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教养真相,或许残忍,
但我们不能不面对。
一个坚持为孩子发声,也将这份允诺,放在自己孩子身上的医生。
‧妈妈收到女儿的成绩单,直接往女儿脸上丢,大喊:「我没有妳这种女儿!」
‧热心助人的男孩,他的妈妈却说:「他是很乖啦,可是乖有什么用,又不能换成分数。」
‧爸爸得知女儿选上排球校队,打电话给导师:「我们家的孩子是要考医学系的,不是来打球的。」
‧妈妈栽培她,希望她考上台大。她却在考上台大一年后,选择休学到澳洲,离妈妈远远地。
31年来,在李佳燕医师的诊间,
每一个心受伤的孩子,
每一个质疑「爸妈是爱我,还是爱我的成绩?」的孩子,
以及唿喊「我要考上离家最远的学校」的孩子……
这些透露着挣扎、愤怒与悲伤的小小脸孔,李佳燕医师没有一刻忘记。
于是,她心疼地写下来。
她希望,父母能‧看‧见。
李佳燕医师,她为儿子选择不学写字,不学ㄅㄆㄇ与ABC,仅强调快乐成长的幼儿园。
她告诉儿子:「考试成绩、订正、写作业,是你自己的事。」
面对「你这母亲是怎么当的?」各种排山倒海的质疑目光与庞大压力,她坚持为孩子发声,也将这份允诺,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因为她记得当年自己总是考第一名,却从此失去友谊。
31年来,她也在诊间看到许多灵魂受伤的孩子。那些为了获得父母肯定,不断逼迫自己到无法喘息的孩子;那些完全孤立无援,只能靠讲脏话、学跆拳道自保的孩子。
她想吿诉父母,请放下视考试成绩为评断孩子的唯一方式;她希望父母能蹲下身,看着孩子澄澈的双眼,倾听他们的想法;她更期待,父母能看见孩子的独特与潜能,孩子也才能看见自己的价值,而有勇气活出自己的姿态与样貌。
本书特色 ◎长期关注教育的李佳燕医师,本书是她第一本深谈自己教育理念的书。她那一颗柔软如棉的医者心,让我们在读每一个孩子的故事时,心里也酸楚不已。
◎米米(一下迷路一下爆走)、吴晓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幸佳慧(儿童工作者)热泪撰序。
小野(作家)、史英(人本教育基金会董事长)、王南琦(战斗妈妈)、陈蔼玲(富邦文教基金会执行董事)、番红花(作家)、杨佳羚(高师大性别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邓惠文(荣格分析师/精神科医师)、苏明进(作家)感动推荐。(依姓氏笔划顺序排列)
◎「我总在佳燕争取儿童权益的过程中读到两件事,一者,是她看
似泼辣地抵御主流价值时,却充满了极温柔的母性光芒;二者,则是她内在里那个长不大的小孩,因为长不大,所以比谁都懂孩子,就像个孩子王一样的,这位大孩子,正奋力地保护着台湾的每一个小孩子。
这本《带孩子到这世界的初衷》,有孩子的该看,为人父母为亲子关系投资养分是天经地义的事;而没孩子,还更该看呢!
老木为什么这么说呢?
那是因为,这本书,给了你一个机会,一个让你与你心里那个受伤的孩子,好好和解的机会。」──米米(一下迷路一下爆走)
◎「我们明知揠苗助长的副作用,但站在孩子的面前,我们又时时忍不住伸出手来,一吋吋地往上捏,于是这些青涩的幼苗们,因为底部跟土壤失去了联系,反而吸收不到足够的养分,表面上,他们比原本还要更高耸了些,但内心实则逐渐荒枯⋯⋯
父母有为人父母的煎熬,但,佳燕医师慎重提醒,再怎么煎熬,也不要在无形间把自己的煎熬悄悄地转化为孩子的煎熬。让孩子做孩子,这是佳燕医师朗朗上口的追求,而她不仅亲身实践,也透过议题的推动,让父母可以更自在地做父母,而不要一再地落入亲子相互折磨、相互辜负的剧本中。──吴晓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
◎「去过佳燕的诊间,会知道那是个大人跟孩子齐平的世界,她的听诊器、桌椅、柜子都是孩子探索的玩具。很多孩子生平第一次在那里遇到知己,有些孩子因此换了一个人生跑道。大人带着生病的孩子前去,但她看的不是孩子的身体,更是孩子的心理;她看的不是孩子的毛病,还是大人的问题。……
很多孩子吵着要去看她,一些孩子会私下偷偷去看她,孩子长大了仍持续回诊所找她。……
她看诊大半生,头发花白了也不准自己的心稍有麻痺或降温,她允许自己在病人前跟他们抱头啜泣,更常的是她关起门来自己痛哭。……
好好坐下来读这些故事,这是一本将人类该有的、多样的人性返回的练习簿。这些诊间故事,不只带我们回想我们带孩子来这世界的初衷,也点醒我们身为人类该有的初心。」──幸佳慧(儿童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