仪式的木造王船,则随着仪式活动结束而焚燬。这样林林总总的文物损失,有些是民众的无知,有些是仪式的无奈!又随着老艺匠的凋零、技艺的式微,民国40 年代以前的精妙煳纸技艺~~整座醮坛唯妙唯肖的煳纸,也就永远消失!

  在我的观念,寺庙教堂宗祠,是地方或宗族的文化中心、社教中心、活动中心、甚且是艺术馆或博物馆,地位相当重要。台湾地区寺庙众多,文物繁富,在早昔甚少人去注意重视研究,直到艺术家席德进撰写《台湾民间艺术》,学者刘文三继之撰写《台湾宗教艺术》,继之有宋龙飞、阮昌锐、庄伯和、简荣聪等撰写论文专书,才算有系统的探讨台湾的宗教文物。民国79 年起,我承乏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主委,有感于文物即史料,民俗亦文献,乃推动「各县市成立民俗文物学(协)会」、倡修「寺庙志、教堂志」并办理台湾北中南东区讲习,唿吁大型寺庙成立「史蹟文物馆」典藏文物并记录历史,得到了部分寺庙的向应,而县市文物协会则成立了19 个,在採集整理文物方面,开始有了民间参与的曙光。

  在台湾宗教文物的调查研究,取得最大进展是,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所颁行的「文化资产保存法」,各县市政府依法开始进行寺庙文物调查研究计划,而「古物类」文化资产随着2016 年7 月27 日公布的新版《文资法》,明确订定古物主管机关应定期普查,更确立了民间传世文物,可借由国家机制进行身分鑑别、价值分析、与历史脉络梳理,将文物的重要性提升层次。为配合时代潮需要,早于民国80 年代,台南师范学院成立「乡土文化研究所」,逢甲大学也成立「历史与文物研究所」,开创大学部门设置研究乡土文化与历史文物之先河。

  好友李建纬教授,学识渊博,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而且勤于田野调查研究,是现今历史文物学界人人称道的青年才俊,现任逢甲大学历史文物研究所所长。

  我最敬佩他的是,在十几年前,文物还是相当冷门不受学界重视时,他就兴趣于探讨研究中国早期金银制品所反映的区域文化与身分表征、工艺文明进程、性别差异与技艺内涵。无独有偶,那么凑巧和我研究兴趣与治学进程相同相似!我从民国60 年代就陆陆续续发表了台湾银器和生活文化与工艺表现的文章,民国76年出版了我第一本专书《台湾银器艺术》上下册;后来我的兴趣也转到民俗信仰的研究,刚好和建纬教授同轨。其后又因文化部文资局的文资审议会议,遂使我对他及卢泰康教授有知遇之感!我发现他们两位年轻学者的治学功夫,比我扎实超越太多了!他们的着作质量、广深,令人尊敬!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们才是我的老师!

  建纬教授近着《历史、记忆与展示:台湾传世宗教文物研究》专书,是他近年个人田野考察或执行公民营委託的文物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之学术结晶。

  这本书的特色,内容既强调原始材料的收集纪录、分类整理与归纳,也重视和第二手文献、文物的比对、分析,以及对材料的诠释。在内容方面不但丰富,在论述上又很精到,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据建纬教授的研究体会,这本书有几点文物研究的意义:

  第一、引据宋儒吕大临《考古图》及20 世纪考古学家李济的学术观点,说明文物研究除了具文献史料意义,还有「探其制作之原」、「补经传阙亡」、「正诸儒谬误」等积极内涵。

  第二、传世宗教文物,不仅具社会意义与神圣意涵,也凝聚了信徒对庙宇或宗祠的集体记忆。尤其有年代的祭祀文物,更具高度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第三、感于台湾艺术史研究对文物的耕耘仍有不足,希望能够透过对台湾传世宗教文物造形分析、比对、分类、历史脉络的梳理,观照其背后所象征的人群与各种文化意涵,以及后续的展示问题。

  第四、传世文物的研究可分成「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外部研究即文
物所在相关的沿革、地方开发史、赞助者、仪式信仰以及名称等问题。内部研究则是分析文物之形制、纹饰、工艺、制作、材质、或其他科学仪器检测所获取的资料等。

  第五、台湾传世宗教文物的特点,在于大量文物保存于百年之久的寺庙、祠堂、宅第或地方社群中,具有明确时空与历史脉络,是台湾记忆、社群意识的具体物证。本书不全然以传说或文献为据,同时也注意到传世文物研究中的非物质层面,即它所形塑的集体记忆或社群认同。

  第六、对于宗教文物失去空间与功能脉络时,本书亦探讨这些文物如何在当代社会中被重新展示,并被建构策展论述的问题。

  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研究了三大主题:「文物的历史分析」、「文物的记忆与认同」、以及「文物与展示」。每项主题都具备学术的敏锐、精到、周延、科学,在广度的探索、旁征博引、深度的挖掘,都有新发现、新见识!

  因为都是我们生活周遭切身的宗教文物,所以读之亲切有趣、兴味盎然,大唿过瘾!这些各节的学术价值,就让读者去领会,我在序文就不枚举。

  要而言之,亚洲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而中国文化的价值,也反映在台湾宗教民俗信仰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台湾宗教文物,包括了先住民土着族与汉民族两大类。先住民土着族的文物,在学术上,它不仅是东南亚先史学和民族学的宝藏,同时也是中国上古史活的史料,浓厚地具有质朴、强烈、绮丽、丰富、雄健、粗犷有力的感人艺术、民族记忆、族群认同!而台湾汉民族所表现或内蕴的宗教文物,更为广泛而多样化!

  李建纬教授这本巨着,意义、论述、价值,就像日月的普照,让读者更清楚见识台湾传世宗教文物之用之美,并昇华为民族的文化资产!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台湾的宗教文化一直抱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一种充满生命力与历史厚度的独特存在。《历史、记忆与展示 : 台湾传世宗教文物研究》这本书的书名,犹如一把钥匙,直接开启了我对这片土地上宗教遗产的好奇之门。“历史”让我想到那些沉淀下来的岁月痕迹,“记忆”则触及了代代相传的情感与故事,“展示”则指向了它们如何以物质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怀揣着期待,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深入了解那些流传下来的台湾宗教文物,不只是看到它们的造型,更想去探究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创造、被崇拜,又如何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信仰和情感。我想象着,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能够勾勒出台湾社会变迁的图景,理解不同族群和文化如何在宗教的语境下相互碰撞与融合。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展示”这个角度,它让我思考,这些文物在被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柜中,抑或是在热闹非凡的庙宇里,其呈现方式本身是否就带有一种解读历史、重塑记忆的功能?我渴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透过这些宗教文物,去感受台湾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那些鲜活的信仰是如何在历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持续影响着当下。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很着迷于那些能够穿越时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物品,而宗教文物无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当我在书店看到《历史、记忆与展示 : 台湾传世宗教文物研究》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立刻被它吸引住了。《历史》、《记忆》、《展示》这几个关键词,精准地概括了我对这类研究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领略台湾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了解它们的形态,更重要的是理解它们背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世代流传的信仰记忆。我期待着作者能够通过对那些传世的宗教文物,比如古老的佛像、神祇的塑像,甚至是祭祀用的器物,来揭示台湾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展示”这个词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渴望知道这些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文物,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被呈现,它们在博物馆的展览中,在寺庙的日常供奉中,又或者是在一些特殊的文化活动中,是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台湾这片土地上,那些看不见的信仰力量是如何塑造了历史,又如何体现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虽然我本人并非宗教研究的专家,但“历史”、“记忆”和“展示”这几个词汇,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宗教文物不仅仅是冰冷的器物,它们承载着跨越时空的信仰、故事和情感。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期待着它能带我走进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世界,去理解这些文物是如何被创造、被传承,又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新的意义的。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对这些传世宗教文物的研究,来探讨台湾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演变。我想象着,那些古老的佛像、神明的塑像、或者是一些法器,它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过怎样的风雨,又见证了多少人间悲欢。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时光机,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曾经鲜活的信仰场景?我尤其好奇“展示”这个部分,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文物在现代社会中的展示方式,例如博物馆的陈列、宗教场所的布置,亦或是民间节庆的仪式。这些展示方式本身,是否也包含着一种对历史和记忆的再诠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洞见,让我对台湾的宗教文化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记忆,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是出于对台湾民间宗教信仰的好奇。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宗教文化非常独特,融合了中国大陆的传统信仰,又受到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这本书的书名《历史、记忆与展示 : 台湾传世宗教文物研究》恰好点出了我想要了解的几个关键点:首先是“历史”,我想知道这些宗教文物是如何形成,以及在台湾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其次是“记忆”,我相信这些文物一定承载着许多关于过去的故事和人们的信仰记忆;最后是“展示”,我很好奇这些珍贵的文物是如何被保存、被呈现,以及在当代社会中如何继续发挥其文化影响力。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它比我想象的更加细致和深入。书中不仅对各种类型的宗教文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例如佛像、道教神祇、民间信仰的偶像等等,还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分析了这些文物在不同时期所承载的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物“展示”的讨论很感兴趣,它让我思考,在博物馆的展柜中,或者是在热闹的宗教庙会里,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文物,究竟是如何被“策展”的,以及这种“展示”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历史和信仰的认知。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台湾的宗教文化,让我看到了这些看似普通的宗教文物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和深刻记忆。

评分

阅读《历史、记忆与展示 : 台湾传世宗教文物研究》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严谨枯燥的学术论著,但事实证明,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温度与故事性。书中所探讨的台湾传世宗教文物,让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元素,例如观音菩萨的造像,或是妈祖的信仰图像。然而,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器物本身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文物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以及历史语境。我尤其被书中对“记忆”的探讨所打动,它让我意识到,文物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物质形态,更在于它们是如何被人们所铭记、所传承,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书中的例子,例如某个古老庙宇中代代相传的法器,或者是某件从大陆迁移过来的神像,都生动地展现了历史的痕迹与移民的记忆是如何与宗教信仰紧密相连的。我发现,通过研究这些具体的文物,我们能够更真切地触摸到台湾社会变迁的脉络,以及不同族群、不同信仰之间相互影响、融合的过程。作者的叙述方式,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关怀,让我能够轻松地沉浸其中,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