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口腔改變,人生也會跟著改變 我是一名牙醫師,不過我的工作內容跟各位印象中的牙醫相差甚遠。
舉例來說,我協助因腦中風引發口腔、咽喉麻痺的人恢復口腔或咽喉正常的生理機能,當中不乏四、五十歲的患者。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口內有唾液滋潤的人似乎比較長壽。
相反地,口腔乾燥、黏膜的狀態就像黏上糯米紙那樣的人似乎離死期也不遠瞭。
「這麼說來,唾液其實是決定長壽與健康的關鍵?」
「若能夠在更早的階段就開始實施我們推薦腦中風患者的訓練方式—首次在本書中公開的『口腔伸展運動』,也許就不會發生腦中風瞭。」
而這樣的想法成瞭催生本書的契機。
本書第三章首度公開的「口腔」伸展運動,是針對腦中風患者為對象,在二十五年前即開始實施的復健運動,目的在於恢復患者的口腔及咽喉機能,此運動也曾多次刊載在復健相關的學術刊物上。
雖然近來,此項運動在坊間似乎也被當作瞭以抗衰老為目的所提倡的「錶情肌肉訓練」、「打造美顔」、「防止老化運動」等。
而此次,是首度在以一般民眾為閱覽對象的書籍上發錶。同時也藉著這個難得的機會,首次公開近來開發齣的進階版本,適用於所有關心健康的成年人。
此版本中加入瞭情緒引導,預期將會是更能提升抗衰老效果的完整口腔訓練。
再者,我也在本書「口腔」伸展運動的訓練菜單中,加入瞭全身體操,想要推薦給精力充沛的年長者。為瞭恢復口腔或咽喉的正常機能,維持全身的健康狀態是非常重要的。
為瞭促進口腔健康,牙醫師常會建議「吃點有嚼勁的東西」、「飯後要好好刷牙」,甚至也有醫師會詳細地叮囑患者「刷一次牙至少要花上十分鍾」。搞不好各位也曾經被固定看診的牙醫師吩咐過相同的話。
但是我卻不這麼認為。
明明是自己不喜歡的食物,其實沒有必要隻是因為它們「很硬」纔吃,這之後會在第四章時詳細解釋。
同時也不須要養成每餐飯後確實刷牙,或是花十分鍾刷牙這種習慣。
為什麼我能夠如此斷定呢?因為我治療過數韆位的高齡患者,不要說吃硬的東西,他們甚至無法進食與刷牙。
罹患腦中風後好幾個月沒有刷牙,嘴裏卻沒長齣任何蛀牙的患者其實不在少數。
當然,在第二章也會談到,滿口蛀牙、牙齒看起來像是整個溶解的患者也有很多,就牙醫師的角度來看是非常令人遺憾的。
不過,造成蛀牙的原因並不在於「沒有吃堅硬的東西」或是「沒有每天刷牙」。
很明顯地,根本的原因不在於「是否吃瞭堅硬的東西」或是「有沒有每天刷牙」,而是進入這些階段前的因素。
簡單來說就是唾液量不足,唾液無法正常發揮自淨功能的緣故。
我相信,本書的讀者當中也有不少四十到六十歲的人,因為健康診斷或是定期健檢的結果,而長期服用控製血壓、血糖及膽固醇的藥物。另外可能也有經常使用頭痛藥或是助眠(安眠藥)等藥物的人。
但你可知道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口腔乾燥?
假設你經常服用藥物,覺得口腔「黏呼呼」的,而且口腔不再是「潤滑」的,那就錶示你過於依賴藥物,同時也證明,比起藥物的主要療效,副作用反而更加活躍。
而這就是生活當中某個地方開始齣現破損的訊號。
盡管在壯年期,人們因為日常生活忙碌,不太會察覺到自己「口中黏呼呼的」。
可是退休之後,因為日常活動量不如以往,所以纔突然意識到口腔乾燥這件事。如果等到這個階段纔要開始補救,雖然並非不可能,卻會是件很棘手的事。
「口腔」伸展運動的最終目的,在於適當增加唾液分泌量以促進旺盛的自淨功能。
接下來第一章的內容裏會提到,隻要唾液認真工作的話,就能夠維持口腔健康。
雖然仍有些部分尚待證實,不過口腔保健應該也有助於維持人體健康。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擁有自己痊癒的力量。
試著從現在開始,每天持續練習本書介紹的簡單的「口腔」伸展運動吧!
我再強調一次,隻要口內有唾液的滋潤,
● 不論有沒有經常吃堅硬的東西
● 不論以怎麼樣的方式刷牙
都不是須要大肆討論的問題。
植田耕一郎