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解台湾读者需求的日本作家,写出最不一样的日本视野
野岛刚深入连在地人都不自觉的日式思维,
让你秒懂社会脉络里隐藏的大学问,
看见日本的真实模样,就从这些事开始!
原来,日本人不排斥被称为「倭人」,而且越来越多人不会写汉字了,
台湾人喜欢日本料理,但日本人更喜欢台湾便当?
天皇谈话竟会使日本人感到内疚?
日本的网路世界也有正义魔人,
连日本也留不住外国劳动者……
继《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之后,长期来往两岸三地的资深媒体人野岛刚再度提出34个深度观察,从日本看台湾,从台湾理解日本,双重观点,你将更懂真实的日本!
|台日之间的美丽与哀愁| 台湾人排队吃一兰,但其实日本人也很疯台湾味──珍珠奶茶、台湾面线都很受欢迎。而且台湾料理CP值很高,经常可以用少少的价钱,获得物超所值的美味,但日本的食物价格和味道则往往呈正比关系。
然而,对日本人来说,台湾的道路简直和战场无异,台湾汽车驾驶人的态度,和日本相比,有点傲慢了。
|日本人原来这么想| 因为日本人总是暧昧不明,我们因而觉得他们时时怀着「恶意」。然而野岛刚认为日本人实际上并不是深思熟虑,或是拥有长期视野,而纯粹只是活在当下。日本人从不想让事态恶化,多半抱着「差不多可以了」的态度息事宁人。
此外,日本人的生活中常见儒教的影响,也会把四十而不惑这样的孔子名言挂在嘴边,但并不表示日本人就信奉儒教,而只是接受了儒教的处世之道的部分。
|日本现在进行式| 现在的日本,可说是穷人的天堂,每天大约花一千日圆就能吃三餐,五万日圆就可租到一室一厅一厨,需要日用品的话到「百圆商店」去就解决了。而且,继「立食荞麦面」之后,还出现了「立食牛排」,这应该是经济不景气下的产物。
因为人口减少之故,也增加了外国劳动者输入的名额,然而进来的劳动者却不断在「失踪」。
|所谓的日式美学| 对于几位知名的日本小说家为何会选择自杀、为何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你的名字。》这样感动人心的电影,以及,日本到处都有的美术馆有什么特别的经营之道,可以不靠特展也吸引游客上门参观,野岛刚都有独特而精辟的见解,为你解开日式美学的祕密。
「我能够很自信地说,
每一次的动笔都是为了台湾两千三百万人的幸福着想,
也希望我的文章能够促进日本和台湾对彼此的理解,
交流越来越热络。」──野岛刚
名人推荐 ★华视总经理庄丰嘉诚挚推荐:
「听野岛刚聊日本人的个性,让我心中那个大和民族的个性逐渐清晰起来。……作为一位既了解台湾,又能够感受台湾、中国和日本三地爱恨纠葛的日本作家,由野岛刚来写《原来,这才是日本》这样一本书,我真挚认为,没有人比他更适合的了。」
《跨越藩篱: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碰撞与身份认同重塑》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一世纪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发生的复杂互动、深刻张力,以及个体身份认同如何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与融合中经历的剧烈重塑。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文化比较的研究,更是一次对“他者”与“自我”边界的哲学叩问。 全书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层层递进地构建起一个宏大的跨文化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看不见的边界线——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断裂与张力 本部分着重探讨全球化对既有文化结构产生的“撕裂效应”。我们审视了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大规模人口流动如何削弱了传统地域文化的壁垒,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文化隔阂。 1. 虚拟社群与真实疏离: 分析了互联网如何构建起超越国界的虚拟文化共同体,这些共同体在赋予个体归属感的同时,是否也加剧了与身边“在地”社群的疏离?探讨了“算法文化”对个体审美和价值取向的微妙操控。 2. “全球公民”的悖论: 考察了当代知识精英群体中流行的“全球公民”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在倡导普世价值的同时,如何处理与其原生文化背景的复杂关系?重点分析了身份认同的“漂浮性”及其带来的焦虑感。 3. 文化商品化的反噬: 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习俗如何被纳入全球市场体系进行消费和符号化。分析了这种“他者文化商品化”对文化本体意义的侵蚀,以及由此引发的原生文化群体的抵抗与再诠释。 第二部分:决策的艺术与效率的迷思——跨文化管理思维的比较研究 本部分聚焦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组织结构、集体行为模式以及个体决策机制的深层差异。这不是简单的“东方与西方”二元对立,而是深入到特定社会结构中的微观行为研究。 1. 时间观与契约精神的在地化: 比较了线性时间观(强调规划与进度)和循环时间观(强调情境与关系)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的冲突与调和。研究了在不同法律和道德框架下,“契约精神”如何被重新定义和实践。 2. “集体导向”的内生动力分析: 深入剖析了集体主义文化中,“面子”、“和谐”等概念如何转化为实际的组织效率和创新驱动力。对比了这种内部驱动力与强调个人激励的外部驱动力在可持续性上的差异。 3. 危机管理中的文化脚本: 通过对多个国际危机事件的案例分析,揭示了不同文化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其信息传递、责任分担和资源调配所遵循的隐性文化脚本,以及这些脚本如何影响最终的解决速度与社会影响。 第三部分:空间、身体与日常的抵抗——微观生活中的文化再造 本部分将视野转向城市空间、日常生活实践以及身体感知,探究文化如何在最贴近个体的层面上得以维护、修改或颠覆。 1. “城市游牧”与“空间重构”: 考察了移民、留学和跨国工作者如何在新的城市环境中,通过“拼贴式”的居住选择、饮食习惯和社交网络,重建自己的“微观文化空间”。分析了“家”的概念如何从固定的地理位置解放出来。 2. 身体语言的再学习: 探讨了在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信号(如眼神接触、肢体距离、禁忌手势)的误读与调适过程。研究了这些潜意识的身体习惯如何成为文化壁垒,以及个体如何通过“身体的再训练”来实现有效沟通。 3. 日常消费的文化编码: 剖析了诸如咖啡馆文化、二手市场交易、特定服装风格等日常消费行为中蕴含的文化意义。研究了消费者如何通过选择消费品来宣告自己的身份倾向,实现对主流文化的温和抵抗或身份的积极建构。 第四部分:身份的流动性与未来的叙事——重塑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作为总结部分,本书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流动性的身份认同模型,超越静态的文化标签,展望未来多重身份共存的可能性。 1. 混合身份的代际差异: 比较了第一代移民、第二代及后续世代在身份认同上的核心差异。分析了“母体文化”与“接收文化”在不同代际间如何被继承、背叛或重塑。 2. “文化共情”的认知路径: 探讨了如何通过叙事学、文学与艺术接受,培养更高层次的文化共情能力。强调共情并非简单的同情,而是理解“他者”决策逻辑的内在合理性。 3. 后民族主义时代的文化治理: 展望了在超国家组织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和民间机构应如何制定政策,以促进文化间的健康互动,平衡国家认同与多元文化需求的复杂议程。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工具箱,帮助读者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日益交织却又充满矛盾的全球化世界。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别人是如何思考的”,更要反思“我们自己是如何被塑造的”。(字数:约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